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发展

2016-03-16陶剑飞

梧州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壮族传统文化

陶剑飞, 沈 林

(1.2.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0)



壮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发展

陶剑飞1, 沈 林2

(1.2.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0)

壮族传统文化是广大壮族人民的精神家园、壮族地区发展的航向航标、壮族建设发展的宝贵财富。然而,从当前的挖掘、传承与发展来看,壮族传统文化存在着挖掘不够深入、传承有待强化、发展亟需创新等问题。在这种前提下,壮族传统文化的挖掘要注重在文化基因、民风民俗、节日节庆中寻找价值共识;要引导群众参与、加大财物投入、培养民间艺人,保障文化传承的正常运转;要加强党委政府的主导和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并不断融入现代元素,使文化发展更具持续性。

壮族传统文化;挖掘;传承;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壮族传统文化也呈现出可喜的发展态势。面对新形势,壮族传统文化要想进一步引领壮族地区和壮族人民发展,就需要进一步挖掘好其深厚意蕴,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优化与完善,进而实现文化的自我发展。

一、挖掘、传承与发展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作为民族气质的外在体现,更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对于壮族而言,壮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其发展的根基与灵魂,是广大壮族人民的“精神食粮”。因此,要充分认识挖掘、传承与发展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广大壮族人民的精神家园

壮族传统文化是壮族的血脉,是广大壮族人民的精神家园。事实上,壮族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滋养、衍生出众多优秀的文化形式和文化作品。例如,传统婚俗《壮族婚礼》从明代初期的洪武年间开始形成,到成化、正德年间逐步完善,历经千年的不断融合发展,如今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壮族风情,激励着无数壮族儿女投身社会发展建设。诸如此类优秀的文化,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缩影及精髓,进一步挖掘其内涵,学习、了解、弘扬并完善它,有助于了解壮族的形成、发展和变化,更有利于壮族人民筑牢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壮族地区发展的航向航标

纵观壮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优秀的传统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壮族人民秉承宽容、豁达、开放的心态为人处世,使壮族发展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之中。然而,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领域出现了道德失范,社会成员价值观变得扭曲,这不利于壮族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在新的历史社会时期,充分挖掘壮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发一批陶冶情操、寓教于乐的文化作品,结合社会特点和热点进行传承与创新,对有效抵制庸俗、低俗和媚俗的歪风邪气、树立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壮族建设发展的宝贵财富

在西方各类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受到强烈动摇。壮族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悠久传统,蕴含着一些宝贵的财富。挖掘、传承和发展好这些具有内涵的壮族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壮族人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而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有效地增强壮族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他们更加自觉地与全国各族人民携起手来共同实现伟大中国梦。

二、壮族传统文化挖掘、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亦明显提高,人们越发注重通过文化产品等来改善生活品质。然而,从当前的壮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看,依然存在着几大方面的问题。

(一)文化挖掘不够深入

传统文化的深刻挖掘与阐释非一日之功,需要常年累月、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探索。就目前而言,对壮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入,对壮族诗词、戏曲、舞蹈、山歌、族谱和楹联、题刻等没有建立系列档案,对壮族宗祠文化、民俗文化、民间信仰、宗教信仰、风土人情、历史人物及民间故事等未能进行深入的阐释,致使壮族传统文化未能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应有的示范及引领效应。

(二)文化传承有待强化

作为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传播者和分享者,广大人民群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青年群众则决定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持久力和活力[1]。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壮族地区的广大青年蜂拥到沿海发达城市打工,壮族聚居区的优良传统文化面临着“空心”的传承尴尬。同时,这些青年作为文化传承的主体,又受到各种思潮和文化的冲击,以致传承壮族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受到削减。在这种窘况下,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严重危机。

(三)文化发展亟需创新

壮族文化是壮族发展壮大的根基和血脉,然而,受专业人才、专项经费以及必备场馆等方面条件所限,再加之“功利主义”思想影响,许多地方政府及专家学者对壮族文化的发展缺乏必要的认识,只重视眼前利益,寻找短期效益,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推动壮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节拍和需要,壮族文化的发展亟需思维、制度、措施和手段上的创新。

三、壮族传统文化挖掘、传承与发展的方法路径

(一)文化挖掘重在寻找共识

1.从文化基因中寻找价值认知。作为先天遗传和后天习得,主动或被动,自觉与不自觉而置入人体内的最小信息单元和最小信息链路,文化基因主要表现为信念、习惯、价值观等。这种积淀在人内心的价值认知,已经成为价值选择的根基,甚至变成了一个本能。基于此,壮族传统文化的挖掘重在对其进行“基因式”的剖析,寻找其文化的灵魂。要全面整理壮族的历史文化遗存,摸清家底、分出序列、列出清单,分层次、分阶段、分重点逐一打造,创设“壮族文化”档案数据库,收集山歌、戏曲、舞蹈、方言、谚语、诗词、楹联、题刻、碑匾、字画等进行整理归档。注重在民俗与宗祠文化、民间与宗教信仰、风土人情与民间故事等方面寻找价值认知。

2.从民风民俗中追溯价值共识。随着现代性生产方式的扩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价值认识方面的变化,不仅表现在不同形态的价值观在同一时空中的叠加,从而导致价值观冲突的内在化、剧烈化,同时还表现为现代文明与传统价值观之间的内在困境[2]。在这种情况下,对壮族文化的挖掘则需要从民风民俗中去追溯,在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比较和对话中,寻求两者的价值共识,在共识中重建价值认同及价值秩序。

