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义才的第一桶金
2016-03-16夏风
夏风
短短十四年,祝义才从一个不显山不露水的小老板成长为一名工商巨子,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生气勃勃、正在崛起的中国创造的无数奇迹中的一个。
一穷二白闯商海
1967年,安徽桐城的一户姓祝的贫苦农民家庭迎来了他们的第四个孩子,取名义才。在1958年那次建国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中,他们的前三个孩子被活活饿死了两个,祝义才的出世给了父母无尽的慰藉和全部的希望。
1989年,祝义才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经济管理系。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安徽省交通厅下属的航运公司工作。此时,吃上了“皇粮”的祝义才拿着每月200元的工资,因为受到计划经济束缚,这家地方国有企业很不景气,他并不适应清闲安逸的机关生活,毅然决定下海。一份辞职报告递上去之后,祝义才便开始了自己的追梦跋涉。
当祝义才怀揣着200元积蓄,作为一个创业者置身“商海”时,才发觉自己真的是一穷二白:既无资金,也无社会“背景”。有朋友告诉他做水产贸易不错,于是在合肥的水产市场、宾馆饭店,人们时常看到一个清瘦的青年步履匆匆地出入其间。没错,他就是祝义才。他天天到水产市场逛悠,不仅与小老板们搞熟了,也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利润机会。他决定干水产贸易。为此,他买来黄页电话簿,从中找到一家专做对日贸易的水产公司,立马大着胆子,单枪匹马杀过去。谁知,公司经理面对这么一个一无资金,二无公司,且来路不明的楞头青不屑一顾,打发出门。但祝义才不信邪,相信诚信是成功之门,硬是粘上这家公司,一连吃了三回闭门羹,可到了第四天,经理拗不过他:小伙子,你的认真和执着让我服了,你拿样品来吧。
祝义才兴奋了,他欢天喜地回到水产市场,向老板赊了几只上等的虾蟹,恭恭敬敬地呈送到外贸公司,经理认可,同意要货,就这样,第一份饱含艰辛的批量订货合同签订下来。
拿到第一份订单后,祝义才将订单往兜里一揣,便租了辆三轮车拉货送货,车上满是冰块,冷气氤氲砭肤,他冻得腿脚发麻,木然地穿街走巷,一趟又一趟卖力地干活。这一订单让他整整忙活了15天,一结算,竟赚了10万元!这在当时无疑是天文数字,对从未见过这么多钱的祝义才更是如此,他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成功,也第一次认识到自己闯荡市场的能力,更加坚定了他做生意的信心。他慢慢地将“拉单”扩展到了省内其他公司。渐渐地,在业界他已小有名气,他的诚信、笃实让他拿到了一份又一份大公司的订单,生意做得着实不差。临近岁末,拨弄了一下算盘,一年销售额竟然达到9000多万,净赚480万。
他的创业精神不仅使人感叹,更值得人们深思。仔细想想,当时年仅24岁的祝义才身上就已经展露出传统徽商的吃苦耐劳、大胆开拓的精神。
精心选项,创办实业
确实,第一次辞职在一般人看来已属人生中一次惊天动地的抉择,更何况此时的祝义才做贸易正做得春风得意,收获颇丰,且前景诱人,可他一点也不满足,又一次不安分起来。1990年底,祝义才突然决定,放弃做得顺风顺水、为他带来滚滚财源的水产品贸易。因为在他看来,做贸易心里不踏实,无法做出自己的品牌。况且,贸易做得再好,也只是个中介,惟有实业才能算人生事业,他要有属于自己的项目,拥有新的市场。
停止贸易,金盆洗手。整整4个月,祝义才背着小包,进行市场调查,他周游大江南北,对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20多个大中城市进行市场考察。通过考察,悟性极高的祝义才,清楚地看到中国的饮料业在洋品牌的围追堵截下节节败退,从昔日的辉煌几乎跌入全军覆没的窘境。肉类食品业尽管还未受到洋品牌的狙击,但由于传统工艺下产品等级低、质量粗放,市场急剧萎缩,大批食品企业关闭、停产。但市场最大需求又莫过于人的吃穿用住行,且吃是首当其冲。这一市场现象极大地诱惑并撞击着年轻人的心。
他认为,传统的粗放型肉食品生产市场不欢迎,而与现代文明快节奏时代相适应的低温食品却又短缺,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这种只有在涉外宾馆享用的食品很快就会走上中国百姓的餐桌。中国百姓十多亿人,上亿个家庭,这个庞大的基数决定了低温食品是朝阳产业,蕴含着巨大而广阔的发展空间,前途无量。
兵贵神速,看准了就干。1991年3月,祝义才返回安徽合肥,投资450万元迅速成立了雨润肉食品加工厂,从设备安装调试到投产仅用了15天,自行研制的低温火腿系列肉食品也迅速在当地市场打开局面。
为了寻求实业的更好发展,祝义才看中了地理位置四通八达、市民消费层次较高,尤其是政策环境、思维观念先进的江苏南京。这个时候的祝义才还没想到有一天他的企业会成为中国肉类食品工业的经济航母。眼下他的企业还只是一叶小舢板,狭窄的河道里有暗礁有湍流,他必须驶出去,驶向烟波浩淼的商海,去那儿搏击,一显热血男儿的本色。他怀揣积攒下的300万人民币,带领十多名小弟兄离开合肥,在南京创立了雨润集团。
