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科竞赛为契机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
2016-03-16邱慧
邱慧
(福建师范大学 教务处,福建 福州 350117)
以学科竞赛为契机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
邱慧
(福建师范大学 教务处,福建 福州350117)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各类学科竞赛作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措施之一,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开展学科竞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有利于促进创新人才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好地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学科竞赛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十分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提出举办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是“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措施之一。各类学科竞赛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专业实践技能的有效载体。在各类高水平学科竞赛中取得的成果,成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在新形势下以学科竞赛为契机,加强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一、学科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开展学科竞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实践活动环节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依托于专业课程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专业课程教育系统地传授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基本专业素养,为实践教育打好基础。创新性实践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为指向的实践教育活动,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1]。学科竞赛作为实践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巩固和应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具体实践活动。在各类竞赛活动中,学生可开展研究型学习,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在获得实践成果过程中产生成就感、树立自身信心,提升创新能力。竞赛学习应用性强,注重联系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学科竞赛作为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活动的一个载体,对于学生提升专业素养、建构基本科研能力、培育创新精神有很好的推动作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实践活动环节。
2.开展学科竞赛促进创新人才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高质量的学科竞赛引领着当前专业和课程建设的方向,往往发挥先导者的作用,教师通过各类竞赛了解专业和课程教学的动态和方向,丰富和完善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学科竞赛的研究和推广有利于推动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好的竞赛项目可以转化为课堂实验教学项目,促进教师积极开发有针对性的项目,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学科竞赛融入课堂的过程中,对课程体系建设有反馈作用。通过对学生的组织培训、竞赛过程的监督管理、竞赛效果的观察和评价,洞察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显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不足之处[2]。将开展学科竞赛时发现的这些问题纳入课程体系改革中思考,通过不断分析、尝试、探索和修正,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最终起到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作用。
3.开展学科竞赛有利于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当前人才培养工作仍然面临社会需求多样性、学科专业差异化、学生发展个性化等挑战,单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已无法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发挥优势学科和学科特色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过程中,必然有很多新的想法、新的理念,学科竞赛这个平台可以作为一个载体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学科竞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竞赛过程会出现一些不协调,暴露出培养目标和培养效果之间的差距,进而修订和完善培养模式,不断优化培养过程,构建目标多元、全程参与、管理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新教育改革。
二、学科竞赛在当前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不足
1.学科竞赛提升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活动的推动力不够
学生对学科竞赛的认识和参与度不高、竞赛类型多、激励机制不够完善,都影响了学科竞赛实践活动的开展。
各项学科竞赛的内容和专业特点差异较大,在学生对专业认识不够、缺少对竞赛的了解的情况下,没有认识到参与竞赛是锻炼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机会,因而参赛热情不高。在学业学习中,低年级学生集中精力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外语,高年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准备考研和各类考试等,同时活跃的校园文化氛围下学生工作和社团活动占据学生很多时间,造成参与学科竞赛的人数少、投入时间得不到保证的情况。
目前,除了教育部、教育厅等各级官方主办的各类竞赛外,还有许多行业协会等机构主办的赛事,竞赛的含金量、参与面、社会影响力不同,对学生的锻炼效果不同,获奖难度有较大差异。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竞赛中,如何有选择性地组织学生参赛,在适应学校实际、符合学生需求的赛事中合理资源配置,是竞赛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问题。
在各类竞赛活动蓬勃发展的同时,竞赛难度大、经费少、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的现状,未能很好地创造有利条件深入开展学科竞赛活动,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2.学科竞赛助推创新人才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策动力不足
课程体系是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载体,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基础和专业知识教育的直接活动。学科竞赛作为一项锻炼综合能力的实践活动,对学生基础知识、专业素养、知识运用能力等素质要求高。在课堂中涉及的教学内容并非单一的课程能满足的,往往涉及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教师组织竞赛活动还存在为比赛而比赛的情况,对学生的教学过程未打破传统的单向传授知识模式,较少从培养竞赛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对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深入的思考,针对竞赛内容设置具体教学内容,将各教学环节联系和融合。传统的教学注重本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实验过程只是对知识的验证、重复和再现,忽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学科之间的联系、各教学环节和实践活动的联系与融合。在这样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下,虽然参加竞赛的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方面有一定提高,但对于培养他们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是不够的,无法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3.学科竞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驱动力不够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要紧密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需要、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在多元化人才需求的背景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科竞赛的规律和特点、学生发展要求,如何发挥优势学科和学科特色实现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松散的学科竞赛活动模式无法达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需要对不同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组建和培养大学生竞赛活动学生队伍,形成全面的竞赛活动体系。完善的竞赛管理制度是各项竞赛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缺乏规范管理的竞赛活动无法发挥其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作用。
