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视野下高校德育理念的更新
2016-03-17夏晓新
夏晓新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马鞍山 243041)
论新媒体视野下高校德育理念的更新
夏晓新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马鞍山 243041)
新媒体既为高校德育提供了诸多机遇也带来挑战。高校德育应主动更新理念,坚持整体育人,坚持一元主导与兼容并包,坚持德育价值取向与社会整体价值取向相一致,并在德育实施过程主动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真正实现德育的最优化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新媒体;高校;德育理念;更新
新媒体不仅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给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带来全新的改变。就当前高校德育而言,新媒体既为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对其传统实施方式、方法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在新媒体视野下更新高校德育理念,已经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研究领域。
一、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是在传统媒体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媒体形态。”[1]新媒体技术产生于20世纪中后期,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为主要标志。除此之外,数字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为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必要的科技基础。后来,随着卫星电视、宽带和手机无线服务平台的出现,新媒体开始全方位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进入21世纪,随着智能手机和Web2.0、4G技术的出现,新媒体技术也得到了全新的发展,互联网新媒体、手机新媒体和数字电视新媒体逐渐成为当下新媒体中最常见的三种形态。其中手机新媒体的发展对人们的影响最为明显,手机短信、微信、视频、游戏等开始全方位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之中。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不仅直接压缩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催生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新媒体为媒介的全新媒体文化,也深刻改变着社会、政府及公民个人的组织和行为方式,对于当前我国广大青年大学生而言,新媒体更是伴随着他们一路成长。
二、新媒体视野下高校德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因其传播方式的高度自主性、受众的广泛参与性以及传播过程的及时互动性特点,让大学生直接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中,拓展了个体活动的空间(主要是网络虚拟空间),开阔了大学生的眼界,培养了他们崇尚民主、平等、自由、独立的现代思想意识,同时,对于他们良好品德和行为的养成也将产生全方位的影响。
(一)新媒体为高校德育提供了诸多发展机遇
新媒体技术因其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的不同,为高校德育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1.新媒体极大丰富了高校德育实施的载体。“载体是高校德育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德育因素,能为德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德育活动形式。”[2]新媒体时代,高校德育信息传载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一是德育信息的传递更加便捷高效,立体化、动态化和超时空性趋势明显;二是德育内容的选择更加丰富多样,既增强了德育内容的可选择性,还有效提升了德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德育活动的实效性;三是新媒体较高的文化与科技含量,充分实现了虚拟与现实、隐性与显性等德育形式的相互补充,增强了德育的合力,同时也提升了德育的影响力和话语地位。可以说,伴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高校德育实施开始由传统课堂、教室延伸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各个场域,不仅教育载体多变,而且可供选择的形式也日趋多样。
2.新媒体为德育信息的传播创造了更加便捷的外部条件。新媒体与以往的德育信息传播相比具有更加明显的传播优势,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媒体技术能将文本、图画、声音、视频等信息集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从而有效提升德育信息传播的吸引力;二是新媒体技术通过立体动画及仿真画面,能让学生在逼真的环境中接受先进思想的洗礼,有效提升德育信息传播的感染力;三是德育信息的传播更加快捷方便,学生只要拥有现代智能设备(电脑、Ipad、智能手机等),就可以在任何一个终端,及时高效地获取德育信息;四是德育信息传播领域更加开放,从单纯的教室课堂延展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3.新媒体有利于德育主客体之间交互性和主体性的发挥。在德育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围绕德育信息的传递需要有效而良性的互动,教师不仅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学会有效激发学生主体性。“传统的道德教育多采用单向灌输的方法,对于接受者的主观需求和接受能力关注得不够,抑制了受教育者自身主体性的发挥,使受教育者完全处于从属地位。”[3]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师生之间的信息传播创设了一个更加开放的平台,不仅有利于唤醒和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由于交往对象之间可以进行匿名交流,心理压力相对较小,有利于建立起相对宽松的交往氛围,提高德育对象对德育信息的认同。
4.新媒体有利于德育合力的形成。所谓德育合力,是指有效涵盖学校、家庭、社会三大场域的育人力量,需要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更需要对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目的达成广泛的共识,形成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以提升教育活动的实效。当前,高校德育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超时空性、互动性和广泛参与性特征,通过创建德育主题教育网站、博客、微信、贴吧等,将学校、家庭和整个社会都纳入到学生的教育过程当中,形成积极而良性的德育互动,逐步搭建起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教育场域,利于德育合力的及时形成。
(二)新媒体视野下高校德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在为高校德育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因其互动性、开放性和虚拟性的特点,让高校德育面对的挑战愈发严峻。
1.传统德育价值理念不断遭受新媒体的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社会思潮之间的交汇碰撞,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难免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些都必然对当前高校德育理念和价值取向提出全新的要求。此外,在网络时代到来之前,教师由于处在知识和资源的相对优势地位,而学生由于在知识与信息掌握上处于劣势,在教育活动中处于接受者的地位。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前者对教育资源的垄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和媒介获得大量德育方面的信息,甚至在部分领域还会超过教师所能获得的信息,师生之间的地位开始由教师单向主体转化为师生之间的双向主体。
2.传统德育过程的单向性受到新媒体互动性的挑战。我国传统高校德育过程主要是一种单向的灌输式的教育形态,实际表现为教师对学生施教的单向过程。表现在具体德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往往只是片面追求德育知识的灌输与宣讲,而较少关注受教育者的主观需要与情绪体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为德育主客体之间提供了交互性的沟通交流平台,加快了传统德育过程由单向性逐步走向双向性和交互性的转变。
