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施全员育人的可行性路径探析
2016-03-16王洋
王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
高校实施全员育人的可行性路径探析
王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江苏南京211100)
摘要:全员育人既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举措,又是全面深化高校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环节。但高校在实施全员育人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育人机制不健全、育人平台不完善、育人主体不积极等问题。高校应积极建构党政领导示范育人、专业教师多元育人、退休教工助力育人、校企校社协同育人、辅导员专业育人的全员育人体系。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全员育人可行性路径
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使命,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它不仅要求高校内部各类育人主体相互配合,积极践行育人为本的理念,而且需要高校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协同育人的自觉性、创造性,形成全员育人的最大合力、最优格局。新形势下,高校切实贯彻全员育人的理念,探索全员育人的可行性路径,既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素质能力的必要举措,又是全面深化高校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环节。
一、全员育人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全员育人,顾名思义是指育人主体的全员性,狭义上指高校内部的全员性,涵盖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等方面,广义上不仅指高校内部的“三育人”,更涵盖高校、社会、家庭等各系统的大育人体系。
1.全员育人有利于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在高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契机下,以“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核心内容的人才培养改革刻不容缓。社会进步与时代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更严标准,培养具备世界眼光、中国情怀、时代特征的高素质、强能力公民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必须瞄准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要求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及服务育人密切配合,而且需要政府、企业、社区等加强协同,发挥助力育人的作用。全员育人能够充分整合各类育人资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及其学习态度、生活方式、文化修养等各个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和引导”[1]9,从而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全员育人有利于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培育、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体系,“以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为培养目标”[2]。素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及个人的紧密结合,离不开各大教育系统充分调动系统内教育主体的自觉性,从自身优势的素质指标出发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实现受教育者可持续地自主性发展。单个教育系统,如学校教育的成效是有限的,培育的素质指标是单一的,难以满足受教育者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全员育人是高校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抓手与重要保障,对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质量与成效意义重大。
二、高校实施全员育人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全员育人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载体,但部分高校在实施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育人平台不完善、育人主体不积极等问题,直接制约了高校全员育人的深入实施,大大削弱了全员育人的教育合力。
1.体制机制不健全。全员育人的理念已经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各高校也在人才培养中积极践行这一理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素质教育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部分高校缺乏健全的体制机制,尤其是领导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及示范机制,导致高校的全员育人缺乏顶层设计与统筹实施,缺乏持续性、制度性和科学性,育人力量分散,育人活动单一,育人的资源得不到最大限度的整合,育人的成效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成效。
2.育人平台不完善。育人平台是实施全员育人的基石。目前,由于全员育人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高校的全员育人平台主要体现在班主任队伍建设、校企协同育人方面,平台形式还比较单一,在管理育人、后勤育人等方面缺乏相应平台支撑,尤其是缺少退休教职工、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参与的育人平台。目前,专业教师的育人平台还主要局限于课堂,缺少专门的常态化育人平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现象。
3.育人主体不积极。全员育人要求高校内部各类人员,包括专业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都担负育人之责。但由于各种原因,高校中真正树立育人为本意识的教职工不很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似乎已经成为专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存在日益萎缩的趋势”[1]29。部分专业教师重知识传授,轻道德教育,呈现出只教书不育人,或者只科研不育人的现象,而管理人员与后勤人员也缺乏育人意识,只做事不育人的现象在部分高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高校大力推进全员育人的路径选择
高校应积极践行“以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营造“处处都在育人、时时都在育人、人人都在育人”的良好氛围,从校内与校外两个维度激发学校各类育人主体、社会各类育人资源的内在自觉性,构建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面参与的全员育人体系,为培养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时代特征的高素质、强能力公民而努力。
