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球场暴力防范与遏制策略
2016-03-17樊树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樊树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我国球场暴力防范与遏制策略
□樊树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我国球场暴力问题愈演愈烈,这对于公民财产和人身安全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而球场暴力事件的发生,会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影响我国国际形象。本文从社会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角度出发,运用历史比较法、文献阅读法、个案分析法等方法对球场暴力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力图明晰球场暴力的概念,分析其成因,并积极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理论和经验,吸取错误教训,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结合时代背景和我国国情对我国球场暴力问题的防范与治理提出解决方案。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球场暴力作为足球的伴生物,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是长期而艰巨的。
球场暴力社会因素心理因素治理与防范
我国自1994年开始举办男子足球甲级职业联赛以来,球场暴力事件就在不断发生,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球场暴力更具破坏性,手段更加多样和先进。足球名宿香克利曾经说过:“足球无关生死,足球高于生死。”但现实是,球场暴力不仅会给国家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更会危及社会安定、破坏国家形象。因此,我国有必要对球场暴力问题进行有研究,并逐渐改善我国相应遏制与防范策略。
1、释义
“球场暴力”由“球场”与“暴力”两个名词组成,解释的重点自然是“暴力”。在哲学范畴,暴力被认为是一种激烈而强制性的力量。通常是指个人或犯罪集团之间的殴斗以及凶杀。在法律上,对于暴力的涵义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暴力是指侵犯他人人身、财产等权利的强暴行为;有的认为暴力是指行为人在侵害他人的人身、财产等权利时,所采取的摧残、强制他人身体的一种凶恶、残酷的手段;有的认为暴力是指对被害人实行殴打、捆绑、伤害等强暴性行为。第6版《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于“暴力”(violence)的解释是:(1)“violentbehaviorthatisintendedtohurt orkillsb”(意图伤害或杀害他人);(2)“physicaloremotional forceandenergy”(物理或精神、情感上的力量或能量)。
由此,我们可以把“球场暴力”定义为:球员或球场观众于球场内外侵犯他人身体、财产、感情等方面的一种激烈而强制性的力量,甚至误导和曲解体育运动精神以及其所凭借的手段或事物都应该称之为球场暴力。据此我们将“球场暴力”分为“球场球员暴力”和“球场观众暴力”,本文的侧重点在“球场观众暴力”这一概念上。
2、球场暴力成因
2.1、足球项目的自身特点
(1)比赛对抗程度。
足球作为一种接触性运动项目,具有高度的身体对抗性,而经过研究表明,接触性运动项目(足球、篮球、橄榄球等)比非接触性运动项目(乒乓球、排球、高尔夫球等)具有更强的攻击性,也就更容易导致观众不理智行为的产生。
(2)裁判判罚尺度。
裁判作为赛场的监督者,对于控制比赛进行、维护比赛秩序起着绝对的核心作用。而赛场的情况瞬息万变,这就需要裁判主观上的立即判罚以维持比赛秩序,这就对于裁判的业务素质和临场执法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倘若裁判在赛场上误判、错判层出不穷,其公信力就会严重下降,从而丧失在赛场上的绝对控制权,为球场暴力的产生埋下导火索。
2.2、社会文化背景
体育运动与社会发展的不断相依,导致球场暴力这一畸形产物诞生,应该看到,球场暴力不仅反映了社会现状,也使得社会问题在人们内心得以埋存和反映。学者埃里克·杜宁认为,大部分经常参与和从事暴力行为的人员(约80%-90%)来自于社会底层,主要来自于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一旦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出现周期性的经济衰退,这些社会底层人员将利用球场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将球场当作发泄自我对社会不满的场所。具体到我国来看,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政府公信力问题、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逐渐摆上前台,而住房、医疗、教育等具体问题短时间内的难以解决,加深了国民对于政府的不满,当这种不满情绪积聚到一定程度,球场就成为一种“廉价”的发泄情绪的场所。试想,如果这些人的负面情绪在短时间内迅速积聚,怎么会不做出暴力行为乃至产生球场暴力事件呢?
