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还可以这样讲
2016-03-16李霁宇
□李霁宇
红色故事还可以这样讲
□李霁宇
读完李秀儿的《平娃的墓园》,适逢我正在四川的大巴山中进行采访。这里有许多红军和游击队的传奇故事,这类题材的作品我也读过一些,而李秀儿的这部小说,不落俗套,令人眼前一亮。小说从一个小红军不幸牺牲、一个农民家庭建起墓园下笔,开口很小,挖掘很深,就此切入,将读者带进一个战火硝烟的年代,并延续了几十年的风云变幻,写出了大树、小树、新树一家三代人的悲欢离合、起伏跌宕的人生。
我曾为李秀儿的第一本散文集《随同行走》写过序。在我的印象中,她的散文不守成法,收放随心,看似无意的闲笔经营,却很打动人。没想到她又用别致的小说笔法,向读者呈现了一个不易写好的红色故事。
这部小说写得生动、有趣、好看,且发人深思,其中不乏时代背景的斑斓色彩以及人物命运的无奈及潮起潮落的沉重,并从中透出些许朴素的人性光辉。故事很简单,一个红军墓地,三代守墓人。如何将这个故事写成一篇动人的小说,却委实不易。而李秀儿下笔从容,从主人公三代的命运落墨,将一波三折的故事放在时代风云变幻的脉络中展开,令人唏嘘不已、掩卷长叹,或有感同身受的难言意会。
故事开头,一个小红军受伤,红军团长委托当地老乡照看,不料小红军因伤重去世。当时是战乱年代,各种势力呈拉锯状态,不同的军队在这个小山村进进出出。作者将各种军队用诙谐的笔调概括为灰衣军、蓝衣军、黄衣军、黑衣军、绿衣军、杂衣军,分别是红军、滇军、国民党中央军、黔军、川军、杂牌军。面对小红军的后事,不同的军队表现不一。比如蓝衣滇军到了,说:“还不快埋了,你是等着中央军来找麻烦吗?”黄衣中央军到了,因为抓红军有赏,便要敲诈勒索。这黄衣军要对大树的媳妇施暴,一时之间,大树怒伤了这个黄衣军,就此逃跑,去马帮当了脚夫……几岁的小树跟父亲大树在马帮成长。其后,小树有了儿子新树。后来小树的儿子新树学了考古专业。
时光流水般过去。
小红军静静地躺在墓园,却又经历了不平静的风风雨雨。小说将几十年的风雨化成了墓地的风云。解放了,土改了,分地了,要划成份了,大马锅头的成份划分成了难题;公社成立了,因为守护红军墓,民政部门要批钱,而要证明红军墓又成了难题,红军团长留下的证物——一纸写有五枚银元的证明和六颗子弹怎么也找不到了!终于等到已是司令的红军老团长二进山村,红军墓才得到证实。之后,“文革”开始,红卫兵来了,要改造墓园,而立碑的县政府成了“走资派”不得署名,更意料不到的是红军老团长也成了走资派被打倒,于是,墓碑被砸!这段史实便生动地在这墓园上演。
故事还没有结束。作者开始针脚严密地收尾。
后来,改革开放,社会发展,高铁线路要穿过这片墓园。当初在房地产商人的引诱面前,固执的守墓人坚决不愿意拆迁。此时小红军在梦中出现了,他想坐高铁回到他的家乡。于是,守墓人——八十岁的老人小树终于同意了。墓地迁到虎头山。而拆迁过程中,在老墙的断垣残壁中竟然发现了当年老团长留下的信物:证明、银元和子弹!故事圆满结局。作者将八十年的风云际遇浓缩地编织进这部不长的小说中,行文洗练,剪裁得当,许多细节也把握准确。在这部小说在构思上,将几十年前的往事植入后几十年的现实中,并将两者结合起来,靠这个几十年不变的墓园为线索,谋篇布局,用心巧妙。对另外一些人物的描写,比如大树的媳妇菊花,马锅头张长水,后来小树的爱人杏儿等,也都各有特色,将他们的故事,穿插其间,让作品丰满有致。作者文字简约优美,格调轻快中略带忧伤,深得小说三昧。
小说呈现的有克制的东方喜剧色彩,也为作品增色不少。这种喜剧,是亦庄亦谐、庄谐得体的喜剧,是将批判锋芒内化收敛之后的喜剧,是擦去悲伤泪痕留下矜持大度微笑的喜剧,是使叙事铺排要言不烦的喜剧,也可以说,是一种很有品味的真正的喜剧。比起那些反智商的“神剧”,那些低智商的“红色”故事来,这部小说自有其含蓄优美的轻喜剧风格。
我曾经在作者散文集的序中说,李秀儿的写作可能会是她人生之路的另一种选择和发展。她的细微观察,对事物的敏感,对人物的揣摩,对人生的感悟,准确而从容的叙述文字,没准儿会将习惯的言说(她原来做过电视主持人)化为更多的文字。但愿她在小说的创作领域更上层楼!
这部小说,描写大树和小树在马帮的那段颠沛流离的生活,虽说是小树成长经历的铺排需要,但多少有些游离于主题之外。而她写到马帮南下滇缅和西进大理等地的经历,以及独具特色的风情和民俗等,虽属旁枝斜逸,却也饶有趣味。写到昆明遭日军轰炸的情景,如历历在目,令人愤慨。这部小说原本是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而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却让我这老龄读者也手不释卷。那么,这也算是一部另辟蹊径,别有趣味,少长咸宜,成人也可阅读的儿童小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