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3618块难动用储量储层改造技术对策与应用
2016-03-16卢施奇
*卢施奇
(辽河油田兴隆台采油厂 辽宁 124010)
高3618块难动用储量储层改造技术对策与应用
*卢施奇
(辽河油田兴隆台采油厂 辽宁 124010)
针对高3618块蒸汽吞吐开发过程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在以往储层改造技术经验和效果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块L6砂体储层改造必要性,开创性提出了采用压裂注汽技术对L6砂体进行储层改造技术对策,并开展了现场试验,取得了非常理想的增油效果。
难动用储量;储层改造;压裂注汽;高3618块
1.区块概况
高3618块莲花油层属于高升鼻状构造东北翼的一部分,构造高点在高3-5-17井附近,北、西、东南三面被断层所遮挡,主要发育4、5、6三套砂体。L6砂体在整个区块内均有发育,主要为分流水道沉积,砂体由南东向北西方向减薄,油藏埋深-1620m~-1870m,平均厚度为52m,岩性主要为砂砾岩、含砾不等粒砂岩、中-细砂岩等,粒度中值平均0.50mm,胶结物为泥质胶结;地层条件下原油粘度605mPa·s,胶质、沥青质含量49.7%;含油面积1.16km2,石油地质储量473.4×104t,原始地质压力18.4MPa,饱和压力11.26MPa。
区块L6砂体为低速难动用储量,产量低,采出程度低,目前砂体地质储量473.4万吨,占区块地质储量的35.7%,日产油31吨,占区块日产量的26.1%,累产油18.5万吨,占区块日产量的12.4%,采出程度仅3.91%,采油速度仅0.21%。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区块L6砂体油井普遍存在“注不进、采不出”问题,即吞吐注汽压力高、注不进、注汽质量差,转抽后油井供液差、产能低。
2.区块以往储层改造效果不理想原因
为提高区块6砂体开发效果,2013年,在区块L6砂体发育较好的中北部位的停产井及低产井中,部署5口侧钻井,均钻遇6砂体,来提高6砂体的储量动用程度,从而提高开发效果。360171侧为区块在该部位部署的一口侧钻井,2013年5月完钻。高360171侧生产历史可分为侧钻前及侧钻后两个阶段。侧钻前开采5砂体,共吞吐5轮,效果较好,但周期产油及油汽比递减快。侧钻后生产L6砂体,侧钻注汽投产注不进,产能低,生产15天后关井,2013年9月补孔注汽仍注不进,转抽后产量低,生产一个月后关井。
(1)L6砂体油层物性较差
L6砂体砂泥岩互层,存在大段的差油层,油层物性较差。同区块的L5砂体平均孔隙度17.9%,平均渗透率597.6×10-3μm2,平均泥质含量9.6%,而L6砂体平均孔隙度12.2%,平均渗透率94.6×10-3μm2,平均泥质含量14.4%。L6砂体油层物性较差是该井侧钻后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
(2)侧钻过程中存在泥浆污染问题
该井侧钻过程中钻遇油层时,采用钻井液密度为1.1-1.12g/cm3,油层深度为1760.9-1838.2m,折算钻井液在钻遇油层时产生压力应在19.3-20.2MPa之间。按区块同砂体观察井高3517油层压力计算,该井油层压力为10MPa左右,与钻井液在油层产生压力相比有较大差距,所以侧钻过程中必定存在一定的泥浆污染问题,给本来物性相对较差的L6砂体又造成一定的伤害。另外,该井侧钻后替出井内全部泥浆下泵生产仅3天,就卡泵作业,提出泵管后发现有80米泥浆,也表明该井钻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泥浆污染问题。
由于该井油层物性差、又存在一定泥浆污染问题,导致侧钻后注汽注不进,转抽后油井负荷重,低产低效。侧钻后共注汽2轮,一轮直接注汽,注汽压力高、干度低,注汽质量差,2013年5月26日注转抽,掺油4t/d,日产油仅1t/d,仍油稠,6月15日低产关井;2013年9月补孔二轮注汽,注汽中仍存在压力高注不进,注汽量不稳定情况,2013年9月7日补孔注汽开,日掺油5t/d,日产油1.5t/d,仍油稠不能正常生产,后因油稠、低产被迫关井。
3.储层改造必要性及技术对策
通过该井停产原因分析可知,本井油层物性差、泥浆污染严重是造成投产后注汽注不进的主要原因,若能对本井的油层进行改造,达到油层注进汽、注好汽,增产效果一定会得到明显改善。
从相邻同层位邻井360183的生产历史也可得出这一结论。360183井以前为捞油井,见采油曲线,2013年5月补注L6一轮由于注汽困难,只注1500t,高峰期产量8.2t/d,但产量下降快,三个月后下降为2t/d以下。二轮注汽时注汽仍较困难,注汽量2700t,周期产油为650t,油汽比0.241。2015年3月三轮注汽时注汽质量较好,注汽量4030t,周期产油为952t,油汽比0.236。
从360183井生产情况可以看出,L6砂体有一定产能,只要注进汽,就能获得较好的增产效果。若能复产成功,可打开区块6砂体开采的新局面,主要依据如下:
(1)L6砂体在全区广泛分布,有较高的地质储量
360171侧生产的L6砂体在以往的开发过程中,虽属低速难动用储量,但在全区广泛分布,最薄部位在区块南部,有效厚度也在20米以上,在中部及中北部油层有效厚度达到50米以上,L6砂体地质储量达到473.4×104t。
(2)L6砂体含油饱和度较高
据本区105米加密井高3-61-154井岩芯分析结果,L6砂体未受到蒸汽波及,地下含油饱和度43.1%,含油饱和度较高。
(3)地层压力较高,采出程度低
据近几年区块中部二口井测压资料可知,L6砂体目前有较高的地层压力,构造位置较高的高3517井是一口L6的观察井,2014年7月6日L6油层中深压力达到9.7MPa,高3-6-179井是5、6砂体合采正常生产井,2014年7月12日检泵测得油层中部静压4.0MPa,分析高3618块中部L6地层压力应在6MPa以上。
L6砂体目前累采油、采出程度均较低,累采油仅为18.5034×104t,采出程度仅为3.91%,可采储量采出程度仅为62.5%,较区块平均水平77.4%低了14.9%。
(4)目前压裂工艺技术成熟
目前油井压裂改造技术成熟,360171侧油层物性差可完全通过压裂来进行改善,在改造油层的基础上进行注汽,实现注够汽、注好汽,达到油井复产增产的目的。
