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转型期思想教育的涨落与震动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应用研究

2016-03-16张树俊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平衡态转型期认知结构

张树俊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论转型期思想教育的涨落与震动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应用研究

张树俊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泰州225300)

在社会转型期、思想更新期,需要借鉴自组织原理通过远离平衡态,打破人的认知结构,以激活人的思想认识由“平衡结构”向“耗散结构”的转化。要强化新信息的输入,通过认知系统的“巨涨落”,引发人的心灵震动。要增强受教育者接受新信息的主动性,加强信息接受引导与调控,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自组织水平。

转型期;思想教育;自组织

心理学研究指出,个体认知结构对刺激物进行同化或顺应达到平衡的过程,就是个体在一定的认知环境中,由认知结构的固有平衡在物质刺激下走向不平衡,然后通过“同化”或“顺应”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人的思想自组织过程,它遵循着“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规律”[1]。当然,在社会转型期和思想更新期,这种思想的不平衡不是简单的说服教育,也不是简单的提高认知水平就能解决的,只有通过一定的内部认知要素的“涨落”,引起心灵的震动,才能实现思想发展的飞跃。

一、远离平衡态:打破认知结构

有关研究认为,自然界各种不同的事物或不同的物质系统都存在着平衡和不平衡状态,都经历着从不平衡到平衡,再到新的不平衡的周期发展过程[2]。人的思想发展也是这样,其发展过程就是由一个个认知不平衡到平衡再到新的不平衡的周期组成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水平提高的过程,就是通过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改变而实现新的平衡的过程。在转型期,由于涉及大的思想观点的调整甚至变革,所以人的认知不平衡都与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的小撬动不同。促进人的思想观点转变或变革,必须使其认知要素发生“巨涨落”,通过“巨涨落”给人带来心灵的震动。

按照自组织理论的基本原理,心灵震动的过程实际上是远离平衡态的过程。远离平衡态是相对于平衡态和近平衡态来说的。平衡态是指系统结构处于均匀稳定状态,它遵守热力学第一定律:dE=dQ-pdV,意思是人认知系统内能的增量等于认知系统所吸收的热量减去系统对外所做的功。远离平衡态是人的思想在转型期新的有序转变的必要条件。转型期的思想教育只有将人的认知系统逐渐从近平衡区推向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才有可能更新观念,形成新的有序的认知结构,所以远离平衡态是使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向高级向前发展”的基础条件[1]。实际上,人的思想变革的过程,就是人的认知结构远离平衡态的过程。所谓认知结构,是指人在感知及理解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在头脑里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它是由主体过去在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社会性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认知模式,皮亚杰称之为“图式”。这种“图式”在人们心理结构中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如感知运动图式、表象图式、思维运动图式等,而感知运动图式又包括遗传图式、习惯图式、感知运动智慧图式,即反射图式、习惯动作图式。反射图式是主体先天的、遗传的一种本能,而习惯动作图式和智慧动作图式则包含有主体的知觉结构图式、思维结构图式、价值结构图式、情感结构图式等。由于图式是一种“先验的”或“预成的”态势,它是在主体的先行活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建立以后就成为一种相对固定的框架、模式。它以一种定势控制着新的认知过程和认知方向,决定着新的认知成果。

人已有认知图式的形成受主体的知识背景和经验背景、主体的概念网络系统和解决问题进行判断与推理的程序与推理原则(思维模式)等要素的影响。这些要素结构为一个多层次的主体能力结构,成为从事认知活动的一种前提张力和准备状态。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的知觉具有选择性,主体对客体的认知程度、认知方向总是受其内部的需要和价值取向支配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因而都以自己的态度对待外部的教育影响。当然,人的认知对象也总可能潜在地包含众多的可以或应该认知的方面,但每一个认知个体不可能也无必要对所有的方面同时产生认知。主体要认知什么,决定于不同主体在选择和设定认知客体时的一种需要和价值取向模式。这种价值取向模式,使得认知主体可能专注于对认知对象的某一方面的认知,而舍弃对于它的其他方面的认知。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于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贩买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品价值,而看不出矿物的美的属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3]在社会转型期,要促进人的思想根本的转变,只有让人的认知结构远离常规认知的原来平衡态,尤其要激活人的思维系统由平衡结构向耗散结构转化,使之远离平衡态[4]。只有这样,人才能摈弃原有的观点,根据新的社会刺激信息,进行新的有序的认知结构组合。

