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经济学:构建与框架
2016-03-16钟庆财
钟庆财
版权经济学:构建与框架
钟庆财
版权经济学研究是个既悠久而又崭新的课题。本文从构建版权经济学问题提出、其本质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构建、如何构建等问题展开研究,目的在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版权经济学。
版权 版权经济学 知识产权
一、版权经济及版权经济学:核心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长期以来,经济学与法学两个学科之间相互封闭,存在鸿沟,大部分法学家认为法律不要讨论经济学涉及的经济规律、经济增长及其效益等问题,大部分经济学家也不把法学中的法律规律及规制看成是经济运行的核心内生变量因子,在探索经济活动或规律或因素时几乎忽略了法律因素或者假定其为恒常因子。哈耶克指出,“学科的专门化划分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再没有比它在两门最古老的学科即经济学和法学中间所造成的影响那么明显的了。”版权即著作权,是知识产权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指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经济学研究发现,在新经济时代,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化交织互动性特点明显,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对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和运用能力的提升,为此,如何构建以版权为主体的版权经济学意义重大。
从社会历史嬗变的角度看,法律与经济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关系。马克思认为,“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①换言之,法学(法律)与经济学的交叉融合古已有之。在西方国家,法学与经济学交叉融合产生的法经济学,可以认为是上世纪迄今社会科学界公认的一大学术热点和学术景观。早期的经济学仅限于讨论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市场供求,后来其理论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时至今日,经济思维及分析方法全方位进入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当中,出现了“经济学帝国主义”现象,对法学理论研究的不同流派产生了重要影响。上世纪30年代之后,学者们开始打破近现代以来横亘在法学(法律)与经济学之间的学科壁垒,从法学(法律)角度看经济学或从经济学角度看法学(法律)取得了始料未及的巨大成就。为此,从经济学视角观察、分析、研究法学(法律)问题,总结社会规范形成和经济运作的基本规律势在必行,前景也光明。
从产业发展现状及其现实需求来看,版权产业是一国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战略性资源和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版权产业在许多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异常突出。如在美国,版权产业成为规模大、活力强且经济收益高的核心产业。自2003年以来,美国版权产业实际年增长率超过7.72%②,至少是同期美国年GDP增长率的两倍。自1997年以来,英国的创意产业年均增长率达到4%,高于同期3%的经济年均增长率。2013年,中国版权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已达7.27%。③,美国为11.44%,高于中国4.17个百分点。中国版权产业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接近澳大利亚,高于荷兰、芬兰等国。④这些事实表明,版权保护与版权产业发展不仅是西方大国强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日益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家科技创新的源泉和基础。
从学术研究及学科建设来看,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法学与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发现:经济学、法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在现当代以来的每一次重大创新突破,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人类进行“法学与经济学”或“经济学与法学”交叉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可是仅有思想的启发并不等于开宗立派、创新学科,创立一门学科须有相对确定的基本范畴、明晰的内容框架、完善的理论基础、哲学属性方法体系、创新性结论以及众多学者的跟进拓展和延伸;国外版权经济学是建立在认识论和方法论创新基础上的经济学,从根本上反映了交叉性、多视角、国际化的基本特色,并在总体上呈现出百家争鸣、丰富多样的特征。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由于我国在版权保护、版权产业发展定位等问题的滞后,影响了我国版权本身的科学发展。主要原因:从国家认知层面解释,首先是社会整体对于版权及其保护意识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明显滞后或严重不足;其次,我国政府部门对于版权及其保护等观念缺失,没有充分意识到版权在国家创新与科技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和地位,更多地把聚焦点简单放在了商标和专利上,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版权存在的经济价值和经济学意义;再次,由于没有意识到版权对于国家创新与科技发展的重要意义,更无法意识到版权产业存在和发展的意义,也没有对版权产业发展做出前瞻性的研究规划;最后,从社会层面看,由于传统认知的惯性,我们只强调版权的公共性福利性,而忽视了版权本身的独创性(如智慧性、排他性、产权性、权利性和财产性等),从而也无法从社会层面构建版权保护意识,更不会从版权产业促进国家科技创新和提升文化软实力角度来重视版权与版权产业发展的长远意义。