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回民起义文献中“华洲的秦家滩今改为侯坊乡”所进行的调研、考证、更正

2016-03-16马光华党晓红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马光华,杨 娟,党晓红,严 红

(1.西北大学 a.图书馆;b地质系,西安 710069;2. 武警工程大学 科研部,西安 710078;

3.空军工程大学 信息与导航学院,西安 710077)



对回民起义文献中“华洲的秦家滩今改为侯坊乡”所进行的调研、考证、更正

马光华1a,杨娟2,党晓红1b,严红3

(1.西北大学 a.图书馆;b地质系,西安 710069;2. 武警工程大学 科研部,西安 710078;

3.空军工程大学 信息与导航学院,西安 710077)

摘要:文献编撰中的“软伤”尤其“硬伤”是需要认真论证、修改并防止的。几部有关陕西回民起义的文献中,均出现了“华州即今华县的秦家滩今改为侯方乡”的错误论点——陕西历史上曾爆发过长达16年的“回民起义”,其事发点之一为陕西省华州(含现渭南华阴、华县两地,近期又被复用)之“秦家滩村”。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当地人,检索文献(地图及书籍、县志等),得出结论:“秦家滩村”依然存在,并非更名,“侯方乡”早已存在,并非更名之地,而“乜家滩”确实被烧为平地,不存在了。

关键词:文献编撰;秦家滩;乜家滩;回民起义

文献编撰中的硬伤、软伤、内伤、外伤等问题,是编辑学及图书馆学、古今文献整理中一直关注及修正的问题,它是衡量一部文献“是否为优秀文献”“是否能被评为并保持核心期刊”的重要参照指标。《编辑学报》设有“谬误辨析”等专栏,专门研究、探讨并修正此问题。文献编撰中是否有硬伤等问题,既表明了作者的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也反映了编者的业务素质及知识,更重要的是,重大学术观点及科学研究的精准性绝不能有错,有错必纠,这才是真正的科研品德与学术态度及编者的职业道德。

一、有关回民起义文献编撰中的“硬伤”错误——“华州的秦家滩今改为侯方乡”

在笔者所参加的“2013年陕西省统战理论重点研究课题:民族团结进步及宗教文明创建活动新方式研究”中,不可回避地要涉及“清朝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而该起义中,渭南地区为事发点,该地区华县的“秦家滩”——时为华州地区的“秦家滩”——为导火点之一。

清同治元年(1862)爆发了大规模的回民起义,其原因一是由于统治者的压迫,二是由于回汉民族间的不和谐行为及矛盾所致,而导火点之一为华州(含现渭南华阴、华县两地)秦家滩村。华州近期又被再次复用,渭南市华州区,专指华县。

关于同治年间回民起义的研究者与文献,已有许多,例如:西北大学马长寿教授是主要研究者之一,于1955—1957年进行了实地调研并著有重要文献《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1996年,陕西师范大学韩敏教授经多年研究,著有《清朝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史》一文。其他还有《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研究》及郑征的小说《东望长安》等。而在众多有关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的文献中,有几部文献均出现了错误论点:华州的秦家滩今改为侯方乡。

1.某期刊1957年第4期出版的文章中的一段论述:“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对西北的回民历史来说,是一次空前的大变动……关于陕西回民起义本身也有许多问题必须进一步调查研究,才能明确。例如……村名的讹传问题……(如华州即今华县的秦家滩今改为侯方乡)。”

2.马长寿著《马长寿民族史研究著作选》中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中的“华县调查记录”中的记载:“在西安时,我(指马长寿)还访问了在博物馆工作的华县人刘安国先生,他说‘赤水镇南边有圣山村,后来酿成汉回冲突。华县火车站到秦家滩(现名候方乡),有羊路,相传昔年回民常在此放羊,惹起风波。秦家滩一带原为回回聚居村落,村中有清真寺’ 。”[1]232

