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学院大学毕业生就业地选择研究
2016-03-16云竞萱杨文鸽张红霞
云竞萱++杨文鸽++张红霞
[摘 要] 上海是一座繁华的大都市,每到毕业季,高校毕业生往往面对着继续深造、留沪或回乡就业的选择。对上海金融学院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发现一部分学生尚未选择,而40%的学生选择就业,其余的选择继续深造。由于上海是国际性大都市,发展前景好,本地就业生又享有良好的社会保障,亲朋好友又在这里,因此选择留沪就业。外地生源则因为无户口、无亲朋,将来还要面对巨大的房贷压力,而选择回到竞争压力小,人脉资源多,气候、饮食习惯的家乡。因此,可以看出,机遇越多挑战越大,留沪还是回家乡还需毕业生合理权衡。
[关键词] 上海;大学毕业生就业地;选择研究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B
在上海这样繁华的大都市,大学生毕业后会作何选择?尤其是像我们一样的外地学生,4年走过了上海的外滩,逛过了南京东路,吃着喷香的生煎,是留在这个光怪陆离的城市,还是回到不太发达的家乡,二三线的小城市,甚至是小城镇,该作何选择?就业地的选择常常被人们忽视,留在不同的城市将会决定你以后事业的走向,那么,当代大学生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我们对上海某高校做了问卷调查,最终对289名学生进行了问卷统计,我们从中可以窥见一斑。
首先,289份有效问卷中,女生比例高达62.63%,作为金融类院校,从近几年的招生男女比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女生人数始终高于男生,本次调查也难以避免男女比例的差距,但在分析过程中我们会排除性别因素的干扰。其次,调查过程中大二和大三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大,二者占到总人数的90%以上。大一的学生刚进入大学,对于周围的环境、自己的专业都有很大的好奇心和不确定,难以决定自己毕业后的去向,而大四的学长学姐们早已确定了自己的选择,对我们的调查影响甚微,正处于大学阶段中坚力量的大二大三学子们,正是我们想要了解的群体。
除此之外,江浙地区的学生与其他非上海地区的学生选择的考量又有不同,以杭州为例,杭州到上海的动车或是高铁仅需一个小时,即使以后选择留沪工作,仍旧可以时常回家,而其他北方地区的学生则要面临与父母长时间分离的局面,这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一、毕业后就业方向
有五分之一的学生并不能确定自己毕业后做什么,对于自己人生的走向还是犹豫不决,甚至并没有考虑过。有十分之一的学生选择出国深造,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观念的转变,近些年大学生出国深造的比例也有逐步的提升,原因主要有几点:第一,自己的本科学校在大环境下的竞争力比较弱,就业主要集中于银行业。第二,一直有出国发展的打算,甚至是移民国外。第三,国外深造镀金后,更有利于自己今后的事业发展。
30.45%的学生选择考研,继续学业。这也是大学生毕业后的主要选择之一,考研既可以丰富我们的简历,尤其是本科院校并不出名,可以依靠研究生院校为自己加分,而且就近七八年来看,考研变得十分火热,部分工作单位对于学历的要求也随之上升,以各高校为例,年轻教师的学历必须在研究生以上,而专业课的教师及教授的学历必须在博士以上,考研又变成了一场小高考。同时考研又给了我们选择其他专业的机会,许多专业硕士又成了热门。当然,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在校园里待了十多年的我们对于社会有一定的恐惧,对于就业有一定的排斥,读研又是拖延就业的一种途径。
剩下接近40%的学生则选择直接就业,比例最大。但这是否能代表大部分上海高校学子的意愿呢?从大环境来看,2015年我国经济出现下行,毕业生又迎来了困难的就业季,近几年毕业生人数一直稳步增长,就业问题始终围绕着大学生们。但是本次调查的主体学生所在高校,据校方统计每年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0%多,大部分在银行就业,相比其他学校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比较明确,所学专业以金融、会计、工商管理及保险为主,与银行业比较对口,这当然是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推动剂。除此之外,还应纳入考虑的一点是,上海本地学生对于考研的兴趣并不大,小范围的采访后发现,上海生源本身具有上海住房及上海户口的优势,同时工作又有一定的便利(会说上海话,对于上海的了解程度远大于外地学生),读研的意义并不大。同时,本科学校的考研率极低,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阻力,每年考上研究生的人寥寥无几,更别提考上的专业学校是否是自己最初的梦想,大环境与学校的现状影响着大学生毕业后将要做什么。还有的学生就业并不在上海,读研也有可能去别的省市,这又会有怎样的不同呢?