从科学研究角度着眼,一是学术界对于版权经济兴起和发展的反应相对迟钝,没有及时跟踪国际版权经济发展的趋势;二是对于版权保护和版权产业发展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和科学的研究方法,致使版权产业研究的相关基础总体显得比较薄弱;三是学术界与理论界对于相关研究的理论支撑的不足和研究方法的欠缺,我国目前涉及版权和版权产业研究的理论范畴混乱,无法清晰地梳理出科学严谨、系统有效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路径;四是缺乏对国际版权经济领域的跟踪,对于版权保护的国际规制,版权产业发展世界形势和国际版权交易等方面的理论与实务研究缺失;五是在经济学领域本身,无论高等教育还是中等教育层面,都没有将版权经济学纳入整体经济学科的范畴,甚至没有进入经济学研究的视野。这种情形,既无法形成全社会范围内版权保护与版权产业和贸易发展的环境氛围,也无法培养一支既有相关理论功底、又能参与到国际版权产业竞争与国家版权贸易中有效竞争的人才团队。同时,由于版权经济学构建明显缺失,因此,也没有能够建立起像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的学术理论框架,这一系列问题都严重地影响和阻碍了版权经济学学科本身的建设和发展。
基于以上多维分析,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迫切需要建立一门专门研究版权经济活动规律的学科——版权经济学,这一学科的建立将有着深刻的现实价值与重大的理论意义。
二、版权经济学研究:学术回顾与简要总结
关于版权经济学研究,是个既悠久而又崭新的课题,概括来讲主要从如下视角展开研究:
(一)版权的经济学价值研究。版权是一种重要的知识产权。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人类依靠脑力的智慧活动创新创造的智力成果或知识产品,法律就可赋予其独占此作品的对世权和排他性权利,对鼓励发明与创新意义重大。在经济学层面上,通常从产权的角度去诠释版权经济学价值,认为版权是对知识、信息以及技术成果的一种排他性使用和支配的权利。Friedman(2000)认为知识成果与有形财产仍然存有较大区别,且知识产权制度要晚于其他有形财产产权制度的确立,也证明了知识产权与有形财产产权的差异。Scott(2008)也认为版权只是一种独占权,它只能被他人侵犯不能完全的转移和偷盗,所以并不构成实际存在的财产权。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不难发现版权具有产权的属性,但是又区别于有形财产权,因此可以将版权视为一种特殊的产权。简言之,版权的经济性价值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经济资产,具有显著的经济性质:可价值化、可分割性、可分配性和明显的稀缺性。
(二)版权相关制度的经济学分析。在版权经济中,为了使得由版权过度保护或无保护而导致的版权滥用所产生的社会福利的尽量的减小或提升,必须采取一些限制措施使得版权制度处于一个利益平衡的状态,而利益平衡的精髓就是合理使用制度。《伯尔尼公约》以及各国的版权法(著作权法)都对版权做出了一种普遍限制(即“合理使用”的范围)。继1841年美国法官约瑟夫·斯托里提出合理使用三要素后,1976年美国《版权法》形成国际普遍引用的判断合理使用的四条标准:使用的目的和性质、被使用的版权作品的性质、被使用部分作品的数量和内容的实质性及作品的使用对原著在市场或者价值有无影响。⑤版权集体管理制度是当代版权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欧、美、日等知识产权大国公认为版权保护和利用方面最佳的一项制度,学界主要从交易成本减少的角度来考察版权的集体管理制度,从而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中山信弘(1995)认为由版权的集体管理机构代理版权的交易,可降低交易对手的搜寻成本,并且由于专业化代理,还可降低发现价格的成本以及签订合同的成本。Arthur Snow和Richard Watt(2002)认为版权集体管理是个体版权持有人为了节约交易费用而参加在一起的组织,它存在于个人权利的市场中。然而,交易成本的节约并不是版权人能够从集体管理制度中得到的唯一益处。版权集体管理能够提供给成员净收益的分配,与版权人单独行动相比还能给予每个成员风险的分担。Besen(1984)、Nascimento和Vanhonacker(1988)和Watt(2000)从版权侵权理论研究出发,力图构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反盗版制度体系。Watt(2000)在Besen(1984)的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简单的离散时间模型:以简单的双寡头模型为基础,假定复制品与原作品完全替代,表明了原作的生产者和复制品的生产者这两类市场参与者的最优策略,从而为版权保护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路径。
(三)版权贸易的经济学分析。作为对经济贡献率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版权经济贸易理论与实务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热门话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和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版权产品的国际交易与流动日益增加,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相关问题。比如从版权的平行进口的经济学争论问题,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国际社会层面上,《录音制品公约》对此予以认可。美国、日本等国也允许版权平行进口,近年来我国版权法对此采取了默认态度。有学者从成本与收益角度来分析版权贸易中的相关制度设计,Landes和Posner(2005)指出确立产权可以防止此类公共物品的搭便车行为。但是,Richard(2003)认为,如果确立产权的成本与收益不相配,那么“去产权化”是最好的办法。有学者从版权利益博弈均衡理论出发,构建相关博弈模型,并基于Arno1d P1ant(1934)的研究思路,构建一个关于电视节目模板的版权博弈模型,尝试分析确立版权导致的消费者剩余以及社会福利问题,这同样为我们制定相关的版权贸易制度提供了广阔的思路。
