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何以自我超越

2016-03-16叶笃初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6年3期
关键词: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

叶笃初

【摘要】中国共产党人从严治党的理念与生俱来。尤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从而揭开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崭新篇章。全面从严治党,这是积累数十余年的经验与认识而形成的新的极为重要的指导原则,既具有当今时代的具体针对性,又具有党的优良传统的历史传承性。从党的建设科学化角度而言,“全面从严”既可以理解为党的建设工作全部的诸多方面,也可以理解为党的建设发展过程的各个环节;还可以理解为党的组织构成的各个层位和工作各个细部。全面从严治党并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在运动发展中不断自我完善。

【关键词】全面从严治党 治党规律 党的建设 党章意识

【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03.008

引言:“一个具有无穷生命力的党”

2015年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一年,又适逢党的七大召开70周年。1945年4月~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胜利举行,党员人数首破百万达到121万人,为全世界所瞩目。这次大会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为伟大旗帜,为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史称“胜利的大会、团结的大会”。而大会所形成的理论财富、政治财富以及组织财富至今都为人自豪与称道,时至今日仍令我们受益无穷。

文献记载,1945年4月21日党的七大召开预备会议,毛泽东作报告,其中一个段落扼要回忆了他当年出席党的一大的情况,感慨往事,闻者啧啧。报告中引用了《庄子》中的一句话,“其作始者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表示党历尽艰难困苦、英勇奋斗,才成就了如今的一番大事业。紧接其后,在中国革命死难烈士追悼大会上,毛泽东讲话时重提了这一句话,并再作解释说:“简”就是很少,是简略的,“巨”就是巨大、伟大。这可以用来说明有生命力的东西,有生命力的国家,有生命力的人民群众,有生命力的政党。我们党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无穷生命力的党。

毫无疑义,毛泽东所揭示的党的生命力的规律,对于我们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动员全党实现全面从严治党有新的重大的意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而把党的建设作为关键、作为担当,这是完全正确和非常必要的,是我们党的无穷生命力的最新集中表现。

温故知新:把党建设好是治国理政的关键

从严治党观的肇始。党的历史是对从严治党的最好说明。中国共产党的从严治党观,起源于建党之肇始。1921~1922年,一批饱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乳汁,也深谙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精髓的中国共产党人,先后在北京、上海(后曾转到浙江嘉兴)集聚一堂,史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和第二次代表大会,先后通过了纲领、章程及宣言等文件,郑重宣告党为革命运动之急先锋。由于党既非一般学会组织,又非离开群众之小团体,因此,代表们以高度概括方式提出联系群众及严格组织之“两大律”,后来还提出了党员“一人要有一人之用”的座右铭,从而逐渐形成创始者及后代人所懂得的“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原则。虽所谓“严字尽在无言中”,但在个人行为、组织运作及纪律要求的行文中已一一作出规范。从此,治党从严的感受、悟性、理念就在党内生根、发芽、开花。

2012年3月,在为党的十八大召开做重要准备阶段,习近平同志强调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双重考验下,必须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他解释说:“党的纯洁性同党的先进性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纯洁性是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先进性是纯洁性的体现和保证,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从严治党的思想从哪里来?归根到底,是党的性质和使命所决定的。党的纯洁性体现在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和联系人民群众方面。在这些方面自觉性高一些,党的力量就大一些,反之,就小,甚至失去活力,党的队伍就会发生问题,一些党员、干部就会变得无力乃至腐败,一些组织甚至会变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过这样的教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也曾有过这样的事情,甚至不是“孤例”。早年老前辈们曾经说,没有了党,还有什么国?这是千真万确的。

