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玉同行四十载

2016-03-17邱晓辉

侨园 2016年1期
关键词:古玉玉质红山

文 邱晓辉



与玉同行四十载

文邱晓辉

我今年61岁,出生在书香门第之家。少年时,我家里摆放着几件祖传的玉器,父母只许看不许碰,我天天总是琢磨着如何看上几眼。有天晚上我悄悄起床拿来一件藏进被窝,爷爷发现后说,这小子天生与玉有缘呀!

1979年,多次去建昌、建平等地的我从市场里买回了一些小玉器,觉得美不胜收,渐渐沉溺其中不能自拔。1980年开始,我利用出差空闲到处收藏玉件。1982年我成为辽宁省首届钱币学会会员(当时凭此会员证可在辽宁省范围内收购任何藏品)。1993年,我开办了本溪市神龙玉雕工艺制造厂(独资企业),1996年在岫岩创办了玉器加工厂。

1997年,我将金矿交给弟弟打理,然后,在祖国的各地寻觅宝玉,从而走进了玉的世界。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心为镜,可知未来。大悟之道,习之为路。每当发现一块美玉,我总是爱不释手,翻来覆去地看。它是怎么雕琢成器的?什么年代的刀工和玉质?加工目的、用途以及它的文化内涵是什么?这些常常让我一琢磨就是几天,可以几顿饭不吃但玉不能不看。

为了考证玉石产地来源,几十年来,我上昆仑山,攀唐古拉山,走进罗布泊,入克克西里……几乎踏遍了祖国产玉的山山水水,在新疆、甘肃荒无人烟等戈壁觅玉数年。为发掘中国玉文化的起源,研究和田玉进入中原的史迹,我多次从辽宁进内蒙到西安,经陇西西行至兰州,然后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出玉门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经库尔勒、库车、阿克苏至喀什,然后转道若羌,经民丰尼雅遗址、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花费数百至千万……

2002年我在北京参加了全国珠宝行业高层论坛,并在会上做了《辽宁透闪石玉如何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言,这是建国以来玉文化高层论坛会上惟一一次企业界人士的发言,广受与会者赞誉。

2004年5月17日,在大连大学召开的“中国玉文化玉学第四届学术研讨会”上,我作了题为《辽宁省玉石产地与中国玉文化》的发言。同年7月24日,在赤峰召开的“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又做了《红山文化主要玉质来源探考》的发言。这两次针对红山文化玉质主要来源于辽宁闪石玉的发言,得到了与会的杨伯达、栾秉璈、赵朝洪、王时麒、郭大顺、古琨璋、古方、刘国祥、于明、王禹浪、邓聪、田广林等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和重视。大家说:“邱晓辉这一论断有望为争论了数十年的红山文化玉质来源问题找到解决的出路。”

我认为:红山文化玉质来源问题不仅是辽宁、内蒙的问题,中国的问题,它已成为全世界各国研究红山玉文化玉质来源的重要课题。近百年来,国内外无数专家、学者为之呕心沥血,甚至不惜付出毕生心血去研究探讨红山文化玉质来源问题。它不仅涉及到考古学、地质学、矿物学、神学、美学、巫术、历史、自然科学等学科,还涉及到中华古国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文明史,牵涉到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东迁(世界各地)的问题。弄清这个问题,确定红山古玉器到底出自何种玉料,也是对后代人负责。今天红山玉器玉质来源问题,已被国内外研究玉文化的专家、学者们确信为“就地取材”,红山玉器的玉质主要来源于辽宁省境内出产的闪石玉。

2005年9月19日我在“第五界中国玉文化玉学江阴研讨会”上,所做的《红山、良渚等玉文化与辽宁闪石玉的应用浅析》学术报告,对国内各地发掘出土的玉器大致做了分析,辽宁省出产的闪石玉极可能是各区域先人琢玉的玉料,红山文化与各区域文化的交流、借鉴充分反映了中国玉文化的博大精深。我的论证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赞同和支持。

近年来,全国众多的考古地出土了大量玉器,多为闪石玉琢制的,部分玉质已经认定为辽宁闪石玉。中国玉文化的发生和发展,有着极强的时代背景,自始至终伴随着历史的脚步向前发展,其历史、人文价值更不能被忽略。传承和研究中国玉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2005年,我偶然听说,在新疆、青海与甘肃结合部的一个地方,存在大量古玉采坑,我想那里很可能是中国玉文化的一个发祥地。

当年秋天,经过半年的奔波,我和伙伴们终于探寻到了那个梦寐以求的地方。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我们盖起了简易的石头房,半年内,我几乎没有休息一天,奔波在方圆30平方公里的戈壁先后发现并探考了276个古玉采坑。看到这些古玉采坑(我是第一发现人),我们兴奋不已。如此多的古玉采坑,世界迄今未有发现。莫非此处就是国人争论不休的“玉石之路”的源头,其后又和“丝绸之路”重叠,走向中原,缔造了中国众多的文化和文明,然后走向世界? 为了研究,我办理了玉石矿的采矿证,至此从繁华的城市中消失了数年……

