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炼化企业员工职前职后培养一体化的实施

2016-03-16*李

当代化工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炼化培训企业

*李 君

(大庆职业学院化学工程系 黑龙江 163255)

炼化企业员工职前职后培养一体化的实施

*李 君

(大庆职业学院化学工程系 黑龙江 163255)

本文在分析了炼化行业特点、国内外员工培训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炼化企业及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论述了我国炼化企业员工实施职前职后培养一体化的必要性,并对如何保证炼化企业员工职前职后培养一体化的实施提出了具体建议。

炼化企业;员工培养;职前职后

1.炼化行业及行业特点

炼油是指以原油为基本原料,经过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生产出我们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汽油、煤油、柴油以及石油化工基本原料的工艺过程。由于炼油行业为生产橡胶、纤维、塑料、农药等提供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当前炼油厂已跨越了自身范畴,涵盖了化工厂的一些内容,甚至把炼油厂和化工厂建在一起,这样有利于原料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炼化一体化,即炼油、化工及成品油营销全面一体化的过程。炼油化工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石油化工发展的一种趋势。

炼化行业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及资金投入大,工艺过程复杂,生产连续性强,自动化程度高,属于技术、人才密集型行业。对安全生产、节能、环保方面要求也比较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炼油行业快速发展。特别是近一二十年以来,随着炼化一体化的实施,原油加工能力逐年提高。截至2015年底,中国炼油总能力达到5.03亿吨/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炼油国。

目前我国炼化行业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炼化企业布局逐步优化,规模化、基地化、集约化进一步发展,一批世界一流炼化企业已经建立

近年来我国一批具有资源优势、市场优势、自然条件优势的大型炼化企业迅速发展建立起来。我国目前已有千万吨级的大型炼化企业二十余家。这些大型炼化企业的建立,使企业竞争力大大加强。同时,炼化一体化有利于原料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实现水、电、汽、风、氮气等公用工程资源共享,产品方案调整灵活,上、下游流程匹配更趋合理,经济效益得以提高。

(2)技术改造步伐加快,整体运行水平逐步提高

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从世界范围来看,企业的60%~70%的利润是依靠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来实现的。现有炼化企业以稳定优化运行为目标,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大力推进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运营效率与效益。炼化行业信息化和智能化,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行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3)倡导绿色发展,践行“责任关怀”理念

加快推进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是炼化行业“十三五”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环保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为炼化企业深入开展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工作, 使行业向着低碳绿色方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了切合国家环境保护的要求,每个企业都承担起改善健康、安全与环境的责任, 达到企业与社会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赢得公众对炼化行业的信任与支持。

2.炼化企业员工职前职后培养一体化的必要性

(1)炼化企业员工实施职前职后培养一体化是企业内部的需求

从以上炼化行业特点我们不难发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环保要求的提高,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的生产管理方法进入到炼化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推动着企业效益的提高,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后劲。于此同时,企业对员工的知识、技术和综合素质水平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准备入职的新员工需要有相关的知识背景和学历,否则很难胜任相应岗位的工作。现有一线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难以满足岗位的要求,亟需大批高端的具有良好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随着炼化企业的发展,必然要不断地对某些工作岗位进行新的调整,就会有一批员工为了适应新的岗位需求,补充学习一些新的知识和技术技能。如何解决企业发展与人才需求这一矛盾,员工的再教育与培训无疑是解决问题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①国外企业培训现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比较、分析和判断,人们逐渐领悟到,要在各种挑战中获胜,归根结底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开发。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对企业人员进行企业培训的国家之一,其培训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培训系统和雇主培训系统两大部分。在美国,公司一般拿出大约其销售收入的5%或工资总额的10%用于提供培训课程、在岗培训、报销学费、资助参加管理研讨会等多种形式花费来支持员工参加培训活动。

日本企业培训制度已从单一的技能培训发展为综合性的、有战略性的、以能力开发为主的教育培训体制。具有全员性、层次性、实用性和超前性的特点,实现了规范化和制度化。每个职工从进入企业到退休,整个职业生涯一直都要接受教育培训

德国的企业培训包括企业内培训和企业外培训两种形式。其中高质量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双元制”是指员工在入职之前,同时接受学校学习和用人单位技能培养,由相关协会考核合格后颁发资格证书,学生持证上岗的制度。

②国内企业培训现状。在国内,人们渐渐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但大多企业培训工作做得并不理想,培训工作还没有其应有的地位。企业培训中心成为组织中可有可无的机构,效益好时,这个机构才有立锥之地,效益差时,遭到裁减的首先为培训部门。这主要归结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受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培训对企业的效益凸显不出来,使培训不受注重;二是培训方案没有经过合理设计,使所实施的培训满足不了培训需求,培训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