治党与治国的联系。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斗28年才建立了新中国。毛泽东在为纪念“七一”而撰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中语重心长地说到我们党的经验,其中一条就是有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这是人们都熟悉的,如果我们把这个精要的总结用来谈论治党治国的关系,就会发现毛泽东事实上提出了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原则,即是党内要严、党外要宽。当时解放大军正在南下,先是越过黄河向南到达长江沿岸,而长江又是从西到东顺流而下,所以又要从北向南渡过长江,直插我国的东南部。这个时间是1949年下半年到1951年上半年,恰逢准备纪念“七一”。期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随后又在党内一定范围内传达学习,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毛泽东提出的“党内要严,党外要宽”。这些历史材料,揭示了治党与治国的联系。当时所说党内要严、党外要宽,其实是党内高层酝酿的对领导干部和一些党员骨干交代的事宜,着眼点是对新入党的年轻党员和各级干部事先提醒,使其严格要求自己,避免同党外人士比资格、比待遇等不良倾向滋生。这种提醒有益于党内上下同心同德,把从严作为一项根本行动指南。

在中国文字中,“治”与“乱”相对,治事、治国、治世,这样的用语自古有之。在党内文献与实际生活中,“治”“管”二字常有强调或并用,治党、管党的核心和要求是坚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但这一点从未孤立独行,通常都与夺取革命胜利、实现社会改革、安定社会、治理国家等紧密联系,互为倚重。在现阶段,治党与实现“中国梦”紧密联系,这在今天党内是人所共知的道理。

检阅历史,把治党与治国联系起来,发端于党的七大,而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则是以建设新中国为前瞻来布局的,力求逐步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学会管理工作,保证党不变色,乃至明确提出防止在“糖弹”面前打了败仗。据知,此后几个月中,在党内高级骨干及老干部(老红军、老八路)中(并且由他们向年轻的一代新干部、新党员、党外活动分子吹风、口传心授),就开始有毛泽东的“治党要严,治国要宽”之说。随后,中共中央召开党的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刘少奇正式传达了毛泽东的意见:对党内要求要严,对外要宽;强调在整党、建党工作中必须贯彻这个方针。此后,用更高的要求教育提高干部和党员就成为一以贯之的规矩,并逐步制度化、法律化。

肇始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那场耗时十年的动乱之后,党内生活逐渐恢复到正轨,重新提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要严、从严、全面从严。在中国文字中,“严”字出现迄今约有3000年,有认真、不放松意,如严肃、严办。现代人熟悉的严格、严谨、严密、从严等,都表示了相同意思,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文献包括战时电报、电话,常见从简、从速,也有从严、从宽等。本文中讨论的“从严”二字之前加有“全面”,“全”为会意字,常指通篇、整个、全体,强调的是整体、全部都是从严,并无任何例外。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人们对全面的认识是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相对全面或比较全面了,又会出现不全面或有片面性的问题,那么则应继续努力深化认识,不断增加全面性的努力。

回顾党的历程,从要严、从严到全面从严,这是一个长达数十年的过程,背景是世情、国情与党情不断发生重大变化。领导革命、执掌政权、实施计划经济变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所面临的情况复杂很多,要求处理和解决的问题很多。习近平同志曾就党的建设作过三次高屋建瓴式的总结:2008年9月1日《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回顾与思考》;2009年9月1日《关于新中国六十年党的建设的几点思考》及2014年10月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在第三次总结讲话中,习近平强调说,“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又说:从严治党必须具体而不是抽象地,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落实到位。

习近平同志曾经说: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我们回顾从严治党的主要历程,就能更加深刻懂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从严”的意涵和责任。

党章为本:依靠党员主体及组织整体的正能量

从严治党在党章文本中的反映。“从严治党”有其自身规律,是以历史发展为依据,以党章文本为范本的。从党章文本来看,第一次将“从严治党”字样明确写入党章是党的十四大,但从严治党的要求随历史进程已经逐步在党章中有所反映了。

