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年全球十大航天新闻、中国十大航天新闻评选揭晓

2016-03-17辛纪

国际太空 2016年1期
关键词:暗物质分辨率轨道

本刊记者 辛纪



2015年全球十大航天新闻、中国十大航天新闻评选揭晓

本刊记者 辛纪

2015 Global Top Ten Space News and China's Top Ten Space News Announced

2016年1月18日,由《国际太空》、《卫星应用》杂志联合发起组织的2015年全球十大航天新闻和中国十大航天新闻评选揭晓。本次评选得到了龙乐豪、余梦伦、刘竹生、王希季、戚发轫、叶培建、范本尧、吴伟仁等院士及其他数十位著名航天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参与。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中新社、《香港文汇报》、《环球时报》、《中国科学报》、《法制晚报》、《太空探索》、中国网、人民网、新浪网、腾讯网、环球网、中国太空网、北斗网、航天期刊网等媒体的资深记者参加了新闻发布会。发布会还得到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协会、中国卫星全球服务联盟等的支持。

“世界上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中国‘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入轨”和“世界空间分辨率最高、幅宽最大的地球同步轨道遥感卫星高分-4升空”成为2015年的热点,同时入选全球十大航天新闻和中国十大航天新闻。

全球十大航天新闻(按时间顺序排列)

1世界首批全电推进商业通信卫星进入太空

首批全电推进商业通信卫星之一——亚洲广播卫星-3A飞行示意图

3月2日,由美国制造的世界首批全电推进商业通信卫星——亚洲广播卫星-3 A(ABS-3 A)和欧洲通信卫星-115西B (Eutelsat-115 West B)成功发射,标志着全电推进技术实现成熟应用。全电推进是利用电推进替代化学推进,完成卫星轨道转移和在轨位置保持,具有高比冲、高效率、降低发射成本、延长卫星在轨寿命等优点,有望成为改变地球静止轨道(GEO)通信卫星制造市场竞争格局的革命性技术。全电推进技术的成功应用,进一步激发了全球卫星制造业对降低研制成本的竞争,促进了3D打印、简化卫星构型等新技术的开发和创新,未来将对通信卫星制造、卫星技术创新产生重要且深远的影响。

2“黎明”探测器在世界上率先探测谷神星

3月6日,美国“黎明”(Dawn)小行星探测器抵达谷神星,成为首个探测矮行星的探测器、首个探测谷神星的探测器,以及首个先后环绕探测两个独立地外天体的探测器。按计划,“黎明”探测器的主任务将于2016年6月结束,并留在绕谷神星运行的轨道上。利用“黎明”探测器上的同一套科学设备探测2个不同目标,不仅能降低成本,还便于科学家将2套探测数据进行分析对比。

“黎明”探测器拍摄的谷神星,其表面有奇异的亮点

3全球掀起卫星互联网低轨星座发展新高潮

6月,美国一网公司(OneWeb)签订了为建造大型低轨通信卫星星座研制与发射900颗卫星的合同,这标志着低轨大规模宽带互联网卫星星座计划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近两年,美国硅谷的互联网企业敏锐地捕捉到卫星通信产业巨大商机,多家非传统航天企业宣布打造低轨通信卫星星座。虽然新兴卫星互联网星座发展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但是将卫星通信服务融入“互联网+”,蕴涵了巨大的商机,是卫星通信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一网公司设计的太空互联网星座示意图

4“新视野”探测器在世界上首次飞掠冥王星,取得人类探索太阳系的新里程碑

7月14日,美国“新视野”(New Horizons)探测器飞掠太阳系距地球最远的天体——冥王星,最近距离约12472km,并传回了冥王星首张高清图片,最高分辨率约60m。“新视野”任务的成功,使美国完成了对太阳系所有大行星的探测,被认为是人类探索太阳系的新里程碑。它已拍摄不少冥王星及其卫星的清晰照片,并获得了许多惊人发现。例如,这颗褐色星球上有一个巨大的“心”形亮区;其内部可能曾有、甚至仍有活动;表面没有原来预计的明显深坑,这表明它的丰富地貌并非来自陨石撞击,而是地热等其他原因造成,等等。

“新视野”于2015年7月14日飞掠冥王星及其最大的卫星——冥卫一示意图

5人类发现迄今为止与地球最为相似的太阳系外行星

7月24日,美国“开普勒”(Kepler)空间望远镜发现了迄今为止与地球最为相似的太阳系外行星——开普勒-452b,它与地球的相似指数达0.98。开普勒-452b距离地球1400光年,直径比地球大60%,体积是地球的1.6倍,“年龄”60亿岁,绕其恒星公转一圈是385天。开普勒-452b到恒星的距离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接近,这是迄今发现的与地球和太阳最相近的行星与恒星组合。开普勒-452b就像比地球大的远房亲戚,研究它有助于科学家理解地球的进化环境,预见地球的未来。

