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当前对话德育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2016-03-16陈晓霞

文教资料 2016年18期
关键词:平等性学校德育师生关系

陈晓霞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试论当前对话德育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陈晓霞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对话德育是对灌输德育、独白德育的扬弃,是解决当前学校德育实效性低等问题的有益探索。通过阐述对话德育对当前学校德育的重要性,分析对话德育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一些方法建议。

对话德育不足方法

在《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与《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均提到德育的时效性不高的问题。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因素有很多,而德育的手段与方法是影响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对话德育在对话原则与对话精神的指引下,创新德育的手段与途径,是提高德育时效性的有益探索。对话德育对当前学校德育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不足,需要我们加强探讨和分析。

一、对话德育的意义

对话德育是对以往灌输德育、独白德育的批判与否定。首先,对话德育消解了教师权威,肯定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1]。在对话德育过程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布道者,而是与学生地位平等的对话主体。其次,对话是理解与反思的桥梁,是师生双方价值观念合成的基础。师生进行德育对话的过程即为一种品德展示与践行的过程,同时是思维交流、汇集、碰撞与协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双方的精神得以发展、人格得以提升[2]。再次,对话德育“意味着扬弃德育过程的单向、独断的道德强制”[3]。在对话德育过程中,师生双方均是道德的交互主体,师生双方进行平等交流,任何一方都“有权利对规范的合理性、公正性提出自己的看法,拒绝定于一尊或权威的主宰”。最后,对话德育尊重人说话的天性,体现了道德教育的道德性原则。“成年人和孩子是一样的,我们的意识都处于永久的对话中”[4]。因而对话德育是回归人性的道德教育,是尊重人性的道德教育,而道德教育是否具有道德性也恰恰取决于此。

二、对话德育研究的不足与前景展望

有关对话德育的研究数量不断增加,但是质量参差不齐。数量的增加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大家对对话德育的关注度有所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尝试用对话的方式改变德育中的种种困境。但是,有关对话德育的研究质量并不高,多集中在对概念的解读、特征分析、模式建构、意义阐述等方面,对对话理论依据的探讨不够深入。此外,研究多为实证性研究,缺乏实践基础。具体而言,对话德育研究的不足与展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明。

学者从多个角度论述了“对话是什么”,但是很少有人明确指出“什么是对话”,换言之,大家都在论述对话的内涵,却没有人注意到对话的外延。现有文献论及的对话多是以有声语言为中介、发生在师生之间的对话,那么,第一,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以非有声语言(如通过聊天软件、通过电子邮箱等)为中介的沟通与交流可不可以归入对话的范畴;第二,在学校德育中存在多个主体间的对话,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而学校对话德育是不是只包含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不是生生对话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不能纳入对话的范畴之中。这两点现有文献未做出明确界定,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我们所论及的对话德育是学校德育的一种德育模式,因而对话德育的概念界定或者说在给对话德育下定义时最终应该落脚为“学校德育”或者宽泛一点说“德育”,即应为“对话德育是……学校德育”,但是有许多文章把对话德育定义为一种“活动”,内涵过于宽泛,因为不仅对话德育、德育是活动,而且教学、游戏也是活动。内涵过宽就必然导致外延不明。所查文献中所论述的对话德育基本上是在讲学校中的德育,但是很少有文献在界定对话德育的概念时,明确指出,本文所论及的就是学校德育。

(二)忽视了对话德育最为显著的特征:互动性。

在论述对话德育特征时,学者大多论及对话德育的平等性、理解性、生成性、开放性及主体间性等,但是对话德育最为显著的特征恰恰是众多学者忽视的对话德育的互动性。简言之,对话德育的过程就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实现对话德育的最基本途径,唯有师生之间互动,才有师生之间平等关系的构建,进而才有对某一道德问题师生之间达成一致的理解甚至生发出更为多元的解释,等等。因而,我们有必要就对话德育的互动性进行深入探讨。

此外,从文化的传承方向角度而言,前喻文化是指长辈向晚辈传授知识经验,晚辈主要想长辈学习的文化;同喻文化是指长辈和晚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后喻文化是指晚辈向长辈传授知识经验,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文化。基于此理论,由于知识大爆炸时代的来临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教育包括学校德育的开展已经开始从前喻文化阶段向同喻文化与后喻文化阶段过渡,学校德育不再单纯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之间要相互学习、甚至在某些方面教师要向学生学习。因而,在学校德育中,在生生对话与师生对话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生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教师向学生学习的情况存在。就此而言,对话德育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其互惠性。

(三)有关对话德育平等性论述程度不够深入。

学者在论述对话德育的平等性时,要么论述了师生双方在德育过程中是平等的个体,要么论述了平等性的重要意义,但是没有学者就师生之间是否能够建构一种真正平等的关系,因为教师毕竟是掌握着系统的德育知识。从德育知识的学习方面而言,教师与学生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性。

此外,从没有学者论述对话德育的平等性的度的问题。我们在追寻或者在推崇平等的师生关系,但是这种平等的关系的度何在。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算平等的师生关系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思考。

综上,就平等性而言,第一,对话德育中的平等性与我们平常谈及的民主、平等中的平等是不是等价的,第二,在对话德育过程中,师生平等关系的度的问题,即师生在那些方面以及在那种层度上平等的问题。以上两个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四)未界定对话德育的适用范围与适用人群。

从对话德育提出至今,大家都在追捧对话德育,似乎对话德育可以解决德育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做法直接夸大了对话德育的作用与价值。此外,在研究德育时,有学者探究道德是否是可教的及什么样的道德是可教的,但是在对话德育的研究文献中,鲜有人论述是否是所有的道德及所有学生都适合用对话的方式进行教授,这涉及对话德育的适用范围问题。对此,有两点值得思考:第一,对话德育的内容范围,什么样的德育内容适合用对话方式进行教学,或者说哪些内容通过对话方式进行教学能收到较好效果。第二,对话德育的适用人群。是否是所有老师都有能力采用对话方式进行教学,是否是所有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有能力参与到对话德育中。因此,对话德育所适用的内容范围与适用人群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对照性试验确认。

(五)构建师生关系是偏重于对教师的要求,忽视了对学生的要求。

在论述对话德育的实现途径——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时,大多数学者都是从教师角度出发,对教师提出了种种要求。但是,对话是在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中进行的教学活动,只对教师提出苛刻要求,而未对学生行为作出任何规定性,未免有些厚此薄彼。因而,是否可以转换一下研究视角,尝试从学生角度出发研究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的可行途径,因为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涉及教师,同样涉及学生,而且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有利于老师的教学顺利进行,更多的是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

[1]冯永刚.刍议德育教师话语霸权[J].江苏高教,2007(5).

[2]曹辉.后现代道德教育“对话”的基本内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1).

[3]周兴国.论对话伦理作为学校德育的伦理原则[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3).

[4]查尔斯·霍顿·库利著.包一凡译.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70,66,65.

猜你喜欢

平等性学校德育师生关系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平等性原则在法国公共服务基本法中的适用性问题研究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新农合”对医疗服务利用及平等性的影响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