1945年,刘少奇在七大党章修改报告中说,我们党是“有严格纪律的党”,“党的无产阶级的铁的纪律,每个党员都必须遵守,不得逾越,每个党员都必须遵守党纲党章”(刘少奇:《论党》,1945年5月14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数量超过120万,成为全国范围的政党,建立了根据地,阻击了日本侵略者,正面临着争取进一步胜利以及建立新中国的任务。因此,此时的从严治党关乎革命的最终胜利和国家的解放。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成为执政党,面临着新的挑战与任务,党章由于党的情况的变化也需要作修改。1956年,邓小平在八大党章修改报告中说,“国家和党的状况的巨大变化,对于我们党的要求是更高而不是更低了,对于共产党员的要求也是更高而不是更低了”。他列举了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等党内不良现象的危害,强调指出“每一个党员严格地遵守党章和国家的法律,遵守共产主义道德,一切党员,不管他们的功劳和职位如何,都没有例外。在这里,中央认为,关于有任何功劳、任何职位的党员,都不允许例外地违反党章、违反法律、违反共产主义道德的规定,在今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1956年9月16日)

从文本上来看,七大、八大都强调对于党员和党的干部的严格要求,到了1982年十二大党章,则明确提出“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是对1978年以后党内已经出现的“尊重宪法,在宪法范围内活动”的主张的正式确认。到了十四大,党章中明确写入了“坚持从严治党”,并第一次正式将反对腐败写入了党章。党的十八大以后,“从严治党”增加了“全面”两个字,其内涵在十八大党章中已有反映,“整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些内容是首次出现在党章中。“全面从严治党”是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后逐渐明确的,仅说“从严”已经不够了,要“全面”。这一方面,是我们党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要求党必须全方位、通盘考虑、全面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党情、世情、国情的重大变化,要求党要具有全面的治理能力,从经济到生态、从个体到组织,都必须达到现代化的要求。必须注意到,当前强调从严治党,其背景与历史上有相似之处,建立一个新的国家与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其严重性、紧迫性是不相上下的。

加强党章意识,落实全党的总规矩。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有《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一文,为从严治党“立规矩,打基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他在文章中指出:“全党要牢固树立党章意识,真正把党章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作为指导党的工作、党内活动、党的建设的根本依据,把党章各项规定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各项事业中。建立健全党内制度体系,要以党章为根本依据;判断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表现,要以党章为基本标准;解决党内矛盾,要以党章为根本规则。”

在实际生活中,党章作用尚待进一步强化,很多时候是认识到了,但没做到。当前,积极的因素是存在的,比如开放性的环境,有利于来自党内和社会的监督,党员和群众发挥作用的空间增大了,但同时,党章意识的淡化、弱化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要加强党章意识,包括使命意识、公仆意识、大局意识、纪律意识、学习意识、守法意识。通过党章学习教育,发挥党员和党代表的主体作用,使全党同志对党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是我们党知行统一观的新发展,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具有根本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非常重视制度建党,新华社曾经梳理了习近平十八大后“八论规矩”的内容,总的指向是大力加强包括党章党纪、法律法规等在内的制度建设,增强制度执行力,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我们党从强调思想建党到强调制度建党,认识上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过去一直认为“思想治百病”,比如刘少奇在七大党章修改报告中说,我们党的建设中最主要的问题,首先就是思想建设问题,还提到毛泽东经常指示我们,要把思想教育和思想领导放在党的领导的第一位。但其实思想与制度不矛盾,全面从严治党是治党思想的一次总结和提升,融合了思想和制度、政治和组织。

认识飞跃: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从实践中来

认识客观世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认识论的第一个基本观点。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认识的动力和目的也是实践。在党内生活和党的日常工作当中,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很多,说到底就是要坚持实践第一。靠实践来检验,作出判断和正确抉择。所谓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很重要的就是解决这个问题。党的十八大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顿“四风”,整治腐败。近期又开展了“三严三实”活动。从认识论、方法论角度而言,都是要扶正到或说回归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上来。离开了这一点,一切无从说起。

