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至唐五代悼友诗简论
2016-03-17温瑜
温 瑜
(常熟理工学院 人文学院 江苏 常熟:215500)
先秦至唐五代悼友诗简论
温 瑜
(常熟理工学院 人文学院 江苏 常熟:215500)
悼友诗在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中占的比例最大。其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为赞和哀,在不同的朝代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汉代儒家思想的独尊导致了汉代悼友诗的宣扬忠、孝、节、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动荡导致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悼友诗的生命危机意识和团体化创作倾向;唐代政治的开明、经济的繁荣导致了唐代悼友诗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友”的大体平等但又彼此独立的社会关系亦是诗人以赞和哀作为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的重要原因。
先秦至唐五代;悼友诗;思想内涵;艺术特征
《战国策·赵策一》云:“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1]可见朋友在中国人心目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现存所有哀悼诗中,悼友诗是最多的。
1 先唐悼友诗
先秦未发现有悼友诗存世,汉代仅存2首悼友诗,无名氏的《郭辅碑歌》是一首用四言诗写成的乐府歌诗琴曲歌辞杂歌,是作者悼念朋友郭辅所写的一首悼友诗,无名氏的《张公神碑歌》是作者用楚歌体成的悼念朋友张公神的乐府歌诗琴曲歌辞杂歌,两首诗都是碑诗,在内容上都是宣扬汉儒所倡的仁义慈孝、忠上有节,《郭辅碑歌》称赞郭辅“孝友贞信,仁恕好惠。直己自求,不欲荣势。绰绰令人,获道之至。”“克昌厥后,身去烈在。”《张公神碑歌》赞扬张公神“惟公德兮之所宁。”“惟公德兮之所怀。”“惟公德兮之所衍。”“惟公德兮之所□。”汉代悼友诗反映了秦汉以来碑诗以颂扬为主的特点,也反映了汉代儒家思想的高涨和渗透。
三国两晋南北朝存27首悼友诗,比汉代略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动荡和分裂的时期,人人性命朝不夕保,许多文人如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曹植政治文学集团中的杨修、丁廙、丁仪、祢衡,三国曹魏时“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西晋太康、元康年间“金谷二十四友”中的石崇、潘岳、陆机、陆云,西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张华,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学者郭璞,东晋谢氏家族中的谢混、谢灵运、谢朓,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范晔,“元嘉三大家”之一的鲍照、大臣袁淑和兄子袁粲,南朝齐“竟陵八友”之一的王融等均被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斗争并遭到杀戮,还有一些文人如杜育、枣嵩、挚虞、王浚、刘琨、卢谌等则死于西晋末年的战乱之中。许多作家在战争和混乱中极易感受到祸福无常、命运难卜、生命短暂脆弱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所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悼友诗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作为乱世文学的典型特征,一方面表现了浓重的生命悲剧意识,另一方面带有很强的政治斗争、社会动乱色彩,此外还具有明显的文学团体创作意味。
