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批评视域下的《活着之上》生存方式的解读
2016-03-17何晓军
何晓军
(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社会历史批评视域下的《活着之上》生存方式的解读
何晓军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活着之上》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一种是现实性的生存方式,另一种是理想性的生存方式。以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为基点,通过分析《活着之上》生存方式诞生的社会历史语境,并探究各式人物形象对生存方式的不同选择,以期在对《活着之上》的生存方式进行深入解读的同时,进一步明确《活着之上》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社会历史批评;《活着之上》;生存方式
《活着之上》是著名作家阎真在成功创作了《曾在天涯》《沧浪之水》以及《因为女人》之后的又一杰出作品。它于2014年出版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先后荣获“路遥文学奖”以及“茅盾文学奖”提名,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笔者发现,《活着之上》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一种是现实性的生存方式,另一种是理想性的生存方式。本文以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为基点,通过分析《活着之上》生存方式诞生的社会历史语境,探究各式人物形象对生存方式的不同选择,以期在对《活着之上》的生存方式进行深入解读的同时,进一步明确《活着之上》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一、生存方式诞生的社会历史语境
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有其独特的特征,“总的来看,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基点是稳固的,它从文学的本质属性即社会性出发,从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出发,无疑是把握了文学最根本的内容,找到了正确而恰当地观察、剖析文学奥妙无穷的复杂现象的透视点。因为文学只能是人类社会的精神产儿,文学全部的创造和文学欣赏活动也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具体社会形态中人的精神活动。”[1]的确,《活着之上》这本小说所表达的内容丰富而又深刻,它与人们当前所生活的社会现状有着密切的关联,它的诞生深度契合了当今社会独特的社会历史语境。路易斯指出“一个虚构的故事是可能发生的,或者‘忠实于生活’时,它在内容方面就是现实的。”[2]由此可见,路易斯正确地界定了作品与现实的关系。而《活着之上》的作者阎真在谈论自己创作这篇长篇小说时则强调道“小说里几乎每个细节都是生活中发生过的。素材大体来源于三个方面:亲身经历的,旁观到的,听同行说的。”[3]显然,阎真明确地表明了《活着之上》的创作素材来自于当今的社会现实,体现了文学与特定社会历史语境的巧妙结合。
以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为背景,《活着之上》首要想表达的内容就是: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作者在书中首先指出了当下学术界的现状,恰如书中所描述的那样“他老待在家搞学问,那个学问怎么搞得起来。时代变了,你不与时俱进,就会边缘化,而边缘化的结果,就是一无所有”[4]129,“在这里,关系是那么重要,太重要,比论文的质量更重要。总之眼神已经不是那种眼神,标准也不是那个标准,一切都失范了”[4]131,“现如今当个学术权威比当官还好,当官收了东西那是腐败,是高风险职业。当权威收了,那是尊重知识”[4]306等等。小说通过展示当今学术界内所存在的不合理氛围,还进一步指出,其实这种不好的氛围并非只存在于学术界,而是存在于整个社会,所有人都生活在其中。书中有许多相关的言论,如“中国的事,你也知道,不想要一个人,一万条理由都有”[4]71,“君子不言利,那是古代的君子,现在是市场经济,适者生存”[4]133,“在这个人情社会,原则摆在桌面,那是有弹性的,弹性很大。决定事情发展方向的力量却不在桌面,在桌子下面”[4]64等等。可以看出作者首先想表达的内容就是当今的社会存在着过于注重“人情”的问题,人们的生活虽然无法与之脱离,但我们需要直面社会问题,以期能探寻到促使社会更加和谐和幸福的路径。
