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重构民间文学创作及改编的政治维度

2016-03-16项亚光

皖西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民间文学核心价值观

李 莉,项亚光

(1.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2.皖西学院体育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论重构民间文学创作及改编的政治维度

李莉1,项亚光2

(1.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2.皖西学院体育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摘要:民间文学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民间文学创作及改编的政治维度主要体现为政治决策、政治心理和政治审美3个层面。当前彰显主流价值观、增强文化软实力、塑造与世界潮流相契合的民族精神都离不开民间文学的参与,重构民间文学创作及改编的政治维度极具现实意义,这一重构应从3个方面着手:顺应新媒体发展,传播核心价值观;赓续优秀传统,打造民间文学创编新格局;加强国际合作,传播中华民族精神。

关键词:民间文学;政治维度;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

中国有着绵延数千年的文学创作历程,文学具有鲜明的独立发展性,但文学的存在不可能脱离政治。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审美自治论”盛行,政治化被视为文学自主性、现代性和审美性的障碍,“任何试图重新引入文学理论政治维度的言论,都可能被视为‘倒退’——倒退到‘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文革’时代”[1]。文学和政治被解读为从属和反从属的关系,这种二元对立式的认知有意忽略两者之间的多元联系,往往将文学引入所谓“纯文学”的迷潭。在商业化大潮卷袭,多元化价值林立的当下,文学的创作、创新和预期受到市场和传媒的强势冲击,引领文学走出断裂和迷茫亟待解决;与此同时,随着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中国国际事务的增多,文学的政治功能需要重新思议,这些都促使重建文学的政治维度成为迫切需求。民间文学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他文学形态一样,其生存发展与政治有着多元关联。在这里,我们尝试梳理民间文学政治维度的层面,并说明何以需要以及如何重构民间文学创作及改编的政治维度。

一、民间文学政治维度透析

民间文学是民众集体创作、传播、共享的口头语辞艺术,反映的是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2](P1)。纵观我国民间文学发展历程,惩恶扬善、尊老爱幼、热爱和平、歌咏爱情和追求美好生活是其内容的主流,也是构建人民生活和谐发展的重要精神素材。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历代统治者无不重视民间文学对百姓思想生活的引导,利用民间文学为统治阶层服务,而民间文学亦在与政治互动的过程中拓展其格局。民间文学创作及改编的政治维度主要体现为政治决策、政治心理和政治审美3个层面。

(一)政治决策层面

这是民间文学与政治关联的显性层面,民间文学因为政策制度的需要而被集中采集、整理、保护或者发生相应的改编。中国很早就有献诗、采诗的制度,统治者借此以观民风,这些“诗”中就有不少民歌。《国语·晋语六》记载范文子语说:“吾闻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听于民,于是乎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使勿兜;风听胪言于市,辨妖祥于谣,考百事于朝,问谤誉于路,有邪而正之,尽戒之术也。”[3](P147)可以想见,这些“胪言”、“谤誉”和“谣”中就包含民间歌谣、谚语、故事等各种民间文学形式。

民间文学因其与广大人民生活紧密关联和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天然特质而成为政策宣传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载体。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戏剧改革运动(简称“戏改”)就涉及大量民间文学作品,“旧剧把中华民族的历史通俗化了,但它是通过封建统治阶级的意识将历史歪曲了,颠倒了,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创作新的历史剧”[4](P527),在此政治环境下,众多民间戏曲、传说和故事都被重新改编以适应国家意识形态建设需求,“反封建”主题和表现“阶级斗争”成为主流,民间文学作品中积久形成的朴素、多元、强烈的“民间性”特质经由新的政治意识形态提炼擢升为“人民性”。20世纪以来兴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则是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我国国家政策与民间文学及文化的又一次正面融合。