(四)版权相关产业的经济学分析。按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界定分类,版权产业可分为“核心版权产业、相互依存的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和非专用支持产业”四大产业门类。而版权产业的经济学分析,学界更多地集中在版权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方面的偏好。首先,经济贡献率研究。研究者或专业机构从版权产业行业增加值占国家GDP份额、版权行业就业、版权出口创汇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统计和分析,研究了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和各个国家内部版权产业发展对各自经济的贡献。这方面,西方国家走在了前头。我国自2007年开始引入各种研究方法,加大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其次,版权产业结构的研究。产业结构从广义来讲,是指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从狭义来讲,是指国民经济各个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并非两个可以等同的概念,在产业经济学中市场结构是指企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周蔚华(2003)从我国版权产业在地区结构上存在均衡性和“同构性”出发,提出应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来调整我国图书版权的地区结构,并从产业链的投入产出和单制品的投入产出两个角度分析了版权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关系⑥。再次,版权市场结构的研究。市场结构是一个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的概念。根据竞争和垄断程度的不同,市场可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四种类型。封延阳(2002)认为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是造成我国图书版权产业市场结构缺陷的重要原因⑦。最后,版权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版权产业竞争力研究是近年来版权经济研究的一大热点,一些研究者对版权产业的竞争力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在版权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方面,方卿(2003)探讨了提升我国科技版权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和现实途径⑧;蔡继辉(2004)构建了版权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框架,对我国版权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与评价⑨。另外,有学者从版权产业政策与政府规制角度展开研究,等等。
(五)版权经济学研究不足。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版权经济研究开始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参与。总体上看,从出版学科视角研究版权经济的文章或著作有一些,但从出版业、广播影视、工业设计等全面展开研究版权经济的文章或著作几乎空白。如1999年我国创刊了《出版经济》,部分专业报刊开设了“出版经济研究”或“出版产业研究”专栏,这为版权产业或版权经济研究的早期发展作出了贡献。⑩从“版权经济”作为关键词的文献检索的专业著作来看,有胡知斌的《版权经济实务》(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朱慧的《激励与接入:版权制度的经济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和皇甫晓涛的《版权经济论》(科学出版社,2011年)等著作。
三、版权经济学的内涵界定与基本范畴
经济学意义上的版权概念和法学意义上的版权概念并非完全一致。随着业界、学界对版权相关产业的发展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版权贸易、版权经济等概念的使用日益频繁,却少有对版权经济及其性质的深入探讨,往往把版权经济和版权产业作为同等概念在使用,版权经济的研究总体还处于描述性的实务分析阶段。本文从法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的互动共生关系,从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角度来挖掘版权经济学的基本范畴与核心内涵:
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版权经济。首先,版权是一种知识要素。从经济学视角看,版权作为知识经济条件下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一种重要资源,是人类创造性劳动所创造的智力成果或智慧成果的核心构成要素。任何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决于人的智慧、自然环境、社会制度三个方面,三者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而人的智慧创造出的作品或智力成果以版权形式交易时,产生的版权的价格,事实上就是知识要素的经济价值或收入。其次,作品的本质是信息。作为信息要素的版权,从经济意义上讲就是指市场信息与技术信息。著作权法对作品的保护并赋予法律意义上的财产。最后,版权是一种创新能力要素。价值创造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永恒主题。版权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创新的要求是第一位的,它以独特的价值创新方式有效地促进经济运行活动的扩张和提升,并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因素。用好具有战略性、基础性资源的版权技术,助力创新发展,增强国家软实力,将是版权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的版权经济。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版权经济事实上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或指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这种生产方式或经济形态是经济学意义上各种生产要素的多元组合及其具体分解多元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是“以版权为基础的”,既反映出版权在经济运行活动中具有基础意义和作用的要素,也反映出版权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或经济形态。事实上还包括了组织这些内容的生产方式。