从道理上懂得实践第一并不难,而在实际生活中、在处理日常具体事务中则比较难,乃至常有黑白颠倒、盲目执行、违背实事求是精神的现象。比如执行上级指示(或说领导指示),这是义不容辞的,是纪律的要求,但我们不能忘记,要把接受实践检验、对上级领导负责和对广大人民负责统一起来,要确实结合具体实际来贯彻执行上级指示。所以,毛泽东曾经专门写了“反对本本主义”,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又如对待“权威”讲话(或说某些文章)以及领导者、负责人的讲话,我们当然要重视,做到一丝不苟是对的,但不是“一句顶一万句”,理解的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而是要认真负责地结合本地情况具体执行。所以,邓小平讲话重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纠正盲目的唯命是从,卓有成效地坚持实事求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应是硬道理。

不断总结经验。毛泽东曾经说过,人类的历史是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新与旧、正确与错误的斗争不会完结。人类总得不断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善于对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及时做出科学总结,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一大优势。本着这种精神我们党先后有过两次党的历史问题专门决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月20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29日)],两次全面部署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决定(见《〈共产党人〉发刊词》和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议)。

如前所述,习近平同志曾从宏观角度对党的建设做过三次科学总结。在《关于新中国六十年党的建设的几点思考》中,习近平同志着眼于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强调我们党准确地把握了党的历史方位,把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紧密结合,深刻运用国内国际正反两方面经验,包括苏联、东欧亡党亡国教训,努力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从过去常讲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这三大建设,丰富和发展为总体布局: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强调党的建设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党的建设回顾与思考》中,习近平说,党的建设取得巨大进步,值得“大书特书”。党的队伍发展壮大,到2007年底,党员总数达到7400多万,近70%是改革开放以来入党的。一方面壮大和充实了党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如何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蓬勃活力。他说:必须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他还突出提到开拓创新问题。要不断研究党的建设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方法创新。党的事业的发展没有止境,党的建设的创新也没有止境。

第三次总结是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长达数千余言的讲话,意深旨远,充满新意,事实上成就了全面从严治党认识的新的飞跃,被一些专门研究者们称之为“新从严治党论”的杰作。这次总结讲话,既是工作总结又具部署将来的双重性质,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党是关键,如果党的方向、理论、道路、组织、作风、纪律未能达到全面从严要求,那就会发生困难和危险。这一点外国的评论家、观察家们都注意到了。在2015年以来的国际舆论中显著增多了关注“全面从严治党”这个话题,就是明证。习近平在讲话中发人深省地指出:“党是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党的形象和威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种种考验和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因此更要从严治党。党要善于运用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长期积累的成功经验,与时俱进地推进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方法创新。

向群众的实践请教。以点带面、抓点、蹲点和现在流行的“联系点”制度等,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一大创造。在党的不同时期、不同具体环境及条件下都产生了重要作用。《毛泽东手稿》中有一篇以《向群众的实践请教》为题对党内一些人提出批评。“我们的干部中,自以为是的很不少。其原因之一,是不懂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因此,不厌其烦地宣传这种认识论,是非常必要的。简单地说,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下决心长期下去蹲点,就能听到群众的呼声,就能从实践中逐步地认识客观真理,变为主观真理,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看是不是行得通。如果行不通,则必须重新向群众的实践请教。这样就可以解决框框问题,即教条主义问题了,就可以不信迷信了。”所以到群众中去,决不是摆个样子、走马观花,而是要诚实虚心求教,并且善于进行科学总结,把群众实践活动中的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一是到群众中去,二是把经验带回来,并且使之成为我们做好工作的“资源”。

不断创新:探索当今时代党的建设规律

“全面从严治党”的集大成性质。从“从严治党”到“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党管党思想与制度建设方面的深刻战略思维。全面从严治党在党的建设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能够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更大成功的前提。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在“从严治党”前加了“全面”二字。这两个字体现了中央集体在更严峻复杂形势下对从严治党的更深刻理解和部署。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党员数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440多万发展到如今的近8800万,已经成为世界上党员数量最多的特大型政党。在党的新鲜血液不断增长的同时,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越来越复杂严峻,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苏共党员数量曾在1989年达到顶峰,接近1950万人,然而却失去了政权。苏共兴衰的过程值得我们深思。如何永葆党的生命力、保持党和国家的长盛不衰成为党必须回答的世纪之问。