为了有效地揭示社会问题以及更好地传达作者的创作情感,阎真对《活着之上》的行文线索进行了巧妙安排。恰如瑞恰慈所指出的那样“艺术家或诗人与常人最大的差异在于:在个人经验的不同成分之间,他能够广泛地、巧妙地、自由地豁然贯通。”[5]笔者发现《活着之上》体现了作者丰富的生活经验在文学作品中的融会贯通。《活着之上》的构思独具特色,并具有明、暗两条不同的行文线索。首先,显性的线索是:以聂致远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开写作。它主要是以聂致远从读本科、硕士、博士,工作后当讲师,评副教授、教授等一路走来的所见所感作为构思的线索。此线索在书中非常明显,读者只需通读一遍便能清晰地知晓。笔者认为这个显性的构思线索既有助于推进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使得《活着之上》这篇小说的逻辑性更紧密、合理。其次,暗隐的线索是:对曹雪芹和《红楼梦》的描述紧扣“活着之上”的主题,结构严谨。作品首次提到《红楼梦》是在聂致远的爷爷去世时,再一次提到曹雪芹和《红楼梦》则是聂致远17年后在火车上偶遇赵教授。此后,在作品中,当聂致远在遇到困惑时,还曾多次提到曹雪芹、李白等文化英雄对他的影响。在《活着之上》的结尾,作者借对曹雪芹等文化名人的景仰,抒发了自己对“活着”意义的深度拷问。这条暗隐的构思线索像珠子一样串连在书中,如果不仔细挖掘,很难找出来,但它却至关重要,它紧紧扣住“活着之上”的创作主题,表达了作者的创作初衷,是不可忽视的。显然,显性的线索从社会现实出发建构了生存方式诞生的社会历史语境,暗隐的线索则在特定社会语境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生存方式的意义和内涵,因而《活着之上》的行文线索可谓独具匠心。
二、生存方式存在的两种相异类型
作者阎真既然为其作品取名《活着之上》,其实是直接引入了一个“在当前社会下人们应该如何生存”的问题,这就必然涉及到人们对于两种不同生存方式的选择,我们是选择现实性的生存方式还是选择理想化的生存方式呢?人们活着的理由又是什么呢?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作者渴望表达的思想与情感。笔者发现,在《活着之上》中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三个活着的理由:理由一,好好活在当下,“活着就是道理,好好活着就是硬道理”[4]279;理由二,“人们除了穿衣吃饭,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人情和面子了”[4]1;理由三,“在自我的活着之上,还有着先行者用自己的血泪人生昭示的价值和意义。”[4]309
笔者认为,虽然作者向我们叙述了三个活着的理由,但这三个不同的生存理由是有层次的,它们的地位各不相同。第一个理由处于较低层次,它是普通大众的生活方式,他们生存的重点是:只要活着就好。第二个理由是为了人情和面子,为了“权”“钱”而被社会风气所同化的活着理由,为这个理由所生活的人在《活着之上》中比比皆是,可以说作者阎真主要就是通过对他们的生活方式的书写来揭示社会现状以及社会问题的。活着的第三个理由是活着的最高层次,很明显这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人们不仅应该活着,而且在人们活着的基础上,还要追求一种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其实在笔者看来,在这三个活着的理由中,前两个活着的理由代表了一种现实性的生存方式,理由三则代表了一种追求理想性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也就是作者希望借助聂致远这一人物形象所要传达的生活。需要重视的是,从《活着之上》所塑造的不同人物形象中我们将可以进一步挖掘出人们两种生存方式的具体特点。
文学批评家萧夏林认为“小说成功塑造了三个典型人物,一个是代表大学学术理想和文化良知的聂致远,一个是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的聂致远的同学蒙天舒,第三个则是聂致远的妻子小市民赵平平。”[6]的确,聂致远作为《活着之上》的主人公,其形象典型而又独特。笔者发现,聂致远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他评职称不找关系,写论文脚踏实地,有着对学术的虔诚和坚守;但另一方面,他当写手为郑天明老板写歌颂传记,考博士采用蒙天舒的办法讨好冯教授,在金书记等上级领导的压力下破坏公平竞争原则等等,却体现了他对现实的妥协。在某些情况下,聂致远甚至还犯了一些原则性的错误。《活着之上》中有两个十分典型的例子。第一,聂致远破坏高考阅卷的公平性。冯教授为了自己的孩子而推荐聂致远去阅高考试卷,希望聂致远能为他的孩子提高高考分数,聂致远欣然答应了。