当民间文学改编与政策制度产生直接联系时,政治的强势影响会推动民间文学在短时间内集中迅速传播,甚至影响部分民间文学作品在一段时间内发展变异的趋势,由此引发的“得失”之争常常成为学界争论的焦点,比如对于“戏改”的评价,一些学者认为“戏改”产生了一批影响深远的经典剧目,也有学者认为“戏改”损失了一批不符合当时政治要求的优秀民间戏剧作品,而且“恰恰是将最好的唱腔、最好的表演改掉了”[5](P256)。不过,无论争论如何继续,民间文学与政策制度的互动势必持续下去,并以各种新的形式彰显。

(二)政治心理层面

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对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生活的自发心理反映,既包括浅层的政治态度、政治情绪、政治评价,也包括深层的政治信念[6](P243)。民间文学和政治心理的关联更为紧密,民众通过民间文学快速形象的表达对国家政治举措、政治人物行止和政治风气的态度品评,成为反映政治生活的一面镜子。由笔者所在地区传至全国的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由皖西小调“八段锦”填上新词改编而来,表达对共产党领导革命的坚定支持和对美好新生活的无限向往。统治阶层通过民间文学作品了解民众的生活疾苦、政治评价、舆论情感早已经融入了我国的政治文化发展历程。 在当前网络传播的环境下,我国民间文学进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各类段子、博文、帖子、短文、故事均成为网民表达政治情感、评论时政的手段,产生了大量新民间文学样式,体现出与传统民间文学不同的新趋势。

政治心理潜移默化的积淀于广大民众心中,在数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农耕文明熏陶下的中国民众对国家和社会治理有着独特理解,家国相依、保家卫国、“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政治心理中根植厚重的“家国”信念,对“家”讲孝悌,对“国”言忠勇,这些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品质表达了老百姓最朴素的政治价值观,由此引发的民间文学及其改编作品不可胜数。比如各民族流传的英雄史诗,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嘎达梅林》、侗族的《吴勉》、柯尔克孜族《玛纳斯》等等,歌颂英雄们英勇不屈、保护家园的事迹,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更有无数表现保卫边疆、反抗侵略的传说故事,激发着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壮族地区广泛流传的瓦氏夫人抗击倭寇的故事,毛南族的谭福旺传说,中越边境流传的刘永福黑旗军助越抗法的故事、各类抗日民间故事,直到今天仍在历史中连绵回响。

(三)政治审美层面

在千百年的发展中,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琳琅满目。内容传奇、风格多样的优秀民间文学作品早已突破了政治政策的简单引导或是对政治文化的直接解读,而是通过塑造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设置精彩曲折的情节,将人物放置在两种或多种道德诉求尖锐冲突的复杂情境中加以刻画,使受众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感受家国情怀、伦常道义,将其蕴含鲜明的政治意味转化为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在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泽被后世。

这样的作品举不胜举,著名的民间戏曲“百岁挂帅”就将主要人物放置在特殊的情境中,如扬剧中的情节设定:大宋边关告急,天波杨府为保大宋,八房宗嗣仅存宗保一脉,不料宗保受困金山中箭而死,消息传来,杨府上下悲痛万分。穆桂英身负家仇国恨,意欲发兵又气不过宋王昏庸,听信谗言;柴郡主请求皇帝体恤杨家,另择良将,却耐不过佘老太君要挂帅亲征;杨文广为报父仇请求出征;杨家上下在“留根”和“出征”间左右为难[7]。正是这样忠孝难以两全的情境设置才将杨家将满门忠勇、为国为民的形象刻画的深入人心,使观众在壮怀激烈之余体悟到英雄之义和爱国之情。

可见,民间文学在政治决策、政治心理、政治审美层面与政治紧密相连。民间文学既有服务政治和政策需要的显性层面,也折射着深层的政治文化心理,民间文学在与政治的互动中提升了自身格局,也体现出鲜明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影响深远的优秀作品对政治的表达并不以丧失民间文学独特性为代价,而是经由人民群众心灵浸润与智慧冶炼将政治因素转化为美轮美奂的审美因素。