3.另一文献的论点:“关于陕西回民起义……我们必须详加调查。……还有自回民西迁以后许多村落已经不存在了,或者在近年已经改名了(如华州即今华县的秦家滩今改为侯方乡,临潼的油坊街今改为油槐镇)。”[1]196

4.文献注:“秦英,秦家滩回民。秦家滩现在改为侯方乡。”[1]240

对此论点“华州的秦家滩今改为侯方乡”,笔者进行了实际调研及文献检索与考证。

二、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简述

笔者首先对清朝同治年间(1962)陕西回民起义的爆发点:渭南的孝义镇,大荔的王阁村、苏村、羌白镇、八女井(现称八鱼),华县的赤水镇、高塘镇,临潼的雨金镇等地进行了采访和调研并拍了一些相关照片,尤其对事发点之一的“秦家滩”进行了重点采访和调研,其次对有关文献进行了翻阅、研究。

“回、汉之间最基本的矛盾还是回族劳动人民和汉族地主、工商业者的矛盾。同洲府……的沙苑回民可以作为我们最典型的事例加以分析。……沙苑东西长约80里,东边有赵渡镇,西边有孝义镇,同洲府人称之为‘赵头孝尾’。赵渡镇属朝邑县(今大荔县朝邑镇)。”[2]26上述中的“同洲府”即为现在的大荔县,“同洲府即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居晋、陕要冲,黄、洛、渭三水环流”[3]60-64,上述中大荔县的“朝邑”及“赵渡”,民国时期曾为当地守军司令冯钦哉开办的农场所在地。这些农场新中国成立后变为国有农场及军垦农场。冯钦哉时为杨虎城将军的部下,西安事变时,因“政见不同”而与杨虎城分道扬镳,抗战开始后,冯钦哉赴察哈尔抗击日寇。“冯钦哉(1890—1963),山西万荣人。曾任察哈尔省主席。”[4]73

文献记载:

渭南赵老五招了二百名民兵保卫孝义镇自己的家财,其中一百名是回回……回汉民兵在营里不和……因而到渭南县告状了。……回回听了认为判断不公,所以回去就聚众造反。后来孝义镇的团练到秦家滩点火烧房,回回跟着就夺取了孝义镇……[1]258

从八百里秦川逃出来的回民,据官书记载,随同回民领袖白彦虎逃亡俄国境内的,只有两千多人,其余被清政府安插到甘肃平凉、华平(今宁夏泾源县)、张家川的只有六万多人罢了,此外据访问得知,陕西回民在同治年间逃往河南、山东、山西、内蒙古、新疆、四川和甘肃各地的也有一些……这一段血和泪的“痛史”距今尚不及百年。……而作为中国各族人民历史的研究者,我们不应当满足于清代末年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那些“钦定”官书和官僚地主知识分子的几种著述,应当站稳人民的立场,努力调查研究……[2]2-3

陕西回民起义从同治元年(1862)四月爆发,到光绪三年(1877)十一月白彦虎率陕甘回民起义军退于俄国境内结束,历时十六年。[5]215

经调研及文献检索得知:由于民族之间的小事互不相让、信仰不一致、相处不和谐等原因,导致了上述大规模的回民起义,当时的关中地区,除西安城墙内的回民外,其他地方均没有回民了,全部起义或逃往了外省,最后一部分进入了沙皇俄国。同时给汉族人民也造成了巨大的伤亡。据民间传说,回汉村庄均无人、野狼成群穿街道——此乃为悲剧及历史经验,是我们永远不可忘记也应吸取教训的一大事件。而事发点之一即为华州(今陕西渭南华县)的秦家滩(村)。

