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难与社会适应力问题研究

2016-03-17

关键词:适应力毕业生大学生

姚 敏

(安徽工业大学 学生工作部,安徽 马鞍山 243002)

大学生就业难与社会适应力问题研究

姚 敏

(安徽工业大学 学生工作部,安徽 马鞍山 243002)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自身综合竞争力培养,并通过开展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搭建多类服务保障平台,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层次。

大学生;就业;社会适应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动高质量的就业。当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就业竞争力薄弱,“就业难”问题尤为突出。大学生就业难不只是教育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对大学生就业难进行分析时,可以从社会这一维度去讨论。加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研究,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关系到学生的职业发展、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育。

一、大学生就业难现状与成因

早在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文件中就指出我国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1]2013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未来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将保持在年均700万人左右,约占新进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的一半,青年就业压力不容小觑。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49万人。在今后一个时期,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目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自身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需求减少,供大于求;高校扩招热、人才培养理念亟待更新、模式机制僵化,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不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认同程度低,存在学历、学校和性别歧视,抬高招聘门槛,人为设置障碍,形成“就业鸿沟”;毕业生自身就业观念尚需转变、就业能力不足等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形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不强,社会适应性较差这一内在因素有很大关系。据调查,我国有将近60%的学生认为“自身能力不足”是导致就业难的原因。[2]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大学生已经暴露出较为严重的社会不适应问题并未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到目前为止,有关研究依然十分零散,对我国大学生整体的适应和发展状况还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掌握,更缺乏深入、客观的科学分析,这一局面亟待改变。[3]

二、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内涵与作用

社会适应力在社会心理学中叫社会适应行为或社会适应能力,一般也统称为适应行为。它反映的是个人与他人、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接纳、共同作用的一种和谐状态与过程。

大学生社会适应力是大学生主体对社会环境(包括学校环境)进行认知和反应并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的过程及能力。它主要由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对挫折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等方面构成。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剧烈变革使得任何一种教育都是不完善的,都不可能解决人们所遇到的所有问题。目前,我国大学生在社会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社会认知片面、自我定位偏差、就业及职业胜任力不足、心理调节能力与人际调适能力低下等几个方面。加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有利于降低育人成本,发挥人才潜力和价值,增强教育成效,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

三、大学生社会适应力培育的路径

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如个体认知水平、自我概念及人格特点等)和外部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管理等)。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力需要各方协同努力,抓住根本、找准关键、搭建平台,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其早日适应社会环境、顺利就业并实现职业发展。

(一)增强自身综合竞争力

就业市场的竞争,实际上就是能力与素质的比拼。大学生必须注意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面提高,按国家、社会的需要来塑造自己,提升社会适应力。

1.明确目标,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当今的大学生显现出自我意识强烈、个性张扬而发展目标模糊、社会适应能力弱的特点,学校在鼓励他们自己确定发展目标、激发学习动力和兴趣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学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就业指导、理想信念教育等举措,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尤其是要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和心理异常等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引导,协助他们进行自我认知和评估,激发自我塑造的意识,重新确定目标,为后续的大学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2.自主学习,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大学生在学习上不同程度存在着“无目标”、“无动力”、“无兴趣”、“无方法”的情况,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大学生找准症结所在,有的放矢地制定短、中、长期目标,借鉴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业。此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辅修课程,文理兼修,优化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统一的知识技能体系,努力成为适应职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学以致用,逐步提高职业素养。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职场,个人要取得成功,除了具备专业能力外,还要遵守行为规范,具备一定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当前,“一纸成绩”和“一堆证书”已经不足以反映一个大学毕业生是否优秀,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锻炼、动手能力、实习经历、社会工作、道德品质更为关注。大学生要利用在校期间的各种机会,学以致用,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和就业见习,锻炼提高沟通表达能力、组织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自身更好、更快地进入工作角色。在此过程中,还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团队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增强自控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牢基础。

4.转变观念,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大学生连什么工作都找不到,而是说他们的初次就业时间拖延,初次就业率降低,预期收入与现实收入之间存在差距,以及一些大学毕业生不愿意进以往通常是较低学历人员进入的工作领域。[4]大学生要转变一次性就业观念,树立多次择业的思想;转变在政府事业单位就业观念,树立在事业、企业单位均可就业的思想; 转变在城市就业观念,树立在城市、农村基层均可就业的思想; 转变毕业即就业的观念,树立创业意识,争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

