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中专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
2016-03-17王养生福建经济学校福建福州350003
□王养生(福建经济学校福建福州350003)
职业中专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
□王养生(福建经济学校福建福州350003)
职业中专学生在毕业后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不可避免的需要面对众多的社会问题,体育教学因其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在对于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都这一定的优势,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锻炼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明确自身定位,学会自立自强。提出职业中专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通过开展集体活动增进交流,在体育课中开设团体运动项目,在课余时间开展竞技体育项目,展开校际合作竞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些项目都将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提供帮助。
职业中专体育教学社会适应
1、职业中专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特点
职业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体现在有助于其就业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帮助学生在人生的工作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职业中专学生在毕业后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不可避免的需要面对众多的社会问题,鉴于职业中专毕业生的年龄层次对集中在16-18岁,其社会经历基本为零,个人阅历相对简单,在毕业之后就要面对众多的社会压力,对于学生的考验是很重的,因此,如果能够在学习阶段就能够对于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给予适当的培养和锻炼,必将对于学生今后的人生有重要的帮助。
2、体育教学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养成的联系
体育教学因其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在对于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都这一定的优势。首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会更直接,教师自身的阅历和社会经验会对于学生对于事物的判断能力产生影响,学生的会在潜意识中将教师的行为与自己进行比较,在认识事物和与人相处方面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其次,体育课上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会逐渐加深,同龄人之间的交流是最容易发生的,学生之间在接触中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处事能力,这是体育教学特殊性决定的;最后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自身学习的专业知识是不同的,学生能够在一个相对放松的环境下参与一些体育运动,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成长。
3、职业中专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3.1、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社会是人组成的大集合,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沟通是必要过程,作为社会中的“人”,就是不断的交流中产生的进步。学生在学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必要的社会生存技术技能,因此在学生踏入社会之前,很少能够接触到社会层面的人和事。中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阶段都存在一定的迷茫,这就是出于对即将接触到的新环境的恐惧心理。学校在学生的心中是一个安全的港湾,但是当船舶驶离港湾,即将面对大海的惊涛骇浪的时候,学生本能的对于未知事物产生恐惧心理。如何快速融入社会是中职毕业生面临的首要问题,解救而这一问题的最简单的方法是了解社会,了解社会最需要的就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进行的。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大部分时间是户外活动,学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环境更趋向于社会环境,这是一个存在竞争,存在帮助,更是要靠自己的环境,因此,体育课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3.2、锻炼团队协作能力
社会是一个大集体,特别是中职学生毕业之后进入企业工作,这个时期的工作多处于一个学习阶段,是工作同事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合作,逐渐融合成为一个团队的过程,这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团队协作能力,这是将学生的整体能力体现在团队中,在仅过一段时间的交流沟通之后,建立完整的团队工作制度,这一步会促使学生从菜鸟向职业人士蜕变。体育教学过程中会使用一些集体项目作为教学内容,比如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这些项目考验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这些内容的选择必然会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团队协作能力的认识,从而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3、明确自身定位
如何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明确自身在公司中的定位是毕业生函待解决的问题,在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的时候,学生才能够在社会的大环境下做到游刃有余,对于社会中的各种规则做到信手拈来。职业中专毕业的学生由于没有经历大学这一过程,在毕业之后直接面临的就是社会的残酷考验,只有尽快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自身的定位,才是最快融入社会的方法,体育课程教学中多种运动项目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本人都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例如,在足球课程教学中,在运动员场上位置的选择是需要根据自身的运动特点和个人能力选择后卫、中锋、前锋、中卫、前腰、后腰等,这是锻炼学生能够胜任该位置的能力,是对于学生的一次定位。诸如此类的项目还有很多,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的运用这些项目必然会对学生明确自身定位多一些帮助。
3.4、学会自立自强
人们对于新事物都存在一个适应的过程,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后,首先面临的是社会的优胜劣汰,社会是残酷的,是讲求利益的,能够带来更多利益的个体更受到企业领导的青睐,相反,做的不好的学生面临的是被淘汰,甚至是失业。这样的环境决定了学生毕业后的首要考验是学生自身的承受能力,是考验学生在自身没有被压垮的前提下,留给自己多久的适应时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够自立自强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学会自立自强有着重大的帮助。
