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大中小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衔接问题综述

2016-03-17张茹茹路来冰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6年10期
关键词:学段课程内容体育

□张茹茹 路来冰(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我国大中小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衔接问题综述

□张茹茹路来冰(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大中小学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衔接的现状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等进行查阅、分析、总结,将影响体育课程内容衔接的相关因素和有利于衔接各个阶段体育课程的建议进行归纳,探索体育课程内容选择和衔接的理论依据,得出当今我国各个学段体育课程内容衔接中有些问题亟需解决,如各个学段内容的不必要重复,各学段内容忽视学生身体、心理等方面的考虑等,通过一系列分析研究以期为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的研究者提供可参考性意见。

大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衔接综述

1、问题的提出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伴随21世纪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教育改革在课程的结构、教育的理念、教学方法、教材以及各学科的具体教学等方面全面展开,这为体育教学带来了空前的冲击力。国家体卫司司长杨贵仁曾在谈及学校体育教学时表明:大中小学这几个阶段需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研究,根据14年中不同阶段学生心理、生理的发展特征及规律进行开展,避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较好的课程衔接可以将小学、中学、大学的体育课程内容做到不重复,不断层,也可以为体育教学的实施提供便利,更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奠定基础。体育课程内容的衔接是体育课程在不同的学段学生应该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体育课程的衔接是从整个学校体育的高度对各个阶段体育课程做出的要求,使不同阶段的学校体育课程一脉相承并有所优化。新一轮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出现了“一标多本”甚至多标多本的新局面。不同学段体育课程的标准与要求、教材“百家争鸣”的局面等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但同时也凸显出了以往不为人注意的课程内容衔接问题。

2、大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衔接研究

我国就大、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衔接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对体育课程教学方法、评价、目标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好的体育课程衔接对解决上一学段学习的内容和下一学段需掌握的知识等提供便利,方便直接沿用,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学习,更为顺畅地衔接各个教学阶段和环节做准备。

大、中、小学体育教材内容衔接问题的研究中,汪洪、肖维华就学校体育教材问题的研究发现:秉承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学生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循序渐进和由易到难的开展体育内容,对学科总体目标定位和学校总目标进行结合,确定各个学段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并做好连接性考虑,从总体上进行课程衔接方面的统筹规划,并将目标模式课程设计理论对学生主动性的不良影响和对学生积极性抑制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

陈国成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各个学段的体育教学内容衔接应有所不同,如小学强调游戏、身体基本活动、身体素质、各项运动基本功和单个动作学习;初中则以跑、跳、投、基本体操、球类、民族民间体育等基础学习内容为主;高中则集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必修内容和各项身体素质,不只是跑跳投,更增加适当的武术、健美操、田径等术科内容;高校相比内容就更为丰富,囊括了各项球类活动、武术、健美操、瑜伽、体育舞蹈等等,而形式上也以体育俱乐部的学习、锻炼和竞赛为主。组织形式上各个学段也有差别,小学男女合班上课,初中男女分班上课;高中按专项和水平分班。高校按专项俱乐部进行学习。无论何种形式的学习对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都予以关注。通过研究发现在运动项目的选取上对学生终身体育培养缺少细致考虑和将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的整体衔接。

毛振明教授研究指出合理制定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体育需求,在正常学制的内、外合理分配各个学段,建立各学段目标和内容体系。将小学中学和大学三个阶段视为整体,进行综合考量和设计。并指出超越学制的体育学设计,在各个学段的体育课程中透过贯穿始终的视角,凝结不同学段各自的不同特色。

宋广林在研究中表明搞好大中学体育教学衔接理应做好课型和教学内容及教材的灵活性,将教学的内容和内在的联系进行循序渐进的过渡、衔接;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以来为完整化衔接大中学校的体育课程,二来有效促进体育内容和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但这样的角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对发展学生的身心和将来参与体育的习惯兴趣培养重视度不高。

李睿珂认为体育课程各个阶段教学衔接问题也是对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的衔接问题研究。只有搞好中学阶段的基础教育教学,才会使中学与大学的衔接更加流畅,合理,并在研究中指出中学与大学的衔接需要稳定有序合理渐进的过程和整体。学校体育不同学段的衔接,实际也是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的衔接问题研究。大学体育教学与中学体育教学相比而言,最显着的差异就是教材内容的变化和增多。只有做好衔接问题的研究,才能更好的解决他们走向社会养成终身锻炼习惯,使之受益终生。并结局按各个阶段“还债式”教学模式。中学基础体育教学质量差也将影响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质量,高校的体育教学同样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等问题,只有中学与高校共同努力才可以更好的衔接起来。

