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条件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问题
2016-03-17朱灵坚
朱灵坚
(台州初级中学,浙江 台州 317000)
新课改条件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问题
朱灵坚
(台州初级中学,浙江台州317000)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的改革,愈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应注重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将评价结果和学生的毕业升学结合在一起,很好地推动新课改的进行,帮助学生改进成长方式。目前,某些学校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不完善,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效果和质量,甚至影响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对中学生发展状况综合组织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综合素质评价是一种新的评价制度,与时代发展相适应,能够充分体现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帮助学生个性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最近几年,各地都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和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效果
(一)转变人们的评价价值取向,更新人们的育人观念。
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激发了教师的人本意识,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体现出来。评价的方法、内容及相关的目标呈现出全息化、多元化和发展性。评价主体由以往的教师单一评价,转为互评和自评的结合,重视多方互动和参与的进行;评价内容更全面,不但考虑到学生的长远发展,还重视学生的特长及个体差异;评价方式及评价观念的转变,不但会指导教师,还会指导家庭教育和学生的发展。以往学校、家长及教师往往比较重视学生分数和学校的升学率,而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及情感因素的发展不甚重视。开展综合评价后,学校、家长和教师已经逐步由以往关注学生分数的提高,转为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行,让教育更和谐。
综合素质评价直接体现素质教育,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含人文、艺术及科学等一些国民基本素养。在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评价方式愈加民主化和人文化,开放性也更强。评价对象和评价者本身是平等的,通过自评、他评及互评,能够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生生互帮互学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师、学生相处更和谐。在这种氛围中,学校的风貌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不良现象会逐步消失,学生的自律意识会不断提高,师生关系明显改善,新课改及新评价的实施让教育更和谐。
(三)激发学生潜力,改进学生的成长方式。
在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分数增加,而且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导向给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会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影响学生的行动和行为[1]。学校应因势利导,举办科技节、艺术节及体育节,给学生潜能开发和能力提高奠定基础。学生应该根据教师的建议和评价及时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不断地提高和发展自己。现在很多中学生都认为自身成长的动力是综合素质评价及导向的引领。
(四)综合素质评价推动了新课改的进行。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与学生的升学及毕业有直接关系,推动了中考及高考改革的进行,改变了以往过度重视分数的传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能够推动中学新课改更全面地进行,深化了课程改革[2]。
二、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时存在的主要问题
评价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本身是一项比较系统和复杂的工程,通过审视新课改和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可以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还比较多。
(一)相关理论研究不够透彻。
对于综合素质,现在还没有公认的定义,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往往将一些测试和考试中不包含的课程,并与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直接关系的内容作为认定依据,而目前学术界对于综合素质还没有统一认识[3],因此就现在而言,综合素质的概念不够严谨。基本理论研究的不到位,导致实践过程中指标体系及综合素质评价维度差别比较大,存在的问题也较多。
1.存在标准窄化和异化的情况。
很多地方并没有全面了解决定学生成长的相关因素,而是将一些形式上的内容作为指标,比如在进行道德品质相关评价时,若是学生见到教师没有主动打招呼,便会被认为不尊重教师。这样认定,虽然出发点比较好,但是取得的效果比较差[4]。在教育中,很多内容不能够被量化,若是量化不科学很容易导致评价异化的出现,无法客观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
2.内容比较模糊,指向性较差。
很多地方在进行评价指标设计时,无法客观地评价学生,可操作性较差,若是没有将那些客观指标比如心理健康及学习动机等内容添加到指标体系中,必然会给评价质量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在选择指标和评价维度时,其差异反映出评价者没有全面了解综合素质。若是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和内容不够科学,很容易出现操作无法到位、结果不科学的情况,给综合素质评价的质量形成影响。
(二)没有很好地转变观念,评价目的迷失。
目前,很多学校的相关领导和教师并没有全面认识到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性,片面认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只是为了招生、选拔学生,导致很多学校在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时,仅仅关注学生的终结性评价,并不重视学生的形成性评价。这种方式本身便是舍本逐末,没有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引导作用,对选拔人才非常不利,反映出这些学校对综合素质评价没有真正认识到位。
(三)评价方法不够成熟,相关依据不够。
人的因素是多元素和多维度的,其构成比较复杂。在评价学生个体综合素质时,特别是评价学生心理、思想等素质时,手段还不够有效和科学。目前,某些学校在选择综合素质评价方法时,往往是主观评定,通过评语和量化评分进行。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但是效果却没有保证。而且评价时,教师和学生都会感觉相关材料不过完整和齐全,甚至材料虚假,评价过程依据欠缺。在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时,最重要的依据便是学生平时的一些表现,这需要评价者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积累和观察。若是学生数量比较多,教师观察便会比较困难,甚至可能会流于形式,从而影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质量。
(四)体系不够完整,呈现出形式主义的倾向。
综合素质评价最大的障碍是制度的不健全,最明显的便是我国的中考制度和高考制度。除了进行文化考试外,其余的评价体系不够完整和科学,并且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和招生录取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与招生制度没有直接关系。某些学校在衡量学生时,还是按照以往的标准和分数进行判断。学校要发展,获得更多的生源必须重视自身升学率的提高,若是制度阻碍了升学率,学校便不愿接受。同样若是综合素质评价给升学率造成影响,教师、家长和学校都不会支持。这直接导致很多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都流于形式,某些教师在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比较消极。
(五)操作比较繁琐,缺乏专业引领。
新课改推动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学生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评价水平和素质会给效果造成直接的影响。当评价实施时,某些教师认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相关方法比较复杂,评价工作较多,压力较大,原因在于,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方法和内容比较特殊,教师在教学外还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但是现在很多教师的水平无法满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需要。所以,必须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并做好师德教育,将国外的先进评价理论转变成为符合我国国情并且可操作性比较强的方法。由于上述措施的欠缺,直接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难以落实,无法将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体现出来。
(六)支持性环境欠缺,评价结果不够有用。
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时,支持性环境欠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时,体制性障碍依旧存在,很多存在的问题都没有有效解决,社会不良风气也给素质教育带来影响,使教育面临的比较多的社会问题,比如诚信度差、师德欠缺等,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导向性和公平性受到影响。其次,社会还无法给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提供支持,学生缺乏参加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所,很多公益性设施没有向学生开放等,给制度改革造成很大的影响。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比较复杂,给中学的教学理念造成影响,考验了教育者的责任意识。以上述及问题,目前解决尽管还比较困难,但是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手段解决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岳霞.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下中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培养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2,(09):134-135.
[2]董裕华.新课改背景下综合素质评价的困境与对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2,(04):35-39.
[3]李彰有.走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困境之浅见[J].教育与考试,2009,(02):41-45.
[4]吴熙龙.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成效及问题审视[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06):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