4、职业中专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
4.1、集体活动增进交流
集体活动是需要多人参加的项目,主要包括定向越野、趣味类运动项目、体育游戏等,这些项目的开展需要学生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将自身完全融入到其中,学生之间不可避免的就会需要大量的交流合作,在遵循活动规则的基础上,学生需要商量出最合适的参与方式、活动路线以及参与策略,要讨论如何才能利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完成该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分配每组学生,充分考虑学生个人的特点,帮助沟通交流能力较差的学生努力参与其中,将存在沟通障碍的学生与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生分在一组,并嘱咐优势者多加注意差生的表现,主动帮助这部分存在沟通障碍的学生真正融入到活动中,从而解决本组学生之间的阻碍,最终能够达到优胜,用比赛结果给予学生以鼓励。
4.2、开设团体运动项目
体育课程教学是职业中专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保证学生体质健康的基础上,多种多样的运动项目的开展在丰富学生体育课程内容的同时,更能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同样的体育运动,发挥体育课程教学的延伸作用。团体体育项目例如足球、篮球等普及率较高的运动项目,在中职院校学生中同样存在众多的爱好者,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开设此类运动项目,首先能够激发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以足球运动为例,足球运动是11名队员之间相互合作,组成一个整体,通过长时间的训练、磨合,最终在运动场上为争取比赛胜利而不断拼搏的项目。职业中专学生在选择了足球项目之后,体育教师不仅仅在教学生教育学生足球专业的技术技能,更应该将团队合作的理念传授给每一名学生,让学生在比赛中逐渐意识到团队的重要性,学会如何与其他人共同合作完成同一个任务,长时间的接触中对于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足球运动的每一名参与学生都是运动的组成部分之一,一个完整的足球队包含众多的角色,运动员的位置分为守门员、前锋、中锋、后卫等,每一名队员在比赛中的职责是不同的,只有全部的队员都能够明确自身的定位,找到自己在队伍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自身的作用在比赛场上表现出来,才能最终将取得好的成绩,这是发挥团体项目帮助学生完成正确人生定位的个过程。
4.3、开展竞技体育项目
学校教育要培养自立自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职业中专学生同样要学会自立自强,在面临竞争时不退缩,在面临困难时迎难而上,在困境中不气馁,在顺境中不骄奢。体育教学中开展竞技类体育项目,首先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真正的比赛中,当双方差距不大时,竞争意识强的一方往往能发挥更好的水平;其次,当学生在比赛中暂时落后时,巧妙分析对手的战术水平和技术弱点,找到适合自己的战术打法,将比赛节奏纳入到自己的手中,才能逐渐找到克敌制胜的方法,并最终取得胜利;第三,当自己水平明显低于对手的时候,不能够气馁,在比赛之后刻苦训练,对自己的技术技能的掌握提出跟高的要求,最终通过努力打败对手;最后,当在比赛中取得优势的时候,一定不要骄傲自满,指导取得比赛的胜利才是真正欢呼的时刻。这些经历都是社会经验的缩影,学生在一个比赛中能够体会到的还有更多。
4.4、展开校际合作竞赛
让学生“走出去”是现在高校教育面临的问题,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在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具有局限性,高校专注于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功能,因此,让学生走出校门也是体育教育应该解决的问题。为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在针对于社会适应方面的学习,高校之间的合作能够培养学生具备更充分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接触周围同学的基础上,与校外学生之间的接触是跨地区、跨学校、跨专业之间的交流,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校际合作主要体现在资源共享,教师可以利用合作学校的资源进行教学,在体育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加强学校之间的合作,以达到资源互补,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提升,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能够不断加强。其次,学校与学校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一定的竞争活动,才能真正将学校之间的关系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因此组织开展校际体育竞赛,是让学生体会社会竞争力,适应社会环境的重要手段,具体操作需要考虑学生专业与所处地区的社会环境而定。
4.5、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课程也叫体育与健康课程,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重要成分,只有身体和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个体才是健康的。因此,学生适应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实现。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专注于学生的身体教育,很少有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和教学;高校心理学课程教学针对于教学的意义大于学生心理定位的意义,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心理的成长的意义不大,因此,学生的心理教育应该与学校体育教学联系起来,将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与心理健康教学相沟通,在学生身体教育的同时开展心理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多采取的选项课程教学,其教育手段多为运动技能教学,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对于学生身体和运动能力的提高是明显的,但是在身体和运动技能成长的同时,学生的心理和意志能力的提高程度不明显,因此,体育课程教育应该适当的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在运动技能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心理教学的内容,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心理状态。做到身体和心理教育同时为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保驾护航,让学生在“走出去”的道路上能够更顺畅。
参开文献:
[1]孙杰远.论学生社会性发展[J].教育研究2003,282(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3]颜宛平等.中国体育课实施个人与社会责任模式之学生经验[J].中等教育,2013,(64).
[4]刘欣然,张学衡.对游戏与体育本质精神的哲学解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
[5]王水泉,毛振明.“快乐体育论”的源头[J].体育与科学,2014,3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