1.党政领导示范育人,强化全员育人顶层设计。高校党政领导应高度重视全员育人工作,率先垂范,积极参与各类育人活动,始终将全员育人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始终,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健全保障机制,推进全员育人的落地生根。高校应组建全员育人工作小组,加强对全员育人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制定全员育人的规章制度,建立与完善全员育人的工作机制、考核体系,明确专业教师、管理人员、后勤人员及辅导员等各类主体的育人责任,积极协调高校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及社区等校外育人资源的合作关系,为全员育人的全面实施提供政策支撑、经费及场地保障,促进全员育人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科学化。
2.专业教师多元育人,激发全员育人内在动力。育人是专业教师的根本之责,立身之本。高校应积极创设专业教师多元育人的平台,通过师德建设驱动、考核评优督促、榜样示范激励等形式,全面推动专业教师践行育人之责。首先,以班主任队伍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班主任的先进性建设。一方面,出台班主任工作条例,规范班主任的职责条例与工作内容,明确对班主任工作的过程考核与激励机制,保障班主任的育人成效。另一方面,立足优秀班主任论坛,评选优秀班主任,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加强不同年级、不同年限班主任的交流,共同为高校人才的培养献言献策。
其次,以团学导师队伍建设为重点,扩大专业教师参与育人工程的平台。科创导师以科创项目指导为中心,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等各类科创赛事、专利发明、创新基金申报为主要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建立科创型社团,通过项目研发、实践操作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创业导师以创业项目督导为中心,以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为载体,建立与完善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学业导师以专业发展辅导为中心,以专业课程学习、毕业论文设计为主要载体,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
最后,要以党员教师队伍为先锋,实施教工支部与学生支部、学生社区的对接制度,发挥教工党员在思想引领上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低年级学生党支部的常态化、科学化、制度化建设。教工党员通过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帮助学生解答思想上的困惑,尤其是对专业发展与职业规划的探索,从而形成稳定的大学观、专业观及就业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3.退休教工助力育人,增强全员育人主体力量。退休教工是高校实施全员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以关工委为依托,以二级关工委常态化建设为契机,积极发挥退休教工关心育人大计、助力全员育人的作用。高校应紧密结合人才培养实际,充分发挥关工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牵引作用,积极搭建退休教职工在教学督导、老少共建、主题教育、帮学助困、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常态化、特色化平台,让青年学子切身感受到退休教工的思想关怀、生活关心。
同时,学校应积极推进学院二级关工委的常态化建设,在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出台学院二级关工委常态化建设考核细则,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充分调动学院开展关工委工作的积极性,积极鼓励学院因地制宜,搭建特色化小微平台,将关工委工作做实做细,如聘请退休教工担任学生党建、科创导师,指导学生党建与科创工作,实施青蓝工程,通过参与备课、听课、评课全过程,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开展学困生关爱工程,通过老同志润物无声的大爱,激发学困生自强不息,砥砺前行。
4.校企校社协同育人,提高全员育人工作实效。人才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推进校企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常态化运行是全员育人的重要补充部分。高校应高度重视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积极密切校企合作关系,深化校企合作内涵,以健全的机制、多元的形式加强校企协同育人。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设立企业奖助学金、科创基金、社会实践基金,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以企业开放日为契机,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增强校企间的互知互联。除此,还可以聘请企业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及技术骨干为特聘导师,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学业发展的规划指导。
社区是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重要基地。高校应积极拓展社会实践资源,广泛建立街道社区实习实践基地,通过“科创进社区、志愿服务进社区、支教进社区”等形式,践行高校社会服务的职能,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和责任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认识,加强思考。同时,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科技馆等公共资源也是全员育人的重要资源,高校应以实践教育为抓手,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真正提高育人的实效性与社会性。
5.辅导员专业育人,促进全员育人常态运行。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承担着高校育人的主体责任,是全员育人的最重要力量之一。辅导员应积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强化专业技能,在思想政治引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有所专、有所长,成为职业化、专业化及专家化辅导员。
高校应大力推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为辅导员提升专业技能,提高研究水平提供物质保障与专业指导。高校应积极推荐辅导员参加省部级各类培训,以辅导员微课堂的形式分享培训心得,实现培训资源整合与共享,鼓励辅导员结合学生工作实际,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王齐君.基于全员育人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2]朱小蔓.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2):5.
课题项目:2015年江苏省教育系统党建研究会课题《校企协同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的常态化机制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5JYDJ-YB0056;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基层党建创新项目“大学生党员全过程、常态化教育管理的实践探索”,项目编号:DJSJ2015B05;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全员育人视角下思政教育方法与路径创新性研究”,项目编号:DJYJ2015B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