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心之力
——基于解放思想的思考

2016-03-16黄大鹏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四川成都611731

文教资料 2016年11期
关键词: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能动性

黄大鹏  陶  佳(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也谈心之力
——基于解放思想的思考

黄大鹏陶佳
(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611731)

摘要:解放思想不是搞五花八门,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基础上激发人的创造力;实事求是不是把人禁锢在静止的“实事”上,而是要以变化的实事为根据,目的是做到“求是”。心之力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提出的一个概念。

关键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心之力

近些年来,人们更深层次地解放思想,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和进一步完善。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关于物质和意识谁决定谁的争论由来已久,对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形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水岭,这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并由此产生正确的方法论,唯心主义是错误的世界观并且必然产生错误的方法论,我们应当积极提倡唯物主义批判和反对唯心主义。

在中国,虽然唯物主义被广泛接受,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地区和特定的人群当中,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依然存在。在某些偏远的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相信着最原始的鬼神说或者天国、地府说,经济发达地区的商人常常会求神问卜,初一、十五给赵公元帅上香上供,就连部分高级知识分子在遇到诸如考试、升迁、工作、婚姻等问题上也会去寺庙求神拜仙。

关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术语,恩格斯这样描述:“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别的任何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是在别的意义上使用的。下面我们可以看到,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怎样的混乱。”[1]我们谈唯物主义有一些原则上的误区,比如谁提倡意识的重要性或是论及精神力量的巨大作用时,就把矛头对准他、批判他。我们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马克思说的抽象的“物质”和“意识”两个概念错误的具体化到生活中,好像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比一个远大而眼前看不见的“理想”要重要得多。当下就有这样的调侃:良心多少钱一斤?爱情多少钱一两?某些人没有搞清概念,把马克思说的“物质”等同于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物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的“意识”当做个人的昏迷状态或是有意识状态的“意识”,把自己片面理解的“意识”和片面理解的“物质”相交,这样极容易使人落入“拜物主义”、“拜金主义”的圈套,这绝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思想,事实上马克思强烈地批评过这种唯物主义——“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2]。

二、心之力和宗教

宗教的教义和指导方向从根本上说是唯心的,但是宗教之所以能够产生能够长期存在并得到发展,不在于它的唯心主义成分而在于它的唯物主义内核。列宁提到过僧侣哲学也称作哲学唯心主义,并这样论述道:“哲学唯心主义当然有认识论的根源,它不是没有根基的,它无疑是一朵无实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3]这就揭示了唯心主义不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凭空产生的,而是有一定的唯物基础。实际上某些人去寺庙并不是被“吸引”过去的,而是被自己“推动”过去的,这个推动力就是“心之力”。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不是宗教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宗教”,人类把这种抽象的心之力具体化夸大化就产生宗教。面对现实苦难时人们就把心之力具体化为一种救苦救难的有形力量,中国的观音就是这样;当生产资料丰富、物质生活好转之后人们又会把心之力具体化为对更美好的事物的追求。由于历史的惯性和现实的条件,目前情况下这种把心之力具体出来并夸大化的现象还将继续存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心之力的不断发展,心之力一定会转化为一种对更具体、更可实现、更理性的目标的追求——共产主义。

文学、艺术、哲学等都是表现心之力的形式。当然心之力在这些领域起作用不是单独的,还会和人的智商、情商、性格等等综合起作用,但是心之力是最根本的。没有心之力,智商、情商、性格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朝一个方向使劲,心之力是指导人追求的方向和目标的能量。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有这样一段论述:“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因此,问题也在于,这许多单个人所预期的是什么。愿望是由激情或思虑来决定的。而直接决定激情或思虑的杠杆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可能是外界的事物,有的可能是精神方面的动机,如功名心、‘对真理和正义的热忱’、个人的憎恨,或者甚至是各种纯粹个人的怪想。”[4]恩格斯这里所说的“精神方面的动机”及后面举的一串例子就是心之力。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心力这个能量起作用时是不会用世俗的道德观来评价好坏的,正如恩格斯说的“甚至是各种纯粹的个人的怪想”。道德在不同时代、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标准,心之力是不会受这些标准羁绊的,它只是客观代表着历史前进的方向。

如果我们在分析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时候把物质和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就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也不利于解放思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仅仅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这样单向、简单的关系,还有更多的内容。我们可以把唯物主义中的物比喻成容器,意识比喻成水,容器的大小和形式决定了水的多少和形式,容器里盛下的水是唯物的意识部分,溢出来的就是唯心的意识部分,因为只有容器里的水才是现实的、可用的,溢出的就是多余的、浪费了的、对现实没有意义的。唯心主义者认为这里的水可以高于容器而独立地以固定的形态存在,或者他们会说有没有容器,水都在那里,这种形而上学的思想听起来很玄乎还能攫取很多人的头脑,他们会说水溢出来就不存在了吗?空气中没有水吗?以此他们死活就是要让意识摆脱物质,但是他们殊不知意识死活也摆脱不了物质;他们静止地理解了“容器”,不知道土壤和空间都是“容器”,当然从现实上来说,就具体的问题来说,不用争论得那么深奥,比方你用桶去打水,溢出来的就是不能为你所用的,比如你拿杯子喝水,满出来的你就喝不到了,但是我们一般会把水装到桶或者杯子的最大量,否则不仅没有充分利用桶和杯子,而且没有充分利用好水资源,“从这个意义来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时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时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情况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5]。这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认识了物质与意识的这种关系就容易理解心之力的内涵。