二、重构民间文学创作及改编政治维度提出的背景

进入新世纪后,电子传媒席卷全球、大众文化发展迅猛、中国经济显著提升等因素促使民众文化诉求趋于多元,与此同时,中国融入国际的政治格局也对我国文化发展提出新要求。在新形势下,我国的民间文学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重构民间文学创作及改编的政治维度成为非常现实的问题。

(一)主流价值不彰急需民间文学调和

这个时代是自媒体疯狂发展和大众文化急速膨胀的时代,低门槛易操作和交互强传播快使得“人人即媒体”成为现实,多元、多维、多类文化交互碰撞,这既带来了文化的空前繁荣,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问题。解构经典、回避崇高、情感缺失等等使人们切实感受到价值失落的迷惘,一些网络媒体不惜选用“新”“奇”“异”的内容来吸引大众眼球,提升点击率与关注度,“碰瓷”“扶老人”等事件被过度报道,屡屡成为网络热点,加速了道德失范现象的产生。“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主流价值不彰;与市场经济相契合的新兴道德不彰”[8]成为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难题。民间文学积淀着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智慧,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着为人处事之道,呼应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种情形下,呼唤民间文学改编,传承传统伦理道德,构建和谐、温暖的社会关系成为迫切需求。

(二)增强文化软实力期待民间文学发展新气象

民间文学集结着民众的集体智慧,昭示着国家和民族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展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如果我们缺乏文化竞争力,就难免在国际文化碰撞中“失语”,甚至有被同化的危险。当迪斯尼利用中国的花木兰故事传播西方主流价值观,把中国的功夫熊猫混搭成票房利器的时候,我们的文化产业却未能充分发掘利用我们的民间文学“富矿”,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当前我国的民间文学创作及改编现状不容乐观。一面是大量民间文学由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急速萎缩,虽然许多民间文学样态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但是一些地方仅仅将此作为文化的招牌和展示的对象,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优秀文化的承继问题,这种传承一旦离开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还能持续多久,民众是否愿意重新接受这些文艺尚需时间来验证;另一面是重复化改编和过度求新求异盛行,一些经典的民间文学如四大民间传说被一再重新改编成小说和影视剧,在商业化运作下,各种类型的重述、新编或翻拍轮番上演,内容和形式不断标新立异,但实际传播效果却不尽人意,又或是一些仍然具有广泛生命力的民间文艺被要求不断创作新作品,而仓促创作的新作却因为背离民间文艺传统美学等各种原因而被诟病或引起广泛争议。两个方面虽然外在表现截然不同,但其根源都是对民间文学传统的赓续不力。

诚然,我们的民间文学创作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新的时代和民众需求,但是如果这种创新是建立在僵化传统或抛却传统基础上的话,则注定沦为无源之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9]我们的民间文学创编需要在固本清源的基础上广泛吸纳外来文化,在时代变化和保留传统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继承传统,遵从规律,开拓市场”[10],呈现民间文学发展新气象,这也是提高文化软实力和促进民间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中华复兴的国际政治格局需要民间文化再创新

中国正在大气磅礴地走向世界,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正在进行,中国面临的政治环境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改变。传统中国既是一个政治经济大国,也是一个有着5000年历史和博大精深文化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一直处于世界领先位置,曾影响了东亚、中亚和东南亚的政治文化版图,可惜到了近代,中国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彻底改写了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和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心态。而今中华民族正在以“一带一路”形式与亚洲、欧洲、非洲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与建设,欲推动世界和谐发展,其面临的国际环境复杂性远远大于过去。面对新的国际环境,作为大国的崛起,不仅应体现为经济上的强大,还要从文化的政治维度出发,对内维系中华民族的内在统一,对外在全球文化政治版图中重新确立自己的个性、身份与地位。

