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蔡邕

2016-03-16蔡德莉

文教资料 2016年3期
关键词:刘师培蔡邕碑文

蔡德莉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广元 628017)



解读蔡邕

蔡德莉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广元628017)

摘要:蔡邕是汉末魏初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他多才多艺,博采众长。在他身上,既能看到传统儒家的思想观念,又能看到道家思想的影子。在东汉末年文坛上,蔡邕的赋作也占有一席之地。历代文人都对其评价中肯,值得细细品读。

关键词:蔡邕碑文赋思想影响

蔡邕,东汉后期著名文人,著名女诗人蔡琰之父。据《后汉书·蔡邕列传》所记载:“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菟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所著诗、赋、碑、诔、铭、赞、连珠、箴、吊、论议、《独断》、《劝学》、《释诲》、《叙乐》、《女训》、《篆艺》、祝文、章表、书记,凡百四篇,传于世。”由以上史书记载可看出,蔡邕是一个孝子,还是多才多艺的文人。除了正统的史书记载外,还有一些不足为凭的小说家言。如《太平广记》卷一六四引《商(殷)芸小说》载:“张衡死月,蔡邕母始怀孕。此二人才貌甚相类,时人云:‘邕是衡之后身。’”这个传说当然不足以让大家信服,但也从侧面表达了人们对于蔡邕的博学与才华的充分肯定。

蔡邕曾为《东观汉记》续补《十志》,然而,《十志》的撰著尚未告竣,蔡邕就被赶出了京城。他的别集著录于四库全书中,名曰《蔡中郎集》,其提要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别集类一:

《蔡中郎集》六卷,汉蔡邕撰。《隋志》载后汉左中郎将蔡邕集十二卷。注曰:梁有二十卷,录一卷。则其集至隋已非完本。《旧唐志》乃仍作二十卷,当由官书佚脱,而民间传本未亡,故复出也。《宋志》著录仅十卷,则又经散亡,非其旧本矣。(《四库全书总目·蔡中郎集》)

《蔡邕集》今存诗五首,其中《饮马长城窟行》是否蔡邕所作,尚待确定,姑置不论;《初平诗》仅存二句,亦难品评其高下;《答对元式诗》、《答卜元嗣》为应酬之作,未能称工。但《翠鸟诗》托物述怀,抒恨流离羁旅之感,情深意挚,比兴婉洽、词采清丽,堪称汉代五言诗的上乘之作,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蔡邕的赋今存十五篇(包括残篇),这在数量上已不算少,汉末以前,恐无人能敌。文学史上讲到汉末的抒情小赋,大抵以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嫉邪赋》为代表作,而对蔡邕赋却极少论及。

关于蔡中郎的作品,碑文为历代学者、大家所称赞。西晋·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说:“且上古之铭,铭于宗庙之碑,蔡邕为杨公作碑,其文典正,末世之美者也。”刘勰《文心雕龙·诔碑》云:“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才锋所断,莫高蔡邕。观杨赐之碑,骨鲠训典;陈郭二文;词无择言;周胡众碑,莫非清允。其叙事也该而要,其缀采也雅而泽。清词转而不穷,巧义出而卓立。察其为才,自然而至。”意思是自东汉以后,石碑大量出现。蔡邕的碑文,在叙事上全面而扼要;词采上雅正而润泽;文辞清晰而又变化无穷,新义巧出而又超然卓立。可见,刘勰对其碑文创作的评价是相当高的。这里依次论及了蔡邕撰写的《太尉杨赐碑》、《陈太丘碑》、《郭有道碑》、《汝南周勰碑》、《太傅胡公碑》等,将其视为蔡邕碑文写作的代表。《太尉杨赐碑》凡四篇,是蔡邕五十三岁时的作品。第一碑,严可均辑自旧本《蔡邕集》。后三碑,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蔡邕集》分别题为《汉太尉杨公碑》、《文烈侯杨公碑》、《司空文烈侯杨公碑》等,其内容大同小异。《陈太丘碑》凡三篇,是蔡邕五十四岁的作品。其一见《文选》卷五十八,题曰《陈太丘碑文》,是应河南尹种拂之请而作。另一篇张溥题曰《文范先生陈仲弓碑》,第三篇作于中平五年。《郭有道碑文》见《文选》卷五十八,题曰《郭有道碑文》,是蔡邕三十七岁的作品。《太傅胡公碑》凡三篇,是蔡邕四十岁时的作品。三篇文字略有不同,严可均并题作《太傅胡广碑》。

刘师培在《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绪论》中说:“若以文体而论,则箴、铭、颂、赞,蔡中郎、陆士衡并臻上选。”他认为:“蔡中郎所为碑铭,序文以气举词,变调多方;铭词气韵光彩,音节和雅。”(《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各家总论》)可见,刘师培对文章的音节研究也十分关注。

除诗、赋、碑、铭、诔、赞之外,蔡邕还写了一些奏疏、论议、杂文,其中也不乏佳作。《戍边上章》是光和二年上《后汉十志》的奏章,开篇在略表获罪髡徙朔方的心情后,接着剖陈自己撰补汉志的志向、经过,以及“适有头角”,被罪“逐放边野”、“悬命锋镝”的处境,笔带感情,情词危苦,感人肺腑。《朱公叔谥议》、《和熹邓皇后谥议》、《历数议》、《谏伐鲜卑议》等引经据典,剖析纤毫,结构谨严,如老吏断狱,非大家手笔不能办。《释海》以务世公子设问、华颠胡老作答写法,讥时刺世,表白自己遗俗守静的志尚,情理交融,词采富艳,可与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班固《答宾戏》、崔骃《达旨》争雄。本传云:“邕实慕静,心精辞绮。”“心情辞绮”四字不但恰当地概括了蔡邕作品的风貌与特色,而且是对蔡邕文学成就的高度肯定。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辞绮”的作品虽然可以车载斗量,但堪称“心精”而又“辞绮”的作家屈指可数。