三国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人,曹操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亦称陈思王,他的《野田黄雀行》是一首反映争夺帝位失利后的悼友诗。曹植因为有才而深受曹操的宠爱,好几次几乎要被立为太子,但他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率性而为,尤其是在建安二十二年(217)他乘曹操外出期间,酒后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驾马驰骋,因此而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宠爱。十月,曹丕被召令为世子。之后,曹植的亲信开始遭到打击和杀戮,杨修、丁仅、丁虞先后被曹操和曹丕所杀。《野田黄雀行》作于黄初二年(221),时曹植30岁,被徙封为安乡侯,邑八百户,当年七月又被改封鄄城侯,此诗是曹植自创的乐府新题相和歌瑟调曲,作者以黄雀投罗被捕、少年侠士拔剑解救作喻,抒发了朋友遇难而自己却无力援救的痛苦,所塑造的一个拔剑少年侠士形象寄寓了诗人解救受难者的理想和反抗政治压迫的情绪。
东晋刘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家族集团、文友集团、诸王集团林立的时期。其中有谢安、谢玄、谢混等谢氏家族为首的家族文学集团,东晋时有谢安、刘宋时有谢灵运主持的同气相求的文友文学集团,刘宋时有临川王刘义庆主持的文学集团,齐代有文惠太子萧长懋、竞陵王萧子良兄弟二人为领袖的文学集团,又有分别以隋王萧子隆、衡阳王萧钧为领袖的文学集团。梁代有梁武帝萧衍、裴子野、萧统、萧纲文学集团。其中就两晋、南北朝悼友诗而言,以竟陵王萧子良主持的文学集团成就最为突出。萧子良(460—494),字云英,南兰陵人,竟陵文宣王,齐武帝萧赜次子。其好结儒士,常与文友交流学问。永明五年(487)为司徒,召天下有才之士抄写《五经》和百家著述,编《四部要略》千卷,作劝人为善之作数十卷,其中以范云、萧琛、任昉、王融、萧衍、谢朓、沈约、陆倕等最为出名,时称“八友”。此集团在悼友诗上的成就有三:一是哀悼南朝齐博通《五经》的聚徒教授、文学家刘瓛的集体奉和之作,先是竟陵王萧子良作《登山望雷居士精舍同沈右卫过刘先生墓下作诗并序》、随郡王萧子隆作《经刘瓛墓下诗》,后虞炎有《奉和竟陵王经刘瓛墓下诗》、沈约有《奉和竟陵王经刘瓛墓诗》、柳恽有《奉和竟陵王经刘瓛墓下诗》和诗。这些诗歌的内容都是对刘瓛的才学、品德及聚徒讲学作高度赞扬,对其去世表达哀悼和惋惜之情。二是沈约为悼念昔日文友而作的五言组诗《怀旧诗九首》:《伤王融》、《伤谢朓》、《伤庾杲之》、《伤王谌》、《伤虞炎》、《伤李珪之》、《伤韦景猷》、《伤刘沨》、《伤胡谐之》。此组诗受到颜延年《五君咏》的影响,颜延年借咏三国两晋之际的阮籍、嵇康等文士以寄托感慨,同时也兼有对当世的愤慨之情,是咏史组诗,而沈约的《怀旧诗九首》组诗并非咏史组诗,咏悼的是今人,每首诗的首句四五两字往往概括出所怀旧友的特质,王融的奇调,谢朓的才杰,庾杲之的时誉,王谌的闲任,虞炎的擅美,李珪之的贞节,韦景猷的(识)前载,刘沨的(无)近累,胡谐之的(怀)风范,继而抒发对旧友的哀伤之情,处处在“伤”字落笔,如伤王融的功亏一篑及“命舛”而“途艰”,伤谢朓的在始安王萧遥光谋篡中被无辜冤死等,在伤旧友中兼有自伤。三是任昉为范云之死所作的悼友诗《出郡传舍哭范仆射诗三章》,任昉与范云同为“竟陵八友”的成员,是交情深厚的老朋友。入梁之后,任昉为黄门侍郎、吏部郎,范云官至左仆射。天监二年(503)任昉出任吴兴太守,与范云告别赴任,在途中听到范云逝世的噩耗,为悼亡友而作此诗。诗中作者追叙二人友情、临官赴任分别的情况及好友去世后的哀悼之情,伤友亦自伤,其中含有很强的生死离别的生命感伤之情。
庾信、王褒同为西魏灭梁后被迫留在北方仕任的南北朝诗人、文学家,他们有着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们受皇帝礼遇,与诸王结交,身居要职,官高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另一方面又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不再自由而悲怨,强烈思念故国乡土的情绪时刻萦绕于心,所以他们的悼友诗中既有对好友去世的哀悼思念,又有浓厚的身世之悲和乡关之思。庾信存3首悼友诗,《和王少保遥伤周处士诗》是庾信和王褒悼念周弘让处士的诗,据《周书·王褒传》所载,褒与梁处士周弘让平时相处不错,周弘让的哥哥周弘正从陈朝来,高祖(周武帝)允许王褒等通亲问音,王褒与周弘让互通书信。诗中有对周弘让早年隐于句容茅山的回顾,对其去世的哀悼,“虽言异生死。同是不归人”也含有自己与他一样不得归乡的身世之感。《伤王司徒褒诗》对好友王褒出身高贵、品德才华的高度赞赏,对其去世的深切哀悼,其中也渗透有作者无奈的身世之感。