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版权经济。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方式。版权经济作为重要的资源配资方式,由其独特的经济资源特性所决定:首先是版权经济具有市场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版权主要是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版权产品供求关系,通过其财产权的转让、交易、抵押和许可等方式发挥作用,从而使版权权益得以实现和不断增值。以公开的版权交易市场为基础,可以实现版权权益的开发和运用,把版权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促进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协调均衡,进一步活跃版权交易活动和促进版权产业健康发展。具有自发性、事后性、灵活性和微观性等特性。其次是版权经济的利益性。版权是一种私有财产权,对它的创造占有和传播运用,能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尤其是市场主体的经济发展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再次是版权经济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主体性。围绕版权资源的创造占有、交易运营和传播使用,可以形成独立的产业及其市场主体,如代理服务、信息咨询、人才培训、转化孵化、版权交易等市场行为和商业组织模式。第四是版权经济的价值外延性。版权的经济价值属性凸显,“版权资源、版权规则、版权战略、版权制度”外延性的有效运用,已经成为规范市场行为、调节配置市场要素、促进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价值杠杆。第五是版权经济具有广泛的关联性。即版权资源的优化度效配置对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能够起到关联提升和辐射带动作用。这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不可缺少的经济资源配置方式。
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的版权经济。经济形态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简称,其含义可分广义和狭义两种,与技术的社会形态相对称和呼应。从狭义上看,特指一定历史时期符合当时较高生产力水平的经济运行活动以及其结构、特点和规律,并包含生产要素、基本结构、基本观念、生产模式、主导产业、基本制度及政策等独特的生产要素。从广义地说,任何常规有序的经济运行活动都是一种经济形态,如:旅游经济、文化经济、网络经济、数据经济、教育经济……,这些新鲜的名词从不同方面揭示了不同经济形态的特征和规律。版权产业是彰显版权价值经济贡献的最高级实体价值形态。版权经济学的构建是经济学科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市场经济效益和商业运作模式的重要体现。
如上述分析,学者们对版权经济学的界定五花八门,其在学科称谓和概念界定上存在多元化、变动性的特征,但无论是概念性的定义,还是参照性的定义,大家能接受的核心共识是都强调法律(法学)与经济学的结合,都注重对二者间关系的广义研究,其差别仅在于二者结合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由于版权本身所具有的独特属性,版权及版权作品在创作和使用过程中受能源和环境的约束较为有限,具有典型的“薄资产、厚效益”的特征,围绕其所形成的产业集群也具有“物质投入少、产出回报高、成果推广快、行业带动广”等特点,且无需依赖过多的物资投入便可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是一种典型的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这些属性都源于版权具有独特的价值。按“法学—经济学—法学”和“经济学—法学—经济学”的研究进路,本文对版权经济学作出如下定义:版权经济学是指一门从经济学和法学互动视角研究版权经济活动现象及其规律的交叉性的应用经济学科。
四、版权经济学:理论基础与体系构建
版权经济学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中期。版权经济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但跨学科的研究并非仅仅是多学科的简单相加或堆积,而是要求能够真正做到“经济分析工具的使用与法学原有的公平正义价值”相融通,是两种学术规范、问题和逻辑体系的深层对接。在我国,版权经济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版权的经济学认知还非常浅显,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理论基础、严密的逻辑结构和完善的版权经济学体系。
(一)版权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构建
古典经济分析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开创者是亚当·斯密(1723~1790)。亚当·斯密之后,经济学发展的分析路径主要延伸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含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制度分析框架)和西方现代经济学各流派”两条大相径庭的发展线索。版权经济学以法学理论和法治实践中的问题为出发点,运用现代经济学原理,依据现代版权制度和世界贸易规则,依循现代市场经济中供求基本规律,并用其他社会科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分析、检验经济规律与法律制度与社会规范的结构内容、绩效形成、机制运作和未来发展,并在总体上表现为以经济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基础的新学科。版权经济学研究,事实上也是按上述路径来推进:
第一条线索,沿着斯密开创的价值体系路径而形成的西方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流派。影响版权经济学构建的主要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学派理论、信息经济学与博弈论等。影响构建的主要流派是当代经济学理论流派,一是基于学术传统形成的理论流派,主要是芝加哥学派、耶鲁学派、制度主义学派、新制度经济学派、公共选择理论学派、规制经济分析学派、批判法学派、奥地利经济学派、弗莱堡经济学派。二是基于研究视角形成的理论流派,主要是新法经济学派、社会规范学派、比较法经济学派、行为法经济学派、法律金融学派、法律博弈分析学派。三是欧洲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法经济学。从传统上说,这些国家看重成文法典的作用,认为法学是一门独立自治的科学,习惯于分析实证法学的逻辑推理方法,难以理解甚至排斥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一段对美国法经济学理论的移植过渡期之后,欧洲各国才开始出现系统进行法律经济分析的研究和教育。
第二条线索,沿着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体系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学。马克思在总结斯密关于“人类经济活动是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思想的基础上,首次揭示了法与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全面系统论证了法的产生、本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从而使法学发生了根本变革。并认为法律关系不过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应着重从把握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法律产生与发展的内在经济原因的立场出发研究法律问题。马克思主义法学对“法律经济”之关系的基本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法实质上是由生产形式孵化出来的一种法权关系;法作为统治阶级意志关系的内容,由经济关系本身决定;从法的物质制约性的内在矛盾来看,作为统治阶级的意志,法在本质上是被一定的物质条件所制约的;从法的形式上看,法的实质是统治阶级利益的神圣化;从法律现状与统治阶级利益的关系来看,法律现状与统治阶级的利益总是一致的;从法的基础与核心上看,法建立在所有权基础之上,并以所有权为基本精神,表现和保护一定的所有权。总之,马克思主义法学将法律现象放在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这一基本规律的框架下,科学地解释了国家和法律的起源,揭示了法同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既强调经济对法律(制度)的决定与支配作用,又指出法律对经济关系的确认、引导、维护以及改造和摧毁的功能,对版权经济学研究的深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政治(制度)经济学理论与斯密的经济价值分析方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具有较接近研究立场,即对法学(法律)的理解不能仅局限于法学(法律)本身,而应该看到隐藏在法学(法律)背后的现实法律生活。研究法学(法律)就是要反映出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等赋予法学(法律)的规定性,揭示出隐藏在法学(法律)本身规律背后的东西。各个流派在具体的理论观点、核心内容、推进路径及方法体系上虽然也存在着诸多差异,但其相同的逻辑底线,使得版权经济学研究有可能梳理并建构其统一的、包容各派的法学和经济学范式。正是这一基本共识,使它为版权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基础。稀缺性是经济学存在的前提,而文化(精神)产品大生产又是当前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上述两者的关系表现在文化(精神)产品的消费,是“金钱和生命时间的支出”的综合体,而且这个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基于经济学和法学互动视角,且将经济学的研究回归到了“人是万物的尺度”,文化(精神)产品大生产与生命时间稀缺也将成为版权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结合上述经济学理论研究路径和框架,版权经济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应以上述理论框架体系为基础,既要研究实证问题(即主要涉及解释、预测版权经济的现象和本质),也要研究规范问题(即主要涉及应该如何做才是最佳的版权经济行为和决策)。这样,版权经济学的学科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一是微观版权经济研究。利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核心是研究版权拥有者、版权消费者的行为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版权市场上相互交易等。二是宏观版权经济研究。利用宏观经济学的原理,研究整个版权经济。其目的是解释同时影响版权持有者、版权企业和版权市场的整体经济现象。三是版权经济政策研究。核心是使用供求工具来分析各种类型的政府政策。如如何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控版权提供者与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制定版权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等。
(一)版权经济学的学科构建探讨