2.3、社会心理因素
(1)个人期望程度。
球迷在观看所支持球队的赛事时,会对比赛投入极大的感情,他们认为球队的胜利对于其生活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他们会对自己所支持的球队抱以极高的期望。而在比赛过程中,倘若他们支持的球队受到错判、误判等不公正待遇,特别是在关系到地区荣誉、球队晋级、夺冠的比赛时,球场暴力行为极易发生。
(2)强烈而狭隘的地域意识。
学者朱小平认为,民族自尊心受损是导致球场暴力产生的重要原因。球迷对于代表本地区的球队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他们把球队的胜利同城市的荣誉和尊严联系在一起,特别是涉及到各方面竞争激烈的相邻省份比赛时(如京津德比、江浙沪德比等),更容易激起球迷的地域意识,这种狭隘的地域意识所产生的偏激的胜负观,使其心理承受力急剧下降而极易导致球场暴力行为的产生。
(3)从众心理。
球场暴力行为的产生更多的是一种集体引导下的个体行为,当球迷的情绪处在临界状态下,对于他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缺乏基本而准确的甄别,易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并模仿其行为发生球场暴力事件。此外,球场被“理所应当”的视作一个匿名性极强的场所,现场观众认为在球场内的作为不会被追究,从而会不自觉的进行模仿和复制,形成难以控制的球场暴力事件。例如,2000年左右发生在西安的球场暴力事件,就是因为安保力量简单的将骚乱人群逐出球场后便置之不管,导致部分极端球迷在安保真空的赛场外酿成了更为严重的球场暴力事件。
2.4、其他因素
(1)媒体的不当宣传。
媒体关于足球的报导对于球迷产生球场暴力行为也会产生影响。受到强烈而狭隘的地域意识影响的地方媒体人,会在进行报导时进行偏向引导,使用大量煽动性和偏激性的语言激发球迷的地域意识,激发其狭隘的胜负观,从而引起不必要的冲突。例如2013年中超比赛北京国安对阵上海申鑫的比赛过程当中,国安后卫周挺对于对方倒地球员过度施加力量,试图踩踏对方而被当值裁判当场红牌罚下,避免了赛场冲突。但在赛后评论中,部分北京媒体一味袒护地方球员,在网络上引起了一片“口诛笔伐”,这种放纵的态度不仅会影响球员,更会导致球迷产生“边缘性”越轨行为,为球场暴力的产生埋下祸根。
(2)不完善的法律制裁体系。
对于球场暴力的控制问题,政策性规定乃至法律的制定对于打击愈演愈烈的球场暴力事件具有根本性的效果。现阶段我国对于球场暴力并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来进行约束和制裁,更多的是引用行政处罚条例和刑法的部分内容来进行制裁,而英国、意大利等足球先进国家早在上世纪中期便开始了足球立法工作,英国还有专门的足球法庭和英足联纪律委员会等配套设施。
(3)管理手段的落后。
这种管理手段不仅是硬件上的落后,也是软件上的落后。受到资金的困扰以及球队与球场管理者、安保力量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等问题的困扰,中超赛场对于球场暴力的控制还略显稚嫩和落后,只是运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强行压制,这反而会激发部分过激分子的“逆反”心理,酿成更为严重的球场暴力事件。
3、我国球场暴力防范与遏制策略
3.1、增强足协管理人员的能力,提升业务素质
首先要改变“外行人管理内行人”的尴尬局面,对现有的管理人员和有关领导加强管理,并对其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努力提升其业务素质和能力。而在人才选拔和任用过程中,应尽量选择专业人士。
3.2、选拔培训优秀的足球裁判,保证比赛公平公正
对足协、俱乐部和裁判进行宣传和培训,提升其素质,杜绝赛场上出现打假球、默契球、黑哨等现象。根据调查,球场暴力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主裁的判罚引起了球迷的不满.因此对于黑哨等违规现象绝不姑息,加大打击力度.足协在对裁判进行管理时,可以向欧洲五大联赛的管理看齐,改革管理机制,更新管理办法,真正做好裁判的管理工作。
3.3、积极正面的媒体宣传
新闻媒体作为控制舆论的绝对性力量,具有及时性、广泛性等特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媒体对球迷进行引导。媒体在进行报导时,应该保持客观和中立,并且多运用正面力量对球迷进行引导.媒体应该引导球迷形成文明、友好的看球心态,以平常心看待胜负,注重球赛中的过程体验,追求纯粹的足球,享受干净的比赛,创造文明观球氛围,真正体会到足球带给他的快乐。
此外,完善球场硬件设施,改进球场管理办法这其中改善球场安保硬件条件.完备而先进的球场安保设施,对于遏制球场暴力的发生,也有其积极意义。在未来的球场安保工作中,警力的多少不是决定性因素,科技因素占有很大比重。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会承担越来越多的国际性大型赛事,为了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的安定与和平,我国有必要也有义务在未来走出一条“科技安保”的路子。
再则,改进球场管理办法。应该意识到,球场安保工作是警方与球迷之间的力量角逐,在对球场暴力进行防范和治理时,不仅可以发挥警方的作用,也可以动员球迷自我管理,自我维护,使其意识到对于球场暴力遏制的重要性。
最后,完善法律法规,做好基础性保障.为了遏制与防范日益严重的球场暴力事件的发生,西方足球发达国家着手制定了针对性的法律法规,试图运用专门性法律严惩闹事者,震慑足球流氓,也能够有效遏制黑哨、假球等现象的发生。比如意大利就拥有一部完整的足球法,它由意大利足协带头制订,在议会批准后以总统令的形式即时生效。它旨在保护各级别联赛职业俱乐部的合法地位和利益,同时为打击和惩治违反体育精神的人和事提供法律依据,这一法律的核心内容是体育违法惩治条例。
4、结束语
应该意识到,对于球场暴力控制的研究,“职业化”的大背景只是使这一任务更加加剧,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原因,现存的一些限制性控制措施只是暂时性的,本质上难以完全杜绝球场暴力问题。对于球场暴力的防范与治理,是一项长期、艰巨而任重道远的任务。我们应该意识到肩上的重任,尽全力杜绝足球的这一伴生物,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1]邢曼媛.试论我国刑法中的暴力手段[J].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0,45(3).
[2]霍斯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3]刘莎菲.赛场观众暴力的产生原因及其应对策略[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29(3).
[4]沈炯.球场观众暴力的效应与产生原因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
[5]石岩.国内外反球场观众暴力的立法[J].体育学刊,2004,11 (2).
[6]金光泽.国外控制球迷骚乱的若干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湖南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