王褒有2首悼友诗,充满了人生忧患的意识和久客思乡的悲哀,《送观宁侯葬诗》和《送刘中书葬诗》分别是写给被迫由南入北者萧永、刘瑶的送葬诗,王褒以梁时旧职称之,含有恋国怀乡的深意。这些由南入北的文士被迫去国离乡,思念故土,客死异乡,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情感使得王褒不可遏制地想到自己的将来,情不自禁地在诗中表达了兔死狐悲的伤感和凄寂之情。《送观宁侯葬诗》结尾的“挽铎已流唱,歌童行自喧。眷言千载后,谁将游九原”,歌童的嬉闹更反衬出自己的孤独、落寞,将诗人怅然若失、迷茫无措、欲归无所的心情表露无遗。《送刘中书葬诗》的“书生空托梦,久客每思乡”含有对故乡故国的思念之情,借刘瑶自伤、温序死而思归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归情绪。“陵谷俄迁变,松柏易荒凉。题铭无复迹,何处验龟长”更是抒发了多年后墓碑铭刻的文字被磨灭、无法辨认、自己被沦为异乡孤坟野鬼的痛彻之情。故明代张溥在《王司空集题辞》中云:“盖(褒)外縻周爵,而情切土风,流离寄叹,亦徐孝穆之报尹义尚,庾子山之哀江南也。”[2]
此外还有一些悼友诗亦含有很强的的生命意识。南北朝时期诗人何逊《伤徐主簿诗》中的徐主簿为何人,现有争议,但诗中对他的学识才华表示赞赏,对他的去世表示哀悼,而作者对其生命的感伤之意也是很明显的。吴均《伤友诗》借咏桂花以抒怀,抒发自己对友人怀才不遇、被闲置贬地、至死无人问津的不平和不满,诗中既含伤友之旨,亦有自伤之意。何胥的《哭陈昭诗》哀悼的是陈庆之长子陈昭,他在梁时以军功封永兴侯,诗中通过对其曾经的空馆昔时歌舞嚣喧而今寂寞冷清的对比,抒发了对友人去世的感伤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江总的《鲁广达诗》哀悼的是以身殉国的陈之良将鲁广达,其中渗透着对其的高度赞美及对黄天无眼、煙没忠良的愤慨。
2 唐五代悼友诗
唐代悼友诗开始出现繁荣局面,表现为:一是作家、作品突增,现存有194位作家共630首悼友诗。二是作品体裁出现新变,四言体诗和骚体诗消失,除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流行的五古、七古之外,格律诗开始盛行,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均有,以五律最多。三是结派同题共咏的现象不多,体现出各成一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从作家的身份看,几乎全是士大夫。从哀悼对象看,绝大部分也是有官职的人,少数是没有官职的人,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和尚和道士。依此可以分为三类:
2.1 悼官员朋友诗
唐代悼友诗的作者几乎都是官员,官员之间在工作上互通往来,在政治上互相利用,有的还是属于同一个政治派别的人,而且唐代实行科举诗赋取士的政策,所以多数官员是精通诗歌创作的,官员之间写诗互相唱和、去世后写诗哀悼是很普通的现象,因此,悼官员朋友诗在唐代悼友诗中是最多的。这一类诗歌在内容上主要是对官员的高贵出身、官高位尊、品德气节、胸怀气度、学识才干、丰功伟绩的赞颂,对其生前与诗人交谊的回忆,对其突然去世表示哀悼和惋惜,也有少数诗歌是同情其被贬或怀才不遇的,在写法上往往是运用许多典故,通过今昔对比、人去物存、睹物思人的手法,或描写其去世后家中惨状、或描写送葬返葬情景、或描写墓地祭拜来抒发哀悼之情。例如张说的《李工部挽歌三首》:
锦帐为郎日,金门待诏时。
杨宫先上赋,柏殿几连诗。
瞬息琴歌断,凄凉箫挽悲。
那堪霸陵岸,回首望京师。
宅兆西陵上,平生雅志从。
城临丹阙近,山望白云重。
会葬知元伯,看碑识蔡邕。
无由接神理,挥涕向青松。
常时好宾客,永日对弦歌。
是日归泉下,伤心无奈何。
墓庭人已散,祭处鸟来过。
碑石生苔藓,荣名岂复多。
此诗为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张说(667—730)于景云二年(711)为好友李适作的挽歌。李适(663—711),字子至,自号东山子,京兆万年人。景龙中任中书舍人,后转工部侍郎,工诗。睿宗时,赠诗给天台道士司马承祯,序其高尚之致,其词甚美,一时朝士属和者有三百余人。此五律挽诗第一首运用了《后汉书·钟离意传》中的“锦帐郎”、金门待诏、扬雄上《长杨赋》、柏殿连诗、王粲《七袁诗》的“南登期陵岸,回首望长安”五个典故,首联、颔联赞美了李适官高位尊、擅作诗赋,颈联、尾联抒发对其突然去世的哀悼。第二首先用范式哭张劭事典赞美李适的雅志,再用《后汉书》郭太事典,郭太卒,四方之士一千多人都来会葬,蔡邕为之撰碑文,不久对卢植说:“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3]郭太曾举有道,世称郭有迈。用此典故赞美李适如郭有道一样品德高尚。最后两句对他突然去世表示哀痛。第三首的首联、颔联将昔日的荣华富贵生活与今日的悲惨去世相对比,颈联、尾联描写墓地萧条、冷落的景象,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并抒发了荣华名誉随着死亡的降临一切成空的人生感慨。