二、推动巨涨落:引发心灵震动

心灵震动是一种剧烈的心理活动。在转型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有目的地引起人的心灵震动,会有效地提高思想教育效率,而心灵震动需要人的认知系统“涨落”地推动,正如有关研究所指出的那样,“涨落表明了对传统的社会常规思维平衡态的偏离或挣脱。”[5]同样,涨落也表明了对传统思想观念的偏离或挣脱。

涨落主要是由于受到体系内部或外部的一些难以控制的复杂因素干扰而引起的,其本质特征是系统稳定状态的偏离。自组织理论认为,涨落是使系统原来的均衡态演化到耗散结构的最初动力。一个开放体系的某一个参量达到一定阈值后,通过涨落就可以使体系发生突变。就转型期思想教育而言,新的思想观念,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对人原有的价值观发生扰动时,只要这种扰动达到一定量的阈值,就会使受教育者原有的价值认知结构进入无序状态。当然这种扰动不甘落后简单的小扰动。因为如果客观环境所提供的刺激信息结构或意义与主体己有的认知结构相一致,且不会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和焦虑,那么,主体的认知是很顺利的,心理是平衡的。这只能引起主体心理的微涨落,难以像巨涨落那样引起主体心灵的强烈震动。显然,涨落如果出现在体系刚刚偏离平衡态的近平衡态区,那么对体系演化成为耗散结构是无建设性意义的。只有主体已有图式与认知客体不一致时,已有的认知图式与客体结构及其刺激信息所表示的意义不吻合或相矛盾,就会造成认知的不协调,即产生认知失衡,使心理产生激烈运动,这时主体需要对新的信息重新编码、组合,要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图式,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图式,以顺应新的认知要求,达到新的认知平衡。而这里的关键是新的教育信息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阈值,这就要加强认知主体与外界的能量、信息的交互。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对于一个孤立系统,无论其微观机制如何,由于其正熵不可能减少,所以它永远是孤立平衡的,就人来说,如果封闭自我,他必然固步自封,不思改变。开放的系统,由于负熵的增加,其认知系统必然会从有序走向无序,实现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当人思想内部接受的新观点得到扩张,逐渐会形成新的思想核,人的新的认知结构就会通过自组织的作用形成新的认知体系。

当然,在分析微涨落与巨涨落的功能时,我们也要有辩证的观点。微涨落是处于平衡态系统的随机涨落,巨涨落是处于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态系统的随机涨落。事实上,无论是物质系统还是社会系,微涨落总是经常随机地发生的,且有些微涨落具有撬动作用。比如当某种微观涨落被正反馈作用放大超过临界点,就会形成巨涨落,促进系统产生突变[6]。根据自组织理论,微涨落在远离常规思维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不断会因非线性运动的作用而得以放大与扩展,形成巨涨落[5]。所以微涨落最终也能推动动态非平衡的无序系统逐步在更高层次上形成相对平衡和有序,最终体现为一种具有“波”的属性的涨落效应[7]。这种涨落效应最终同样能够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从低级到高级的有序进化[8]。不过,有一点必须注意,并不是所有的微涨落都能够发展成巨涨落。普里高津认为,当涨落导致失稳时,它们并不到达平衡,而是可能重新组合它们的内部力以吸收、转变和贮存更多的它们环境中所具有的自由能,这时微涨落会渐渐消亡。为此,要促进人的认知系统远离平衡态,必须有足够的涨落推动力和撞击能量,或者说,主体不仅要与外界存在物质、能量、信息等要素的交换,而且需要有足够的交换力度。就思想教育来说,主要是强化外部的信息刺激,并努力使人的认知系统成为内外部相互交换的活系统。