陆机在《遂志赋序》中曾评蔡邕:“冲虚温敏,雅人之属也。”刘勰这样概括蔡邕的风格:“蔡邕精雅,文史彬彬。”刘勰此论,与之一致。刘师培十分赞同刘勰对蔡邕的评价,他在《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蔡邕精雅与陆机清新》中说:“至于蔡中郎之文,亦绝无繁冗之弊,《文心雕龙·才略篇》云:‘蔡邕精雅,实为定评。精者,谓其文律纯粹而细致也;雅者,谓其音节调适而和缓也。今观其文,将普通汉碑中过于常用之句,不确切之词,及辞采不称,或音节不谐者,无不刮垢磨光,使之洁净。故虽气味相同,而文律音节有别。凡欲研究蔡文者,应观其奏章若者较常人为细;其碑颂若者较常人为洁;音节若者较常人为和:则于彦和所称‘精雅’当可体味得之。”蔡邕所作的碑文风格并非完全一致,诚如刘师培所总结的:“其所为碑铭,往往一人数篇,而篇法各异。……如《陈太丘碑》共三篇:一篇但发议论,不叙事实;两篇同叙事实,而一详生前,一详死后。”(《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论谋篇之术》)可见,文章的创作也追求“通变”。

刘师培在《汉魏六朝专家文》一书中对蔡邕的评价很多,据粗略统计,达十多处之多。内容也涉及很多方面,包括文章内容、语言风格、音律节奏等。这给我们研究蔡邕提供了许多借鉴之处。对于蔡邕文学思想的渊源,他认为:“蔡伯喈之文亦纯为儒家,其碑铭颂赞固多采用经说,即论事之文,亦取法《春秋繁录》,而文章之重规叠矩,则又胎息于荀子《礼论》、《乐论》。”《文心雕龙·宗经》篇云:“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蔡邕对汉代的典章及礼仪非常熟悉,他作有《独断》、《明堂月令论》等礼学著作,又作《灵纪》、《十意》(志)及诸列传等史书。

蔡邕出身于世族地主家庭,从小“覃思典籍,韫椟六经”,“骋驰于典籍之崇涂,休息于仁义之渊薮,槃旋乎周孔之庭宇,揖儒墨而与为友”(《释海》),“忠孝素著”(《后汉书·蔡邕传》)。儒家的用世精神与责任心驱使他先后两次进入仕途,忠义观念又害得他获罪髡首放逐朔方,亡命江海,以至最终丢了性命。因此,蔡邕的主导思想应属儒家体系。但是,也不能忽视家学对其的影响,《后汉书·本传》记载:“六世祖勋,好黄、老。”在现存《蔡邕集》中,不但有歌颂仙人的《王子乔碑》,而且不止一次地礼赞洪崖、赤松子,不但有老子守冲或戒盈的思想痕迹,甚至带着庄子安时处顺、持神任己、与物无争等观念的明显烙印。可见,他的思想中也有道家思想。他善于把道家的清静无为与儒家的“用行舍藏”巧妙地统一起来,以之观览世事,并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所以,蔡邕的思想应当说是以儒学为主的儒、道两家的杂糅。笔者认为,刘师培上述评价“蔡伯喈之文亦纯为儒家”不妥。

刘师培还在书中提到了研究作家及作品的方法:“研究一家之文于本人之外,尚需作穷源竟流功夫。”(《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论研究文学不可为地理及时代之见所囿》)这与当代学者李春青在《诗与意识形态中》提到的“尊重不同文类间的互文本关系”这一“重建文化语境”的思路即研究方法是大相径庭、相互补充的。孟子早就提出过“知人论世”说,这给我们研究文学作品提供了很好的线索,不过刘师培在此基础上又有所推进,既要借鉴,又不可为其所囿。

作为东汉后期少有的文学大家之一,无论在文体方面,还是在音乐节奏方面,以及其他方面,蔡邕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文学成就,后人常用“张、蔡”并称,《文选》卷十七《文赋》李善注引臧荣绪《晋书》评陆机、陆云兄弟“天才绮练,当时独绝,新声妙句,系踪张、蔡”。在后代的文学作品中,仍能看到蔡邕的影子,如元末南戏《琵琶记》就是以蔡邕为素材,只不过对其进行了艺术上的加工,把史书中的多才多艺这一人物形象塑造成不忘糟糠之妻、忠孝两全的形象,可见,蔡邕对后世的影响力非常深远。

参考文献:

[1]永瑢.四部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4]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5]刘师培.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何宏玲.论蔡邕所作碑文[J].学林纵横,2000,(8).

[7]跃进.蔡邕的生平创作与汉末文风的转变[J].文学评论,2004,(3).

猜你喜欢

刘师培蔡邕碑文
未言心相醉,不在接酒杯
飞白的创新
敖汉旗万寿白塔蒙古文碑文新释
慧思陶勒盖碑文解读
阜新元代大玄真宫祖碑碑文新录
刘师培的 成功“秘籍”
蔡邕听琴
大师拜大师
工布江达县“万善同归”碑文考释
蔡文姬辨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