三、“秦家滩”简介及有关回民起义的事件等记载

秦家滩(又称秦家滩村),位于陕西省关中腹地之渭南地区华州(含今华县、华阴两地,华州近期又“复名使用”——渭南市华州区——专指华县)城(今华县县城及华县火车站)正北,因地处渭河南岸滩上,又因当时生活居住该村的多为姓秦的回族人,故称秦家滩。秦家滩村南望秦岭,北傍渭河,渭河千百年来养育着甘肃省部分区县及陕西省关中地区的各族人民。渭河横流于关中地区,且蜿蜒曲折。秦家滩隔河相望的为渭河北岸的大荔县张(家)村,北岸西边为渭南孝义镇。秦家滩东面为下庙乡,西面为赤水镇等,曾有“孝义的银子、赤水的蚊子”之说法,此说法说明了“孝义的有钱人家多,赤水咬人的蚊子多”,此乃也是渭南地区自然、经济与民族文化的写照。秦家滩的地理位置与下述文献《壬戌华洲回变记》中的记载及《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中的内容是吻合的。

秦家滩为清朝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的导火点之一。清朝汉族开明人士李启讷在其向上请奏的《忧愤疾书》中这样论述:“四月十九日……二华团重即寻至华州之秦家村。秦家村者,系华州回民居住之一所也。团重直至秦家村,声言‘回民造反,先行剿洗!’”*参见李启讷《忧愤疾书》。上述文献中,“二华团”指的是华县、华阴的团练,而团练即是当时的地方武装;“秦家村”即为“秦家滩村”;“四月十九日”,“此处误,应为四月二十三日”[5]40。

有华阴汉民欲将华州之秦家村回庄烧毁,……四月二十四日,仍将秦家村并沿河回庄烧毁。*参见《平定关陇纪略》。

“由此可见,回民起义是由华州和华阴地主团练逼上梁山的。秦家滩、乜家滩等沿渭河一带回村被地主团练烧杀之后,回民纷纷北渡,向渭南仓头镇和大荔沙苑回民居住地方集结,准备起来向官府和地主团练进行抗争。”[5]40上述多部文献的记载均说明:“秦家滩”(包括“乜家滩”)为回民起义导火点之一。而关于“秦家滩”(包括“乜家滩”)的“错误论点”也在多部文献中产生了。

四、原始文献记载之检索

作为一个从事多年图书馆工作及研究的笔者,检索了多部文献,并进行了实地调研。

首先进行了原始文献的检索:清末民初知识分子刘东野所著《壬戌华洲回变记》中之记载:

渭邑赵权中曾……经圣山村(砍)竹……赴州控诉……询其理屈,堂谕……快头秦英回民也,忿忿下堂……华阴议和各团行至下庙,闻回族北渡状,且望见迤北烟火,遂烧秦家村……侯坊里吕永基,平定坊、魏家庄先后渡渭击贼……井边妇女甚多。不数武,跑着跌着哭着,子女衣包冲突……东至州城下庙,西至赤水、大涨、南至田村、涨村,烧杀三十余里……二婶、三婶投井……*参见刘东野《壬戌华洲回变记》。

上述文献说明:

(1)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爆发点之一为华州秦家滩(村);(2)文献中并提到了赤水镇、下庙镇及侯方里等;(3)隔渭河北岸的渭南市临渭区孝义镇汉族团练头人赵权中(赵老五)为主要参与者之一。

笔者分析后认为:上述几个地方:秦家滩、侯方里、赤水镇、下庙镇均早已存在; 秦家滩与侯方里同时存在,并非易名。

五、亲赴渭南华县“秦家滩村”进行实地调研及考证

我们又进行了实地调研。亲自乘车赴渭南华县,打听到了秦家滩村的位置;秦家滩村至今仍存在,位于华县县城正北、渭河南岸。

我们到了该村并进行了调研,采访了当地的老人与中年人,他们多数认为:回民起义导火之原因主要由于华州府对某一案件(涉及回汉)处理不公道所引起的。另外,一位姓独的老同志还说,他在甘肃天水铁路部门工作时,曾遇到了秦家滩的回族后人,在天水附近居住,将该村依然称为秦家滩村(宁夏、甘肃平凉、新疆及哈萨克斯坦等地都有这种例子),并与老人拜认老乡。