三、促进自组织:加快新核形成

有关研究指出,自组织不仅是自然界和物质系统发展演化的内在机制,而且也是人的思想系统和思想教育系统运动的内在机制[9]。把思想系统和思想教育系统运动看成是内在机制,主要强调了两个方面的作用。从思想系统来看,思想系统的变革是一种主体行为;从思想教育系统来看,它是个主体外部引导与强化机制。要促进人的认知系统远离平衡态,这两个机制要发挥合力作用,而成为整个思想教育的内在运行规律。具体要把握好这样几个问题。

促进人思想的自组织,加快人新的思想核的形成,要引导受教育者增强接受新信息的主动性。通过外部信息刺激促进人的认知结构远离平衡态,一方面取决于外部信息刺激的强度与方法,另一方面则取决于信息接受者的内环境。内环境的核心标志是受体的开放性。开放性是形成自组织的一个必要条件,开放越大,外界对系统的影响越强。由此可知,开放不应是被动的,而应是主动的,否则开放程度就会受到限制,也就是说受教育者应主动与外界进行能量、信息交换。只有这样,才可能从外界向受教育者输入新的信息(即负熵),并使新信息在大脑中的有效能量不断增加,旧信息能量(正熵)不断减少,进而促进新的有序思想结构的形成。为此,主体主动因素十分重要。主动因素包括以需求意识和价值意识为主体的对象,以及主体的自我意识,它对主体的认知活动具有指引功能。由此可见,认知主体的驱动因素能够“提出和设定认知的目的”“使主体形成一种具有明显指向性的、能动的认知态势”,从而在主体认知活动中形成一个接一个的“聚集点”和“兴奋点”。所以,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发挥受教育者主体驱动的作用。

促进人思想的自组织,加快人新的思想核的形成,要把握方向的引导与调控。突变理论认为,突变过程是由一种稳定态经过不稳定态向新的稳定态跃迁的过程,但突变结果有可能不同。这是因为突变演化的路径是多样的,除了渐进的演化可以预测外,经过临界点或临界区域的演化,以及间断性演化,其演化结果都不可预测或部分不可预测。就思想教育的突变演化而言,其路径不完全等同于物质的演化路径,因为思想教育是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其教育内容、方式都是可控的,而其受教育者接受外部教育信息刺激以后产生的涨落与心灵震动情况又是难以控制的。为了增强外部信息刺激的可控性,要识别代表未来演化方向的微观涨落,自觉调控实现思想突变的临界点,加速和优化新的思想体系或结构的建构,从而保证受教育者在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能量和物质交换的过程中,能够使自己某些思想要素得以强化或抑制,达到自组织的有序化、正确化[6]。

促进人思想的自组织,加快人新的思想核的形成,要强化指导。人的内部思想体系不是线性结构。一般来讲,人的内部思想体系是一个各要素相互作用的非线性系统。非线性相互作用形成有序的内部结构,由于外界信息的不断输入,这种稳定结构就会逐渐因涨落而失稳。当输入的外部信息达到一定阈值时,这种稳定的结构会完全打破而产生质的变化。不过,有一点必须注意,根据协同理论,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的演化存在发展演化的多种可能性,其表现就是体系存在着分岔或分支点现象。例如,在发展演化的过程中会“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演化分支”[10]。而作为人的思想发展来说,就要通过引导使人的思想向预期的“分支”演化。

