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专业建设与翻译人才培养的创新性探究

2016-03-16张林

文教资料 2016年18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建设

张林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1)

翻译专业建设与翻译人才培养的创新性探究

张林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1)

随着翻译地位的逐渐提高、内涵的不断丰厚、本质的不断完善,翻译专业建设与翻译人才培养成为高校无法规避的问题之一。本文论述了现如今翻译专业存在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师资队伍建设不专业”、“课程设置衔接不合理”三方面问题,并阐明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专业的师资建设”及“合理的课程衔接”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翻译专业建设翻译人才培养创新性

一、引言

“德智体美劳”是评价学生的基本准则,也是完善教育的趋向目标;而“听说读写译”是学习英语的主要方面,也是学好英语的必备技能。以前我们在外国语言(文学)教学中,强调“听、说、读、写、译”,“译”的地位似乎是在末位。现在把“译”拿出来作为一个专业来对待,那么它的内涵和本质就发生变化[1]。自2006年以来,随着信息化、现代化、科技化及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为满足全国对高素质翻译人才的需求,教育部于2006年批准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高校试办本科翻译专业(BTI);2011年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的培养单位从原来的40所,激增到159所。时至今日,MTI培养单位的数量仍持续增加。

翻译,作为最重要的语言技能之一,是提高大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英语教学最直接的目的之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2]。精通英语就可以作译员吗?然则非欤。学习听说读写就等同于就读于翻译专业吗?并非如此。翻译专业建设与翻译人才培养难道不可照搬照抄英语专业建设与培养方案吗?实则谬论。从事翻译工作需具备广博的背景知识、专业的翻译技巧及扎实的英语功底,三者缺一不可。他人或因时间自由而选择翻译,或因高额薪水而从事翻译,或因译文成就而热衷翻译,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无论由于何种目的,翻译的地位与作用无可取代。中国翻译教育可以说是“轻舟已过万重山”[3],本科翻译专业教育可谓是培养合格翻译专业人才体系的摇篮与基石,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发展即将迎来火热的夏天,乃至收获的秋天[3]。现如今,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正在不断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二者之间逐步建立起密切联系。由此可见,各高校应将翻译专业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将翻译人才培养工作视为重点任务之一,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进而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深层次转向。

春播夏盛,秋收冬藏。随着方兴未艾的中国翻译教育事业日渐得到关注,在其发展的同时衍生出一些问题,即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师资队伍建设不专业及课程设置衔接不合理。面对问题,我们并非孱弱无力;发现问题,我们并非无法解决。期望通过翻译专业建设与翻译人才培养的创新性研究,各高校携手努力,实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翻译人才的目的。现从这三方面问题着手进行翻译专业建设与翻译人才培养的创新性研究,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唯物辩证法指出:“在事物的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而在事物的内部起主导作用的则是指矛盾的主要方面。”[4]而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则是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的扮演者。教师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之一,但这仅为次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成绩的高低、进步的大小、发展的好坏要取决于学生自己。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教授于2016年7月1日在沈阳师范大学进行的题为“十三五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与研究”的报告强调:“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我们要关注人的成长。”[5]《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若学生缺乏求知若渴的心态,没有清晰明朗的目标,欠缺自主学习的意识,教育建设焉有不败之理?

分析现在部分大学生的学习状态,着实令人担忧,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新学期伊始,对于教师的脾气秉性知之甚少的学生,由于担心挂科,就会在学习方面相对认真、投入心血。相处过后,注意力不集中、考前突击的情况屡见不鲜。更有甚者,直接旷课、逃课。“混日子”、“混文凭”成为部分学生的代名词。虽然这样的学生为少数情况,但是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还会扰乱我国的教育建设。显而易见,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性,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刻不容缓。

