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第一批高铁人
2016-03-16李丹
李丹
一
在2010年2月洛阳龙门站正式投入运营时,38岁的桑会敏看起来老了许多,白头发都冒了出来。
2009年8月,桑会敏被任命为洛阳龙门高铁站站长。他感觉到压在自己肩上的这个担子不轻,但没有想到的是把这副担子挑起来这个过程这么苦、这么难。
在新站筹备的半年多时间里,大量的工作需要与工程建设单位、地方政府、周边村民协调,供水供电谁来管,保洁谁来做,如何确保施工过程不危及联调联试,等等,所有的难题都等待着他来解决。他即刻带领5名行车人员投入到郑西高铁联调联试中,白天盯行车、晚上盯施工,睡觉成了一种“奢求”。有人统计过,他的手机曾经一天接打过110多个电话。“头顶安全帽、脚上全是泥、走路打电话、手拿充电器”,就是桑会敏的真实写照。
高铁开通运营后,确保高铁安全、提升服务水平、迎接参观访问、还有全站上下这几十口子的吃饭、干活就成了他的主要工作,“走路像跑,说话像扫”,唯有一个忙字可以形容他的状态,有时连吃饭的时间也没有,饿了一包方便面,渴了一瓶矿泉水。
在那时,高速铁路还是个新兴事物,几乎所有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作为当时的第一批高铁站,虽然铁路系统组织了高铁站的职工进行培训,但是依然有许多规章制度需要结合龙门站的情况重新建立。桑会敏带着十几个职工,每天总结站里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改进问题,再提出解决方案。
比如最小的一个环节——确定检票时间。对于许多站点来说,检票时间并没有硬性规定。检票时间太长,冬天天气冷,乘客会在站台等待太久。为了方便乘客,他们找了一名走路很慢的老职工做了一次实验,让他从检票口走到最远的一个车厢,把时长记下来,以此来确定为最终的检票时间。而在全站的所有工作中,他们都几乎用这样的方式,为乘客做了最多的考虑。
付红双就是最初这个小团队中的一员。那时的高铁车站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还未完工,没有水、没有供暖、没有办公设施和生活设施。到了12月份,屋里没有空调,也没有暖气,中午该吃饭时,却发现车站送来的微波炉、电磁炉、电饭煲等崭新的厨房设施都整整齐齐地放在那里,忙得连包装都没顾上打开,早上从家带来的饭菜都冻成了冰砣,付红双和同事们只能把带着冰碴的米饭往嘴里塞。晚上更是难熬,刚刚建成的3万多平方米站房,里面比室外还要冷,晚上值班的同志,因床还没有运到,就打地铺。潮湿阴冷的被窝,冻得人根本睡不着,值班人员只能不停地走来走去,有时实在困了,就打个盹,可不到一会儿就又被冻醒了。“那时候年轻,也不觉得苦。”这样的日子,他们过了半年。
“来高铁工作的职工不容易”,这是桑会敏常对同事和朋友们说的一句话。在联调联试阶段,在边建设边运营的开通初期,他积极争取上级工会组织和部门的支持,为多个生产岗位添置了微波炉、电磁炉、电冰箱等生活用品。但他自己直到2010年的8月才有了办公室兼休息室。而在此前的近一年时间里,没有办公室、办公桌,也没有固定的休息地点,背着公文包,凳子上、汽车上、地板上他都过过夜,因此有人称他是“背包站长”。2010年3月境外一家媒体记者采访他时不相信没有办公室,可当他们到达现场采访,走遍高铁洛阳龙门站后才发现这是真的。
作为一站之长的桑会敏觉得,自己有没有办公室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乘客的安全。而在建站过程中所有规章制度的建立,所有流程的形成,都是围绕着一件事,那就是安全。
2011年7月23日,甬温线动车事故震惊全国。虽然龙门站没有发生过大的安全事故,但是桑会敏还是认为,在安全问题上,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他在自己发表的论文《对提升高铁车站班组综合控制力的实践与思考》中说:“中国高铁用了不到十年时间走过了日本、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半个多世纪发展高铁的路,并实现了运营速度领先、部分技术体系等领域的领先,但在高铁全面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高铁从业者数量和素质、运营管理实践和经验积累等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另一方面,生产力布局调整,高速铁路大规模建设与管理模式和方式的转变、配套设施设备的同步跟进之间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确保高铁车站的运营安全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迫切需要我们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尊重实际、尊重实践,引入安全风险管理理论,并使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及时化解高铁车站在运营过渡期、初期和运营过程中的困难和风险。”他把自己发表的论文集结成书,最后形成了三万多字的一部书稿,取名《高铁安全难点面对面》,整本书稿都是他在洛阳龙门站的工作中的管理经验的总结。