③炼化企业培训现状。笔者调研了解到,目前多数炼化企业是企业运行机制完善、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国有企业,企业重视内部员工的职业教育,有专门的培训管理机构和配套的企业培训制度,培训经费也相对充足。但有相当多的企业培训主要是内部员工业务技能的口口传授,缺乏系统性,计划性。没有根据企业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缺乏为企业长远发展服务的战略目标。普遍存在“用什么学什么”的现状,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最终导致企业发展乏力。一些企业在员工教育上实施批量化,缺乏分层次、循序渐进的培养计划,更谈不上根据不同类型的需求进行量身定制。

炼化企业员工职前职后培养一体化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完善炼化企业员工培养的系统性、科学性和长期性。该体系统筹规划和建设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的课程内容,实现两者内容的有机结合,使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各有侧重,彼此衔接,形成相互促进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体现阶段性和整体性。

(2)炼化企业员工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是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①企业员工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是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指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以这一理念为指导,为企业员工提供多种教育机会和选择,最大限度开发其自身潜能,为其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是每个企业的责任。

②企业员工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能源工业在一些省份占很大比例。以笔者所在的黑龙江省为例: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中能源工业一直保持在50%以上的比例,由于原油价格长期低位徘徊,这对正陷于结构性下滑的黑龙江省经济产生了巨大压力。为此黑龙江省政府做出了深化改革、深挖潜力,多点突破、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决策。发挥能源基地优势,计划重点落实与中石油战略合作协议,加快推进大庆石化千万吨炼油扩能改造项目、大庆炼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聚丙烯、百万吨芳烃一体化项目。这些项目的建成必将为炼化企业员工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提供广阔的应用空间。

3.炼化企业员工职前职后培养一体化的实施建议

统筹规划和建设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的课程内容,实现两者内容的有机结合,使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形成各有侧重、彼此衔接、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培养体系,体现阶段性和整体性。具体实施建议如下:

(1)构建职前教育课程内容纲要

以深入企业调研为基础,根据相关岗位的工作要求,归纳典型工作任务,以此开发建设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内容,撰写职前教育课程开发体系纲要。

(2)探索炼化企业员工培养新模式,充分开发利用各种优质资源,建立开放、合作、实践取向的企业人才培养模式

炼化企业要与相关院校、软件开发公司等社会资源合作,开发多种形式职后培训项目,建设源于企业实际案例的教学培训资源库。内容包括仿真实训项目、技能考核题库、企业生产实际案例等,满足炼化企业员工培训的特色需求。开放的炼化企业员工培养体系的建立,有助于炼化企业员工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与相关院校、企业、社会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3)建立炼化企业员工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的管理体系,为该项工作的实施提供基本遵循和重要保障

企业要鼓励员工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制定相关的政策,免除员工在学习培训期间的后顾之忧,必要时可给予经济及精神方面的激励。和相关院校和培训机构合作培养员工要进行相关制度的建设,合理界定校企合作责任分工关系,对校企责、权、利进行明确规范,研究制定可实际操作的运行机制,使校企合作办学制度化和规范化。主要包括:起草章程(或协议)等基础性制度;起草围绕基本制度所涉及的日常管理、资源开发、队伍建设、工作考核等具体制度,并报上级审批。

结束语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炼化企业员工实施职前和职后培养一体化是必要的。如何使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有机结合并得以实施是相关部门今后工作的重点内容。以炼化企业为引领,使企业员工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工作辐射到煤化工、天燃气化工等相关行业亦是可以实现的。

[1]季明明.推动终身学习 建设学习大国[J].教育在线,2016(09): 90-91.

[2]叶春涛.国外企业员工培训的特点及启示[J].人力资源,2013 (05):131-133.

李君(1968~),男,大庆职业学院化学工程系,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及石油加工。

(责任编辑宋小蒙)

Implementation of Training Integration for Refinery and Chemical Enterprise Employees Before and After Job-taking

Li Jun
(Dep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Daqing Vocational College, Heilongjiang, 163255)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fining and chemical industries and the training status of employe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need of China's refining and chemical enterprises, society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training integration for refining and chemical enterprise employees before and after job-taking, besides, puts forward the concrete suggestions on how to guarante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raining integration for refining and chemical enterprise employees before and after job-taking.

refinery and chemical enterprise;employees training;before and after job-taking

T

A

猜你喜欢

炼化培训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大庆炼化:首季完成68% 年利润额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压力表在炼化装置上的应用
石油炼化检维修化学清洗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