三、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
1.以学科竞赛推动创新人才实践活动开展
(1)营造良好的竞赛氛围
由赛事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团队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培训,加强学生对竞赛的科学认识,增强学生的认同感。通过校内选拔赛、网络平台交流、创新成果展示、表彰大会等形式扩大赛事的参与面和影响力,同时以榜样力量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参赛积极性。在强化竞赛日常规范化训练的同时,选拔有兴趣的学生加入竞赛队伍,建立梯队合理、持续发展的团队。
(2)平衡推动各类竞赛
随着学科竞赛类型、竞赛层次的不断增多,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竞赛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就必须根据不同赛事的组织形式及特点科学配置教学资源,平衡推动各类赛事协调开展,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重点支持专业性强、影响力大、含金量高的竞赛项目,并加强规范和管理;对于材料、差旅花费较少的比赛,要多选送队伍参赛,扩大参赛规模;材料、差旅花费较多的比赛,则要优选精选参赛队伍,着力培育竞赛增长点,带动相关专业竞赛的开展。
(3)不断完善激励机制
学校成立学生竞赛专项基金,为一些公认度高、影响力大的竞赛提供组织经费,鼓励学生深入参与,支持学院组织学生参赛;通过专项基金实行“择优激励”,制定科学合理的奖励方案和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对不同级别、不同性质的竞赛适当区别化,细化奖励标准,对指导教师、竞赛组织单位和获奖学生进行奖励,科学发挥激励机制的导向性[3],进一步调动学生、教师、学院参与的积极性,巩固学生竞赛创新成果。
2.以学科竞赛推进创新人才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1)拓宽学生基础知识
学校在改革传统课程体系时,应将课程教学与学科竞赛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科竞赛内容深入日常教学活动中,成为教学的有益补充。针对一些基本的科研和创新方法开展通识教育,将电子设计、数学建模等学科竞赛相关课程纳入校公共选修课中,供全校不同学科的学生选修,在基础课程中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素质和竞赛技能。在加强通识教育基础上,各学院可打通学科界限,实现跨学科跨专业学习相关课程,扩大学生的选择面,鼓励学生根据兴趣发展专业,提高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为培养交叉学科型创新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在构建和设计课程体系时,应遵循实践教学规律,注重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放在同等地位,设置实践教学的具体教学内容,实现实践教学的一体化。通过修订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减少“理论性”教学,突出“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减少课程内验证性实验,促进教师积极将课程调整为由多个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组成的教学环节,教学课程多采用大作业的形式,通过团队协作、分组讨论等方式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校内实验中心、实训基地可作为竞赛基地开展基础实训,在各项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中全面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通过改革课内实验和实践环节,实现在学生课内外活动中积累基本的竞赛技能。
(3)构建多层次课程体系
将学科竞赛与课程体系结合时,应考虑学生特点,从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竞赛能力要求和学生基本素质要求出发,各专业不同学习阶段安排相应的课程,有层次地不断深化,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高等数学、外语、计算机等普修课程设置难易层级,允许不同层次学生自由选修;课程中研究性课题提出基础要求和拓展要求,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一个或多个课题参与;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不同的训练。
3.以学科竞赛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实现多元化的培养目标
学生在参与各类学科竞赛的过程中对自身能力和特点形成一定的认识,对未来的发展规划有不同要求。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对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根据其潜能和特点实施分流方向、分类培养、分级教学等多元化培养措施和路径,实现同时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等多种类型人才的多元化培养目标。
(2)构建全程化的竞赛体系
为了使学科竞赛成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学校应结合发展要求构建多层次、多方位的全程化竞赛体系。按照“基本专业技能层次”、“综合应用能力与初步设计能力层次”、“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层次”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5]。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不同级别的竞赛,形成全程化的竞赛体系[6]:第一年开展专业认知教育,积累专业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对学科竞赛的兴趣;第二年对不同竞赛内容进行辅导,在院级、校级竞赛中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第三年进行强化训练,在国家级、省级竞赛中培养团队协作和实践创新能力;第四年以能力强的学生为核心建立团队,在“传、帮、带”中促进团队成员的快速成长。
(3)建立全方位的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学科竞赛的发展,学校制定相关的文件规范竞赛组织、管理、经费、奖励等,各学院成立学科竞赛指导委员会,根据竞赛特点对各竞赛规程、指导团队、培训计划等事项做出组织方案。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开发竞赛网站协调竞赛顺利开展,建立创新创业学分在线认定制度,改革竞赛活动考核和评价方法,有助于提高竞赛管理水平。各类学科竞赛可借助校内创新实验室、实训平台,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载体,依托科技节、素质拓展月、创新教育成果展等定期开展的校园活动,推进其常态化、机制化,有利于全面培养创新人才。
[1]顾秉林,王大中,汪劲松,等.创新性实践教育——基于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1):1-5.
[2]陆榕.高校学科竞赛的设计、组织与配套管理机制研究——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5):194-195.
[3]蔡华健.质量工程背景下地方院校学科竞赛管理与运行机制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4(6):77-78.
[4]王磊,孟如,崔博.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96-99.
[5]刘峥,李建平,李和平,等.以学科专业竞赛促进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桂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16(9):68-71.
[6]蒋晓丹,丁霞军,帅永辉.基于“学科竞赛+科研项目”模式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现代计算机,2014(23):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