1.版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版权是知识产权重要组成部分,指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财产权、人身权)。版权涵盖面广而全,既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文学、艺术、书画、音乐、戏剧、雕塑、摄影和广播影视等方面的作品组成,也包括计算机软件、工业设计图、建筑等。作为一个学科研究对象一要揭示版权经济学科本身规律和内容(以文化、智慧产业与技术创新成果为基础,以版权产业及其交易为主导的智慧经济形态),而不是一些概念的简单组合或堆积;二要探求版权经济学科相关的事物、现象或社会活动之外的广延性;三要解释版权经济的实践及理论归纳,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正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版权与版权产业活动等内容核心。鉴于此,版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简单地说,就是版权经济本身。这样就可以全方位地进行版权经济学的研究,建立起完善的版权经济学体系。
2.版权经济学的学科定位。关于版权经济学科的定位,可从两个维度来把握,首先,版权经济学是交叉学科。版权经济学糅合了法学、经济学、博弈论、社会学甚至哲学等多种学术资源和解释路径,因此具有鲜明的学科交叉与学术综合的特色。版权经济学既是法学(法律)理论和规范研究不断深化发展的最终结果,也是经济学日益拓宽视野,从抽象层面概括人类行为本质的必然产物。经济学可以弥补版权所缺乏的行为理论和规范标准,版权则可以利用其固有的形成社会合意的规范价值填补市场逻辑的不足。二者互为参照、相互借鉴、双向分析、融合共享,使这两个学科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上的范式得以创新。其次,版权经济学是应用学科。版权经济学不同于传统的法学研究,又与经济学研究进路和目的相区别,根源于社会生活的内在关系与逻辑,并呈现出“版权经济学法学化”和“版权经济学经济化”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前者是以法学理论和法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主要运用现代经济学(包括经济学基本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行为经济学、大数据经济学、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等)的基本原理和实证方法,借以分析、检验法律的起源、结构、运作过程、绩效及未来发展;后者则试图打破“黑板经济学”纸上谈兵的困境,将法律制度、政策规制、社会规范的作用看成经济活动的内在变量因子,还原并探究一个真实客观的现实人类社会,从而极大增强经济学对人类行为的解释力。学界已有学者给予了关注,如梁宝柱认为:版权经济学是研究版权事业(包括出版业)经济规律的一门学问;彭建炎认为,版权经济学是研究版权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许力以则认为,版权经济学是研究出版物的社会功能及其生产过程(编辑、印制、发售)的经济规律和经济关系的科学。11这些研究为学科定位和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因此,从经济学科体系的脉络及其发展逻辑来定位,版权经济学应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即应用经济学定位更为精准、科学。
3.版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法学和政治观来论证分析版权经济的问题。版权经济学研究须上升到哲学基础高度,这个哲学基础既要包括方法论基础,又要包括价值基础。拟除采用社会科学常规方法外,还采取“从下到上”“从内到外”的视角来研究,也有针对性选用特色方法,主要方法是:
博弈论方法。博弈论已经成为经济学标准分析的一种核心工具。在对以往版权经济研究中发现,用博弈论来分析研究创作者、传播者和消费者在版权作品的创作传播和版权实施等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性行为分析少之又少。试图运用博弈论,就是考虑到版权产品交易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如如何建立各种特定的策略性行为模型、如何解决版权作品定价等问题),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组合和策略行为。
离散主义方法。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呈现多元化和差异化,版权价值的数据提取、挖掘和价值关联日益受到重视。由于大数据本质上是信息科技带来的社会影响,而信息科技的重要数据基础就是离散数学。离散的观点与过去连续的观点,在思维模式上有本质的不同,用离散的方法表达和逼近连续是离散数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对大数据的认识要从技术层面上升到经济学层面的战略高度上看。网络经济、数据经济、云端经济和平台经济是未来版权经济发展的四大重要方向。传统物质经济依然十分重要,但是在新经济时代,就一定要清楚新兴的经济模式,这是版权经济学研究的认识论基础。关键做好三结合:一是与数理模型构建和数理分析相结合。重点要抽象出版权交易中新的经济变量,构建最优版权保护的理论模型及不同种类版权交易的均衡调整模型,并用数理方法证明相关的命题和推论,检验其拟合度。在具体分析中会遇到客观性因素,拟将更多地参考、引用权威部门、科研机构以及众多专家学者等已有的最新统计分析调研资料;二是与经典案例分析相结合。结合国外版权Napster案例以及国内音乐版权方面的手机铃声下载等特殊产业和特别案例进行研究讨论,为构建版权经济学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合理性提供现实基础和实证理论判断;三是注重与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结合。注重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法理分析的相互渗透。在此基础上,利用跨学科理论视角从规范角度提出一些经济政策和立法建议。
