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部地区城市群创新研究综述

2016-03-16伟,王

皖西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部地区创新研究城市群

胡 伟,王 哲

(1.皖西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2.皖西学院大别山发展研究院产业承接与创新研究所,安徽 六安 237012)



中部地区城市群创新研究综述

胡伟1,王哲2

(1.皖西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2.皖西学院大别山发展研究院产业承接与创新研究所,安徽 六安 237012)

摘要:在对中部地区城市群概念和战略地位剖析的基础上,对中部地区城市群创新问题研究做了综述报道。结论表明,当前关于中部城市群创新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3个领域:中部地区城市群创新发展现状、创新发展评价指标建设以及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据此,文章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城市群创新指标体系的动态研究、城市群间的比较研究以及城市群生态研究。

关键词:中部地区;城市群;创新研究

中部地区的发展,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部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而城市群在其中担任重要角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近年来中部地区城市群建设和发展问题已引起各方广泛关注。本文立足于既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社会现实状况对中部地区城市群创新发展进行研究和总结。

一、中部地区城市群研究概况

(一)城市群概念

第1次展示了城市群现状的是法国地理学家戈德曼(Jean Gottman),他于1975年提出了大都市地带的概念[1]。此后,“Megalopolis”一词被引入中国,引起诸多专家的讨论与研究,形成了许多理论成果。综合可知,城市群的概念可定义为:在一定范围内,多个不同类型、规模、性质和层次的城市集中一起,以一个或多个主要城市为核心,依靠便利的交通条件,共同构建一体化的城市综合体[2]。中国的中部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安徽、山西6个省份,拥有中国28%的人口和10%的土地,每年的GDP占全国GDP比例大约20%左右,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关于中部地区城市群的规划问题学术界存在多种看法,下面对相关文献研究成果做出归纳。

(二)中部地区城市群范围界定

不同时期不同学者由于立场和视域的不同对中部地区城市群空间范围的界定形成了不同的认识,随着研究的深入,主要有4种观点:中部三城市群说、中部四城市群说、中部五城市群说和中部六城市群说。

“中部三城市群说”的学者主要有姚士谋、叶裕民、秦玉文、汪丽等,他们从中国城市群的整体出发,认为中部城市群应由湘中地区、中原地区和武汉地区3个城市群组成。而在《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中部四城市群说”,在这个意见中提出了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以及皖江城市带。此后,一些学者在研究中部崛起问题时使用这一说法。而“中部五城市群说”则是由中国宏观经济学会课题组提出,这5个城市群主要包括昌九工业走廊、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合肥-芜湖都市带。之后,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以及学者胡树华、牟仁艳也提出五城市群,但表述和划分又存在一些差异。随着城市化过程的进一步发展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学者们又提出“中部六城市群说”。童中贤在《中国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中又提出了六城市群的观点,这6个城市群主要指的是太原都市圈、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此外,提出六城市群的还有肖翊、赵伟等人,但概念和区域划分不尽相同[3]。

黄征学运用日本都市圈发展理论,使用不同经济势能辐射影响范围的半径划分城市群范围,从而给出结论:不论是发展现状还是发展潜力,中部地区的山西省、江西省内部形成城市群的可能性较小;其他4个城市群也因核心城市经济势能的差别、城镇体系的差异较大,需要国家政策的予以分类引导[4]。

(三)中部地区城市群的战略地位

1、中部地区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

城市群的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的现象[5]。城市群还是一个创新极,创新功能是区域发展的驱动力,城市群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增长极”和“创新极”的功能,可以大大增强区域竞争力,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6]。从中国版图看,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区域性并且差距较大,城市群就在其中担任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部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人文资源,而城市群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支撑下将极大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2、中部地区城市群是实现产业转移的平台,提高综合国力的引擎

自改革开放至今,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区按照非均衡发展战略的要求,得到了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由于历史的原因,中部地区的发展较之东部地区发展一直较为缓慢,加之国家对于西部地区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中部地区发展的“塌陷效应”更加突出。此时,中部崛起战略应运而生。只有充分释放被政策偏好抑制的中部能量才能有效地激发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内生活力[7]。中部城市群在发展中心的梯度转移中显现出强劲的后发优势,起到承东启西的纽带作用。由于中部与东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具有了一定的可行性。而中部地区在自然资源禀赋方面的优势又是其他区域所不具备的,客观上也使得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一定的优势[8]。中部地区实现产业转移,能够提升国家的整体综合竞争力。

3、中部地区城市群是弘扬浓厚历史的承载,培育灿烂文化的摇篮

中部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而现今依旧神采飞扬、熠熠夺目。继承、发展、弘扬这些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不仅是当代人的责任,更是形成城市群发展特色的迫切要求。中部地区在历史长河中孕育了这些文化,如今其城市群的发展必须承担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艰巨使命,在全球城市文明演化进程中独具一格、引领风骚。

