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培育生态文化 提升城市生态文明
2016-03-16孙晓刚
*孙晓刚
(中共延安市委党校 陕西 716000)
全面培育生态文化 提升城市生态文明
*孙晓刚
(中共延安市委党校 陕西 716000)
全面培育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认真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加快构建、培育新时期的生态文化,用生态文化的思想、知识、观念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与消费观念,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绿色消费;生态文化;生态文明
1.培育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观念
绿色生产方式有三层含义:一是节约生产。是指在生产活动中注意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互协调,紧紧抓住资源节约和能源节约两大纲目,从生产设计、生产工艺等各个环节,追求节能、省料、减污的综合效果,追求最小的物耗和能耗。二是循环生产。就是将“资源——产品——废物——污染物”单向流动的传统线性生产,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新模式。循环生产的基本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通过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废弃物质经过再生资源环节而进入再生产,同时实现“投入最小化、废物资源化、环境无害化”,用最小发展成本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是再生生产。再生生产不仅是将被消耗的资源经过再生技术处理,重新变成资源如再生金属、再生能源、再生塑料、再生纸浆等,更重要的是在消耗资源的时候,始终考虑和保持着资源本身的再生能力。真正的绿色生产方式,应该是一种可以使资源再生的生产方式。尤其是土地、水利、森林、大气等基础资源,有了再生生产的理念,就能保持更加良性循环的生态。
培育绿色消费观念,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比培育绿色生产方式更重要,也更难做到。全球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既有生产方面的原因,也有消费方面的原因。尤其是一次性消费的广泛出现,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作为一个城市,工业制造所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噪音污染,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但实际上,在制造业的背后,更为繁荣的是制造业所带动的旅游业、餐饮业、娱乐业,这些生活行业所产生的污染还没有被足够认识。现在通行的看法是,生活消费产生的污染在许多方面大大超过工业生产所引起的污染。生活消费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COD、氨氮排放量,也超过工业生产废水中的排放量。所以,我们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变革传统消费模式,构建生态消费模式。
绿色消费观念追求消费的“生态性”,即从消费品、原材料、生产工艺、生产过程到消费过程、消费结果,都不会对消费者及环境造成伤害和破坏。绿色消费观念强调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自觉进行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适度消费。所以,培育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观念,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在生产方式上,加快发展绿色产业,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培育绿色生态环境,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降耗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在生活方式上,培育绿色生活习惯,养成环保、诚信、互助、合作等健康的价值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我们要培育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态消费观念,必须树立三大理念:一是建立新的生态循环系统,使生产和消费对生态无害化,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使自然资源能够不断循环利用。二是发现或创造新的大规模的生产性能源,形成清洁化的生产。三是探寻资源再生的方式,使有限的资源增量化。我们现在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上述三大理念,才能真正做到重新塑造生产和消费理念,促进生产和消费行为的根本转变,把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为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建立终极支撑。
2.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
建设城市生态文明,必须树立生态伦理,规范生态行为。生态伦理又称环境伦理,是处理人、社会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生态伦理将伦理权利的主体扩展到人类之外的生物种类、生态系统和整个自然,从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评价自然环境的伦理权利与作用,超越人类利益来理解人类对自然的道德义务,以人类的整体和长远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追寻人与自然在伦理上的正确相处,使人与自然由相互对立走向和谐统一。
现代生态伦理的主要内容为:人本观。把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放在首位,尊重公民的环境权利,创造平等发展环境,让人民群众呼吸新鲜空气、喝上放心水、吃上安全食品,生活幸福、身体健康;平等观。在整个宇宙系统中,自然万物各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内在价值。所有物体不管有无生命,都应受到尊重,享受平等的权利。人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人类只有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待,才能安全地长久地在地球上繁衍和生存;和谐观。人是自然整体中的一部分,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统一,了解和掌握自然万物发展、运行的规律,尊重和顺应这些规律,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改善环境的关系,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发展观。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生态伦理体系中的最高原则和引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观;责任观。人有享受环境的特权,更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尤其是企业,在不断向自然界索取物质能量、享受自然界恩赐的时候,必须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加强企业自律,承担起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的责任。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起始于自上而下的推动,主要是由政府出台政策和法规来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民众的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伦理、生态行为还没有形成自觉的习惯。所以,我们必须用生态眼光引导生态行为;用生态意识培育生态行为。生态伦理不仅是一种思想和观念,也是一种文化行为。生态伦理建设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必须体现在社会行为中。要把生态伦理建设的重点放在生态伦理的实践上,重视培育具有良好生态伦理行为的道德主体,提高生态伦理的实践能力,自觉学习和运用自然界的生态智慧,把提升城市生态文明的目标理想转化为实际的生态伦理行为,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社会公众,必须用生态伦理的实践,培育、提升生态文明行为,最终实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的统一、协调和平衡。