3.从节日节庆中提炼价值追求。与汉族传统节日一样,壮族传统节日也是一个完整的民俗体系和节律制度,亦蕴含着重要的文化基因和思想道德内涵。壮族是多节日的民族,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其中,春节、“三月三”“七月十四”是壮族最重要的节日,另外有二月初二、四月初八、端午节、六月初六、七月初七、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节日。对壮族传统文化的挖掘要充分利用节日节庆等重要的时间节点,通过在节日节庆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推动传统文化、道德美德与现代社会的有机融合,进而有效涵养壮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延续文化血脉,增强同根同祖同源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壮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

(二)文化传承要保障人财物

1.引导群众参与,营造文化传承的浓郁氛围。作为一种具有明显属人特征的活动,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广大群众的参与。壮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浓厚的人伦亲情,是人的一种认同感、归属感、亲和力的情感需要。因此,要通过把动员会开到一线、把宣传册发到基层、把文化传承人聘在群众身边,为文化传承营造起优良的氛围,加大壮族民间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及法律法规内容的宣传,真正动员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壮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之中,让每一名群众都切实感受到传承壮族传统文化的紧迫性、危机感和自豪感,从而使他们自觉、主动地承担起传承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2.加大财物投入,搭建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作为文化的外在表达,语言、文字、图画、节庆活动等都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壮族文化的传承之中,要秉承“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原则,注重加大资金和物品的投入,下大力解决文化发展中的设施建设,使壮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场地、有器材、有发展的空间,方便更多的人了解壮族文化、学习壮族文化。例如,在城市中要有意识地保护好壮族的方言、壮文及其风俗习惯,可经常性地在广场举办壮族歌会、壮族舞会、壮族庙会、壮族戏剧会等雅俗共赏的文艺活动。在广大农村地区,可将农村的“断壁残垣”建成“文化墙”,清洁粉刷后绘制上展现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标语、图画,用形象的图画、通俗的语言、身边的事例生动诠释壮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以及物质载体,使壮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播和继承。

3.注重示范引领,培养文化传承的民间艺人。壮族民间艺人是壮族传统文化的活宝库,他们身上承载着壮族先祖创造的文化精华。因此,传承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要注重示范引领,重点培养一批优秀的壮族民间艺人。一方面,要转变观念,认识壮族民间艺人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大力倡导和呼吁,唤醒全社会对壮族民间艺人的高度重视和足够尊重;另一方面,要注重技艺产业传承,使壮族民间技艺产业化、商品化,使壮族民间文化拥有者和传承人具备更为坚实的经济基础,以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此外,要注重对民间艺人的培养,通过师徒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各种方式,培养一批年轻的民间艺人,使壮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后继有人。

(三)文化发展要注重持续性

1.党委政府要加强主导,确保文化的发展有根基。党委和政府应该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中起到积极的协调和掌控作用,以建章立制的形式保证壮族传统文化的正当地位和合理位置。要发挥党委的引领作用、政府的主导作用,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协调、跟进协商落实。要针对壮族传统文化发展,制定保护规划、建立保护机制,自上而下建立各级党委、政府负总责,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齐抓共管、各司负职的加快壮族文化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使壮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有根基、有活力[3]。

2.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明确文化发展的方向。在发展壮族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必须要坚持辩证的思维和严谨理性的态度,要坚持科学的判断及标准,要选择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元素进行弘扬,确保其能够导向文明。特别要警惕“借传承传统文化之名,行封建复古之实”的不良做法,更要防止虚假的繁荣现象所隐含的落后的文化意识。这就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全局,以避免壮族传统文化发展迷失方向或走上歪路。只有全社会坚持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推出的壮族传统文化发展举措,才可能事半功倍。

3.注重融入现代元素,使文化发展贴近群众生活。文化来源于群众生活,文化的发展亦需要人民群众。随着社会的发展,壮族传统文化要取得大发展、大跨越,就必然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休戚与共。这就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入现代元素,要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媒体来推进传统文化的发展。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切实加强对壮族传统文化的推介,在壮族聚居地和壮族人民当中积极营造尊重壮族传统文化、热爱壮族传统文化、参与壮族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把推介壮族传统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采取多种形式、运用多种手段、分成多种品类,多角度、全方位地宣传介绍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壮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时常出现并作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1]邵培仁,林群.中华文化基因抽取与特征建模探索[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07-111.

[2]王海锋.在对话中寻求价值共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6-08(4).

[3]段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体系建构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1-6.

(责任编辑:高 坚)

On the Exploration,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Zhuang Nationality

Tao Jianfei1, Shen Lin2

(1.2.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541000, China)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Zhuang nationality is the spiritual home of all the Zhuang people, the sailing goal and nevigation mark of development of Zhuang region and the valuable wealth of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Zhuang nationality. However, in view of its exploration,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ime, some problems still need to be sovlved. For example, the exploration needs to be deepened, the inheritage needs to ben strengthened and the development needs to be innovated. In such a situation, it is proposed to focu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sensus in terms of cultural genes, national customs and folk festivals during the explo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Zhuang nationality, to guide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masses, to increase the material resources and fianacial investment, to develop folk artists so as to ensure normal operation of cultural inheritage, to inforce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Committee and 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guidance of core values, to constantly blend in modern elements to ahieve a sustainable cultural developm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Zhuang nationality; Exploration; Inheritage; Development

2016-05-01

2015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5BKS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K281.8

A

1673-8535(2016)04-0068-04

陶剑飞(1978-),女,广西桂林人,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沈林(1988-),男,湖南道县人,桂林理工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江西环境工程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壮族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