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2016-03-17黄敏
黄 敏
(安徽工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群众路线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黄 敏
(安徽工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存在主体主导功能弱化、工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贯彻群众路线,贴近网络中的学生,满足其成长成才的发展需求;因势利导,发挥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构建协同性、一体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
群众路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开放、互动、共享,迅速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领域,在现实和虚拟的空间里,发展出了一种特有的社会交往方式和存在方式,也为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带来重要的契机。将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运用到网上,是工作理念和方法的重大创新,在高校开展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将发挥关键作用。
一、群众路线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新内涵
高校最广泛的群众就是在校学生。这些在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离不开网络,成为网民群体。群众路线具体到高校学生、具体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一切为了学生”就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全心全意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一切依靠学生”就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就是要把握网络的交互性,发掘、回应并解决学生的合理诉求。
二、群众路线视野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困境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正面的影响,也存在许多负面因素。网络催生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内容的充实和教育手段的改进等,拓展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并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基于校园网络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有所创新和进展,已经成为教育、管理的主阵地,但是,随着社区、论坛、微博、微信等商业性质的新媒体应用的广泛流行,各种文化交汇,各种观点碰撞,各种社会思潮激荡,各种利益诉求汇聚,导致学生的思想动态难以及时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控性弱化、教育对象网络行为异化等新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空间的主导权面临削弱。[1]网络上的群众工作难度逐步加大,不断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挑战。
(二)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式缺乏感召力
网络空间信息的传播技术和方式不断变革,仅靠原有的教育模式显然会极大地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纵观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难发现,存在问题有:内容空洞,缺少针对性,对学生的思想脉搏把握不准,脱离实际,有的甚至使学生产生反感。虽然有不少任课教师将课堂搬到了网上,但是同时也把乏味、没有哲理性的内容搬到了网上。尽管网络提供了互动的便利,但是没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内容,无法引起学生互动的兴趣,无法解决实际的思想问题。不少高校虽然建立了专门的思想政治专题网站,但是里面强调无私奉献的多、关心学生切身利益的少,显性教育多、隐形教育少,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脱离,对学生激励作用效果不明显,访问量有限,遭遇边缘化。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主导弱化
网络改变了师生之间原有的明确的关系,教师不再是固定的主体,外部权威和主动的地位消失,这不仅存在于虚拟空间,甚至开始对现实中的师生关系产生影响。不少教师在网络技术及信息获取能力方面不如学生;网络中不良信息任意流动,教育者很难发挥“把关人”的作用去对教育对象施加合目的性的教育;网络的去中心化,使得“师传生受”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活动,变强调知识性的“灌输”为强调平等性的“引导”,学生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接受,甚至掌握了较强的自我传播能力,自主能动性越来越强,教育者的权威性和主导作用受到较大的挑战。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不健全
决定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是其工作机制。根据现实的需要,我国在网络秩序运营、网络安全保护、网络信息管理等领域已初步建立起了中国特色法律法规体系,教育部也针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性文件和规章,但一些高校自身的机制建设不健全,对有害信息监管不力或相对滞后,存在管理上的“盲点”,没有相应的应急预案,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缺失。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发展迅猛、业务形态多样,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滞后,满足不了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彻群众路线的路径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育工作本质上就是网上的群众工作,面对网络化社会的新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征,高校必须走群众路线,掌握网络主动权,开启新形势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一切为了学生”——贴近网络中的学生,满足其成长成才的发展需求
学生在哪里,具体到学生在网络的哪里,就要求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到哪里。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彻群众路线,就是要扎根互联网,占领网络阵地,深入网上的学生群体,广泛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关心学生生活困难和就业问题,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维护他们的尊严。当前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学生中使用范围较广,成为学生接触信息的重要媒介,高校各级官方微博、微信等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必须相应建设起来。在校学生最迫切的需求就是成长成才,要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产生深层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只有持久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必须通过整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创造精品文艺文化资源满足学生精神需求,拓宽丰富就业创业资源服务学生发展需求,提供日常便利资源服务学生的学习需求、精神需求、发展需求和生活需求。
(二)“一切依靠学生”——因势利导,发挥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网络空间里,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存在失衡状态,出现教师主体主导弱化的状况。需要主体间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使各类主体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网上走群众路线,就更要发挥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网络空间的内容由于其不受时间、空间等的限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通过丰富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向学生生动形象地传达相关内容,学生自主参与,主动关注相关信息和内容。当前许多高校网络阵地上的内容生产和发布,除了教师的指导和把关外,绝大部分都由学生来完成,尤其是校内各单位和学生组织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通的官方平台。这些平台的运营者大多为经过层层筛选、具有较高的政治和媒介素养的学生,他们自身同时具备主体和客体的思维方式,往往更具备“供给侧改革”思维,善于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讲学生群体关心的话题,并且更容易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念和价值观等融入到网络中,通过形式多样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去感受和学习,育人于无形之中。
(三)“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构建协同性、一体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这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握好和学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把回应学生在网络上关心的热点问题和解决学生反映的难点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合理解决学生的诉求。尤其是解决问题时,要注意在网络中收集意见,形成初步方案后再通过网络讨论、执行,并不断根据网络上的意见进行修改,使之逐步完善。长期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需要构建随着环境与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完善、逐步健全的长效机制。一方面,高校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网络管理办法,使现实和虚拟的网络行为都有法可依;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开发为良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技术保障;加强对网络服务商的监管,规范其行为;加强与各部门的合作,增加网络建设的资金、人才投入等。另一方面,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评价机制,将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有关部门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定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评价,对成绩突出者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激励。内部而言,要有高度的自觉,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形式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否可行,内容设置是否合理,效果是否明显。通过不断的总结和反思,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四、结语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第一时间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在网上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坚持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才能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冯刚.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思政教育创新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3(6):3-7.
(责任编辑 文双全)
An Application Study of Mass Line in the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UANG Mi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anshan 243002, Anhui, China)
The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ill has lots of problems which include the weakening of the main dominant function, incomplete working system, etc. Hence, it should stick to the mass line and get closer to the students online so as to meet the demands of their growth and success, guide them in the light of its general trend to make them play their role in the education work and build collaborative and integrated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cosystem.
mass line; ideological work;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2016-03-01
安徽高校人文社科基地项目: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创新研究(SK2016A0162)
黄 敏(1986-),男,安徽含山人,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辅导员,助教,硕士。
G641
A
1671-9247(2016)03-0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