在中国文化发展对外交流的长河中从不缺乏民间文学的身影。唐代文化广泛吸纳各民族文化,无论饮食衣着、诗歌绘画、俗讲变文、音乐舞蹈、生活习俗无不杂取中西,表现出恢宏的文化气魄,也塑造出开放兼容、强盛繁荣的盛唐气象,其中“俗讲变文”就属于民间文学范畴。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周恩来总理率队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时,曾以越剧戏曲片《梁祝》招待外国记者,塑造出新中国热爱和平、珍视传统的国家形象,成功抵制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形象的谣言和中伤,引起了强大的反响。可以说,民间文学在文化交流、增强认知、赢得认同、塑造国家形象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家复兴的深层底蕴是文化复兴。当下,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民间文学在创作上要正确认识新的政治格局,主动适应新的环境变化,突出新的政治维度进行创作及改编,塑造与世界潮流相契合的民族精神,开发更多的作品让世界了解中国,助力中华文化复兴。

三、重构民间文学创作及改编的政治维度

重构民间文学创编的政治维度是在梳理民间文学既有发展脉络的基础上,面对国内外新环境、新诉求和新趋势提出的新思路,试图建立当代民间文学创作改编与政治文化表达、政治心理诉求、政治教化实践和政治审美追求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当代民间文学在更广阔的政治文化语境中保持活力。

(一)顺应新媒体发展,传播核心价值观

21世纪以来,伴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各种新媒体不断涌出。新媒体更迭意味着信息的消费在方式上越来越具有交互性,在途径上越来越体现多元性,在内容上越来越走向开放性[11]。现代传媒是文学的载体,它既是现代文学存在的物质和文化条件,也催生了一种本源意义上的新质文学,开辟了一个文学新纪元。新媒体在改变民间文学创作主体,民间文学产出方式,民间文学文体种类、特征以及由此发生裂变的新民间文学精神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媒体“平等”“交互”的特性与民间文学的本质属性极为相似,新媒体下的民间文学发展必然会获得更深远的影响力。

当前民间文学创作及改编要顺应媒介发展,利用媒介技术传播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以政治维度为线,选编、改编重要民间文学作品,重扬优秀的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不仅如此,我们的民间文学创作者与改编者还要密切关注新媒介催生出的新民间文学形态,研究新民间文学特征和发展趋势,利用新民间文学样式传播正能量和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这对涤清社会不良风气、传播核心价值观和增强各民族之间的情感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二)赓续优秀传统,打造民间文学创编新格局

重构民间文学创作及改编的政治维度关键是要生产出一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具的精品,这也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求。这要求我们创造性的继承传统,将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与当代民众的生活巧妙结合,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发挥到实处。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量民间文学被改编成各种艺术形式以宣传新中国的政治政策或法律法规,大批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有幸得到系统的整理和挖掘,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优秀作品被认为宣扬“忠孝仁义”“三从四德”等旧思想而被加以禁止,过度的苛责和“去芜存菁”导致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及其表演方式的丧失,这在戏曲领域最为突出,我们丢失了更多的优秀作品或者优秀作品的更多表达方式。[12]上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电子传媒的迅速发展,各个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侵蚀,在这一进程中,一些农业社会保留下的民间文学作品及其丰富的创作经验、艺术技巧也面临急剧流失的严峻形势,优秀的民间文学传统难以为继。

疏离传统是当前我国民间文学创作及改编难出精品的重要原因,抛却传统、另起炉灶的所谓“创新”已然遭到大众的无情抨击并一再被历史扬弃。要改变这一局面,则要赓续民间文学深厚传统,避免过于放大传统民间文学作品中的糟粕,规避过度求新求异,自觉承继民间文学创作者在历史传承中形成的丰富的艺术范式、舞台表演、修辞技巧等多方面的经验成果,悟透经典民间文学作品撼动人心的秘诀,让我们的民间文学作品真正精彩起来,在此基础上广泛学习、吸纳世界优秀文化,惟其如此才能真正保护我们的民间文学遗产,从根源上增强民间文学创编的原创力,打造出充满活力的民间文学创编新格局。