3.健全环境文化制度和服务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把这项工作当作大事抓紧抓实抓好,必须重视健全环境文化制度和服务体系。生态环境问题,从空间上来说,是全世界的问题,全中国的问题,全省的问题。从时间上来说,它是工业革命以来逐步积累起来的问题。从环境状况来说,有些环境、资源,一旦被破坏、被消耗,永远无法恢复。所以,建设城市生态文明,关键是要有制度的保证。
首先是国家战略规划制度。把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纳入国民经济规划与宏观发展决策中,从长远的生态目标来确立发展模式,规划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发展步骤和发展速度。从民族的、人类的根本利益与永续利益来计划环境资源的开发与使用。
其次是环境法规制度。保护环境和资源,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随着法制的完善、法治的健全,最根本的保护还是要落实到法规制度上。对屡教不改的污染企业,对疯狂掠夺资源、破坏环境的单位与个人,对转嫁污染危机和治污成本的行为,在立法上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和刑事处罚力度。
再次是生态教育制度。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全民生态文明教育,把关于生态文明的知识、理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灌输到每一个人的心里;把生态文明教育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教育活动密切结合起来,以生态道德规范约束和评价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切活动。最终形成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自觉承担生态保护的责任。
最后是生态考核制度。要尽快制定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考核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生态文明建设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总体评价;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的平行考量;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及主要负责人的政绩考核。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四条是最根本的要求。国家战略规划制度主要是使我们对环境和资源心中有底,心中有数,使我们对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仅要遵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且要遵守自然的规律、环境的规律,为了长远的利益。法规制度是对环境和资源最切实的保护,以往的法律体系关注的是人的经济性权利、政治性权利,环境法规制度关注人的环境性权利,均衡环境生态的压力与经济增长的动力及其所引发的利益冲突。教育制度是要保证通过教育,形成生态文明的意识形态与道德价值观,因为人们的意识形态与道德价值观念,决定人们对环境、资源的态度与行为。考核制度,则为各级党政干部尤其是行政首长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标准和责任目标。在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的社会环境中,在制度文明发育还不充分的文化氛围下,对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考核制度不但非常重要,甚至可以更严格一些。
在环境服务体系的建设方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设立专门服务机构。改变传统行政体制下重叠交叉的管理体制,设立环境与生态的专门服务机构,建立环境与生态的大部门体制,整合服务机构职能,明确服务范围与权限,为环境与生态提供全面的服务。
第二,建立健全三大体系。即环境与生态的法律法规体系、科学完善的环境标准体系、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与考核体系。要充分利用最新的环境技术、管理理念和法律框架,加快制定和完善环境与生态的法规和标准,充分发挥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政策,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优良制度环境。
第三,建立科学、完备的信息网络。加快发展环境与生态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大力推进环境与生态的信息网络化建设,全面准确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状态、问题、规律、成果、经验与趋向,提高环境与生态的科学管理水平,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运行方式、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深刻的变革。
第四,提高治理环境与生态的科技水平。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重大决策的支撑作用,加速核心部门的生态创新,促进环境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形成科技创新与科学决策机制,以技术创新带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生态环境自身的生产能力、自净能力、自组织能力和稳定反应能力的提高。
第五,推进公众意识和公众参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环境与生态,固然取决于政府部门及其“绿色行政”,但广大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与参与意识也十分重要。要进一步强化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扩大公众环境权益,重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
第六,重视和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以文化创新为先导,以生态文化为支撑,使生态文化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科技、法律、政治以及伦理等领域,为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发展提供智力与精神支持。
孙晓刚(1983~),男,中共延安市委党校,研究方向:社会哲学。
(责任编辑卢凤英)
Comprehensive Cultivation of Ecological Culture and Promotion of Urb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un Xiaogang
(Party Schools of CPC Committees in Yanan City, Shanxi, 716000)
Comprehensively cultivating ecologic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e should carefully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peed up the building and cultivating of ecological culture in the new period, use the ideas, knowledge and concept of ecological culture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production ways and consumption idea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reen consumption;ecological culture;ecological civilization
X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