直径比地球大60%的开普勒-452b(右)和地球(左),以及恒星开普勒-452(右中)与太阳(左中)之比较

6美国宣布在火星表面发现液态水

9月28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火星勘测轨道器”(MRO)发现了火星存在流动液态水的最确凿证据:随季节变化的条纹状含盐流水痕迹;还探测到浸满水的高氯酸盐分子的存在。这一发现使火星上存在微生物类生命的可能性变得更大了,利用“火星勘测轨道器”上的成像光谱仪,研究者在有神秘条纹的火星山坡上探测到了水合矿物的特征信号。这些暗色的条纹会随着时间推移反复消失和出现——在温暖的季节,这些条纹颜色会加深显现出来,而在较冷的季节则消失不见。这一发现增进了人类对火星的了解,有助于研究生命形成的条件。另一方面,对于未来前往火星的航天员而言,火星近地表存在的液态水也将让他们在那里“更容易生活”。

“火星勘测轨道器”探测火星示意图

7美国商业公司在全球首次成功进行火箭回收试验

11月23日,美国蓝色起源公司成功发射并回收“新谢泼德”(New Shepard)亚轨道火箭。这是人类首枚发射升空后又完好无损地返回地面的亚轨道火箭,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亚轨道火箭动力反推垂直下降回收试验。12月22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在用猎鹰-9v1.2 (Falcon-9v1.2)火箭成功发射了轨道通信公司的11颗小型卫星后,在世界上首次成功以动力反推垂直下降方式回收了这枚轨道运载火箭的第一级。此举具有里程碑意义,未来有望在此基础上研制出可重复使用的火箭,从而大大降低运载火箭的发射成本。

回收猎鹰-9火箭第一级

8欧洲开启空间引力波探测先河

12月3日,欧洲航天局(ESA)成功发射“激光干涉仪空间天线探路者”(LISA Pathfinder),也被简称为“LISA探路者”,用于测试空间引力波探测所需的技术。其内部带有2个质量为2kg的金铂合金立方体,科学家可通过激光望远镜观测这2个独立放置的物体在运动中的相对位置变化,以证明引力波的存在。此次发射的“LISA探路者”只是欧洲航天局引力波探测计划的前期任务,用于演示和验证相关技术,但是它踏出了在空间观测引力波的第一步。

欧洲“激光干涉仪空间天线探路者”飞行示意图

9世界上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中国“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入轨

“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示意图

12月17日,“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升空。这是中国第一颗天文卫星,也是目前世界上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其观测能段是“国际空间站”上的α磁谱仪-2(AMS 02)的10倍,能量分辨率比国际同类探测器高3倍以上。它用于在太空中开展高能电子及高能γ射线探测任务,探测高能粒子的能量、方向和电荷,并具备鉴别粒子的本领,从而有可能探测到暗物质粒子的存在,研究暗物质特性与空间分布规律,有望探测到暗物质湮灭或衰变的证据,使我国在暗物质研究、宇宙射线起源方面取得突破,在γ天文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其研究成果将可能带来基础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对于推动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的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0世界空间分辨率最高、幅宽最大的地球同步轨道遥感卫星高分-4升空

12月29日,高分-4遥感卫星升空。这是中国“高分”专项首颗高轨道高分辨率、设计使用寿命最长的光学成像卫星,也是目前世界上空间分辨率最高、幅宽最大的地球同步轨道遥感卫星。高分-4卫星空间分辨率为50m,可观测的面积大,能长期对某一地区固定连续观测,在气象观测、应急救灾、环境保护、国土普查等动态实时监测方面都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可成为现有太阳同步轨道对地观测体系的重要补充。

研制中的高分-4卫星

中国十大航天新闻(按时间顺序排列)

1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升空,启动全球组网建造工作

3月30日、7月25日和9月30日,4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陆续升空,标志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区域运行向全球拓展的启动实施。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采用了以高精度星载原子钟、星座自主运行等为代表的卫星载荷关键技术,以轻量化、长寿命、高可靠为典型特征的卫星平台关键技术,基于星地链路和星间链路的导航卫星运行控制关键技术,以及对关键器件、部组件国产化的试验验证,为后续导航卫星研制、组网建设、在轨保障和相关事件分析积累数据。