5.独立生活,努力提高生存能力。高校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身处其中的大学生要有主人翁意识和独立生活意识,将学校作为步入社会前的“试验场”和提高生存本领的平台,主动全面地参与到学校生活中去,从衣、食、住、行、学等方面体验感知社会生活的艰辛,正确面对独立生活所遇到的挫折,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与人交往,努力提高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6.积极乐观,保持身心健康。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多变和工作压力的日益加大,迫切需要敢于面对挑战、抗压能力强、身心健康的从业者。大学生要从上大学伊始就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加强体育锻炼,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善于与人交往分享,正确应对挫折,保持身心健康,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保障。

(二)开展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

大学生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经济发展不同步,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校必须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社会需要、适销对路”的优秀人才。

首先,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等学校的职责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之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就必须贴近社会的发展需要办学,而推进素质教育是解决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

其次,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大学毕业生是学校生产出的“产品”,只有符合价值规律,满足市场需求,“产品”才能适销对路,否则就会“滞销”,甚至影响学校的招生和可持续发展。高校必须转变办学观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做到人才的培养适应市场的需要。

最后,开展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高校要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产销对路、适应市场的复合型人才。

(三)搭建多类教育服务平台

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力,不仅需要依靠学生自身意识的觉醒和高校教育的推进,还需要家庭、用人单位、社会等通力合作,搭建多类服务保障平台,筑牢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基础。

1.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平台建设。学校应建立就业指导中心,配备专职人员,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加强与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的联系,积极开拓市场,掌握人才需求信息,广泛收集就业信息,并提供给毕业生。同时,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障学生、学业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等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排查和认定工作,通过经济资助、学业指导、心理辅导咨询、推荐就业等形式予以帮扶,并通过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开展相关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此外,要将推进就业工作与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结合,发挥辅导员密切联系学生的优势,鼓励辅导员考取职业咨询师证书,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

2.加强创业平台建设。在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下,通过创业,可以使劳动要素从被动的“等职业、找职业”的特征向主动的“自己干,创造就业机会”的特征转变。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出台创业优惠政策,开展“挑战杯”等创业竞赛,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给予学生资金支持和创业指导,鼓励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要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将就业心理指导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培养健康的就业心理,引导大学生正视自我,正视挫折,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把这种就业指导工作贯穿整个大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完善的品格,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增强适应性,提高就业能力。

4.加强素质教育平台建设。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对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力非常关键。可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技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综合能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大赛、素质拓展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检验自己,取长补短;通过就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提供实践机会,提高职业能力。

5.加强就业信息平台建设。政府应健全就业信息网络,完善国家、省(市)、高校三级就业信息网建设,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监测预警系统和对就业市场的预测系统,提高就业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高校也应当加强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优化就业信息服务,包括毕业生信息、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就业咨询服务、职业交流会等,帮助毕业生了解市场就业需求。

6.加强舆论宣传平台建设。要通过社会舆论和媒体宣传,营造平等相待、公平竞争的社会氛围,关心关注大学生成长就业;要树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要时发布各类招聘信息,加强对用人单位的舆论监督,逐步消除落后观念和就业歧视对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影响,为学生成长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

[1]姚裕群,彭思舟.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讨论综述[J].人口与经济,2008(3):36-40.

[2]赖德胜.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J].求是,2013(20):52-54.

[3]张萍.目前我国大学生群体的社会适应性危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1):1-5.

[4]丁元竹.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3(3):3-6.

(责任编辑 文双全)

A Study on the Low Employment Rate and Social Adapt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YAO M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anshan 243002, Anhui, China)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difficulty in seeking for job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and improve their adaptation skills through quality education, innovation educ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ll kinds of service and security platform to increase the employment rate as well as the quality.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ocial adaptability

2016-01-05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性问题研究(AHSK11-12D85);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普通高校学生工作项目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SK2014A030)

姚 敏(1965-),女,安徽蚌埠人,安徽工业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副教授。

G641

A

1671-9247(2016)03-0094-03

猜你喜欢

适应力毕业生大学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Moderate stress is actually good for you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综议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积极影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