又如贾岛的《吊孟协律》:
才行古人齐,生前品位低。
葬时贫卖马,远日哭惟妻。
孤冢北邙外,空斋中岳西。
集诗应万首,物象遍曾题。
此诗是晚唐诗人贾岛于元和九年(814)为好友孟郊去世而作的五言律诗,孟郊(751—814),唐代著名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人,工五古,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46岁始登进士第,后东归,旅汴州、越州。贞元十七年(801)任江南溧阳尉,在任时常以作诗为乐,不事朝务,有“诗囚”之称,不久弃官。他的前妻早死,三子夭折,家境凄苦。元和初,河南尹郑余庆奏其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60岁时,因母死去官。郑余庆又奏其为参谋、试大理评事。郊前往,到阌乡,元和九年(814)八月己亥二十五日(9月12日)暴病身亡,其友韩愈、郑余庆等人凑钱为他营葬。此诗首联称赞孟郊才学、品行高,可惜官位不高,实是为其怀才不遇的惋惜,颔联写他家贫,死时要卖马安葬,亲友全无,只余其妻,颈联写孟郊曾隐嵩山,现已人去山空,孤冢葬于北邙山,尾联则抒发他人去诗存、身去名在的感慨。
2.2 悼平民朋友诗
此类诗在唐代悼友诗中比例不是很多,如杜荀鹤的《哭刘德仁》、《哭友人》、《哭山友》、《哭方干》、《哭贝韬》,孙郃的《哭方玄英先生》,褚载的《吊秦叟》,韦庄的《刘得仁墓》、《哭麻处士》,徐夤的《吊赤水李先生》,曹松《忆江西并悼亡友》等等,毕竟有名有位的官员与一般的平民身份并不对等,要么平民有杰出的才华或高尚的气节,令官员欣赏,要么是官员对这一平民怀有慈悲之心或有特别的感情,才会为他作哀悼诗。而无官职的人为同样无官职的人所作的哀悼诗大多因其名位不显而无法传世。唐代悼平民朋友诗在内容上往往是抒发对平民朋友怀才不遇或悲惨身世的同情,或对其高尚气节的赞赏,对他的去世表达哀悼之情。在艺术上往往是通过为平民朋友的怀才不遇而死鸣不平,或是描写他去世后家中的悲惨情状,或是回忆两人曾经的交情以抒发哀悼之情。例如唐代平民诗人刘得仁去世,几位官员和诗僧皆有悼诗:
哭刘德仁
杜荀鹤
贾岛还如此,生前不见春。
岂能诗苦者,便是命羁人。
家事因吟失,时情碍国亲。
多应衔恨骨,千古不为尘。
刘得仁墓
韦庄
至公遗至艺,终抱至冤沈。
名有诗家业,身无戚里心。
桂和秋露滴,松带夜风吟。
冥寞知春否,坟蒿日已深。
哭刘得仁
栖白
为爱诗名吟至死,风魂雪魄去难招。
直须桂子落坟上,生得一枝冤始消。
怀刘得仁
贯休
诗名动帝畿,身谢亦因诗。
白日只如哭,皇天得不知。
旅坟孤<足高>岳,羸仆泣如儿。
多少求名者,闻之泪尽垂。
上述四位诗人所哀悼的刘得仁(字、号、生卒年均不详,约838年前后在世)为唐朝平民诗人,大约唐文宗开成中前后在世。据传为公主之子,工诗,长庆中即有诗名。自开成至大中四朝出入举场三十年,屡试不中,而昆弟以贵戚皆擢显位,其著有诗集一卷。四位诗人均高度赞扬他的诗才,为他的怀才不遇而感叹。杜诗把他比作晚唐怀才不遇、屡遭贬谪的诗人贾岛,诗好但命不好,而且因写诗把家事耽误了,时局不利,与显赫的亲戚不对等,只能遗恨终身。韦诗也是高度赞扬他的诗艺,但却因诗含冤而死,有名不显,颈联和尾联描写其坟墓的凄凉景象以抒发哀悼之情。栖诗写刘得仁一生爱诗、享有诗名,但最终因诗冤死。贯诗首联、颔联写刘得仁诗名高却因诗含冤而死,颈联写其去世后的惨状,尾联用求名者泪垂来抒发对其追求功名却怀才不遇、不得善终的感慨。
又如徐夤的《吊赤水李先生》:
三年悲过隙,一室类销冰。
妻病入仙观,子穷随岳僧。
荒丘寒有雨,古屋夜无灯。
往日清猷著,金门几欲征。
此五言律诗所哀悼的李先生名不可考,首联写时间过得很快,李先生转眼就去世了。颔联写他死后家中的惨状,妻子患病去了仙观医治,儿子没有出路只好去当和尚。颈联描绘其坟墓的凄凉景象以抒发哀悼之情,尾联则以朝廷多次想征辟他来赞扬他的才华显著。
2.3 悼佛友诗、悼道友诗