促进人思想的自组织,加快人新的思想核的形成,要关注人的个体特性。一方面,只有把握好人的个体特性,才能有效地利用“震动”规律,选择好“震动”方法。因为人的认知总是通过内部条件实现的,客观事物只有通过主体活动才能获得作为认知客体的规定性、形态和功能。恩格斯指出,“世界体系的每—个思想映象,总是在客观上被历史状况限制,在主观上被得出该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财富状况所限制。”[11]因此,思想政治工作除了要注意人普遍的思想发展状况以外,还必须重视个体内部因素的限制。另一方面,主体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必须借助于逻辑推理能力。主体的社会性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只是主体现实能力结构的硬件要素,也就是说,它们虽然是建构主体能力结构的必不可少的材料,但主体的现实的认知能力,并不是仅仅取决于这些材料的整合方式以及主体运用这些材料时的活动程序与推理规则,这些把硬件结合在一起的现实的结合方式以及活动的程序和推理规则,就是构成主体能力结构的软件要素。显然,经验和知识材料相同的人,即硬件相同的人,会由于软件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认知与思维结构,不同的思维结构对外界信息的解释方式不同,那么做出的反应就不同。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所设置的内容、形式要有利于人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即适应人的认知思维特点。

此外,思想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件,必须要有战略思维并长期坚持。柏格森说:“我们越是深入分析时间的自然性质,我们就会越懂得时间的延续就意味着发明,就意味着新形式的创造,就意味着一切新鲜事物连续不断地产生。”[12]从思想工作的角度来说,柏格森此说实际上强调了思想工作的过程性与长久性。从自组织理论来说,通过涨落使自组织实现的平衡只是一种动态平衡。动态平衡态势是系统内各因素相互不断的作用所呈现的和谐状态的统计性描述[13]。这种和谐状态随着内部环境的变化又会出现新的涨落与平衡要求。所以从宏观上来说,思想工作也是无止境的工作,我们应当围绕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进行长远的设计。

[1]梁俊国,张建辉.系统的涨落、协同与进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5(3):30-33.

[2]殷国谨,陈念文,巧华.再论平衡和不平衡的概念、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1986(1):16-22.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0.

[4]张树俊.论思维变革与远离平衡态[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6-9.

[5]刘卫平.论科学发现的社会思维自组织过程[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3(4):36-40.

[6]冯文华,张俊芳.文化哲学的沉思:转型期社会文化心态变迁规律阐释[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41-47.

[7]徐小波,樊志敏.试论城市旅游发展的“涨落效应”[J].旅游论坛,2008(6):398-403.

[8]柴建芳.创造性思维系统特征初探:兼谈与美育的密切关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13-19.

[9]徐安鑫.自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机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4):122-125.

[10]普里戈金.从存在到演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97.

[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

[12]垦华,沈小峰.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

[13]谭长贵.论系统有序运行的普遍规则[J].湖南社会科学,2002(3):7-11.

(编辑:林钢)

Fluctuation and Vibration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Work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A Study Based on the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ZHANG Shu-jun
(Taizhou Party School of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PC,Taizhou,225300,China)

In the time of social transition and change of ideas,it is necessary to refer to the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to activate and change people's thinking from an equilibrium state into a dissipative structure by breaking their cognitive structure.People'smind could be vibrated with increasing input of new information and with fluctuations of their cognitive structure.Educatees'initiative to accept new information should be enhanced,their information receiving should be guided and controlled,and their level of self-organized ideology.

transition period;ideological education;self-organization

G 416

A

1671-4806(2016)02-0071-04

2016-01-05

张树俊(1957—),男,江苏姜堰人,教授,研究方向为政治学。

猜你喜欢

平衡态转型期认知结构
初析固体物理学中平衡态的热力学条件
初析固体物理学中平衡态的热力学条件
有关化学反应中转化率的问题
负迁移与语文认知结构的“千丝万缕”
构建认知结构培养解题能力
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预算改革
商业健康险已到转型期
托马斯·阿奎那的人类认知结构
“三态”模型:化学平衡移动教学有效的教学思维模型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