4.版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范畴。纵观国内外版权经济学的研究现状和学科发展,经过学科间概念移植、融合和初步应用的阶段之后,都面临学科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研究内容进一步充实、研究方法进一步改进等诸多任务。同时,面对社会转型期和迅速推进的市场经济建设和法治进程,这一学科依旧责任重大而道路漫长。从总体上看,主要包括:为什么要研究版权经济学?版权经济学的内涵外延是什么?该如何进行学科定位?研究对象是什么?学科理论基础有哪些?学科的核心内容和框架有哪些?等等。回答好以上问题,研究重点如下:一是版权制度本身的经济学研究。核心是研究版权制度的经济效应、经济价值和构建版权经济学意义;二是版权管理的经济学研究。核心是对信托人行使管理的集体管理制度研究和对个人或代理人行使管理的版税制度研究等;三是版权实施的经济学研究。利用消费者选择理论,核心是要研究版权作品的复制传播和侵权盗版等问题。以上内容可归纳三句话,即人们如何做出决策、人们如何相互交易和整体经济如何运行。具体而言,作为应用经济学分支,版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版权的经济权利及价值。著作权是公民、法人依法享有的一种民事权利,属于无形财产权。著作权的财产权又称经济权利,包括: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及其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二是版权总供给和总需求。核心是研究版权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包括版权供求总量的均衡和版权结构的平衡;版权经济周期,短期波动与长期增长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研究版权总需求问题,说明版权总需求变动如何引起版权经济短期波动;后者分析版权总供给问题,说明如何增加总供给,以使版权经济长期稳定地发展,也包括通货膨胀(或紧缩)对版权经济的影响。三是版权市场和价格。核心是研究版权市场和传统物质形态的市场区别联系及其市场机制的一般原理;版权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使版权市场达成某种均衡状态,形成均衡数量和均衡价格;研究版权持有者、版权作品的生产者、版权消费者与版权市场结构和竞争策略关系,并要重点研究在竞争性版权市场中版权持有者、版权消费者的生产、消费和决策行为,确定出版权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不同组合,保证获取合理的利润或将亏损降低到最低限度(获利不是版权持有者行为的唯一目的)。四是数字版权和版权云数据库。强化“版权云数据库”建设和“文化+互联网”创新模式研究,大力推进数字版权。强化对版权综合指数等研究。数据也是生产力。版权应涵盖传统媒体及新媒体,如此庞大的产业体系,除研究产业本身及相关问题外,应把大数据框架下版权统计内容作为研究重点,研究制定版权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五是版权企业行为和产业组织。研究版权企业行为的核心是研究企业的经济决策进行验证和确定过程的一般性理论,即企业的组织目标(不能把追求最大利润看成是企业的首要原则)、组织设想、组织选择、组织控制。版权产业组织研究的核心是研究企业如何理解市场供给曲线背后的决策行为。五是版权国际贸易。版权贸易是一种属于许可证贸易范畴无形财产贸易,核心是研究对已有版权作品的使用而产生贸易的行为方式等问题。七是版权经济政策。核心是研究宏微观经济活动中的各项政府政策。八是与其应当由版权(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的相关经济问题。
①《马克思恩科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21~122页。
②③④国家版权局:《中国版权产业的经济贡献最新调研报告》,2013年。
⑤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94页。
⑥周蔚华:《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结构分析》,北京:《出版经济》,2003年第3期。
⑦封延阳:《我国图书市场结构研究》,北京:《出版发行研究》,2002年第9期。
⑧方卿:《提升我国科技出版的国际竞争力》,北京:《出版发行研究》,2003年第1期。
⑨蔡继辉:《中国图书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北京:《出版经济》,2004年第9期。
⑩吴赟:《我国出版经济研究述评》,武汉:《出版科学》,2006第6期。
[1]Hayek F A.Law,Legis1ation and Liberty:Vo1ume I.Rules and Order,London:Rout1edge&Kegan pau1,1973.4
[2]Kobo1dt,Christian,:Inte11ectua1 Property and Optima1 Copyright Protection,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1995,19(2):131-155。
[3]Landes,Wi11iam M&Richard,:A.Posner,An E-conomic Ana1ysis of Copyright Law,Journal of Legal Studies,1989,18:325-363。
[4]P1ant,Arno1d:The economic aspects of copyright in books,Economica,1934,1:67-195.
[5]Richard Watt,:The Past and the Future of the Economics of Copyright,Review of Economic Research on Copyright Issues,2004,1(1):51-171。
[6]中国国家版权局:《中国版权产业的经济贡献》,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
[7]罗紫初、方卿:《出版探索——纪念武汉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创建廿周年校友论文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8]胡知武:《版权经济实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
[9]朱慧:《激励与接入:版权制度的经济学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10]皇甫晓涛:《版权经济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
[11]梁宝柱:《出版经济学导论》,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年。
[责任编辑 潘 莉]
F069.9
A
1000-114X(2016)04-0005-10
钟庆财,广东经济学会经济学博士。广州 51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