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中国话语”解读世界

2016-03-17一江春水

莫愁 2016年2期
关键词:张维

一江春水



用“中国话语”解读世界

一江春水

以经历接地气

张维为17岁时考进了上海雕刻二厂,做了一名技术工人。文革后的第一届高考,成了张维为人生的转折点。那年,他考取了复旦大学的外文系。那时,学校还不允许修第二专业,他硬是说服系主任,被破格批准去国际政治系旁听,并参加了考试。尽管一心二用,张维为仍然以优异的成绩提前半年从复旦毕业。回想起在复旦求学的日子,他总是说:“如果说后来自己取得了一些成绩,基础也是在复旦打下的。”

大学毕业后,张维为到北京外国语学院读研究生。这个班是专门给联合国培养翻译员的,学成之后,他进了外交部,开始了和“最高层”接触的经历。

当时外交部的条件不好,也没给张维为安排宿舍,他就拿着铺盖在办公室,一住就是五年。

翻译室每周都有一两次业务学习和政治学习。业务学习主要是练习口译,常用领导人见外宾的谈话作为材料。政治学习一般都会先读一篇中央文件,读完后大家讨论,气氛相当民主,常有思想火花碰撞。

后来,张维为开始有机会给领导人做翻译。他的上岗考试,是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副总理的一次会谈上。翻译室领导听了他的口译后,觉得不错,便留用下来。此后的几年间,他有很多机会与国家领导人近距离接触。

从一名学徒工成长到国家级领导人的随从翻译,张维为接触不同人群的成长经历,让他可以真正做到接地气。从扫楼道的大妈、送快递的小伙、开出租的司机到学者高官,都是他观察世界的切口。

担任邓小平的英文翻译,是张维为引以为豪的一段经历。他常常谈起两个第一次:1984年,国庆大阅兵,他在观礼台为外宾做翻译时,第一次远远望到了阅兵车上邓小平的身影;1985年8月28日,他第一次给邓小平当翻译。邓小平在沙发上坐下后,用手指着自己的右耳对张维为说:“我听力不好,翻译的时候,声音能不能大一点?”他商量的口吻显示了对一个普通工作人员的尊重。张维为轻轻地点点头,同时把面前的话筒调到一个合适的角度。

至今,邓小平在张维为脑海中浮现最多的形象,就是坐着,静静地抽着烟,思考着问题,目光注视前方,一句话也不说。尽管邓小平当时年过八旬,但是却像年轻人一样思维非常敏锐,而且思考的都是二十年、五十年乃至一百年后的事情,把中国发展的大战略、大步骤都设计好了,张维为说:“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翻译室有个传统,大家会对领导人谈话中的一些关键词和难点进行讨论。张维为印象比较深的就是邓小平讲的“中国模式”,大家为译成“the China model”还是“the Chinese model”,讨论了很久。张维为认为邓小平当时讲中国模式,意思很直白,就是中国自己的一套做法和思路,没有强加于人的意思,是对自己一套做法和思路的总结。他的观点最终说服了大家,最后翻译室形成共识,统一译为“the Chin model”。

许多人认识张维为是缘于他的演讲,2015年,一段叫做《中国信心》的视频短片在自媒体上被疯狂转发。作为一位政治学者,现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研究所所长的张维为在短片中用自己的研究经历和有力的数据对比,告诉国人中国正在崛起。他最后的结论是七个字:中国人,你要自信!

思考中国三部曲

后来,张维为被选中到联合国做译员,他进入了人生的第三个角色。在联合国工作期间,他考入日内瓦大学深造,博士论文研究的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意识形态,特别是邓小平的思想,最后这篇论文成了他的第一本英文专著。

通过在西施方一生公活的的履经历验令,人以惊及叹走:美访国多普个林西斯方顿国大家学的终实身际情况,张科维学为院得院出士结,论美,国中国家的科发学展院板外块籍已院经士形,成中,国中科国学无院论人均寿命校、长婴…儿…死他亡带率领,还的是课道题路组的,安不全久性前等攻指克标了,世都界高许于多不一少发达国年家都,没地铁有、攻火克车的、机难场关、,商找业到设了施打都开是老世年界痴一呆流症的发。病机