(三)加强国际合作,传播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梦、中华复兴是每个国人的愿望,当前承载中华梦想,建设“一带一路”的伟大行动,需要以文化人,进而以“文德”化人成为文明的世界秩序,以此重建中华文明的自我,实现中国人的世界秩序[13]。改革开放 30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中国综合国力很快成为世界第二,但经济实力的大幅提高并不意味着世界秩序的改变,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对中国的不安、忧虑、怀疑甚至恐惧加强,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层出不穷,容易引发世界不安。从历史看,大国的崛起常常与弱肉强食和血雨腥风的战争相随。当前中国在复兴进程中尽管一再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奉行“互利共赢”的发展战略,但很多人因缺乏对中国文化深刻了解而固执地认为中国的崛起必定会侵害别国利益,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途径是让世界更广泛深入的了解并理解中国文化。

正如前文所言,惩恶扬善、尊老爱幼、热爱和平、歌咏爱情和追求美好生活是我国民间文学内容的主流,我们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源可供开发利用,我们应当以充满自信的心态主动与世界不同民族之间进行文化交流,除了集中整合优势文化资源,进一步扩大政府之间的文化交流外,还要利用传媒、技术和市场把我们的民间文学、民间文化全方位推向世界,以富有弹性、以柔克刚的方式释放文化力量,从民间到官方全方位地传播我国民间文学精髓,展示优秀民族品质,打造开放、和平、包容的国家形象,让中华文化再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辉煌与气度。

总之,重新构建民间文学的政治维度是顺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推进我国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重构民间文学创作及改编的政治维度就是要用鲜活生动的民间文学作品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在传承优秀民间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打造充满活力的民间文学创编新格局,增强民间文学交流,充分发挥民间文学感召力、亲和力,传播中华民族精神,塑造自信包容的国际形象。

参考文献:

[1]陶东风.重建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J].文艺争鸣,2008(1):6-17.

[2]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3]左丘明.国语[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

[4]周扬.周扬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5]张庚.张庚文录(二)[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6]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张炼红.地方戏的移植改编:从扬剧《百岁挂帅》到京剧《杨门女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戏曲改革运动个案研究[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1):232-245.

[8]郭凤海.中国崛起与文化安全[J].党政干部学刊,2015(7):4-9.

[9]人民网.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art.people.com.cn/n/2015/1016/c399291-27707112. html

[10]傅谨.本源·本体·本色——当下中国戏剧理论的三个关键词[J].戏剧文学,2007(5):11-15.

[11]何林军.论新媒体对文学发展的积极影响[J].中国文学研究,2012(4):69-71.

[12]傅谨.戏曲“三种传统”与“十七年”的再认识[J].民族艺术研究,2015(3):32-38.

[13]张文敏.当前文化复兴之意义和路径探究[J].理论研究,2013(4):39-45.

Re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Dimension for Folk Literature’s Creation and Adaptation

LI Li, XIANG Yaguang

(1.CollegeofCultureandMedia,WestAnhuiUniversity,Lu’an237012,China;2.CollegeofPhysicalEducation,WestAnhuiUniversity,Lu’an237012,China)

Abstract:The folk literature has very strong political function and social function. The political dimension of folk literature’s creation and adaptation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ree levels: political decision-making, political psychology and political aesthetic factors. To highlight the mainstream values, to enhance the soft power of culture, and to shape the national spirit which is fit for the trend of the world are inseparable from the participation of folk literature. Re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dimension for folk literature’s creation and adaptation to the political dimension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Reconstruction of the political dimension should begin from three aspects: conform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and communicating the core values; inherit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 and creating a new pattern of folk literature’s creation and adaptation; and strengthen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spreading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folk literature; the political dimension; core values; national spirit

中图分类号:I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735(2016)01-0116-05

作者简介:李莉,女,安徽肥东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项亚光,男,安徽宿松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SK2013B558)资助。

*收稿日期:2015-11-30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民间文学核心价值观
“民间文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神话与民间文学
——李福清汉学论集》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
论民间文学的时间存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