二、留沪工作原因
如果毕业后就业,那么就业地你会选择哪里呢?上海,你的家乡或是其他地区?与我们的猜测不谋而合的是,七成的大学生选择留沪工作,以压倒性的优势像我们阐明了现状:上海,大学生眼中的“魅力之都”。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将被调查者分为两个群体,一个是上海籍的学生,一个是非上海籍的学生。上海籍的学生出生在这里,生长在这里,父母、亲戚以及同学朋友都在这里,作为国际性大都市,上海的各方面条件都属于非常不错的,并没有离开上海去别的城市学习工作的必要,而许多外地的学生甚至是已经有稳定工作的人们依旧想来上海工作生活,以至于上海市人口只增不减,在63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目前官方数字统计,2014年上海市常住人口超过2425万,外来人口达996.42万人,竞争压力可见一斑。
我们在进行调查问卷的初期对于大学生留沪工作有过多种的猜想:第一,上海的地理位置优越,地处长江入海口,是一个良好的滨江滨海国际性港口,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又是我国经济、交通、科技、工业、金融、会展和航运中心之一,上海2014年GDP总量居全国第一,经济发展不仅在国内属于领头地位,在世界范围内也占有一席之地,拥有“东方巴黎”的美誉。除了数据性的资料外,从自身出发,作为来自二线城市的女孩,第一次来到上海,去到陆家嘴金融中心,高楼林立,直插云霄,在金融中心的94层的大厦俯瞰整个上海,模糊的黄浦江弯弯曲曲,一幢幢红顶别墅排列在远方,矮小的东方明珠电视塔也在脚下,只觉得神奇,脑海里也闪烁着那些上海滩的电影画面。endprint
同时,2013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位于浦东境内,并在2014年将原来的28.78平方公里扩展到120.72平方公里,自贸区承担着促进我国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和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重担,备受重视,而我们大学生又能从中看到怎样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这是否又是推动大学生留沪工作的一个刺激点呢?第二,上海以其优越的基础设施和医疗条件吸引着外来务工人员,据财经报道网上统计,上海作为医疗最好的城市入选最适合养老的十大城市。其实无论是退休后的老年人,还是正在工作奋斗的中青年,医疗条件都十分重要,小城市医院,甚至是市级医院,经常发生误诊的情况,北上广作为全国一线的大城市,它们的硬件设施也在全国前列。同时上海的薪资水平也是令人羡慕,新浪网2013年第一季度统计,上海市以人均月薪7112元排名全国首位,高出排名第二的深圳300多元,比北京平均高1600多元。看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任课老师,有的老师本来是在深圳或是广州工作,却在来了上海后,都不约而同的选择留在这里,他们的理由是上海的发展机会多,较小城市来说,虽然压力大,但是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更公平。撇开“人情社会”,每个人工作、升职的机会更均等一些,企业的管理更专业化。第三,这个猜想是我们比较倾向的一个希望,希望90后的大学生不仅被上海的经济繁荣所吸引,更多的是爱上了这个城市,爱上了这里的小食、温柔的吴侬软语、湿润的亚热带季风以及地铁报刊上可爱的16个“地铁兄弟”。有调查显示,在工作待遇的挑选上,与80后不同的是,90后更注重年假的多少,工作时有无下午茶以及咖啡的供应。我们这一代的生活条件已经不错,薪资的多少不再是满足我们的唯一因素,生活环境的好坏,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否,工作的开不开心都纳入了我们的考虑范围。还记得初次逛那些窄窄的小街道,在上海音乐学院的附近,都是这只能过两辆车的街道,大巴车慢吞吞的挪过去,周围卖衣服的小店散着淡黄色的光晕,门口挂着“欢迎光临”的吊牌,老人家也搬着小凳子到街边晒暖,一道光直勾勾的走进深邃的弄堂,这些与北京四合院齐名的上海特色,看久了真的会爱上,道路两旁的是法国梧桐吗?高耸的筛选着阳光。那是我第一次爱上这些老街,还有之后那些卖小提琴弓的乐器店,按理说只要是在音乐学院附近应该都会有,但那天,却让我重新想看看这个大都市,看看他庞大身躯下的小温暖。
三、择业是上海?或是家乡?