4.措施实施情况及效果
(1)压裂实施情况
在压裂施工之前,结合油层的特点,对压裂液的用量、注入速度、类型、支撑剂的类型、砂比等几个方面都做了认真的论证:在压裂液用量及注入速度上,采用短时间注入大剂量的方法,对近井地带油层制造宽、深的大裂缝,来充分改造油层物性、解除近井地带泥浆污染;在压裂液类型上,采用冻胶代替通常用的高温压裂液,来达到破胶快、返排快的目的,尽量减少压裂液对地层的伤害;在支撑剂的类型上,选用高强度耐压陶粒代替通常用的石英砂,来达到新造裂缝不变形、高温热采不变质的目的;在砂比方面采用大砂比,从通常用的20-25%提高到30%,来达到较好压裂效果的目的。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2014年7月对本井L6砂体实施了压裂措施,主要达到以下几个目的:一是改造油层物性;二是解除侧钻时近井地带的泥浆污染;三是提高地层导流能力;四是改善油层吸汽状况。
在压裂方案确定之后,现场严格实施,以油管注入的方式共使用前置液冻胶50m3,携砂液冻胶67m3,顶替液原胶8.7m3,支撑剂为陶粒,砂比为29.9%。
(2)返排压裂液生产情况
压裂后2014年7月17日下泵返排压裂液,共生产5天,累产液32.6t,累产油5.3t,后因油层供液差、油稠,油井产量低关井待注汽。
(3)压裂注汽实施情况
2015年6月,在天然气充足注汽质量得到充分保证的情况下进行注汽,此次注汽过程中注汽质量明显提高,虽压力仍较高,但注汽干度及注汽量均达到预定值,与侧钻后前二轮对比,注汽质量明显提高。
(4)压裂注汽效果
转抽后效果很好,2015年7月1日转抽,截止12月31日,已累增油1351t,平均日增油7.8t,目前日增油仍高达5.5t/d。
(5)其它井推广情况
在360171侧井6砂体压裂注汽取得较好效果的基础上,在该块一期优选出4口井实施该措施,已全部实施,已转抽2口,作业2口。已转抽的2口井也取得了较好效果。高371164井10月21日转抽,截止12月31日,已累增油688t,平均日增油9.6t,目前日增油8.5t/d;高371158井11月20日转抽,截止12月31日,已累增油324t,平均日增油7.9t,目前日增油4.3t/d。
近期,在该区块的其它部位常规及侧钻完井的油井中选出可实施L6砂体压裂注汽井4口,待条件成熟后可分步实施。
(6)部署新井情况
在区块L6砂体压裂注汽取得较好效果的前提下,为改善整个区块6砂体的开发效果,2015年底在L6油层有效厚度大于30m的西北部位,按105m井距部署油井7口,包括新增部署井2口,遗留部署井5口,目的层为6砂体。平均单井设计进尺1776.4m,设计单井日产油能力8t/d,建成原油年生产能力2×104t。
5.经济效益分析
高3618块难动用储量L6砂体压裂注汽措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已转抽的3口井目前周期均未结束,三口井合计周期增油8443t,累积创效352.84万元。根据公式:
E = Q×(P-T-C-Cf)-I
其中:Q(增油量)=0.8443×104吨;
P(吨油价格)=1481元/吨;
T(税金)=26元/吨;
C(操作成本+折旧、折耗)=665元/吨;
Cf(费用)=153.8元;
I(投资)=184.3×104元(压裂费135万元、作业费18万元、 注汽费31.3万元)。
6.结论
(1)3618块难动用储量L6砂体采用压裂改造油层物性再注汽的方法提高油井产量是可行的,已取得较好的增油效果。
(2)高二、三区平均油层物性较好,但仍应分砂体、分层系分别对待,对物性较差的油层压裂放喷后再注汽工艺技术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对下步开发调整也具有指导意义。
[1]张琪.采油工程原理与设计.山东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2]万仁溥,罗英俊.采油技术手册.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卢施奇(1988~),男,辽河油田兴隆台采油厂,研究方向:生产运行管理。
(责任编辑李燕)
Application of the Difficult-to-produce Reserves Reconstruction Technology for High 3618 Block and Countermeasures
Lu Shiqi
(Liaohe Oilfield Company, Xinglongtai Oil Extraction Plant, Liaoning, 124010)
Aimed at the main problems revealed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igh 3618 block steam huff and puff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technology experience and effect analysis of the past reservoir reconstru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block L6 sand body reservoir re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pioneering countermeasures of adopting fracturing steam injection technology to take reservoir renovation technology for L6 sand body, besides, it also carries out the field test and obtains the ideal effect of oil increase.
difficult-to-produce reserves;reservoir reconstruction;fracturing steam injection;high 3618 block
T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