二、中部地区城市群创新发展现状研究

城市群的发展通常会经历4个阶段,从初始的城市孤立发展阶段,逐渐到都市圈发展阶段,然后进入城市群快速发展阶段,最后进入城市群成熟发展阶段。通过对城市化率、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交通基础设施、空间作用、城市分工等指标的分析,可以发现中部地区城市群正处于都市圈发展阶段向城市群快速发展阶段的过渡时期[9]。可见,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仍然面临很多问题。

(一)城市化水平不高,发展速度缓慢

城市化发展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度量指标,既是体现经济社会结构的一个指标,又是一个反映国贸经济发展度的指标[10]。虽然中部地区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比同省区的水平高,但是城市化水平整体偏低,达50%左右,在全国平均水平范围内,还未实现新突破。与珠三角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相比,中部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差距高达30个百分点。不仅如此,单从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发展来看,部分地区城市化水平也很低。

(二)各城市群间的沟通与协作不足

由于各城市群发展之初都希望能成为中部发展的“支点”“引擎”,均提出了各自的发展规划,这些规划大多是“以我为主”,这也就使得各城市群的发展相对独立。各城市群的城市普遍存在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偏低的现象,城市之间相互服务的能力不强。中部地区各省之间的合作甚至弱于中部省份与东部省份的合作[10]。例如,湖南的“长株潭一体化”战略正逐步融入到泛珠三角合作框架,安徽的“长三角的纵深腹地”主要以向东发展为方向,江西的发展重点是融入“长珠闽”,山西又有加入环渤海经济圈的态势[11]。

(三)中心城市竞争力较弱,辐射作用不强

中心城市是城市群的支撑者和引导者,中心城市竞争力往往决定城市群的竞争力。无论是从分项竞争力还是利用外资情况看,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在全国城市中都处于中下游的位置[12]。《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中部地区武汉城市竞争力最强,但与北上广城市相比差距悬殊。赵玉在《关于中部地区城市竞争力的实证分析研究》中,使用SAS 8.0对其指标体系下7个系统的指标变量进行了因子分析,最后得出中心城市缺乏影响力、落后城市比较集中、大城市分布不均匀、大城市发展不全面的结论。这表明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薄弱,导致在中心城市的首位作用不明显,较难带动周边地区和城市的发展。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且层次较低

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和原材料,但中部地区的支柱产业是传统的基础制造业,这些企业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企业利润远低于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产业结构的趋同导致了产品的集中度低,生产集约化程度提升缓慢,从而降低了经济效益和竞争力[13]。韩辉也指出,中部地区的城市群产业结构有一定的相似性。一是经济实力不强,但差距不大;二是产业结构比例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较低,高能耗产业比重过大,重复建设现象严重[14]。中部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与国内发展领先城市群“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相比显得落后[15]。因此,中部地区城市群产业层次结构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必然会影响城市群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中部地区城市群的发展面临着外部环境和自身缺陷的双重困境[16]。从以上可以看出,要推动中部地区城市群的发展,必须从内因入手,才能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

三、中部地区城市群创新发展指标研究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中部地区城市群创新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观点。

何天祥提出了系统、目标、准则和指标四层次框架结构的创新能力评价系统,并从管理与制度、知识、技术、产业、环境、网络协同等6方面进行评价,并给出了22个准则层和54个具体评价指标。其利用统计数据,运用熵值法进行分析比较评价中部地区城市群的创新能力[17]。王哲、卓建国综合了城市群理论与区域创新理论,通过5个一级指标和35个具体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对我国中部地区城市群综合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18]。王鹏提出的中部地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框架,包括创新资源的投入、创新资源的产出、自主创新的环境支撑和社会可持续发展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38个三级指标[19],二级指标内同样涉及知识、技术、环境创新等方面。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者们在研究城市群创新能力指标体系中,知识创新、环境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是衡量城市群创新能力的最重要指标。

四、中部地区城市群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对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现状以及创新发展指标的研究分析,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地提出了诸多具体可行的发展方案,大致如下:

(一)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群创新环境

完善包括运输、水务、物货枢纽等在内的大型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多式联合运作的立体网络体系;加快城市公益项目建设;适度有限开放公共投资市场,从而营造良好的城市群发展环境,形成良性循环运作机制。

(二)打破城际壁垒谋划共同发展,加强内部合作,实现城市群发展体制创新

各城市群应着眼未来,打破相对独立的僵局,摆脱舍近求远的做法,加强彼此间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各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合理流动,真正实现内部在资源、技术、人才、知识等方面的长效互动互助机制。创新城市群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将城市群一体化纳入全面崛起战略中去[20]。

(三)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产业质量,增强城市群的产业创新能力

加强企业集群建设,科学规划产业集群,提高产业关联度,注重“核心产品”的研发,促进资源型城市和能源高消耗性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更新[14]。国家发改委在《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特色发展,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增强产业发展活力,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产业创新为城市群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助推器。

(四)完善人才、研发、服务体系,推动城市群知识、技术创新

加大教育投资和科研经费的投入,不断创新技术,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特别是技术进步将缓解城市发展中对稀缺资源的需求,尤其是对土地资源的需求[21]。此外,构建网络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信息一体化和管理一体化,提高城市群发展效率和效益。