党执政六十多年以来,一直在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中探索党的建设的路径和规律。从“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到“党内要严,党外要宽”,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到“全面从严治党”,党始终根据历史任务和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其思想与路线是承前启后、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六十多年来,党从领导人民夺取全国政权转变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转变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者所面临的情况和任务要复杂和艰难得多,因此,党的建设必然要提出“全面性”的要求。增加“全面”二字有极大的持续驱动意义,为从严治党增添了原动力。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秉持改革创新的精神,充分研判了国家和党的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任务,深入阐明了治国和治党的内在联系,在从严治党上进行了新探索,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对新形势下的从严治党起到了思想指引和顶层设计的作用。 “全面从严治党”,“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着眼于中国共产党朝向百年大党的建设,着眼于党作为执政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保障。

对从严治党规律的科学总结。从严治党有其自身规律,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总结自己正反两方面经验,也积极借鉴国外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刻认识到了一些从严治党规律,这些都要继续运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对此总结了八点,可视为全面从严治党的纲领性内容。第一,落实从严治党责任。第二,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第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第四,坚持从严管理干部。第五,持续深入改进作风。第六,严明党的纪律。第七,发挥人民监督作用。第八,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从严治党规律”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的实践成果,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哲学思考和理论自信。

全面从严治党立足于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前提,在开放的环境中,充分依靠群众的力量,接受来自多渠道的建言献策和批评监督;进一步明确了人民是主人,党员干部是公仆,党要通过从严治党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增强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全面从严治党要靠党纪国法,党纪严于国法,离开法的约束和制约,从严治党则成为戏谈;随着实践发展,全面从严治党也会延展、提升、辩证发展。“全面”二字的提出表明,从严治党不是“单打一”,而是有系统、有条理、有组织、科学化的治党方针;“全面”是渐次有序进行的,不是一下子实现“全面”,不代表终结,而是留下了发展创新的空间。

结语

如前所述,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从严治党的理念,可说是与生俱来。自党的十四大首次载入党章,到党的十八大修正章程及相关文件,党一直坚持这一理念,尤其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揭开了中国共产党史上的崭新篇章。全面从严治党,是积累数十余年的经验与认识而形成的新的极为重要的指导原则,既具现时代的具体针对性,又具党的优良传统的历史传承性。

从党的建设科学角度而言,全面从严既可以理解为党的建设工作全部的诸多方面,也可以理解为党的建设发展过程的各个环节;还可以理解为党的组织构成的各个层位和工作的各个细部……相对全面了,又会有新的片面,如此不已,这是事物发展过程的必然规律。

我国古人素有警语,失于周全,取诸偏端,讲的就是力求在科学基础上的全面性。然而,全面总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情况发生变化,又会不全面或欠全面了。在实际运作中,我们当然不要以偏概全,但也不要事事“求全责备”。把全面作为科学要求、作为提高科学化水平的一种持续努力,这是很必要的。

全面从严治党并不是静止的,过去、现在、将来都是在进行中和发展中。我们不能设想“一锤定音”,目前在党章中已作规定的,未来可能还会依照党内生活新的实践再作定规,可以在党章中载明,也可以再以其他党内法规、规章制度等形式作出更多规定。全面从严治党,将不断激发党自身新的更强生命力。

(本刊记者樊保玲、武洁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 编/武 洁

猜你喜欢

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
怎样清除政治生态中的“雾霾”
如何让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全面从严治党开启“三点攻”新模式
浅析列宁政治遗嘱中的“党的建设”
改革举措落实难的表现及其化解
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把“两学一做”落实在思想上和行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