鲸吞国企
1992年10月,27岁小老板祝义才一行落脚在南京南郊雨花台区沙州乡,开始了他的实业战略工程,一心一意耕耘起自己认定的朝阳产业。说干就干,他不急于建造厂房,也没那么多资金,在当地政府协助下,先借了南京食品罐头厂的一部分闲置厂房,上马低温肉食品的生产。
祝义才经过调研发现,曾经风靡于国外的高温类肉食品已渐渐不受消费者欢迎,趋于衰退,正被低温肉食品逐步取代。与高温肉食品相比,低温肉食品具有新鲜、精致、方便等优点,而中国目前尚无低温肉食品生产线,市场空白。祝义才心想必须上这个项目,抢占市场先机。
然而,他面临新的困难——资金缺口较大,当地政府知道后,主动帮助协调,争取到银行贷款280万元,使雨润顺利地引进了美、欧、日的先进设备,建成10条自动化生产流水线,这样,1995年的生产产值比1994年翻了一番,利税同比增长185.7%,实现了第一次飞跃。
为了打开销路,祝义才亲自跑市场,以上海为突破口,逐渐向华东地区铺开销售网点,进而向全国拓展(到2001年,雨润在180个大中城市建有400多个计算机销售服务网站和办事处)。让人有点不可思议的是,雨润居然打进“春都”、“双汇”的大本营郑州,并占有全市30%的销售额。
产值的翻番、利税的增长突显了厂房的局促,扩大生产规模成了当务之急,此时,南京罐头食品厂已停产5年,负债超过总资产7000多万元。该厂原是国家一级企业,产品曾远销国外,也颇有名气,可随着肉食品工业的品种改良、增多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这个厂像头疲惫的老驴,在计划经济的磨盘上愈转愈慢,最后筋疲力尽,倒了下来。
此前不久,国家加大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特别对中、小企业采取改组、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旨在加快、放开、搞好。
雨润租“南罐”的一部分厂房已有几年,祝义才几乎天天都来这里,可以说对“南罐”已相当了解,他为“南罐”的破产而可惜,对“南罐”职工的困难处境也很同情,他想,时下正是一个大好时机,何不对“南罐”实行重组?这样,既解决了雨润扩大生产规模的问题,又可使“南罐”解困,盘活国有企业,双赢啊!
他的想法很快得到南京市委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重组协议没费太多周折便签了,取名金福润食品公司。可谁知消息一传到“南罐”员工那里,顿时像炸开了锅,引起了强劲反弹。
1997年5月,雨润收购小组正式进驻“南罐”。这一来,麻烦大了。当天,仿佛大难临头的“南罐”职工闻讯聚集于工厂门口,堵塞通往厂区的道路,一阵阵愤怒的口号山呼海应。
再看,大门已被封条封上,雨润收购小组与“南罐”职工对峙着,如强行进驻,势必要冲突起来甚至酿成流血事件。祝义才此刻很冷静,他让进驻小组的同志尽量克制,同时电告市里领导。领导火速赶来,对“南罐”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花费了几个小时,话说了几箩筐,“南罐”人这才启封,让收购小组进去。
但这不是唯一的一次,此后一个月金福润公司遭遇了5次封门事件,厂里的电话线多次被人为破坏;夹着子弹头的恐吓信竟寄到祝义才手里;一群职工隔三差五都要去鸡鸣寺脚下的市政府前静坐示威;一些离休干部还联名写信上告中央,指称一个总资产才500万元的民营企业居然收购了总资产达7000万元的国有企业,这是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期盼政府予以严办云云。
祝义才并非圣贤,遇上这从未经历过的事,他也有过思想斗争,有过不理解,可他是头儿、老总,重组是他的动议,再大再难的事儿他得扛着,他先要做通自己的工作,而后再去说服干部。排除种种困难,雨润最终成功兼并南京罐头厂。
1997年,金福润公司全面投产,当年5个月销售额就达到9 600多万元,赢利500多万元,超过原罐头厂年销售额7000多万元的历史纪录。
不争的事实使职工们口服心服,30岁的祝义才不再是被他们误解的“资本家”,而成了让他们生活得以保障和引领他们致富的贴心人。
重组南罐的意义不单纯在盘活了一家国企,而是证明了中央关于国企改制确立的战略是正确的,也为民企重组、兼并国企开创了一条新路。正如祝义才所说:“倒闭的国有企业潜在的价值与新兴民企所拥有的市场资源、经营策略、管理理念,以及对市场的把握,应该可以很好地衔接。”
祝义才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摸着石头过河,摸出了办法和经验,紧接着,雨润运用收购、兼并、重组等资本运营手段,又先后收购、盘活了原安徽阜阳肉联厂、原四川内江肉联厂等倒闭或濒临倒闭的国企25家,几乎涵盖全国各个省、市,盘活闲置国有资产6亿多。而且,每次重组破产企业,都能实现当年重组、当年投改、当年投产、当年销售、当年赢利的奇迹。祝义才也从一个虾蟹中介摇身变为肉食大亨。
时至今日,雨润集团站在当今世界食品工业生产的高起点上,强势发展成为一家集食品、物流、百货、旅游和房地产等产业于一体的中国500强企业,祝义才以其实绩坐上了国内低温肉食品市场的头把交椅,或为中国食品标准化样板的缔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