数据显示,30.8%的学生属于上海本地学生,出生在这里,生活学习在上海,也就没有离开上海到外省市工作的打算。仔细想想,如果我们生活的城市足够美好,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薪资水平都是属于比较靠前的行列,我们可能也不会选择去其他地方上大学,又拥有上海的户口,一直能够享受这样优质的资源,没有特别的理由需要离开,所以在调查中38%的上海学生只有四分之一的人打算去别的地方工作学习。
其中33.22%的学生表示留在上海是因为上海是金融中心,就业机会多,所占比例最大。果不其然,上海还是用经济、就业、金融引来了又一批年轻的知识青年的追逐,为了更好的发展前途,留沪是最佳的选择。专业课的老师也都纷纷建议外地学生,既然来到了这里,见识到了东方魅力之都的美,留在上海对自己、对以后的家庭、子女都有一定的帮助,孩子接受的教育会更好。
15.57%的学生留沪原因是上海较发达,薪资水平高,医疗条件好,由此可见,对于处于现阶段的大学生,薪资水平还并不是我们能考虑的,就业才是第一步。上海的医疗虽然在国内数一数二,但似乎在20岁左右的年轻人看来,这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因为喜爱上海这个城市,想在这里生活的人只占了不到5%,调查的289人中只有14个外地学生爱上海,被上海的文化或是环境所吸引,虽然早有预料,但是如此低的比例还是出乎我们的预料。除此之外的被调查者由于其他原因希望留沪工作。
那么将会在家乡工作的人们又是怎么想的呢?其中以54.33%的压倒性票数占据票数第一位的理由是:父母亲人都在那边,工作不想离家太远。从感性角度分析,我们也是从小生活在那里,家乡有我们熟悉的一切,尤其是北方的学生,南北方无论是气候上还是饮食上都有很大的差距。比如说北方冬季大部分地区都要靠暖气度过,干冷的北风,夹杂着片片雪花,卷起的尘土都是干燥的。反观南方,上海的冬季阴冷潮湿,加之学校的寝室没有空调,睡觉时全靠热水袋、电热毯的辅助,被子经常充满水汽,总需要晒被子,这种环境对于北方学生是一种挑战。而饮食方面,北方口味偏咸偏重,做饭时调味品普遍放的比较多,而上海的饮食是偏甜偏淡的,放糖的饭菜很多。最有感触的当属端午节的“南北粽子之战”,北方只吃包着蜜枣或是小红豆的甜粽子,但是上海以及长江以南其他省市都是吃以猪肉和蛋黄为主的肉粽,这让我记忆犹新。
从理性角度看,现在90后的独生子女居多,从小就有来自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无尽疼爱与关怀,俨然是小公主小王子的生活,在家中绝对是独宠地位。离开家乡到外地上学后,仍旧十分想念父母亲人,工作当然也想能在爱自己的人身边。或者说正是因为独生子女的身份,父母不想孩子去到太远的地方工作生活,希望孩子能守在身旁。父母舍不得子女走的太远,而学生也割舍不下自己温暖的小家。
有16.61%的学生表示在家乡有可利用的人脉及其他资源,这当然也是一个不可以忽视的原因。就业形势依旧不乐观的今天,如果有便捷的方式找到稳定的工作,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本身选择本校本专业就是因为在家乡有对口的工作,有资源可以利用,毕业之后能够较顺利的进入该岗位。
十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家乡的竞争压力小,生活轻松。这是我们已经想到的,上海作为机遇之城,繁华的同时竞争与压力也是超出其他二线城市,北上广深四大城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吃早饭都要走着吃,即使是早上8点上班,也要6点钟起来挤地铁,每天光花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都要3-4小时。而在家乡那样的小城市,虽然赚的少一些,但活得也更轻松一些。endprint
还有不到5%的学生认为没有上海户籍,留沪工作较为困难,由此可见,户口的问题并不十分棘手,只有很小一部分的学生担心户口问题,从中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户口对于人们的限制或是对当代大学生工作的限制有所下降?这还有待我们以后的进一步,长时间的调查。
四、对择业工作地的考量
既然有人选择留沪,有人选择回乡,那么大家作出决定的原因是什么?或者说影响大学生选择工作地的因素有哪些?