(五)重点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首位城市,提高竞争力和辐射作用

培育中心城市和首位城市,发挥其优势和龙头作用,成为一个集交通中心、商贸中心、制造业中心于一体的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各城市群应确立各自的发展目标,明确功能定位,扩大城市规模,促进城市间产业互补和空间整合,形成相互开放、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主动接受经济、技术辐射,进而提升城市竞争力[22],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和辐射作用。

五、中部地区城市群创新研究存在的不足

(一)城市群创新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指标体系有待完善

学者们评价城市群创新能力所形成的指标体系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由于城市群演化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各种指标也需要在发展进程中根据实际状况不断改进、充实和完善,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和科学。

(二)缺乏城市群间的对比研究

以往学者对中部地区城市群的研究往往从本地区出发,更多的是侧重分析本地区城市群发展状况和区域内城市群间的对比研究,而将中部地区城市群与国内其他城市群或国外相似城市群的对比研究的文章比较少。即使有比较分析也往往局限于城市化水平、GDP、产业水平等几个方面。研究视角有待开阔,研究范围有待拓宽。

(三)对中部地区城市群创新研究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生态的关注

生态问题已被提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议事日程,受到党和国家以及全体人民的高度关注。学者们在提到怎样实现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问题时,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实现城市群整合,如何创新发展,如何调高整体经济实力从而早日完成中部崛起计划[23]。但是在研究发展方案中很少提及城市群生态建设问题、绿色发展问题。

综上所述,关于中部地区城市群创新发展的研究在我国学术界引起了不同层次的关注,呈现出城市群研究的快速发展状态,且提出了相应的实现中部地区城市群创新发展的对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然而,随着政策的调整和现实条件的变化,各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参考文献:

[1]Gottman J.Megalopolisor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Seaboard[J].Economoc Geography,1957,33(7):31-40.

[2]肖金成,黄征学.中部地区城市群的形成与展望[J].区域经济评论,2014(1):30-32.

[3]童中贤.中部地区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J].城市科学,2011(7):21.

[4]黄征学.中部地区城市群范围界定研究[J].本刊关注—中国经贸导刊,2012(2):28-30.

[5]肖翊,王明浩.中部地区各城市群的发展[J].城市,2007(12):8.

[6]杜庆霞.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功能定位及其整合思路[J].工业技术经济,2010,29(9):32-33.

[7]童中贤,熊柏隆,肖琳子.我国中部城市群整合发展的战略定位[J].2008,26(5):66.

[8]王瑞卿.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实现机制及其调控研究[D].湖南:湘潭大学,2013.

[9]黄征学.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阶段性分析[J].地区经济,2012(5):43-45.

[10]杨燕曦.中部地区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1(35):54.

[11]陈湘满,胡忠林,唐韬.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状况、问题和对策[J].2008,31(2):7.

[12]温馨.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问题分析[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1:20.

[13]冯更新.中部地区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研究[J].城市,2013(1):6-7.

[14]韩辉.中部地区城市群产业结构比较分析研究[J].财经视点,2011(9):135.

[15]李雪苑.在“中部崛起”背景下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思路分析[J].理论月刊,2011(9):86.

[16]张伟.基于中部崛起的城市群发展定位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7]何天祥.中部地区创新型城市群创新能力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0(12):31-32.

[18]王哲,卓建国.中部地区城市群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2014,31(1):48.

[19]王鹏. 基于路径依赖的中部域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1.

[20]胡思勇,黄俊华. 共商合作大计 共促中部崛起 合力推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N].湖北日报,2011-4-27(01).

[21]张薇.中部地区城市群建设的运行机制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9(9):35.

[22]李仁安,申家峰.中部地区城市群竞争力评价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29(8):166.

[23]王鹏.基于路径依赖的中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Literature Review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novation in Central Region

HU Wei1, WANG Zhe2

(1.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WestAnhuiUniversity,Lu’an237012,China;

2.ResearchDepartmentofIndustrialUndertakingandInnovation,DabieshanDevelopmentResearchInstitute,Lu’an237012,China)

Abstract:Based on analyzing the definition and strategic importanc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central region, the paper makes a literature review of its innovation issues. The result manifests that the present research achievements on urban agglomeration innovation in central region mainly focus on three fields: developing situation of it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and strategic research on it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paper hereby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dynamic study 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novation, comparative research between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ecological research on urban agglomeration.

Key words:central region; urban agglomeration; innovation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735(2016)01-0082-05

作者简介:胡伟,男,安徽六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王哲,男,安徽六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知识管理与创新。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09-10D183);安徽省支持本科高校发展能力提升计划项目(060404130002)。

*收稿日期:2015-09-12

猜你喜欢

中部地区创新研究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我国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行为阶段特征分析
基于新形势的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创新研究
新形势下交通运输行业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中部地区产业承接经济风险的TOPSIS评价
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动态综合评价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