在阅卷的时候,当得知导师孩子的试卷被师兄“搞定”后,聂致远的真实想法是“高兴之后又有点遗憾,如果是自己发现的那就更好了。转念又觉得,这样也好,我能当个局外人就更好了。”[4]42很显然,没有帮到自己导师的孩子作弊,聂致远竟然有遗憾的感觉。众所周知,高考改卷作弊是犯法的事情,聂致远虽然在改卷作弊的行为上没有成功,但他却在思想上犯了原则性的错误。第二,聂致远借自己的论文给蒙天舒评优秀博士论文,之后又后悔莫及。在书中聂致远似乎一直认为蒙天舒是一个学术一般只会搞关系的人,并觉得自己很无辜,不懂得拒绝。事实上,在聂致远把自己的文章借给蒙天舒评优秀博士论文的时候,其实就是在直接帮助蒙天舒进行学术造假,这无疑是在犯错误。因此,在这件事情上聂致远才是罪魁祸首,只是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而已。除此之外,聂致远有时也缺乏主见。聂致远的大学同学佟薇薇结婚,该送多少礼金呢?聂致远去问蒙天舒,蒙天舒说最少要送800元,听到后聂致远感到很纠结,感觉自己负担不起,但最后还是硬着头皮决定跟着蒙天舒送800元。回家后聂致远从老婆那拿到了钱,在宴会现场聂致远遇到老同学沈东阳,沈东阳说送400元,然后聂致远又临时改变主意跟着送400元。吃饭时主人给客人每人发红包200元,此时他又后悔自己送的礼金太少。由此可见,聂致远有时也缺乏立场,他也生活在现实的人情社会之中。需要注意到的是,不能因为聂致远有着矛盾的性格就否定其对理想性生存方式追求的意义和价值。虽然聂致远的性格中有着对生活的矛盾与纠结,但他的主要性格形象无疑是积极而又正面的,恰恰由于他的矛盾心理与纠结心态,才更能突显出当前知识分子生存境遇的独特性。聂致远在面对生存困境时,有过对当前学术氛围的不满,有过对自身生存状态的纠结与苦闷,但他始终心系做人原则,坚守学术道路,以期在现实生活中追求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理想性的生存方式,这无疑具有代表性。蒙天舒的形象则真实而又鲜明,“说他是人精,就是他凡事都经过周密计算,大小好处都要捞。”[4]11在《活着之上》中,蒙天舒无论是换论文指导老师,参加学术会议,还是评优秀博士论文送礼等等,都是经过精心打算的。蒙天舒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几乎与聂致远完全相反,两者形成强烈的对比,留给读者很深的印象。赵平平作为聂致远的妻子,她富有远见,但攀比心严重。一方面,在聂致远需要发论文、评职称的事情上赵平平毫不马虎,给予了聂致远很大的支持和鼓励。但另一方面,她的攀比心非常强烈,赵平平说道“我是一个女人,我要活得精彩点,你千万别跟我讲大道理,那我是听不进去的。看着别人过得好,自己过得不好,那心里就像猫爪在抓似的。”[4]139
在笔者看来,《活着之上》不仅在塑造聂致远、蒙天舒和赵平平这三个人物形象上取得了成功,其所塑造的童校长、金书记、冯教授、高娟娟以及聂致高等人物形象也极具代表性。其中,童校长是一个懂得利用自己职权生存的人。他在位时就暗中培育自己的接班人,积极提拔蒙天舒,正如书中所说“童校长全面安排他的前程,发表文章,申报项目,评各种奖项,以至安排位职等等,都帮得上忙。”[4]201金书记则既是一个向现实屈服的人,同时又是一位深谙权术的人。一方面,在人情和面子充斥的现实里,在上级的压力下,金书记向现实低头。另一方面,他又利用自己的职权多次向聂致远施加影响,让聂致远给从未上课的学生划重点,提高考试成绩,破坏学生的公平竞争原则。冯教授既有着对学术的专注,但也做着损人利己的事。他为了自己孩子能在高考取得好成绩,暗中让学生违背高考改卷的原则来提高自己孩子的高考成绩。高娟娟可以说是靠裙带关系飞升的人。她在白沙小学教书时因上课不用心而被校长停课。但自从她的堂兄升任教育部某司的科长、副处长后两次向熊局长推荐她,不久之后,高娟娟马上升职。聂致高则是一个能充分利用人际资源的人。他靠着自己的哥哥聂致远搭桥,联系上了他哥哥的同学范岗,得到晋升机会,升职后为己谋利。
显然,《活着之上》所塑造的各式人物形象都有着其对生存方式的选择。其中,蒙天舒、赵平平、童校长、金书记、冯教授、高娟娟、聂致高等人都没有对生活原则彻底的坚守,他们基本上只是为了人情和面子而活着,他们的眼光所聚焦的只是短期的、现实的利益或回报,因而他们所选择的是现实性的生存方式。聂致远则不同,他虽然有时会对生活感到困惑,甚至还犯了一些原则性的错误,但他由始至终都有着自己对学术的坚守以及对良知的信仰,因而他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充分体现了他的理想性生存方式。阎真认为当前我们生活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中,功利主义的人非常多,并指出“这都是生活的正常状态。我不否定功利主义,想否定也否定不了。问题是,功利主义的合法边界到底在哪里?仅仅是法律吗?法律其实已经成为了相当一部分人的价值底线,他们勇于做任何不违法的事情。这种状态,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形成了大片的灰色地带,这里是潜规则纵横驰骋的地带。在我看来,在这个法律之外的地带,还要有一种力量的制约,否则我们的社会就太令人沮丧了。我理解功利主义,人要活着,不可能没有功利主义。但我又不能承认功利主义的无限合法性。总要有一种力量来平衡,这就是良知。”[7]很显然,在过度追求功利的社会浪潮中,聂致远不仅坚守着自己的良知和信仰,他还积极探寻着“活着之上”理想性的生存价值和意义。