首先,比例最大的考量因素是就业机会多,以后的发展空间大的城市(类似于北上广深),接近50%。目前对于再过一到二年就毕业的大二大三学生来说,以后的就业非常重要。原人大经济论坛的一篇文章就曾指出:“让上海拥有如今这样地位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它有中国最大的证券交易所,以及明确的经济中心的声望和实力。在一个金融中心那里,数量最多的金融部门都是围绕证券交易所展开的。围绕着证券交易所,可以形成大量金融方面的工作职位,而且几乎全部都是高薪的职位。纽约、伦敦、东京还有香港在世界城市群当中地位为什么那么稳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各自都拥有一个巨大的证券交易所。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就能感受到,目前在上海的就业人口中,特别是高端就业人口中,从事金融工作的特别多。比如证券、银行、投行、保险、基金、信托投资机构等等——而这一切几乎都是围绕着证券交易所运转的。”
而我们所在的大学正好是以金融为最突出的专业,金融学院也是全校最大的学院,其他学院与银行、保险都有一定的联系,可以说在这一领域我校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果自己的专业与以后的工作对口的话,个人观点:学以致用的上升空间会更大,上海这个大城市也给予了我们更多的可能性,就在上海就业会不会更好呢?
只有15.22%的学生在工作地的选择时考虑的是父母亲人在身边,工作在自己家乡附近。新浪的云淡风轻的博客曾做过相似调查,毕业后是回家乡还是留在大城市,博主曾写到:“生活成本过高、人脉不通、太想家太孤独、遭遇求职陷阱等等,都是异地求职者面对的种种“难”,也是动摇大家异地求职信念的重要原因。当然,也有一些原因会让异地求职者主动选择回家乡发展。如,家乡的机会逐渐增多。有网友表示,同等的职位和薪资,如果我在自己家乡也能得到,那为何还要苦苦硬撑在这繁华都市?”而对于涉世未深的我们来说,可能还想不了这么长远,只从单纯的自我感觉角度出发,本次调查的大多数学生对于留在父母身边,尽量不远离家乡的情愫支持率偏低。
9%的学生倾向于生活压力小的地方,不喜欢大城市的劳碌奔波。网络上有网友调侃如今上海的压力山大:“出了上海城,哪怕是出差都觉得和放假一样,节奏嘛,脚可以不假思索的避开突然出现的障碍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除了劝我们留在上海的大部分老师外,还有一两个老师也会说让我们离开上海,既然大学四年已经开了眼界,见识到了大城市的美与丑,就选个小城市去生活吧,过些轻松地日子。从比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部分90后对于生活的舒适度仍旧有自己的要求,也可能是在上海上学后,看到了竞争压力或是感受到了快节奏的生活频率,认为压力小的城市或许更适合自己居住。
还有一个选项是生活质量高的城市,环境好,适合居住,比例高达25.26%,位居第二。从文字表述来看,与前面的生活压力小的城市有所相像,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一个是压力导致人们的选择,一个是环境舒适,生活质量左右着大学生的心理。这是比压力大小更上升一级的追求,说到这样适宜居住的城市,天府之国的四川,彩云之南的云南,人间天堂的苏杭,无不跳入脑海。这些省市除了自然环境优美,人文也一样吸引。还清楚的记得大理古街上的一片繁华,虽然游客来往不断,但仍旧有不少悠闲自在的店家,开着小小的店铺,挂着一面木制的手工牌“老板出去遛弯了”,顿时觉得,真是一个可爱的店家,是什么样美好的生活才能让他活得这么自然,令人羡慕。那么对90后来说,有质量的生活是不是也很重要?当然,网络调查显示,上海位居十大适宜居住城市榜首。
五、对留沪工作的看法
既然调查中大部分人选择毕业后留沪工作,那么站在客观的角度上看,你认为主要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多数人的选择?67.13%的被调查者认为上海的薪资、医疗等方面优于大多城市,这是这个城市中选的主要原因。确实,在做调查之前,薪资和医疗两方面就是上海的突出优势,我们也在进一步调研中验证了这个观点。
不到15%的人们认为大学在上海念书,自然地打算在上海工作。当你在一个城市念了四年书,而平时生活中接触的也是这里的一切,需要了解的也是周围,无论是上海最近出台的新政策或是发生的大新闻,相应的信息都会被我们接收到。学校学习的专业中提到的案件或是例题大多也是以上海的现状为基准,如学习会计专业时,老师也会穿插近几年上海的企业或是银行在处理这样那样的会计问题时,会采用何种方式。所以说我们学习的知识和技巧可能更适合上海这个环境,如果回到家乡,会计或是金融等方面与我们学习实践的东西有出入,或是根本不适用的话,证券交易这方面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在普通的二三线城市,人们对于股票、基金、风投这一类的了解程度远低于北上广深地区的人们,而我们所学的专业恰好与上海时下所需要的会计、银行从业人员较匹配,留沪工作也许更合适。