桑会敏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关于高铁的各种书籍。他平时工作繁重,看书、写文章的时间都是在夜里完成的。在他的办公室还有一张小床,一周大部分休息时间,他都在这张小床上度过。“他晚上不是值班,就是加班,一周都很少回家,他的家属对他意见很大。可是没办法,站里太需要他了。”
付红双说,“我没见过这么敬业的人。”
二
现在已经升为值班站长的付红双,提起最初建站的那段日子,眼里仍然冒着光。“没有人告诉你目标是什么,但是大家却很有劲头。心里时不时地会涌起一股作为第一批高铁人的自豪感,或许因为我们是龙门站的见证者、参与者。”付红双颇有感触地说。
现在的龙门站有两个值班站长,付红双是其中一个。他说自己工作中除了保证各个部门良好地运行,打交道最多的还是乘客。
2010年3月5日,家住洛阳市涧西区的李女士陪年过80的老母亲到西安就医,当她和坐在轮椅上的母亲来到洛阳龙门站时,顿时傻眼了,无障碍电梯还在建设中,乘车要到四站台去,这可怎么办!正在巡厅的付红双看到这一对母女,立即上前询问。
“您放心,有我们呢!”付红双一句话让李女士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芦风雨、李虎、高国辉,跟我来,”付红双拿起对讲机呼叫道。几名客运员迅速上前,一人一角抬起轮椅就走。
“慢一点、稳一点。”他们小心翼翼地在楼梯上走着。到二楼候车室需要上60多个台阶,通过天桥后要下到四站台又是60多个台阶,天还下着小雪,当这四名同志把老人抬到站台上时,已是累得浑身出汗。列车进站了,李女士感动地说:“今天是学雷锋日,我真的遇到活雷锋了!”
在很多人看来,付红双和他的同事们在做好事。可是在他们自己眼里,这就是他们日常的工作,是极为平常的。“如果这是做好事,那我们天天都在做好事。”付红双笑着说。
对于车务单位来说,春运就是节前15天、节后25天。可是对于龙门站来讲,每年从春运开始,一直持续到4月份的洛阳牡丹文化节,再到“五一”小长假,持续90余天、堪称“春运2.0、3.0版”。每天1万多人的大客流,持续考验着干部职工尤其是客运职工的意志力和承受力。作为一名值班站长,怎么处理好班组员工之间的关系,让整个班组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成了付红双用许多时间思考的问题。
有一次,一名刚进站工作的员工和带他的师傅金婕产生了一点小嫌隙。付红双看在眼里,想直接让年轻人给金婕大姐道个歉,但又觉得“强扭的瓜不甜”,这话得让他自己说出口。
碰巧过几天就是金婕的生日,他召集几个年轻人一起来给金大姐制造个惊喜。金大姐是班组里的老大姐,在建站期间就经常不能按时下班,女儿发烧,都没时间照顾,但是她上班对自己家里的情况并没有多说,不但带头干活,还操心做好后勤工作照顾大家。为了策划好这次的“惊喜”,付红双和几个年轻人想了许多点子。
金婕的爱人是个司机,工作也很忙,两人经常见不到面。付红双先偷偷从金婕大姐的手机上找来她爱人的电话,告诉他这次生日会的主意,希望能录下他想对金婕说的话。
付红双还记得那是夏天,他们约在一个酒店门口见面。日头很毒,他在酒店门口等金婕的爱人等了许久。对着相机,金婕的爱人吭吭哧哧半天说不出来一句话,最后他说:“我其实昨天晚上都写下来了,但是今天还是说不好。”付红双看见他手里的半张纸已经快被紧张的他揉碎了,只好安慰他说:“没事没事,你照着纸上写的东西念就行了。”
买完蛋糕和鲜花,找每个同事录一句对金婕大姐的祝福,安排好一切事宜,“惊喜”正式上演。所有的年轻人排成两列欢迎金婕进场,付红双端着插满蜡烛的生日蛋糕来到她面前。当她看到自己爱人说的话和同事的祝福,她再也忍不住眼里的泪水。而最初那个犯错的年轻人这时候也在金婕面前承认了错误。全班人激动地抱在一起哭,此时的付红双忽然感到,能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是那么地幸福!
我问他,那大家给你过过生日吗?他带着孩子气的调皮说:“我不让他们知道我啥时候生日。”
一个改变就能带来良性循环。举办厨艺大赛,评比好家属、好铁嫂,家属生病一起去探望,情人节送每个女员工一支玫瑰花……这些小细节、小举动,让洛阳龙门站不再像是一个工作单位,而更像是一个大家庭。
郑西高铁洛阳龙门站先后荣获郑州铁路局“四强党支部”、春运工作先进集体、“五四红旗团支部”和洛阳市“工人先锋号”等多项荣誉。付红双说:“我在站里遇到啥事儿都不害怕,因为桑站长在我后面站着呢。”而作为大家长的桑会敏说:“我们每个人都能发光,这片光要连成一片,不要亮一个,要相互渗透、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