唐前悼佛友诗、悼道友诗极少,南北朝仅存有庾信的1首悼佛友诗《送炅法师葬诗》。唐代之后开始出现。唐代的悼佛友诗存46首:李忱的《悼盐官和尚》、杨炯的《和旻上人伤果禅师》、刘长卿的《题灵祐和尚故居》、张谓的《哭护国上人》、段怀然的《挽涌泉寺僧怀玉》、严维的《哭灵一上人》、李益的《哭柏岩禅师》、李端的《青龙寺题故昙上人房》、于鹄的《哭凌霄山光上人》、徐凝的《伤画松道芬上人(因画钓台江山而逝)》、周贺的《哭闲霄上人》、郑巢的《哭虚海上人》、李远的《闻明上人逝寄友人》、元稹的《僧如展及韦载同游碧涧寺各赋诗予落句云他生莫忘灵山座满壁人名后会稀殿共吟他生之句因话释氏缘会所以莫不凄然久之不十日而展公长逝惊悼返覆则他生岂有兆耶其间展公仍赋黄字五十韵飞札相示予方属和未毕自此不复撰成徒以四韵为识》、刘得仁的《吊草堂禅师》、贾岛的《哭柏岩和尚》、《哭宗密禅师》、林宽的《哭造微禅师》、皮日休的《过云居院玄福上人旧居》、张乔的《吊栖白上人》、《吊造微上人》、裴说的《哭处默上人》、李洞的《吊草堂禅师》和《哭栖白供奉》、王镕的《哭赵州和尚二首》、陈陶的《哭宝月三藏大禅师》、齐己的《寄哭西川坛长广济大师》、清尚的《哭僧》、钱起的《哭空寂寺玄上人》、柳宗元的《韩漳州书报彻上人亡因寄二绝》和《闻彻上人亡寄侍郎杨丈》、皎然的《哭觉上人(时绊剡中)》、白居易的《与果上人殁时题此诀别,兼简二林僧社》、刘言史的《伤清江上人》、贞素的《哭日本国内供奉德仙和尚诗》、贯休的《哭灵一上人》和《闻大愿和尚顺世三首》和《闻无相道人顺世五首》。唐代悼道友诗有14首:宋之问的《使至嵩山寻杜四不遇慨然复伤田洗马韩观主因以题壁赠杜侯杜四》、刘长卿的《故女道士婉仪太原郭氏挽歌词》和《杪秋洞庭中,怀亡道士谢太虚》、顾况的《哭绚法师》、孟浩然的《伤岘山云表观主》、刘禹锡的《伤桃源薛道士》、皮日休的《伤开元观顾道士》、陆龟蒙的《和袭美伤开元观顾道士》、郑璧的《和袭美伤顾道士》、张贲的《奉和袭美伤开元观顾道士》、沈佺期的《哭道士刘无得》、贯休的《闻赤松舒道士下世(东阳未乱前相别)》和《怀赤松故舒道士》、姚合的《哭砚山孙道士》。
这些诗在内容上大多含蓄表达和尚、道士的死亡,赞美他们的才学或得道、得法,抒发对他们的哀悼之情,往往渗透着一种佛理或道理,在艺术上,大多运用佛教、道教词汇和人去物空存或今昔对比的抒情方式进行表达。例如,贾岛的悼和尚诗《哭柏岩和尚》:
苔覆石床新,师曾占几春。
写留行道影,焚却坐禅身。
塔院关松雪,经房锁隙尘。
自嫌双泪下,不是解空人。
这首五律首联写由眼前石床上的苔覆想起柏岩和尚曾经在这里坐禅,用了睹物思人和人死物新、人去物存的手法。颔联写柏岩和尚写的字还保留着他修道的影子,但是他的人却早已被焚烧了。颈联写安葬和尚的塔院关着覆盖着松雪的松树,曾经念经的经房结满了尘埃。这两联用了人去物空存的手法进行抒情。尾联抒发作者对他的悼念之情。“不是解空人”暗含佛理,是说自己不能像参透红尘的和尚那样,以一种四大皆空、看透一切的超然之态来面对死亡。诗中的“行道”、“焚却”、“坐禅”、“塔院”、“经房”、“解空人”均是佛教用语。又如皮日休的悼道友诗《伤开元观顾道士》:
协晨宫上启金扉,诏使先生坐蜕归。
鹤有一声应是哭,丹无馀粒恐潜飞。
烟凄玉笥封云篆,月惨琪花葬羽衣。
肠断雷平旧游处,五芝无影草微微。
这首七律首联说顾道士已得道升仙了,含蓄写其的去世,颔联以物衬哀情,颈联以环境衬托哀情,尾联用今昔对比和人逝物空存的抒情方式再次抒发对顾道士的哀悼之情。“丹无馀粒恐潜飞”暗含着道教服用仙丹追求长生的意思,“协晨”、“坐蜕”、“丹”、“玉笥”、“云篆”、“琪花”、“羽衣”、“五芝”均是道教或仙界语汇,共同营造出一个美伦美幻的神仙世界。
唐代较多悼和尚诗、悼道士诗的出现,表明了和尚、道士这两个群体在唐代数量的增多,也从侧面可以看出佛教、道教在唐代发展的兴盛。佛教和道教是唐代流行的主要宗教。李唐皇帝以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道家学者、道家教主──老子的后裔自居,借助神权来巩固皇权。武德八年(625)李渊下令道教为儒、道、佛三教之首,确立了唐代的崇道政策。贞观十二年(638)唐太宗令道士、女冠位于僧、尼之前。乾封元年(666)高宗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诏令道土、女冠隶宗正寺,视为皇族宗室,位于亲王之后,还令王公以下习《老子》,力壮道教势力。时两京和各州均建有玄元皇帝庙和道观,长安有30所道观。开元末年,道教发展到鼎盛时期。唐代也是佛教发展的全盛期,形成了三大主要宗派: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唐代佛、道之间一直存在有很激烈的斗争。唐高祖和唐太宗重道于佛;武则天为了取唐建周,又重佛于道;唐武宗为了打击极度膨胀的佛教寺院经济,下令灭佛;唐宣宗继位又扶植佛教。