2015年11月1日,财经日报的官方微博发表了九段言论——写给“渴望更好的自己”。其中一段文字着实令我难以忘怀:“读书,不只是拿文凭或发财。不是大学决定你的未来,而是不管在什么样的大学、什么样的环境,你都知道你要成为哪种人。好好读书吧,它会让你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也会让你明白,这世界上有很多优秀的人,你会开始有靠近的动力。”学习目标是激励你奋发图强的不竭精神动力,是鞭策你奋勇向前的内在支柱源泉。失去目标就如同在海上航行的船只失去方向的指引;丧失目标就如同在攀爬高峰的人们失去绳索的庇护。设想,如果每名学生都能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毫无疑问会提升整个社会和国家的精神风貌,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何况带动翻译专业建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建立文化自觉是推动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道德建设是提升大众文化自觉的主要途径。提升大众的文化自觉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有研究者指出:“学习者同时持有多种积极目标定向,并且学习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可以共同促进学习者的动机和学习。”[6]综上所述,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而增强文化自觉性,不仅有益于个人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翻译专业建设的完善,而且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学习了翻译,便只顾竭力前行。

三、师资队伍建设不专业

德行厚重,途道大光;为人厚道,攻业乃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看似光鲜亮丽的一个头衔,却传承着德行与厚道。教师,看似悠闲自在的一份职业,却承载着重任与使命。

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职业教育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7],“就革新技术与职业教育必不可少的需要而言,教师的作用仍然是最重要的”[8]。教师是学生求学道路的领路人,是学生人生旅途的指明灯。倘若领路人迷失方向、指明灯出现故障,学生怎能不迷茫?又怎能在翻译领域大展拳脚?又怎能实现人生理想抱负?

“强将手下无弱兵,弱将手下育慵卒”。环顾整体翻译专业师资队伍,可谓卓尔不群、兢兢业业。但仍有部分教师翻译能力较弱,在翻译时不注重词汇选择、不强调用词搭配、不分析译文精彩之处;部分教师授课照本宣科,只注重答案讲解不分析文章脉络、不分享自己的见解;部分教师把授课当成任务,为上课而上课,使得学生下课后总结起来“不知所云”甚至“毫无收获”;部分教师授课时把分组讨论当成授课的全部形式,只负责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头脑风暴,自己却不进行指导、不提出意见。这样的不负责任,这样的误人子弟,不能称之为“教师”抑或“园丁”,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培养出更出色的翻译人才,因为他们没有资格引领学生展翅翱翔。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丹麦、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给我们做出示范,他们已经制定严格的职业教师入职标准。如丹麦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必须首先在高校接受所教课程的职业教育,并有5年专业从业经历,其中包括两年普通教育教学专业经历,在此基础上参加教师培训课程,再成为教师;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教师的最低标准是:大学学士学位或硕士学位及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的高级资格证书[7]。而在德国各个层次的职业教育机构对师资要求不同,但从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师要求可以看出其要求之严格:拥有研究生学历,有五年以上工作经历,其中至少在相应专业岗位上工作三年,有两年以上的教学或培训经历,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原则上要有博士学位,并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及教学法等专业知识,有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和方法的能力[9]。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将包容留下;“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山将无私留下;“日出扶桑,其道大光”,日将温暖留下;“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河将奋进留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将睿智留下。受学生爱戴的教师不一定都诙谐幽默,也不意味着严肃死板,但他们一定专业、优秀、团结与乐观。

四、课程设置衔接不合理

王志伟认为:“美国高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与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其主要特点体现在翻译需求的持续性、方向设置的灵活性、课程设置的多元性和翻译研究的系统性等方面。”[10]

分析本科翻译课程群,会出现语言基础类技能课程(英语语言基础技能课、汉语语言基础技能课及英汉语言对比类课程)、翻译专业核心类课程(口译、跨文化翻译等课程)与专业翻译选修类课程(影视字幕、文化翻译、批评与赏析等课程)衔接不合理。学生在语言基础类技能课程方面只是略知皮毛或囫囵吞枣,就接受翻译专业核心类课程方面的训练,可能会导致“竹篮打水一场空”。与此同时,课程设置应该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的目标与本校特色、市场需求乃至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相结合,帮助学生成为有责任、有担当、有使命的译者。