王彦超坚持以教学理念和终身体育的思想为着力点,对二者衔接的问题研究放在教师的责任上,以重视体育知识技能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知识性为主,提倡体育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对体育锻炼的爱好。就此情况进行分析认为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对契合学生需要和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等,并考虑学生的习惯,将课程设置贴近学生的日常,让学生更好接受;但在研究中也指出单单从学生兴趣角度考虑体育课程内容的安排和设置,却容易失去学科的本质特征,而且课程的内容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综合健康发展也有待商讨和确定。

蒙万宁、刘伟俊从体育课程内容进行设置并将体育课程的内容设计成符合学生生理发育特点的形式,将有利于促进健康、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发育特点的运动项目、方法、手段等,并从生物学的角度对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设计和衔接进行讨论,探讨在现今高度文明的今天,时刻提高生活质量为向导,并将学生的身心发展视为第一位,不同年龄的学生生理学特征不同,按照不同年龄学生生理学特征的原则,不同学段按照学生发育敏感期进行不同课程内容的安排。但如果单纯地从生物学角度安排,也忽视了体育学科的系统性,对运动技能和技术的培养也不太好,将来对学生进入社会后继续参加体育活动的能力培养还是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孙光等认为游戏为主、附加简单的跑、跳、投等形式的体育运动来发展小学生们的基本活动能力,以期促进学生的身体能力生长发育;而对我国大、中学校体育教育与教学现状的分析研究,发现通过对学生体质状况和场地设施条件的调查,通过多角度的分析,为学校体育各个学段的衔接提出改革发展的建议,对通过从体育教学、学生体质状况、场地设施等角度分析我国大、中学校体育教育与教学的现状,对学校体育各学段的衔接问题提出了改革建议。对大学生的体育课程教材建议认为既要考虑体育内容本身,又不能对体育文化功能的忽视,再者是体育运动的生物学功能。而为全方位研究学校体育,作者认为不能够单纯考虑竞技体育方面的学校体育内容,而应综合考虑健身、娱乐、康复和休闲等多方位的学校体育,从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体育的整体观角度来整体建构学校体育的课程衔接。

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衔接在现今已经引起各位学校体育工作者的重视了,许多专家学者通过各种角度进行体育课程衔接问题的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并给予相应的建议,认为体育课程的衔接应该从学生终身体育系统进行合理规划,综合考虑学科系统的完整性,以及学生身体和心理等发育规律等等。而就现今许多的专家研究的现状亦可得知,研究的重点停留在衔接出现各样问题的情况较多,对解决衔接中各种问题的方法研究还是相对较少。

3、结论与建议

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仍是“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在此指导思想的引导下,将小学、中学、大学体育课程系统化的连接起来,将不同学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内在的逻辑关系、学生成长规律以及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相结合,并将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目标相统一,完善各个学段运动参与、身体和心理健康、运动技能、社会适应等目标要求,贯穿从小学到中大学的目标教育,这样做虽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但可以避免浪费和重复,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授课方式和评价,使学生遵照最初选择的同时,又丰富学习的内容,和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

各阶段体育课程内容要相互协调,体育课程结构要统一,相关要素要组织妥当,并做出明确的规定,避免课程衔接中发生混乱,对培养人才产生负面影响。体育课程内容的衔接应该根据体育课程的整体目标进行分析,判断各个运动项目与身体练习的功能是否与课程目标要求一致,一致的情况下,再将体育课程体系进行完善,并通过一系列的整理,从纵横两个方向研究和制定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和评价方式方法等。为做好课程衔接做足准备。

[1]汪洪,肖维华.大、中、小学体育教材衔接问题的探讨[J].体育科研,2006(4).

[2]陈国成.对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8).

[3]毛振明.对体育课程整体设计大中小学课程衔接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9).

[4]宋广林.对中学、大学体育教学衔接问题的探析[J].体育学刊, 1998(2).

[5]李睿珂.江苏省中学体育教学与高校体育教学衔接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学位论文,2006.

[6]王彦超.浅谈体育课程与终身体育的衔接[J].体育教育,2010 (3).

[7]蒙万宁,刘伟俊.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的生物学基础[J].教学与管理,2009(2).

[8]詹晓燕,朱翼.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领域的层次衔接[J].浙江体育科学,2010(32).

[9]孙光,彭延春,秦文,徐岩,邱建国.我国学校体育各学段教育、教学现状及相互衔接问题[J].烟台师范学院报,2004(2).

[10]郑汉.与高中体育新课程相衔接的高校体育课程研究[J].体育学刊,2009(1).

[11]丁英俊,江涛,毛振明.中国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层级衔接[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4).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2016-qn-227。)

猜你喜欢

学段课程内容体育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2016体育年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我们的“体育梦”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