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化视野下对中外学生融合机制建设的探索

2016-03-17贾迎花

文教资料 2016年2期
关键词:留学生管理者交流

贾迎花

(上海政法学院,上海 201701)



生命化视野下对中外学生融合机制建设的探索

贾迎花

(上海政法学院,上海201701)

摘要:本文遵循倡导关注生命完整性的教育理念,从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三方面探索留学生与本土学生融合的机制建设问题:以关怀自然生命的生长规律为前提,帮助留学生顺利融入校园生活,同时感悟生命魅力;通过扩大留学生交流空间、丰富课余生活的社团活动,唤醒精神生命,提升生命价值;关注社会生命,让留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进对所处环境的了解、认识和热爱,激发生命潜能。这种探索旨在最终实现留学生生命意义的提升,为育人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生命化留学生本土学生融合机制建设

教育是人类为了提高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生命化教育正是一项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因为“生命化”既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又是教育的终极追求,教育活动就是促使人成为“人”的活动。

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WaterJ.Donald)于1968年首次提出“生命化”,他提倡:“学校教育不应该只是训练学生谋取职业或获取知识,还应该引导他们体验人生的意义,帮助他们做好准备,迎接人生的挑战。这一教育目标只能通过‘为了生命的教育’来实现。”[1]台湾国立大学动植物关系学院于1928年开设生命科学教育学科,开启了我国关注“生命化”的先河。并于1987年建立了生命科学研究部门,专注研究生命化。教育家叶澜于1997年在《教育研究》杂志上发表的《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一文,将“生命化”传入中国大陆。同时,叶澜表示:“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于2010年首次把“生命化”纳入国民教育的重大主题。

留学生的管理不应是一种简单给予和被动接受,管理者不应仅仅是对留学生发号施令,甚至是把留学生作为一种对象去操纵、控制和灌输,而应营造一种氛围,使管理者和留学生双方在相互尊重和平等信任的状态下交流。衣俊卿曾指出:“个体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生成走向自觉……是全部现代文化精神的基础和载体。”[3]这就是个人主体性在现代性进程中的凸显,是自觉、理性化人本和法治精神的体现,随之而来的便是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张扬。本文所指的生命化,就是一种倡导关注生命完整性的教育理念,肯定留学生的自然生命价值,尊重留学生的精神生命追求,促进留学生的社会生命提升。本文从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三方面探索留学生与本土学生融合的机制建设问题。

1.关怀自然生命,感悟生命魅力

自然生命是留学生存在的基础,管理者必然须以关怀自然生命的生长规律为前提。在传统的留学生管理机制中,管理者对留学生实施单独管理的政策。理论上,这是依据留学生的特点或要求进行针对性管理;事实上,这种管理机制将留学生与周边环境隔离,未能关怀留学生的身心健康,未能以平等民主的姿态呵护留学生的心灵成长,往往将留学生视为学习客体进行培养,弱化了留学生全面融入所处环境的权利,使留学生不能真正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造成很多留学生喜欢学习,但缺乏学习热情。要关怀留学生的自然生命,就要考虑留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管理者可以组织本土学生参与留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创造留学生与本土学生的交流,尤其是学习知识方面的融合。在这一点上,我校管理者的做法是成功的范例,即允许留学生选修与本土学生一样的课程。课程的选修必然促使留学生与本土学生的融合,留学生与本土学生通过共同选修的课程相识,通过共同选修课程上的接触有了初步了解,也为留学生和本土学生的进一步交流创造了良好机会。当然,管理者也可以安排留学生与本土学生“一对一结对子”。虽然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强硬性和任务性,但是经验显示,建立在管理者匹配过的“一对一结对子”具有友谊的长久性。这不仅便于双方很快地进行相互交流与沟通,而且能让双方在互助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而,留学生能尽快完成跨文化适应过程,顺利融入校园生活,同时体会到交往带来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能珍惜生命、感悟生命、热爱生命。

2.唤醒精神生命,提升生命价值

留学生的学习时间应该是一个整体,而不应该仅仅是局限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课堂学习基本上都是以理论学习为主导。管理者若能促进留学生充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则必定能强化留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留学生的精神生命质量,让留学生表现出健全、积极的人格,促进生命价值的提升。

管理者安排留学生与本土学生“一对一结对子”,这一方式以留学生与本土学生的知识学习为基础,但随着双方个人交流的增多,必然会延伸到日常生活交流等方面。这些交流必然会丰富留学生的精神生命。但管理者对于这种“一对一结对子”的交流要进行监督和疏导,因为毕竟留学生与本土学生之间存在必然的文化差异,很可能在双方的交流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误会。若管理者能在误会产生过程中予以及时疏导,误会消除后能加深双方进一步的了解,更能使双方友谊进一步升华。但若没有管理者的监督和疏导,那么这种误会可能会升级为留学生与本土学生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管理者若能安排一些社团活动,就能让留学生扩大交流空间,丰富课余生活。社团活动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4]。正因为如此,管理者可以创建一些适合于留学生的社团,这不仅可以丰富留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可以丰富整个校园的文化生活。比如,可以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举行一些讲座,组织留学生参加汉语诗词朗诵比赛、汉字听写大赛等各类学习活动,组织留学生参加书画展览、文艺演出等各类文化活动,组织留学生参加球类联赛、运动会、马拉松等体育活动。

3.关注社会生命,激发生命潜能

个体的生命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而非孤立存在,其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留学生在与所处环境融合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人与人之间所达成的社会规范。这就意味着,留学生与社会环境的融合是必然的,这能激发留学生的生命潜能,促进留学生社会生命的提升。管理者应该关注留学生的社会生命,针对留学生与本土学生的融合机制,应该不仅达到留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的提高,而且促使留学生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与本土学生的友好相处工程中,学会遵守社会规范、学会尊重他人,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管理者可以有意识地组织留学生访问一些知名企业、考察一些自然景观、参观历史遗迹,等等,让留学生在旅游文化资源中不知不觉地增进对所处环境的了解。在信息资源的了解过程中意识到所处环境的种种优势,在条条正能量信息的刺激下促进对所处环境的热爱,激发生命潜能的发挥。同时,依据不同的学校特点和条件,管理者可以考虑让留学生更多地融合社会:本土学生充当导游,带领留学生感受地地道道的本土文化;留学生充当义工,和本土学生一起为所处环境贡献一份力量;留学生与本土学生一起在可能的情况下勤工俭学,在能力提高的同时收获一定的物质回报。在这一点上,我校管理者的成功做法是,依托我校地处佘山风景区的优势,组织留学生与本土学生一起为前来佘山参观的游客免费服务:为游客指路、介绍、导游及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等等。在这种免费服务的过程中,留学生与本土学生的旅游及文化知识方面有了提高,与生活环境的融合方面有了加深,同时得到了社会生命的提升。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通过不断发展与创新的文化不断提升人类的生存价值,从而不断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人类生存价值的提升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促使人类成为一种具有崇高境界的真正全面自由发展的主体。若管理者能够遵从留学生的生命发展规律,注重从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角度思考,安排留学生和本土学生的合理、有效融合,则必定能够最终实现留学生生命意义的提升,为育人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郑晓江.生命困顿与生命教育[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48.

[2]叶澜.“教育的生命基础”之内涵[J].山西教育,2004 (6).

[3]衣俊卿.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J].中国社会科学,2004(4):13-24.

[4]刘福忠,刘凯.市场经济中留学生思想教育模式的选择及实现策略[J].经济师,2013(6):146.

该论文系上海政法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研究项目《生命化视野下中外学生融合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留学生管理者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