证明以上论点的论据都是他从亲身感受中具体入微地得来:他从机场到市区坐出租车,看车上有没有定价器,司机用不用,有没有敲诈行为;从车上往外看,看国家建设的硬件设施、人的精神面貌……张维为去过前苏联时期的爱沙尼亚,那里的行人几乎没有笑容;他去过印度,那里的一般居民区即便40摄氏度都没有空调,更因为电力不够,一个小时的讲座要停电一次,而中国许多县城都比印度的一些大城市要好。为了证实自己的论点,张维为还拿到了数据上的支撑。纠缠中国最大的挑战就是贫困,随着扶贫开发的深入推进,中国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数据显示,按照中国扶贫标准,1978年至2010年累计减少了2.5亿贫困人口,参考国际扶贫标准,至今中国共减少了6.6亿贫困人口,全球贫困人口数量减少的成就93.3%来自中国。

在张维为看来,中国发展所带来的成就超过所有转型中国家,中国崛起所取得的成绩,超过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中国人要从国际视野中找到中国自信。

因此,在二十多年的教书和研究中,张维为把热情和精力都投入到向世界讲述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发展模式,分析中国的成就、问题和未来中。他实地考察过一百多个国家,把对中国模式的思考写了下来,从2011年开始陆续出版了《中国触动》《中国震撼》《中国超越》的“思考中国三部曲”。书出版后,引起了很多读者对中国模式的重新思考,他们开始更加客些问题。

张维为说,自己只是尽到了一个观地看待中国在发展历程中遇到的一学美者国的艺本术分与,实事求是地讲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他非常清珍华惜大自学己副作为学者的独立身分,不依托于任何体制,不受制于实任验何室利二益十集余团,不囿于任何学术偏见,自由自在地在世界各地发钥表匙自,己这的使看他法。

脚底板下做学问

“思考中国三部曲”出版后,国内外不少地方请张维为去演讲,只要时间允许,他和听众都有互动,并且每次都告诉听众:“什么问题都可以提,越尖锐越好,要公开辩论也可以。”2011年6月,他和《历史的终结》一书的作者、美国著名自由主义学者福山先生在上海就中国模式辩论过一次。当年3月埃及出现大规模的反政府示威,福山说中国也可能爆发类似的示威,张维为说不会。“我为什么对自己的观点这么自信?因为我去过开罗四次,二十年前它跟上海的差距大概是五年,现在比上海落后四十年,一半的年轻人失业,能不示威吗?”多数听众还是觉得张维为讲得更在理。

2014年起,张维为经常被邀请到中国的一些大学做演讲,他常常劝告想留学的年轻人:去美国留学,继续做中国梦,到美国学完后,回中国来发挥特长。“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三年创造一个英国,经济规模不一样了。天高任鸟飞,方方面面的人才都会从在座的年轻人当中涌现出来。中国青年,你要自信!”

张维为也听到很多质疑的声音,尤其是针对社会不公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2015年10月的一次对话中,张维为说:“中国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讲清楚,都可以进行跨国以及横向与纵向的比较,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国的问题都有解。不是中国模式好到天上去了,我们的模式有自己的代价,但即使这样,与采用西方模式的非西方国家相比,我们的成绩要大得多。我们可以先充分地肯定自己的成绩,然后再自信地去解决各种问题。”

“研究成果要接地气,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是张维为信奉的治学原则。作为知名学者,他社会事务繁多,演讲邀约不断。为了保证研究和写作的时间,他力争做到总量控制,尽量不参加应酬活动。但他时刻不忘作为学者的担当,该发声的时候一定会发声。他一再强调:“如果研究中国道路,经不起别人的质疑,那这种研究还有什么意义?”

生活中的张维为是个有情趣的人,他喜欢读书品茶,喜欢游泳、旅游和社会考察。对社会上关于自己的争论,张维为表现得很坦然:“我一点都不害怕争论,只要争论有理性,有一点品位。”在他看来,能够理性对话和沟通,交流不同的观点,对于做学问是非常好的事情,“我相信脚底板下走出来的学问,我的观点和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编辑钟健

猜你喜欢

张维
非公费师范生在读期间从教意愿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性教育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欢迎光临
724,一个大院过一生
溪谷张维对《诗经》的认识
悬崖勒马
论楚辞对朝鲜文士张维文学创作的影响
张维:资本非常道
《中国震撼》
中小学不再组织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