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同课异构下的高效语文课堂
2016-03-17李杨
李杨
(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新环中心小学,广东珠海 519125)
也谈同课异构下的高效语文课堂
李杨
(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新环中心小学,广东珠海519125)
摘要:本文以语文课中的“同课异构”为例,阐述对如何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想法和做法,以达到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的要求。
关键词:同课异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以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有32篇课文,8个识字专题,8个语文园地。听说读写,各项教学目标都以教材为主要依托,并有大量的课外阅读。因此,语文课堂的着眼点更多地在于“教什么”“怎么教”“怎样完成这么多的教学任务”。作为老师,我们都知道应“以学为本”,“教多少”不重要,关键在于学生“学多少”。如何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让学生学得更扎实高效呢?下面我就几节同课异构的效果谈谈看法。
一、目标:高效的关键
《纸船和风筝》是二年级一篇精读课文,第一课时该上什么内容呢?在一次区同课异构教学评比中参赛的三位老师都选择了识字教学。如何才能上成高效的识字课呢?目标的定位最关键。它是教师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我特别关注了三位老师的教学目标。
第一位老师的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正确、端正、整洁地书写4个生字;(2)能够提出不认识的生字,能够形象地识记生字,并掌握灵活识记生字的方法;(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熊和松鼠的友谊。理解“乐坏了”,再训练说一句话。第二位老师的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带生字的词语与句子。
以上两位老师的教学目标内容大体相同,但是对比一下,就不难发现,第一位老师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例如:“正确、端正、整洁地书写4个生字。”“能够提出不认识的生字,能够形象地识记生字,并掌握灵活识记生字的方法。”不但明确规定了识字、写字的数量,还具体列明要达到的程度。又如:“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熊和松鼠的友谊。理解‘乐坏了’,再训练说一句话。”从这一目标,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这节课里,老师要引导学生解决的问题,就是通过初步读课文知道课文的大意;用“乐坏了”一词进行说话训练,目标的操作性很强。相比之下,第二位老师的教学目标就显得太笼统,缺乏达成度。第三位老师在她交来的教学设计中,并没有列出教学目标,估计是忘了,但从一个侧面或多或少地反映出该老师对教学目标的重视程度。从她的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分两大部分:一是学习生字,二是学习课文1—6自然段。由此而推测其教学目标有三方面:(1)课文生字;(2)正确书写2个生字“抓、扎”;(3)感情朗读课文1—6自然段,理解小熊的快乐和小松鼠的幸福。40分钟的时间,既要完成识字、写字任务,又要完成阅读任务,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恐怕难以实现。由此可见,课前拟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分析学情,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拟定教学目标。事实上,在平时的听课、集中培训中发现,一些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并没有仔细推敲教学目标,只是照搬教师用书的目标建议,根本不把目标放在心上。这样的课何来高效可言呢?
二、让课堂情到深处,水到渠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五年级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它叙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在没人理睬和帮助的情况下,历尽艰辛,用了38小时,徒手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他幸存同学的故事,全文没有提及一个爱字,但字里行间浸润着的是父子之间难以割断的亲情。
这篇课文,在上文所述的区教学评比活动中一位老师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1)读单元导语,说说本单元的内容和学习要求;(2)揭示课题,观看图片,感受地震带来的灾害;(3)初读课文,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引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4)直奔最后一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5)细读课文,重点理解“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的了不起”。课文是按故事的顺序叙述的,这位老师是采取倒叙的方式教学的,整体教学思路很清晰。课上,学生抓住“了不起的父亲”这一主线,在老师的引导下,品读了描写父亲当时的语言、外貌及动作的句子,或齐读,或指名读,或分角色读;或对比,或想象。学生基本能从中体会父亲的了不起以及伟大的父爱——爱得坚强,爱得执著,爱得深厚。
然而,课堂上却意外地出现两次笑场,一次是在品读父亲与周围人的对话时。这位老师先让学生初读想象:“除了课文写到这些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外,还有谁可能来劝阻他呢?如果你就是这些人,你会怎样劝阻他呢?”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老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以下对话: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一位学生朗读劝阻人的话,全班同学朗读父亲的话,这位老师这样安排,我想其目的就让学生品味父亲当时所说的三句话,虽然意思一样,但是表达的心情却不一样,从中体味父亲当时极度的无助。可是,事与愿违,学生读着读着却笑了。
另外一次是在品读父亲埋头挖的外貌描写时。当时,这位老师指名学生朗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当这位学生情深款款地朗读时,一部分学生听着听着却笑了起来。
感人的场面,学生却笑了。如此尴尬的教学局面,在另一节课上同样出现,在其他评优课、常规课中,也时有发生。情到深处为何笑?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就这一节课而言,无疑,这位老师的备课是很深入的,她体会了文中的人物情感,作者的情感,在课堂上也用上了自己富有情感的语言去引导学生,总体教学基调定得还是恰当的。她抓住了文中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想象,并通过学生分角色朗读、对比朗读等方式,以读煽情。这些引导品读的方法也是恰当的。之所以引起笑场,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三点。
1.重点语句的品读与具体的语言环境脱节。
这位老师把描写父亲的语句从课文情境中抽离出来。离开了具体语言环境的语句多多少少会失去它丰富的内涵。学生孤立地品读语句,缺乏具体的语言情境,学生的想象就失去了源头,想象也显得苍白无力。
2.没有适时地引入背景资料。
在引导学生朗读之前,可以播放地震劫后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读前文描写地震的语句,也可以引导学生回到课文情境中,将父亲与其他父母的行为对比,图文结合,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行为背后所饱含的深情。
3.缺乏教师激情引读。
无论是让学生分角色读父亲语言,还是指名读父亲的外貌描写,学生读完就了事,这位老师没有作点评,没有引导,错过了煽情的时机。其实学生读完后,老师完全可以插上一两句富有激情的引导语。例如:当学生读到“谁愿意帮助我?”老师可以这样引导:父亲跪在那片废墟上,多么渴望有人能帮他一把啊,可是没有人帮助他。……通过教师反复的、充满激情的导语,把地震的情境与父亲的处境一次又一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强化了学生的认知,也加深了他们的理解,学生读到深情之处,自然对人物品质的了解水到渠成。
三、精心设计学习方式,优化组合多种学习方式
《月光曲》习题提示,本课主要有两个学习任务:(1)思考讨论“为什么贝多芬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2)体会和感受“听到琴声,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这两个学习任务旨在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呢?在一次校内同课异构活动里,一位老师解读为,第一个学习任务,是在训练学生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体会情感变化的精读能力。第二个学习任务,是进一步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这两个目标可以分列两个课时完成。这样,每课时的教学目标很明确,重点突出。
在学习方式方面,两位老师都认为,第一个板块主要完成初读感知的任务。对于这篇内容浅显的叙事文,学生抓住“传说”一词,梳理文脉和主要内容,是完全有基础的,应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二个板块,主要探讨贝多芬弹琴的原因。这里主要渗透的是透过人物的动作、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从而体会人物情感变化的阅读方法。
高效,已成为是当今教学的主旋律,也是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必然趋势。它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有用。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解放小孩的头脑,解放小孩的双手,解放小孩的嘴,解放小孩的空间,解放小孩的时间。”这些不正说明阅读教学要轻松、愉快、高效的重要吗?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和创造,必将成就高效的阅读教学,从而真正达到务实、高效的教学境界。
参考文献:
[1]徐碧美.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朱永新.走近最理想的教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广东科技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