三、总结与反思
从社会历史批评的视角看,《活着之上》的全部创作过程都凸显了文学的社会性质,其作者与我们深入探讨了一个“在当今这个充斥着功利和人情的社会中人们应该如何生存”的问题,意义十分深远。很明显,此书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人们是在活着的名义之下为社会所同化,过着为“人情和面子”奔波的现实生活,还是过坚守自己活着的原则和意义,在活着的名义之上追求着有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理想生活呢?笔者认为,作者阎真主要是为了表达一种积极的生存意义。他认为人不仅应该好好活着,活在当下,而且还要追求一种“活着之上”有坚守、有良知、有意义以及有价值的生活。毋庸置疑,《活着之上》通过对当前社会问题的揭露以及对当代知识分子生存困境的展现,直接拷问着社会体制中的不合理因素,极具历史厚重感。
其实,《活着之上》在对不同人物的生存方式进行展现的同时,它还传达出了作者对当今社会的一些思考。首先,对社会风气的感知。《活着之上》中有许多话语表现了作者对社会风气的描绘,譬如“如今是娱乐至死呢。风气如此,那谁也没有办法”[4]261,“我们是小报,首先是求生存,社会责任还来不及想太多”[4]262,“如今的法则是只要有人气就有市场,丑不丑说不清,钱在自己口袋里那是真的”[4]262等等。《活着之上》通过用“我忽然悟到花钱送礼办事,其实都是对办事的那个人的极度不信任,不相信他的人格人品,因此一定要他把东西收下,心里才踏实”[4]143这些话语来表达作者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和认识,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其次,对高考体系漏洞的反思。笔者发现《活着之上》中曾多次提到高考体系中所存在的漏洞,恰像书中所说的“核心组的意思,子弟的卷子碰到了还是照顾一下,这个意思我们院里内部掌握,外面来的老师不要说”[4]42,“我们学校的体育学院、艺术学院就是两条下水道,多少乱七八糟的人都以术科的成绩考进来,然后转院到这边来了。高考分数线可以降一两百分呢”[4]151,“自主招生说是要给有特长的学生一个机会,这些机会最后都被谁拿走了?有几个农家子弟?要我说,高考只能裸分录取。委屈了一两个钱钟书不要紧,委屈了千千万万百姓子弟就不行。”[4]153通过揭露高考体系的漏洞,作者传达出了自己对漏洞的反思。最后,对历史传承的担忧。书中写到,聂致远与赵教授游览了曹雪芹曾经生活过的村子,那里有一棵象征着历史和文化的老槐树,但一年后,有的人想要在树的位置盖房子,当地园林局不让别人砍,之后老槐树就被人下药了。显然,象征着历史和文化的老槐树的消亡,其实间接传达出了作者对文化和历史传承的担忧。
总而言之,当前社会里的很多人在追求“权”“钱”的现实性生存过程中似乎早已淡忘了历史上中国文人的淡泊与追求,而《活着之上》则恰如警世钟一般时刻警示着社会中每一个鲜活的灵魂,从而深度唤醒了更多愿意为实现人生意义和价值而不懈努力的人们。
参考文献:
[1]王先霈,范明华:文学评论教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101.
[2]路易斯:文艺评论的实验[M].徐文晓,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5.
[3]阎真:阎真长篇小说《活着之上》首发“零距离表达生活”[DB/OL].http:∥news.sina.com.cn/o/2015-01-09/153931381080.shtml.
[4]阎真:活着之上[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
[5]瑞恰慈:文学批评原理[M].杨自伍,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169.
[6]萧夏林.《活着之上》与第一届“路遥文学奖”——评委原始评语[J].文艺争鸣,2015(5).
[7]阎真.从《沧浪之水》到《活着之上》[J].鸭绿江:上半月版,2015(4).
(责任编辑:孔文静)
收稿日期:2015-11-27
[中图分类号]I2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35(2016)01-0071-05
[作者简介]何晓军(1989-),男,湖南永州人,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美学、现当代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