5.88%的学生喜欢上海的人文环境,爱上了这个城市。上海这个沿海的大都市,抛开它的发展、就业、机遇、竞争,在环境和人文方面也有其自身吸引的地方。外地的学生恐怕印象最深的就是以周立波为首的海派清口了,从那时的《壹周立波秀》慢慢感觉着软软的上海话,最后来到了这里。老旧但令人眼前一亮的弄堂,各种各样的茶点,发达的今天也透着老上海的气息,如果真的是因为这些而想留在上海,那确实是真的爱。
不到8%的学生认为自己学的专业与家乡的经济发展不相吻合,不能学以致用,这也是我们刚刚提到的二三线城市证券等行业还有待发展进步,否则与自己的专业不对口,有可能影响个人以后的职业规划。endprint
五、留沪工作最大阻力
若想要留在上海,对于外地的学生来说,最大的阻力将会是什么?在调查的人中,上海与外地学生各占一半,最终竞争压力大,工作不好找以28.72%的比例险胜位居第二的房子问题(27.68%)。由此可见,工作和房子是现在大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而户口问题以24.22%居于第三位。
根据现有规定:上海人购房时,单身可买一套(和父母在一起两套以下(含两套)不算套数),结婚可买两套(单方和父母不超过2套,双方不超过4套,自己名字有独立产证有一套算一套);外地人在上海买房时,首先居住证要满3年,其次要有一年以上的社保或者税单,证明在上海已经满一年了。同时,外地大学生毕业后如果想落户上海,首先应与具备资格的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且身心健康、在校期间无违法违纪记录和行为。也就意味着,如果考生在校期间被发现有考试作弊等行为,将不再具有落户条件。此外,毕业生在学习成绩、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标准:⑴应取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⑵获得大学外语四级证书或四级成绩达到425分(含425分)以上证书;⑶获得省(市)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考试合格证书(文科专业学生为“一级”,理工科专业学生为“二级”。毕业研究生及数学类、电子信息科学类、电气信息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可免于提交)。这也加大了外地学生留沪工作的难度。
与此同时,没有人脉与关系,生活不易以12.11%和比例为7.27%的难以融入生活环境,没有归属感两个选项居于最后,这两点都是模糊掉具体的问题,比较抽象的两个假设。那么,从整个调查的结果来看,我们认识到了什么?
结论
我们做调研的最初目的是帮助迷茫的外地生源分析当前留沪或回乡形势,根据实际情况找出困难所在,帮助大学生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但在制作调查问卷时,我们考虑到,现在的90后大学生,甚至是95后,对于工作地的选择是否有了新的想法,高薪资、高福利是否已经不能满足这一代的人的需要了?我们是否要去追求更高的精神追求,生活的更加快乐,更加自由?
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和网络资料的搜索,以及平时小范围的采访我们可以看出来,上海最吸引大学生的仍旧是它的发展机遇,外地学生愿意留在这里更多的还是为了追求更好的薪资,更优越的基础生活条件,而折服于上海本身的美的人少之又少,与其自身的经济优势相比,上海的人文建设还需加强。
综上所述,如果选择留沪工作,就要考虑到上海人才的需求,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要留意政策的调整和变化,想要落户上海的话也要早做准备,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如果选择回家乡发展,要注意家乡高校人才招聘的时间,提前掌握相关信息。
除此之外,就本次调查而言,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人文环境和精神需求在新一代的年轻人中间比重有所上升,但仍旧不足以撼动经济繁荣带来的就业机遇与挑战。
[责任编辑:刘玉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