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基础”课教学引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的探索

2016-03-17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人际团体辅导

廖 琳

(遵义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2)

高校“基础”课教学引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的探索

廖 琳

(遵义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属于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目的旨在帮助“大一”新生,能够顺利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引导其“学会做人”。将“团体辅导技术”引入到“基础”课中可以促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基础”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团体辅导技术

一、团体心理辅导运用于“基础”课程的可行性

“基础”课是为大一新生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目的是帮助刚刚进入大学的学子能够顺利的从中学生转变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引导大学生的道德养成和法规自律,帮助其解决大学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大学生不仅要“学会做事”,还要“学会做人”。

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在“基础”课的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进步,但是依然存在学生在教学中参与程度较低,缺少共鸣感和学习兴趣,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等问题。团体辅导技术如果运用在“基础”课的课堂中,将有助于避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欠缺之处,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在真诚、开放的团体环境中通过相互讨论、分享,学习到更多的实践经验和知识,还可以锻炼人际沟通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环境下为团体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辅导形式,即以团体为对象,运用恰当的辅导技术,通过团体人际的相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人际交互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等方式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改善人际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提高适应能力的心理辅导过程。“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注重团体带领者和成员之间的尊重、积极关注、共情,强调和谐、支持、鼓励的团体氛围。“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有助于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方法,其能收到较好效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每个参与者在团体中都是相对独立的、受到尊重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被理解、被认同、被关注的需要,但在学习和生活中,很多人都忽视了这种对人成长至关重要的需要。由于生存环境的复杂,人们都不得不戴着人格面具去适应环境,所以存在普遍的防御心理,真实的自我往往被否定和压抑。团体心理辅导则以自由互信作为活动基础,成员间相互尊重,有共同的目标,信守一定的承诺,强调充分、真诚的表达,可以满足人被关注、真诚表达自我的需要。成员之间进行活动、讨论和分享都是自我开放的过程,可以锻炼表达和组织能力,并具有激发潜能的功能。成员间的分享,会相互激励成员之间的互动,丰富参与者的体验,从而自我完善。

2.活动设计科学也会激发成员的参与热情。开展活动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手段,每一种活动都有其特定的应用价值,其深意在于引发成员对自身及周围的人和事的思考。参与者在整个过程中必须发挥其探究的精神,结合自己的经历去理解、感受和建构,才能发掘真实的自我,形成自己的领悟。

3.团体带领者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是活动的策划者、催化者和协调者,同时他们也是团体的一名普通成员。他们像朋友一样专心聆听他人的表达,对成员给予及时的反馈,用多种技术方法解决团体中的沟通障碍,分享对团体中发生的事情的个人感受,有时还像老师一样为成员讲授新概念、理论和方法,提供新信息,还要以身作则地为成员示范。领导者与成员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使团体形成一种宽容、信任的氛围。

团体心理辅导灵活多样的活动、真诚自由的讨论环境,可以有效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促使成员在表达和交流中获得长足的发展。这种教育性和发展性的功能可以运用到高校。因此将“团体辅导技术”引入到“基础课”中来是可行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带有共性的困惑,从而促进“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应用于“基础”课程的意义

1.帮助大一学生认识和适应大学新环境,摆脱依赖、加强独立意识,在新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能够“把自己当成自己”,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认识到自己是有价值的、独立的,增强信心面对大学新环境;能够把自己和他人区别开来,认识到自己是独立于他人的一个不同的主体,从而能够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积极主动的去建立与他人的和谐关系,尽快适应大学新环境。

2.帮助学生增强团队意识,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认识到集体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与同学、老师和谐相处,建立归宿感。在“团体心理辅导”中,通过有趣的心理训练,同学们可以体验到团体辅导的快乐,在团体活动中通过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观察、模仿,可以领悟到很多人际交往的技能,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学会理解、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加对集体的归宿感。

3.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为实现人生价值创造良好人生环境。团体心理辅导技术为学生创造被保护的心理环境,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学习心理知识,宣泄情绪,释放精神压力,得到其他成员的支持和帮助,增加人际安全感,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4.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应用在课程中,同学们可以在自由、宽容的团体环境中自由表达思想、观点、感受,在轻松、有趣的团体活动中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没有强制,没有灌输和说教,学生收获的知识主要是从身心参与活动中自己体验、感悟的,学生对基础课的学习兴趣得到极大提高。

三、团体辅导技术在“基础”课中的实践探索

在“基础”课中,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是以一个行政班级作为一个团体,老师以课程教学内容为基础设定特定题目,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相关技术具体设计团体活动方案,同学们一起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获得直接体验和成长。现将“基础”课程相关教学设计例举如下:

1.课程教学章节:绪论。目标:消除人际陌生感,勇敢改变,适应大学新环境。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优势大轰炸”、“戴高帽”。通过团体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并且在班级中能学会彼此欣赏,感受到人际团体的温暖和接纳,从而建立自信,增加团体归宿感,尽快适应大学新环境。

2.课程教学章节:第一章。目标:理想信念教育,正确理解理想和现实的辩证关系,认识到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团队心理辅导活动之一:“我是谁”,让学生用“我是”开头造20个句子,描述自我,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以及定位自己;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之二“我的未来之路”,带领学生画未来之路,每十年为一个阶段,请学生描绘出每十年自己的情况,然后在团体中分享和讨论。

3.课程教学章节:第三章。目标:人生观教育,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鸡蛋变凤凰”,这个过程象征人生的曲折和坎坷,使学生认识到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寻找、认识、完善自我的过程,每一次挫折,都能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4.课程教学章节:第三章之第二节(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目标:帮助学生掌握人际沟通技能,建立和谐的人际环境。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无家可归”、“心有千千结”、“信任之旅”(盲人和拐杖)、“同舟共济”等。通过这些人际交互活动,使学生领悟有效的人际沟通原则、感受到人际互助和集体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1]姜相志,邹庆华.“团体辅导技术引入基础课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

[2]王筠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引入团体心理辅导可行性浅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5,11.

[3]袁建勤,郭莉萍.“团体心理辅导”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课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

责任编辑:周小梅

2016-09-29

廖琳(1972-),女,硕士,四川邻水县人,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G642

A

1009-1890(2016)04-0058-02

猜你喜欢

人际团体辅导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搞好人际『弱』关系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由人际代词与非人际代词的对立看语体分类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
和谐班子——团体活力的绝对优势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