APP下载

“个性校长”还当塑造共同愿景

2016-03-17刘天亮

关爱明天 2016年6期
关键词:大学校长愿景层面

刘天亮



“个性校长”还当塑造共同愿景

刘天亮

大学校长以个性化言行而在网上走红,近年来成了这一群体闯入公共视野的一种特别方式。比如,锐意改革、勇于探路的敢言校长朱清时,善用网言网语、被学生称为“根叔”的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等。还有近几年一直颇为引人关注的贵州大学校长郑强,前不久又因为几年前一段演讲视频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这种方式带来的关注,不是坏事,也不像有些人想的那样简单。

众所周知,现代大学校长的角色定位是多重而复杂的,并非某一个标签能概括。上级的要求可能是治理者、教育家,教师的希望是学问家、服务者,学生的期待是解惑者、引路人,而公众的看法是知识分子、社会名流。同时满足这些需求,需要很强的沟通和领导能力。校长本人的个性虽然重要,但似乎还不足以诠释这一个公共角色最重要的内涵。

教育界有句名言,“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公众关注大学校长的个性,并不只是表达对其个人风格的臧否,还传递出一些言外之意,即“理想的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有调查显示,民众对于大学校长的不满与批评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身份官员化,二是治校不专业,三是行为平庸化。从这个角度理解,那些贴在大学校长身上的个性化标签,也是对一种稀缺品质的呼唤,不过是希望在他们身上找到能代表大学真正价值的独特品格和气度。

知名媒体评论员,曾发表过《让每个人的奋斗更有力量》《扶贫攻坚就是要“动真格”》《利益不是万能的标尺》等文章,获得网民高度评价。

那些贴在大学校长身上的个性化标签,也是对一种稀缺品质的呼唤,希望在他们身上找到能代表大学真正价值的不一样的品格和气度。

人们对这种大学价值并不陌生。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大学校长都做过精彩阐述。比如,蔡元培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梅贻琦强调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张伯苓推许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这些熠熠生辉的教育思想,超出了个性的层面,指向学校、教师、学生乃至社会对优质高等教育的共同愿景。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在各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但这种质的层面之愿景属于只能不断接近的目标。今天的大学校长们即便只是重申这些观念,也足以引领大学前进的方向。

在治理层面,真正塑造出这样的共同愿景,难度是综合性的。对学校管理而言,必须同时运用理性和文化两种力量,在遵从科学管理规律并研究人文熏陶的基础上形成治校方略。从现实来看,我国大学校长的学术素养和社会影响力是一流的,但作为教育管理者的能力储备有结构性欠缺。一项对112所“211工程”大学的最新调查显示,教育学背景的校长仅占4.3%,尽管87.2%的校长认为最应该扮演的角色是教育家,却只有38.3%的人自认做到了这一点。

实际上,在一个知识爆炸、互动爆棚的时代,校长们面临新的责任。和前辈们的苦口婆心、耳提面命相比,今天的大学校长可能还要降低一些姿态才能引起年轻人的兴趣。他们要谈论的话题范围更大,对舆论的反应速度也得更快。比如,学生们对一些校长有亲近感,不只是因为他们没有架子、幽默有趣、非常健谈,更在于他们在学校管理上也有敏锐的洞察力,“学生有什么问题,可以给校长信箱写信,甚至可以直接跑到校长办公室反映,一般很快就得到回复”。

从这个层面讲,学校领导者适度地释放个性和情感力量,对学校的组织管理文化不失为一种激励,它和制度管理并不是截然对立的。甚至可以说,制度本身也有一种形象,需要示范和引领。只要奔向共同的愿景,个性鲜明也好,持中守正也罢,都是可以接受、值得尝试的。

猜你喜欢

大学校长愿景层面
官方话语的传播效果研究——以大学校长毕业致辞为例
国内大学校长研究发展的历史分期
——以期刊文献进行的考察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共绘中国与东盟合作愿景
Study in Lithuania : Not a minority language country , a variety of languages can be switched at any time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不来的理由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七)
绚烂愿景 与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