为准备发射的2颗新一代“北斗”合整流罩(南勇/摄)

2远征-1上面级首飞成功,“太空摆渡车”投入应用

3月30日,长征-3C/远征-1火箭首飞成功。这是我国首次采用上面级直接入轨技术发射中高轨卫星。被称为“太空摆渡车”的远征-1上面级是采用常规推进剂的轨道运载器,可在太空将一个或多个航天器直接送入不同的轨道,从而提高火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也使长征-3A系列火箭正式迈入“3.0时代”,即从能力形成、能力提升发展到能力拓展。

长征-3C/远征-1运载火箭发射第17颗“北斗”导航卫星

3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跻身世界500强

7月22日,《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出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首次上榜,排名第437位,营业收入271.9亿美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已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卫星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航天装备体系不断完善,民用航天保持稳定发展,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航天器模型

4成功首飞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6以“一箭二十星”创亚洲新纪录

9月20日,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6首飞,成功发射20颗卫星,开创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也创造了亚洲新纪录。长征-6自主创新成果数十项,发射可靠性提高到0.98,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火箭首次采用高压补燃循环无毒无污染液氧煤油发动机、“三平”测发模式,成功突破了高精度控制技术、氧箱自增压技术、燃气滚控技术、箭地一体化快速测发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其中有些在国际上属于首创,标志着中国在运载火箭现代化、模块化、推进剂无毒化方向迈出了坚实一步,也拉开了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投入使用的序幕。

长征-6发射20颗卫星示意图(丁洁制图)

5新型固体运载火箭长征-11首飞成功

9月25日,“长征”系列火箭家族中第一型固体运载火箭长征-11首飞成功,成功发射4颗卫星。这标志着我国在固体运载火箭领域的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对于完善我国运载火箭型谱,提升进入空间能力具有重大意义。该火箭首次实现了全箭整体储存、星箭快速对接、环境自主保障、高效快速发射,具备全天候24h内完成发射的能力,具有“快速、可靠、便捷、低廉”的优势。其综合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与国际主流固体运载火箭相媲美,将有力促进我国小卫星的规模化发展和应用。

由长征-11火箭发射的3颗上科大-2立方体卫星

6我国首批自主研发的商业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吉林-1成功发射

10月7日,吉林-1遥感卫星组星(光学A星、灵巧成像视频星-1和2、灵巧成像验证星)升空。这是我国首批自主研发的商业高分辨率遥感卫星,也是我国采用“星载一体化”设计的米级分辨率高清动态视频卫星。其中,光学A星全色分辨率达0.72m,在国内民商用遥感卫星中是最高的;灵巧成像视频星分辨率为1.12m,主要开展高分辨率视频成像技术验证;灵巧成像验证星主要开展多模式成像技术试验验证。吉林-1组星的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遥感应用领域向商业化、产业化发展迈出重要一步。

吉林-1光学A星拍摄的鸟巢

7《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发布

10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防科工局联合公布了《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该规划旨在探索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市场化、商业化发展新机制,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开发,积极开展区域、产业化、国际化及科技发展等多层面的遥感、通信、导航综合应用示范,加强跨领域资源共享与信息综合服务能力,加速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及其他新技术、新应用的融合,促进卫星应用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升中国空间基础设施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

关于印发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的通知

8我国首颗向东盟国家整星出口的商业卫星成功发射

11月21日,老挝-1通信卫星升空。这是我国第一颗向东盟国家整星出口的商业卫星,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空又添一颗新星。卫星采用新研制的东方红-4S平台,使用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新一代星载综合电子、锂离子电池等许多小型化、轻量化、模块化技术,具备“小而精”的特点,大大提升了卫星的综合应用效果,填补了东方红-3中容量与东方红-4大容量平台之间的空白,很好地满足了中等容量、高技术指标的国际用户需求,标志着我国卫星平台技术性能已全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老挝-1进行天线展开试验(南勇 摄)

9世界上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中国“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入轨

10世界空间分辨率最高、幅宽最大的地球同步轨道遥感卫星高分-4升空

猜你喜欢

暗物质分辨率轨道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无监督图像超分辨率算法
推荐书目《中国轨道号》
“新谢泼德”亚轨道运载器载人首飞成功
暗能量VS暗物质(下)
暗能量VS暗物质
朝美重回“相互羞辱轨道”?
原生VS最大那些混淆视听的“分辨率”概念
什么是暗物质
太阳轨道器
扑朔迷离的暗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