笔者于2015年3月赴甘肃平凉参加一学生婚礼时,曾遇见了几位回族师生及老乡,其中一位就是秦家滩村人的后代,他们所居住的老家之村庄仍称“秦家滩村”。

另关于秦家滩村的存在问题是否有断层?当地一位姓魏的老乡(据说前辈曾是团练的头目)说,回民起义后,秦家滩被烧成灰烬,现在的秦家滩的位置从渭河滩边向南远离了约一里路……自称是国民党回族将领马步芳的后人前几年从香港来过此地,一是考察当年回民起义的导火点;二是考察现在回族发展之状况。另据一位姓独的老乡说,回民起义后,清政府将秦家滩村等回民居住村寨及遗留的东西作为“叛产”,供起义中损失较重的汉族老乡居住及使用,但汉族老乡多数人心有余悸,不愿来秦家滩居住。之后,清朝政府规定了“秦家滩村为河滩之地,种粮可不上缴”等优惠政策,勉强有一部分人居住到了秦家滩村。1965年,秦家滩村从大坝以北,搬到了大坝以南,即现在的秦家滩村位置。笔者问道,1956年左右秦家滩存在吗(因为研究回民起义研究文献多为1956年的调研记录)?姓独的老同志说,我40年代就出生在秦家滩村,一直到1958年,我被招到甘肃天水铁路部门工作,秦家滩村从未有过更名或不存在的现象。民国时期,秦家滩村属下庙乡管辖,解放后,属侯方乡管辖,1962年又转归下庙乡管辖。

上述几位老乡的谈话,经笔者综合分析后认为:(1)“华州的秦家滩今改为侯坊乡”为错误论点;(2)“解放后至1962年期间”,“秦家滩村”仅归侯方乡管理,并非“改名为侯坊乡”; (3)侯方乡(原称“侯方里”)至今仍是侯方乡,位于秦家滩村的西部、渭河的南岸,而该论点就是在这期间的“1955年至1956年的调研”中提出的,故为“文献编著中的硬伤错误”。此为实地调研之考证。

六、关于“侯方乡”

侯方(古文献称“侯方里”)是隶属于华县的一个乡,早已存在,并非由“秦家滩”村更名,曾经管辖过秦家滩村,且侯方乡至今仍是侯方乡,位于秦家滩村的西部、渭河南岸,是与秦家滩村大体平行的渭河南岸的一个地方,隔河北望为渭南市临渭区的孝义镇——回民起义的又一重要事发点(前已论述)。

笔者分析认为:由于“秦家滩村”与“侯方乡”均是大体平行于渭河南岸的两个地方,故可能造成调研中的“粗心错误”,可能是调研人员人为的。

七、关于“乜家滩”

笔者另经调研分析认为:当时(同治元年四月即公元1862年5月)回民起义的导火线为“汉族团练凌晨三时烧杀‘秦家滩’及‘乜家滩’”,是否“乜家滩”不存在了?

笔者又检索了古文献《重修华州县志稿》,“地方志作为一种特殊的地方性史料,是全面了解某一地方基本情况的直接材料,是一种文化继承,修志是地方文化积累的过程,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并且还有对正史纠误补缺的重要作用”[3]63。此文论点尤其应该通过地方志文献进行考证。

《重修华州县志稿》十册(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西安排印)其中卷三《建置志回教条》记载:

唐中叶回鹘来长安者,或留居沙苑……秦家滩一带,遂为回教窟穴。……注(解):……自回族在圣山砍竹,州牧……快班头秦英,回族也,忿忿下堂,谋变愈急。嗣后华州团长白祥生,合渭邑团长张映兰,缉诛回民……回民纷纷北渡,秦家寨(笔者认为即为秦家滩)、乜家滩焚烧一空,遂有回族大祸。*参见《重修华州县志稿》,民国三十六年西安排印版。

