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对当代“90后”大学生幸福观启示研究
2016-03-16刘军玲
刘军玲
摘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全面科学的幸福观,本文旨在通过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基本理论以课堂教学形式来指导当代“90后”大学生正确幸福观的形成,纠正其生活中幸福观的误区,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高创造幸福的能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幸福观误区;幸福观形成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063-02
与唯心主义幸福观不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在分析人类幸福观积极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劳动实践的总结形成并发展着的辩证唯物主义幸福观。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唯物主义幸福观
1.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作为幸福的载体,人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生命在才有幸福可言。然而生命并不是幸福的全部,只有健康的生命、积极向上的生命、肯于奉献不损人利己的生命才是获得幸福的有意义的生命。
2.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源于人们的社会劳动实践。人们的幸福感或幸福观念是人们关于幸福的意识对社会客观实际的主观反映,它不是凭空就存在的,并且这种意识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随之发生变化。
3.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不仅强调物质生活资料对幸福的基础性作用,还十分重视社会生产关系对幸福的决定性作用。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社会,少数资本家占有大部分生产资料,广大劳动群众很少甚至没有生产资料,而且在劳动产品的分配上也是少数资本家占有绝大部分劳动产品。少数资本家的幸福是建立在对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剥削基础之上,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根本无幸福可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消灭了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为人民大众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和幸福开辟了道路。
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辩证的幸福观
1.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就是从客观方面来讲,幸福观不能脱离客观环境而独立存在,幸福的获得需要建立在客观环境和经济状况基础之上。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人们获得幸福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有效途径。从主观方面来讲,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个人关于幸福观念对客观环境和社会生活状况的主观体验,包括个人的价值取向、生活态度以及精神状态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正是这种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通过社会劳动实践来实现。
2.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人的幸福不仅仅包括物质上的富足,还应包括精神幸福。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是实现幸福的最高形式,停留在物质层面而不追求精神提升的幸福是低级的。当然物质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对精神幸福的提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没有物质生存基础何谈精神幸福?它是我们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本保障。精神幸福的提升和多样化对人们进一步追求物质幸福具有推动作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一个民族为了在精神上更自由地发展起来,就不应该停留在肉体上的需求这一奴隶状态中,不应当是肉体的奴隶,所以首先必须留出时间来,以便能够在精神上创造和享受”。所以,人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比如吃、穿、住、用、行等基础之上,还应当获得社会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就是精神幸福的提升,它是物质幸福基础之上的更高级的形式。
3.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劳动与奉献的统一。劳动作为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为人们获得幸福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人们可以享受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获得内心的幸福。内心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又使人进一步推动人们进行新的劳动和创造,进而产生新的幸福感,如此循环往复。个体劳动赋予社会劳动之中,在整个社会劳动系统中个体要懂得奉献和乐于奉献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幸福感。
4.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好比水滴和大海,水滴离开了大海就会干涸,大海没有水滴的汇聚就不会有大海。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所以个人幸福寓于社会幸福之中,只有不断地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体现自身价值,满足物质和精神上的幸福。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决定了个人幸福水平的实现程度,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为个人幸福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众多个人幸福的提升又推动了社会整体的幸福,两者相辅相成。
三、“90后”大学生幸福观的几个误区
在我国“90后”大学生是促进社会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健全幸福观的树立对于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十分重要。然而通过对我院及周边院校的部分“90后”大学生幸福观进行调查发现,当今“90后”大学生幸福观存在几个方面的误区。
1.物质主义幸福观。持该种观点的“90后”大学生认为,在物质上越富有就越幸福。穿名牌衣服、戴名牌首饰、用名牌产品(比如名牌手机、名牌电脑等)、开豪车、住豪房就会越幸福,强调了幸福的功利主义色彩,将幸福等同于物质享受。
2.网络精神主义幸福观。随着网络的发达和普及,几乎人人每天都在接触网络,“90后”大学生也不例外,可以说每人都有一部手机和电脑。然而有很大一部分“90后”大学生认为必须要每天每时都要接触网络,刷手机、玩电脑,否则就会感觉无聊、空虚没有幸福感。他们不惜牺牲读书学习的时间来玩网络游戏,甚至牺牲晚上休息的时间玩游戏和刷手机,第二天白天不上课或上课没精神,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而接触网络的时候就会觉得很幸福,形成了一种网络精神主义的扭曲幸福观。
3.禁欲主义幸福观。持该种观点的“90后”大学生认为人应当对欲望加以节制,在物质上不能追求奢华,精神上不能追求激烈。他们认为人之所以感到不幸福是因为欲望太多,所以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上他们表现的很平淡,对于学校的一些竞赛活动或娱乐活动表现得毫无兴趣,显得比较懒散,对自己的一点点成绩就能够满足,缺乏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动力。
四、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当代“90后”大学生幸福观形成的启示
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师,应责无旁贷地针对当代“90后”大学生幸福观出现的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基本理论联系“90后”大学生生活实际加以引导使其能够树立正确和健全的幸福观。
1.教育“90后”大学生懂得珍惜生命。马克思唯物主义幸福观认为作为幸福的载体人一定要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也是当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本质要求。对当代“90后”大学生进行幸福观的教育首先要让他们懂得珍惜生命的重要性。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只有珍惜生命才能拥有幸福的根基,而一个健康和健全的生命需要从两方面进行锻炼:一方面是锻炼健康的身体,另一方面是锻炼健全的心理。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幸福,享受幸福;只有拥有健全的心理才可以用正确的意识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做正确和有意义的事情为人类社会做贡献,享受实践成果带来的幸福并进一步推动新的实践活动。所以,生命作为幸福的基础需要珍惜和锻炼,倡导“90后”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增强自己的体能,参加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应变能力,保持精力充沛生命力才能旺盛,才能够体味生活感受幸福。
2.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针对“90后”大学生出现的物质主义幸福观、网络精神主义幸福观、禁欲主义幸福观和迷茫的幸福观几个方面的误区,引导学生要从物质和精神的和谐统一中更多地参加劳动实践并从中积极追求幸福和感受幸福,这样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长久的幸福。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单纯追求物质富足的幸福是低级的幸福不会长久,但又不否认人对物质幸福的追求,人的幸福首先需要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所以“90后”大学生追求物质富足需要有一个度,这个度统一在精神幸福之中。我们知道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依次划分为五个层次,并认为最高的层次是人的自我实现,这种最高层次的精神幸福是在满足了物质需求基础上的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终极幸福。紧跟习总书记倡导艰苦朴素的精神,引导学生在物质生活上抛弃名牌和奢华,保持节俭、珍惜粮食、勤于劳动和实践,增强对生活和未来的信心,在发展中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以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为己任,努力把个人幸福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在实践中追求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
3.增强“90后”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教育学生实践创造幸福的重要性。幸福不是天上掉馅饼,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获得的。由于劳动实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创造出层次不同、丰富多彩的劳动成果,所以每个人通过劳动实践获得的幸福感也是不一样的。高质量、高层次的劳动成果需要高层次的劳动实践来实现,这就需要教育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术,并尽可能地把这些知识和技术应用到社会劳动实践当中转化为高质量的劳动成果从中获得更大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李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当代意义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3.
[2]吴冬梅.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现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3]杨丽媛.试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现代启示[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2.
[4]周静.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的启示[D].华侨大学,2011.
[5]田红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当代价值[J].新西部(理论版),2013,(11).
[6]陈成志.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先进性及其时代价值[J].世纪桥,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