3.高校德育在学生成长环境中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长期以来,高校德育由于其系统性、整体性优势,在大学生成长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德育工作者有目的、有组织打造的德育环境不断与新媒体广泛复杂的环境碰撞交织在一起,学生不再轻易地相信和接受教育者的说教,甚至开始质疑教师的权威,这种情况下,学校德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主导地位受到巨大的挑战。与之相对的是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加明显,三者之间在大学生德育过程中的地位亟需重新梳理。
4.新媒体时代对德育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社会里,教师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被看作是某种知识的唯一拥有者,他只需传授知识即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成了集体知识的合作伙伴,他应果断地站在变革的前列,对这种知识加以重组。”[4]面对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全新特征和教育对象的不断变化,德育教师表现出很大的适应性困难,当前德育教师存在出的突出问题是知识结构单一、教学方法落后。因此如何有效加强高校德育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德育教师驾驭新媒体技术的能力是新媒体时代德育教师面对的一项重要挑战。
三、新媒体视野下高校德育理念的更新
(一)树立整体育人的德育理念
当前高校德育的有效开展需要教育者把德育过程视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德育主体、客体、介体、环境均是这一系统的构成要素,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在新媒体视野下,除了传统意义上对整体育人内涵的理解之外,还要求将虚拟空间(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学校、家庭、社会)德育进行有机整合,共同发挥德育的整体价值。
(二)树立一元主导与兼容并包的德育理念
伴随着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当下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逐步呈现出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个体需要特色化的发展趋势。在上述背景下,高校德育要妥善处理好一元价值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文化碰撞、学生个性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解决这一矛盾和冲突的根本途径就是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一元主导与兼容并包的德育理念,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德育价值理念,又要善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道德,同时也要学会借鉴和吸取西方先进道德文化的积极因素。
(三)树立德育价值取向与社会整体价值取向相一致的德育理念
高校德育是培育大学生理想人格、提升其内在品质、规范其社会行为并形成良好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一种道德最终能否被社会所接受,关键固然在于它能否反映社会道德关系的本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这种道德究竟能够在何种范围和程度上为人们所接受,却取决于它的传播程度,取决于道德教育实施的好坏。”[5]由此可见,高校德育是整个社会环境的重要一环,与社会价值取向密切相连,绝没有所谓孤立的、桃花源式的高校德育形态。当下,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现代公民社会伦理思想的发展,高校德育理应顺应这一大的发展趋势,坚持德育价值取向与社会整体价值取向相一致的德育理念,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公民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
(四)树立德育实施过程主动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的德育理念
就德育对象活动多样性和多变性的现实状态而言,对于德育实效性的评价,短时内标准很难趋于统一。笔者认为其主要依据就是德育目的和意图的实现程度。新媒体为德育方法的创新和实效的提升提供了新的契机。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实施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德育内容、实施途径等与新媒体传播规律相符合的理念。具体而言,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是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的交互性与即时性、自主性和参与性、共享性和社群化等传播特征,丰富德育的载体,促进德育内容的有效传播。二是善于利用新媒体形象化的特点,提升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创设虚拟的德育情境,帮助师生之间自由表达各自的想法,求同存异,切实提升学生对德育内容的认同度,而个体在新媒体虚拟空间一旦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然会将其带到现实生活之中,优化德育的整体效果。
四、结语
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当前高校德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高校德育工作应主动顺应社会发展的大潮,不断更新育人理念,真正将青年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7.
[2]周向军.略论高校大德育的体系结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23-25.
[3]蒋一之.道德原型与道德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77.
[4]徐振祥.新媒体的价值影响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22):32-35.
[5]秦尚海.高校德育评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73.
(责任编辑 文双全)
On the Updating of Moral Education Concep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
XIA Xiao-xin
(Ma’anshan Technical College, Ma’anshan 243041, Anhui, China)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re provided by new media for mro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necessary for this education to update actively its concept in stick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overall education, one factor domination and all-inclusive method and consistency of value orientation between moral education and social integration, and adapt iniatiatively to the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laws in the practice of moral education for the realization of its optimization objectives and the promotion of comprehensiv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for students.
new medi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oral education concept; updating
2015-10-10
基金来源: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软实力提升研究(SK2015A756);安徽高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2014sjjd037)
夏晓新(1966-),男,安徽马鞍山人,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处长,副教授,硕士。
G641
A
1671-9247(2016)03-01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