总之,悼友诗是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朝代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汉代儒家思想的独尊导致了汉代悼友诗的宣扬忠、孝、节、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动荡导致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悼友诗的生命危机意识和团体化创作倾向,唐代政治的开明、经济的繁荣导致了唐代悼友诗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内容上,不论是悼哪一类朋友,均是以赞和哀作为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这是由于诗人与死者处于一种大体平等但又彼此独立的社会关系使然。
[1] (西汉)刘向集录.战国策(中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597.
[2] 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293.
[3]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2227.
(责任编辑:董 柯)
A Brief Discussion on Friends Mourning Poetry from Pre-Qin Dynasty to Tang Dynasty and the Five Dynasties
Wen Yu
(School of Humanities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215500, Jiangsu)
Friends mourning poetry is most commonly seen in Mourning Poetry from Pre-Qin Dynasty to Tang Dynasty and the Five Dynasties. Its main content and emotional tone is praise and condolences. It presented different features in different dynasties. The Confucianism of the Han Dynasty resulted in advocate of loyalty, filial piety, chastity and righteousness in friends mourning poetry of the Han Dynasty. The division and turmoil of the Three Kingdoms,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led to the life crisis consciousness and group creation tendency in friends mourning poetry in that period while open and economic prosperity of the Tang Dynasty politics led to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friends mourning. “Friendship”, as the roughly equal but mutually independent social relation, was also the important reason that people took praise and sorrow as the main content and the emotional tone.
from Pre-Qin Dynasty to Tang Dynasty and the Five Dynasties; friends mourning poetry; ideological content;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2016-11-02
本文为2016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研究》(2016SJB750012)阶段性研究成果
温 瑜(1976~),女,博士,副教授.E-mail:465555216@qq.com
I207.22
A
1671-3524(2016)04-005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