《重修华州县志稿》十册,其中卷十一《人物志》记载:

毕步高,孟村附学生,集壮丁练团……直捣秦家滩、乜家滩老巢。无何敌麇至,被围,刎死。*同上。

上述两篇古文献均从不同角度记述了华州秦家滩唐朝中叶后即为回族居住区,“圣山竹子事件”后,毕步高、白祥生等率团练凌晨烧杀“秦家滩”“乜家滩”,此乃回民起义的导火点,同时说明了当时还有“乜家滩”。

另说明一点,上述两篇古文献也带有浓重的地方封建统治阶级的语调和观点。

针对“乜家滩”,笔者又问了“秦家滩”的老乡及华县(包括华阴)许多地方的老乡及县干部等,他们均说华县(包括华阴)没有“乜家滩”这个地方了。

八、用地图文献进行的考证

我们又用地图文献进行了考证,50年代出版的陕西渭南华县地图及21世纪由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的《陕西省地图册——渭南地区——华县地图》[6],均标出了秦家滩及其所在的位置——华县县城正北至渭河边,与大荔县张(家)村“隔河相望”;侯方乡也同时存在,与“秦家滩村”大体平行于渭河南岸之西边。而在华县、华阴(回民起义时的华州——当今又复名使用)的地图上,均未查到“乜家滩”,故笔者断定:“乜家滩”不存在了,可能被烧为平地了。

九、结语

经过调研、走访、实地考察及历史文献及地图文献等考证,得出结论:

(1)陕西省渭南地区华县之“秦家滩村”一直存在,并非“华州的秦家滩今改为侯方乡”,此乃多部文献编撰中的错误论点;

(2)侯方乡早已存在,并非更名之地;

(3)“乜家滩”确实不存在了——可能被烧为平地了,此为“回民起义史”资料中笔者的又一新发现;

(4)在此文中,笔者对多部文献中的该“错误论点”进行修正,意在还“科学调研”及“学术研究”之正确性;

(5)渭南地区华县“秦家滩村”(回民起义导火点之一)这个重要地方依然存在;

(6)此案例作为加强文献编撰、编辑的严谨性之鉴。

参考文献:

[1] 马长寿.马长寿民族史研究著作选——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 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3] 穆旋.明(天启)《同洲志》述略[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6):60-64.

[4] 贾熟村.冯玉祥集团与西北地区人士之恩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6):72-76.

[5] 韩敏.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6] 陕西省地图册——渭南地区——华县地图[M]. 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马俊】

The Investigation, Textual Criticism, Corrections of “Qinjiatan VillageRenamed Houfang Village in Hua County” in the Documents aboutUprising of Hui People

MA Guang-hua1a, YANG Juan2, DANG Xiao-hong1b, YAN Hong3

(1.a.Library; b. Department of Geolory,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9, China;2.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CAPF , Xi’an 710086, China;3.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and Navig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Air Force, Xi’an 710077, China)

Abstract:The “soft injure”, especially the “hard injure” in document compiling should be taken seriously for careful argument, revision and avoidance. The wrong argument about “Qinjia Tan Renamed Houfang Village in Hua County”is presented in several articles about the Shaanxi Hui people’s Uprising, and “Hui people’s uprising” lasted 16 years in the history of Shanxi province. One of the places is “Qinjiatan Village” which is in Hua Zhou of Shaanxi Province (Hua Zhou at that time covering Huayin county, Hua County of Weinan regions now). By carring the investement on the spot, interviewing the peoples at the place in question and retrieving the literature (Maps and books), the author reaches a conclusion: “Qinjiatan Village”is there as before, really not renamed, “HouFfang Village” being there long ago. “Miejiatan Village” was burned and nowhere found. This is a new argument now.

Key words:“hard injure” in document compiling; Qinjiatan Village; Miejiatan Village; uprising of Hui people

作者简介:马光华(1960—),男,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04-10

中图分类号:K290;G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6)03-0019-05

【秦地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