三、心之力和其他意识

中国历史上讨论和研究心之力的大有人在,比如:王守仁、梁启超等。但是他们都不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为了更好地阐释和理解心之力,对物质、意识、心之力、主观能动性四个哲学概念之间关系的分析是极为重要的。不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那么复杂,物质和意识的先后问题是毫无疑问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但是有了鸡和蛋之后哪个更重要?没了哪个都不行。在人类社会产生前或者人类社会灭亡之后地球、世界或者说宇宙中还是有物质,但是这个物质和人类(这里指泛义的人类,包括宇宙中一切有意识有认知能力的能动的高级生物)社会是没有关系的,也和意识没有关系,和心力、主观能动性更没有关系。我们说物质决定意识,如果没有这个意识的存在那么谈何物质的决定作用?这里说的物质是和人类意识相对应的物质,意识也是和客观物质相对应的意识,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不是一方取代另一方的关系。“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动物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它虽然也与外物发生联系,但这种联系是自在的、天然的,因而不是‘关系’。人要能动的改造自然,使其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只有人才与外物发生关系,一种‘为我而存在的关系’”[6]。脱离这个关系谈物质和意识是机械的唯物主义而不是辩证的唯物主义。

心之力和主观能动性都是属于主观意识的范畴,但又有明显的不同,如果说主观能动性是“主观”的话,那么心之力就是“产生主观的主观”。主观能动性强调的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实践也好,计划、蓝图也好,一般是要借助物质的手段把人的意识表现到客观世界中,其表现的结果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心之力是一种内在的能量,是隐藏在意识里的并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表现出来的能量,它可以主动释放出来,也可以被动激发出来。心之力是不分好坏的,它是使人产生目标并向目标靠拢的向上性的动力。心之力起作用的跨度比主观能动性大,密度比主观能动性高。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一个很有上进心的学生,当他勾勒人生前景并刻苦学习的时候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是当他睡觉时或者偶尔喝的酩酊大醉的时候,看似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时候,心之力仍然在起作用并且是积极向上的;当然心之力和主观能动性也有共通之处:心之力需要通过能动性表现出来,他们之间还有一些“重叠区域”,这个区域是他们相互作用的纽带——决心、意志、干劲等。当心之力通过主观能动性对外界施加影响的时候,这些纽带就会高速运转,其作用就会表现得特别明显。

心之力属于意识,但又不是一般的意识;心之力和主观能动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心之力决定于物质,又是人类改造物质的力量。心之力具有三个基本属性:向上性、层次性和群体性。

第一,向上性,这是心之力最根本的属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总趋势之所以是只会前进不会倒退,不是天然形成的,是因为心之力的向上性,心之力通过把人的主观意识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并改造物质世界、创造着物质世界,并以之前的物质创造为基础人类实践更向前进一步,如此循环往复从而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前进和发展。

第二,层次性,层次性说明心之力是一个运动着的哲学概念,不是静止不变的。不管是个人还是整个人类,心之力都是具有层次性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史观,人类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时期、奴隶社会时期、封建社会时期、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在这五种社会形态里人类追求方向和目标是明显不同的,心之力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改变,社会形态也促进着心之力的变化。每个人在生命的不同时期也会有这种差异。当然这个层次性是发展的而不会是倒退的,当发展到一定层次的时候,“从这时起意识才能现实地想象:它是和现存实践的意识不同的某种东西;它不用想象某种现实的东西就能现实的想象某种东西。从这时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7]。

第三,群体性,群体性是指心之力对社会作用的表现形式,它必须表现为一个群体状态时才能起作用,具体地说就是表现为一个阶级或者一个阶层时心之力才能对社会起作用。当这个群体扩大到整个人类时,人类中绝大多数人的心之力就决定着历史前进的方向,也就是占人类大多数的无产阶级的心之力代表着历史的前进方向;而不在这个群体之内的人的意识是不属于心之力的,只是代表他们个人或者某个小团体的“私心”。

心之力属于意识,也是决定于物质能反作用于物质的,心之力与物质的关系就好比土壤和种子的关系,物质是土壤,心之力是种子。土壤总是决定种子的,有什么样的土壤就有对应的种子生存,但是种子不可能永远被埋在地下,它总会有出头之日,并且会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这都是土壤里原来所没有的,也是唯物主义可以和浪漫主义兼容的原因。种子源于土壤决定于土壤但又会有高于土壤的形态。心之力是从物质世界里长出来的永远也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但经过层次性的进化之后,心之力会表现得高于物质。“由此可以说明:为什么在某些可以进行更一般的概括上,意识有时似乎可以超越同时代的经验关系,以致人们在以后某个时代的斗争中可以依靠先前时代理论家的威望”[8]。

心之力是人类物质实践活动达到的总和所决定和产生的一种唯物主义的力量,它是属于人类的意识,但又不为人的意识所改变,它既是人类和物质世界相互作用的润滑剂,又是推动和促进,必须从解放思想的角度出发,认识人与世界的关系及解释人类能够改造世界的原因,并通过对心之力的认知和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2012:23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12:133.

[3]列宁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56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2012:25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12:463.

[6]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5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12:162.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12:205.

猜你喜欢

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能动性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早期斯拉夫派宗教哲学家对德国唯心主义的阐释与批判
实践唯物主义的三重辩护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
“新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
冯契对毛泽东的主体能动性思想的解读和阐发
对唯心主义要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