就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而言,孙也刚在“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4年年会”中指出“今后研究生教育改革应贯穿‘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一条主线,抓‘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与‘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两个着力点,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标”[11]。MTI注重实践,因此在课程设置与选择上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增强翻译训练。如外事口译、会展口译、国际会议传译等技能模块课程对提高学生的转译速度、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等有所帮助,注重技能并非忽略理论。根据教指委的要求,MTI毕业论文可以采用实践报告形式,但实践报告中需要涉及翻译理论。因而理论课程有其开设必要性,但要少而精。西悉尼大学的翻译硕士课程中有一门法律翻译课程,学生可以到法庭中感受真正的翻译过程,积累真实案例经验。这门课程的设置给予我们参考价值及借鉴经验。

计算机辅助翻译(CAT)课程群的设置会受到部分学校的忽视,但Memsource Editor、SDL Trados等翻译软件集格式对应、操作方便、优质高效等功能于一身,在建立术语库、查找与校对等方面都体现出独特的优越性。因此,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群应得到相应重视。“真实案例将学生直接引入职业的翻译环境之中,体验真正的翻译项目,深入了解专业的项目规范、客户要求,项目分析和报价、翻译流程、质量控制等内容,这样才能对翻译实践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大纲需求以及学生水平,针对不同软件不同功能收集定制化的演示案例或作业案例”[12]。

综上所述,根据培养方案、培养目标等设置翻译专业课程,改善不合理的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使其实现横向联系与纵向传承有深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五、结语

所谓“翻译”,不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符号转换”,也不单单是归化与异化、补偿策略等技巧,翻译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实践。翻译具有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和历史性等本质特征。它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随着人们对翻译形而上思考的进一步深入,翻译的本质将会得到更全面、更深入的揭示[13]。所谓“专业”(major)一般指大学教育中学习者所主修的科目。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中将major定义为“学生在大学里所学的主要科目”(themain subject thata studentstudies at college or university)[14]。提及翻译专业建设,首先需要明确翻译专业定位。作为新兴学科的翻译专业,在受热门追捧和热议的情况下,正在快速前进、不断发展。

无论是BTI抑或MTI教育,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两个关键词是“质量”与“特色”。所以,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单位一要注重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二要打造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的“特色”[3]。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名成员,作为翻译系教师的一个个体,进行翻译专业建设与翻译人才培养的创新性研究,责无旁贷。学习翻译专业的同学们在教师的教导与培养中茁壮成长;在教学与实践的熔炉中淬炼重生。不奢求所有学生都能够达到“高、精、尖”的水平,但是一定要不断进步最终攀登理想高峰。通过“质量”与“特色”的完美结合,在注重翻译专业建设与翻译人才培养的高校中学习的翻译专业学生,经过学校的栽培与自身的努力,一定会为翻译专业建设乃至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有一座山脉,遍布荆棘,恶石丛生,此名:理想;有一座山脉,看似平实,实则绚丽,称为:人生;有一座山脉,虽低如丘,不可睥睨,名曰:追求。经历过风雨锤炼的翅膀才可以飞得更高;经历过苦难洗礼的心灵才能够坚韧无敌;经历过不懈追求的建设才会精益求精。翻译专业建设与翻译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

[1]何刚强.“四重忧患”伴“三关失守”[J].上海翻译,2016(2):1-5.

[2]卢思源.展望21世纪的翻译教学与研究[J].中国翻译,2001(1):41.

[3]仲伟合.我国翻译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翻译,2014(4):40-44.

[4]姜丽丽.对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的思考[J].才智,2011:192.

[5]王定华.“十三五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与研究”沈阳师范大学报告上的讲话.沈阳,2016年7月1日.

[6]Church,M.A.,Elliot,A.J.&Gable,S.L.Perceptions of classroom environment,achievement goals,and achievement outcomes[J].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2001,93(1):43.

[7]唐智彬,石伟平.国际视野下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思路[J].教师教育研究,2012(3):57-62.

[8]UNESCO(赵中建选编).技术与职业教育和培训:21世纪愿景[A].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430.

[9]王建初,等.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J].比较教育研究,2005(9):59-63.

[10]王志伟.美国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及其对我国MTI教育的启示[J].外语界,2012(4).

[11]孙也刚.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4年年会上的讲话.河北,2014年3月.

[12]王华树.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翻译技术教学实践[J].中国翻译,2012(3):59.

[13]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14]庄智象.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009重印).

立项课题: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

课题名称:网络环境下高校翻译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课题号:JG13DB059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建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