“器以载道,物以承文”,那几年在戈壁考查,空旷大戈壁让人寂寞难耐。信念如石,人生如玉,凭借超越常人的执著,我在戈壁深处还找到了古人类的居住区,在古玉采坑周围采集到了大量的石器、陶片、铜器、铁器、骨器及古人磨制的玉石块及砍斫器。先后造访了先民制造石器的石场,先民的聚落、祭坛、“王城”——虽然开采玉矿亏损千余万元人民币,但寻找到近万块古人开采后还没有来得及运出去的玉原石,对研究从西向东玉文化起源无疑都是最好的宝贝。我当年采玉的玉矿址,今天已被有关考古部门确定:年代的下限是汉代遗址(此消息来源甘肃肃北马鬃山玉矿遗址2011年发掘简报)。

上世纪70年代在内蒙古赤峰地区挖掘出土了一批古玉,命名为“红山古玉”。几十年来,我通过收藏的各时期的玉器,尤其是红山古玉的研究和学习,逐步成为业内公认的专家。每当面对一块古玉时,我就如同与灵物在揣摩中交流。

从喜玉、爱玉者走向专家、学者,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在业内我被誉为“怪才”、“奇才” ,肩负使命,为传播中国玉文化难辞其咎、矢志不渝。

盛世收藏。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兴起了玉器收藏热,玉器以及玉石的价格也因此水涨船高,中国博大精深的玉文化吸引了众多智者的目光。一块可以收藏、可以传世、价值连城的美玉,不仅是古时帝王将相、王公贵族的珍玩之宝,也是当下“高大上”的崇尚之物。玉的仁、义、礼、智、信所体现的“五德”以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其历经战火洗礼经久不灭的灵气,成为国人追崇最久远的吉祥之物。

传承了古文化以及技法,即使是一件精美的高古仿古玉器也令人怦然心动。仿古玉制品主要是指从北宋开始运用当代技法仿造古代的玉器,一方面出于人们对祖先的怀念,对先人工艺和审美观的追崇;另一方面因为高级仿古玉器玉质是闪石玉或阳起石玉的高档玉料,时价不菲,清康熙、乾隆年间,由于两个帝王对玉的专宠,再次引发古玉仿古浪潮。

对古玉的鉴别比较难,鉴玉首先要鉴玉质,先秦以前的玉器大多以闪石玉为主,名扬古今的和氏璧,及大量的红山出土玉器已证实了这一科学观点。

红山玉器器型简单抽象、神态夸张、刀工简练、鬼斧神工,溢满天人合一的神韵。出土玉器几乎都用弧线或单面的形式来表现,或较为性感,或写实生动。抛物线琢玉的技艺已神化,沁色的复杂程度更是妙不可言。因所在的地理环境不同古玉器生成的沁色也不同,南酸北碱。红山玉器沁色较为稳定,沁色呈不规则状分布,且沁色有层次过渡感。玉器经过几千年的水土的侵蚀和氧化易出雾花;还会在各种环境中氧化生成各种斑痕,吸附各种元素后形成古玉的一层包浆。古玉脱去这层包浆壳需要经历漫长时间即脱胎。

至于生坑、熟坑、清洗、抛光、听声、闻味、握感,还有玉质的认定,是真古玉还是改制玉,还有古玉器的器型、纹饰、雕刻技艺,工艺特点及各种盘玉方法等不一而足。

仿古玉器的价值主要由三个因素决定:(1)玉的材质;(2)玉的器形、阴阳纹线是否符合年代背景;(3)玉的沁色是否自然。材质高档、做工好、形象逼真、沁色到位的仿古玉器价格非常昂贵,亦可做为传世收藏品珍藏。

沧海原为水,百年亦过客。本想在本溪市兴隆山垂钓纳凉,自得其乐,听松涛千顷,想千古往事。可心不坦然,魂牵梦系,我为玉而痴狂!至今,我仍在沿着红山文化传播的痕迹探寻其对诸多文化区域的影响;完善着辽宁闪石玉在仰韶、良渚、齐家等文化中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即为“玉痴”,携玉同行,抱玉终老,是我毕生不懈的追求!

侨园

(接上期)

猜你喜欢

古玉玉质红山
石性与玉质
红山荞麦看木森
红山蚁的伏击战
玉质天成
红山文化“玉龙”中的“猿”
牛 人 荆歌
5000年前红山文化庙、坛、冢新解
公主传奇(大结局)
溥仪的本领
怎样养护古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