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探讨
2016-03-17查显峰东北农业大学体育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查显峰(东北农业大学体育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构建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探讨
□查显峰(东北农业大学体育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模式。本文分析研究了构建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的理论依据、现实意义等方面的情况,归纳总结了影响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开展的因素。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在全球性教育改革的影响下,我国的体育教育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为落实素质教育,高校体育教育加大了改革力度,在体育改革中教学模式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点领域,构建新型体育教学模式是当代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趋势,最大限度地挖掘高校体育资源,优化体育教学结构,是实现高校体育教育功能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体育教师生存和发展依托的平台。体育教学模式的演变是随着人们对体育的理解不断深入而变化,随着体育理念的不断升级而发展,力求能够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现阶段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开展的主要形式是以高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作为基础,以大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需求,在体育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个人的特长,激发个人的学习兴趣,突显个人的爱好,使学生能够掌握锻炼身体的技能和方法,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进行的一种以俱乐部形式的体育课堂教学,体育俱乐部依据自愿原则把具有共同兴趣、爱好、需要的学生组织在一起,不受教学计划、大纲的束缚,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是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是我国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
1、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制,重新组合上课,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这为高校体育教育实施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依据。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展学生个性,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和活动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开放式教学,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身心健康。
2、高校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2.1、有助于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国家的振兴,关键在于教育。当今社会对人们的综合素质有了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要求,当今大学生身心健康是评定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体育素质是其他素质得以顺利实现的基础。体育教学工作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个性化特征高度重视,并给予一定的尊重,学生依据自身的特长与兴趣爱好来进行体育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体育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的提高,使之具有终身锻炼的欲望,保持体育教学效益的连续性和延伸性,有助于学生竞技体育水平和身体素质的提升,有助于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全面、多层次理念的顺利实现。
2.2、有助于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民族的振兴在教育,教育的振兴在教师,建立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根本大计”。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高校体育教学计划中课程课时局限的局面,施行互动式的开放性教学模式,促进了竞争机制的产生。因为竞争机制的出现,教师们会有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不断督促自己更新专业知识,所以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激发教师教育教学的热情,激发教师的个性创造能力,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现。
2.3、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兴趣越高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越高,体育课的课堂氛围就越好,学生的动力就越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依据“素质教育”指导思想的要求,融合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高度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更多灵活的自主选择的活动空间。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俱乐部一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对不同运动项目的兴趣可以改变学生选课的盲目性,缓解课程设置不足的压力。在培养学生良好兴趣的同时,要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情,提高学生的体育观念。在体育俱乐部中学生们拥有自由的空间和自主选择权,学生能够自主地选择体育运动项目、锻炼的强度和时间。俱乐部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让学生在快乐中进行学习和锻炼,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所特有的魅力和价值。
2.4、提高运动成绩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运动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以提高学生体育活动能力,自主自觉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重视学生主体的选择性,满足学生对体育的需要。体育俱乐部会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立专项体育课程,开展一系列体育竞技活动以及裁判员培训学习班等,培养体育的精英骨干。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俱乐部模式以一种群体活动的形式展现,学生是俱乐部的主要构成元素,处于主导地位,因为有着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在各自的体育活动中保持和谐人际关系,他们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在这种形式的互动活动中,学生体育锻炼激情高涨,调动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团结作战精神,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身体素质、体能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2.5、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俱乐部教学模式是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俱乐部教学的特点,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他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决定着学生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即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和能力,懂得体育的内涵,使体育朝“快乐化、生活化、终身化”的方向发展,强调人在参与运动过程中达到自身满足的目的,强调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素质得到提高的目的,这是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特色。
2.6、今后体育教学发展的主旋律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较理想的体育教学模式,它最大的优越性在于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体育教育,使学生在接受体育时有选择权,使体育教学弹性化。这种“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增强了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使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这有利于把大学生的体育教育过程延伸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因此,从发展趋势来看,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将是未来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给予大学生全方位的体育,即体能教育、健康教育、娱乐教育、竞技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和生活技能教育等,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更加剧烈的特点。为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无论选择什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采取什么教学模式,制定何种体育教学评价标准等等,都要从全面育人的观点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全方位的体育教学效果以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锻炼自觉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3、影响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开展的因素
3.1、体育教师的专业面过窄
体育教师拥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所涉及的项目领域不广,仅集中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俱乐部教学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不仅仅是具有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还要有全面的素质即体育教师要做到“一专多能”。一专多能的教师也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青睐,体育教师必须认真思考高校教育改革对体育教学所带来的冲击,同时也应看到它所带来的机遇,转变更新教育观念、重新整合知识结构、探寻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新形势下对体育教学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教师业务技术结构不能满足学生选择的要求,因此,学校要有计划地鼓励他抑郁教师向一专多能或多专多能的方向发展。体育教师必须认真思考高校教育改革对体育教学所带来的冲击,教师在专业上也要开展互学互补活动,以适应新世纪我国教育和体育俱乐部教学发展的需要。
3.2、场馆设施尚存在不足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说明,体育场馆设施器材设备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运动训练、竞赛正常进行必可少的物质条件,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载体,也是检查、督导、评估、规范学校办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现有的运动场地设施基本上能够满足体育教学要求,但随着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和学生运动需求的提高,体育场馆不能充分满足高校体育教学发展需要,现有的场地设施将制约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良性发展。平均每个场地学生负担量过重,游泳池、室内场馆严重不足更是普遍现象。
4、建议
4.1、增强学生锻炼意识
加大对学生的宣传力度,使全校的学生都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当前。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还不足,需要教师正面引导,高校的体育教师有义务、有责任传授学生体育运动保健的常识,宣传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理念。
4.2、开放场馆,满足学生锻炼需要
学校内体育场馆应对在校学生免费开放,方便等多的学生拥有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为高校学生创造广阔的体育运动锻炼空间,使课内和课外进行有效的衔接,充分展现大学体育教育教学与社会体育相互作用的特征。
4.3、增加场馆和器材投入的力度
俱乐部教学模式能顺利的开展必备条件之一就是运动场馆和器材能满足教学需要,建议高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把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建设规划,加速高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的需要。高校多方筹集资金,建设、改造高校体育场馆。此外,政府考虑社会公共体育场馆、附近社区体育场地、学校体育场馆的联系与协作,互通有无,努力提高体育场馆的社会化程度,弥补目前高校体育场馆的不足,将学校的硬件设施提高到一定的水平。加大体育教学的投入,满足器材配置的要求,及时更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
4.4、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大学生在俱乐部教学模式锻炼时会向专项教师提出各种各样不明白的我问题,这对教师的体育文化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才能正确的指导学生,为了使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提升,高校要有计划地通过各种形式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适应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多元化发展的要求。目前高校教师业务技术结构不能满足学生选择的要求,因此,学校要有计划地鼓励他抑郁教师向一专多能或多专多能的方向发展。体育教师必须认真思考高校教育改革对体育教学所带来的冲击,同时也应看到它所带来的机遇,转变更新教育观念、重新整合知识结构、探寻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新形势下对体育教学更高的要求。教师在专业上也要开展互学互补活动,以适应新世纪我国教育和体育俱乐部教学发展的需要。
[1]王鲜.探讨我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08.
[2]杨洪杰等.体育俱乐部模式下健身气功特色项目建设的实验研究[J].才智,2014,21.
[3]郑涛.论高校开放式的体育教学变革——体育俱乐部形式[J].教育与考试,2011,3.
黑龙江省教改项目:构建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JG2014011190);黑龙江省教改项目: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GJZ20130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