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绿色课程十年发展探析
2016-03-16高松冉芸
高松 冉芸
摘要:第一课堂“绿色课程”是高校开展环境教育的主要阵地。清华大学通过多年的努力,初步创建了以环境能源专业课程为依托、绿色要素课程为延伸、绿色通识类课程为基础的多层次绿色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环境教育;绿色课程;生态文明;清华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069-02
推进第一课堂“绿色课程”建设,是大学开展环境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绿色课程开设的情况,折射了高校环境教育发展的动因和方向。清华大学是我国最早提出并长期持续开展“绿色大学”建设的高校,通过十多年的努力,清华大学初步创建了以环境能源专业课程为依托、绿色要素课程为延伸、绿色通识类课程为基础的多层次绿色课程体系。环境教育的目标逐步由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环境保护专业人才培养向培养来自各学科领域、秉持生态文明理念、具备践行能力的绿色人才转变。
一、绿色课程总体情况简析
截至2004年,全校环境、热能、水利、材料、建筑、汽车等18个院系共开设绿色课程113门,其中环境专业课程54门,绿色要素课程52门,面向全校选修的绿色研讨课程7门,这些课程中大多数已是长期开设,构成了学校绿色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2004年以来,学校的绿色课程无论从数量、涉及领域还是类型上,均有了长足的发展。
1.绿色课程总量稳步增长。如图1所示,2004-2014年,全校绿色课程数量稳步增长,从113门增加至232门,增长105%。
在课程数量稳步增长的背后,是大量的科研成果对课堂教学的有力支撑。据不完全统计,1998-2011年,清华大学共承接绿色科研项目2392项,涉及全校42个院系所和科研机构,取得专利200余项,其中百余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
2.绿色课程涉及面日益广泛。在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绿色课程的涉及面也日益广泛,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一既定目标下,呈现出领域拓展、学科交叉的趋势。
如图1、2所示,2004-2014年,由学校环境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程增加44门,增长81%;由非环境学院开设的绿色要素课程增长75门,增长127%。开设绿色课程的院系数量由18个上升到24个。非环境专业和环境专业开设的绿色课程数量比例从2004年的1.09上升到了2014年的1.37。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绿色课程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有两个:一个是近年来环境学科的快速发展,另一个则是各专业领域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产生大量的交叉研究成果。后者逐渐成为驱动绿色课程发展的主要动因。
3.绿色课程类型日趋多样。随着国家和社会对环境教育需求的转变,以提高学生生态文明认知水平、鼓励学生开展生态文明研究探索为教学目标的文化素质类、通识教育类绿色课程逐渐涌现。如图3所示,截至2014年,清华大学已开设此类课程19门,并形成了许多稳定开设、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良好教育效果的课程。
二、当前高校绿色课程问题浅析
尽管近年来清华大学绿色课程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目前大部分绿色课程仍以专业知识教授为主要教学目标,以室内教育为主流教学方式,缺乏实地实践和创新等环节,在学生认知拓展和价值塑造方面作用有限,不能满足生态文明教育的需要[2]。
当前这种课程模式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知识传播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未能兼顾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性和创新性的要求,造成了一些学生,特别是非能源环境专业的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节能环保常识的浅表层,并未对生态文明的本质和规律形成一个比较全面和深刻的认知[3],不能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总体上呈现出“高认同、低认知、行为表现不足”的问题。
当前这种课程模式的形成,笔者认为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国家缺乏对绿色教育专门资金的投入,绿色课程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环境、能源学科,以及其他专业与能源、环境、生态等领域交叉产生新的学科科研工作的进展。在这种环境下,能够同时满足教师科研需求、授课要求和学生就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自然成为了绿色课程的主流;其次,各高校缺乏开展绿色教育的动力,对绿色教育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也少有相应的组织执行机构,绿色课程的建设多为教师的个人行为;再次,高校课程开设工作主要由各院系承担,这种模式不能适应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系统化的趋势,导致了许多绿色课程对这类问题只能窥其一斑;最后,学生在课程选择上仍存在功利性和追求高学分绩等问题,在课业压力较重的情况下,更倾向于选择有利于完成本专业训练和有助于就业的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价值理念。我们衡量生态文化是否在全社会扎根,就是要看这种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是否自觉体现在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4]。
高校担负着培养未来生态文明建设者和引领者的重要责任,大力发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项工作需要教育部门、高等院校决策者在政策和资源上的大力支持,需要高校依托自身优势、形成多学科合力、构建满足知识传播和价值塑造要求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也需要各高校在上级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学科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构建我国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高松,孟祥利,等.浅谈清华大学“绿色科研”实践[J].科研管理,2012,(33).
[2]焦志延.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下绿色大学进展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3]王英,陈新亮.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刍议[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
[4]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Research on the ten years development(2004~2014)of green course in Tsinghua University
Gao Song,Ran Yun
(Green university office of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Abstract:Green course,the first class is the main posi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rough years of effort,Tsinghua University has initially constructed a multilevel green course system which takes the general green courses as the basis,the environment and energy professional courses as the foundation and the green element course as extension.
Keyword:environmental education;green course;ecological civilization;Tsing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