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知成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机制培育研究——基于江苏省部分高校的实证调查分析

2016-04-09岳爱武

皖西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江苏省大学生

岳爱武,陈 丹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2.沈阳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



转知成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机制培育研究
——基于江苏省部分高校的实证调查分析

岳爱武1,陈丹2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2.沈阳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

摘要:我国高校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学,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使命,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沿阵地和关键场所。当下,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普遍存在认知认同缺乏广度和深度性,情感认同缺乏连续和稳定性,内化认同缺乏清晰和持久性,实践认同缺乏一致和坚定性等诸多问题,必须着力构建一套合乎科学、系统健康、运行有方、转化有序的认知接受、认同分层、灌输导引、认同激励以及认同驱动等机制,以实现转知成行的认同培育长效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机制;江苏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时代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制度内在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全体人民共同认可、普遍遵循、自觉践行的主流价值观念和主导价值追求。“要发挥其吸引力和凝聚力,必须通过情感的共鸣使之获得广泛认同,通过理性的趋同使之产生普遍实践。”[1](P44)基于此,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2](P32)

我国高校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学,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使命,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沿阵地和关键场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信仰会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作用的成效,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走向和价值追求,进而影响中国社会的未来。”[3]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过程中,注重引导在大学生主体自觉基础上的主动认同,“使之入脑、入心,并渗透到其情感、需求之中,形成良好的心灵品质,并化天性为德性,化知识为智慧,化情感为情操,化良知为良行。”[4]

一、认同及其分类

(一)认同概念解析

“认同”这一概念,涵盖学科领域非常广泛,当下几乎成为教育学、社会学、传播学、政治学、心理学等所有社会科学普遍关注、讨论、热议的话题。在西方,一般认为这一概念最早由奥地利学者弗洛伊德率先提出,他在其名著《群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中指出,认同是“个体或群体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5](P375),“是建立在一个重要的情绪的共同性质之上的”[5](P377),是个体对所属群体的一种归属感。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则认为:“认同归于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两相符合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依存。认同以对可理解性、真理性、正当性、真诚性这些相应的有效性要求的认可为基础。”[6](P3)

按照主体的不同认同,可以把认同分为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层面。吉登斯认为,所谓的个体认同,是指“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7](P275)这其中涵盖两个方面的意指,其一,认同首先是个体的自我经历;其二,认同是自我经历基础上的拔高与提升,包括身份、归属感和情感诸多方面的反思和升华。汪信砚则指出,就个体层面而言,“认同”是自我价值的认可、社会身份的认知,是个人自觉规范、遵循社会行为的恒久动力。就社会层面而言,“认同”则是指“社会共同体成员对一定信仰和情感的共有和分享,它是维系社会共同体的内在凝聚力。”[8]综上所述,“认同”主要表征为个体或群体,通过社会化的过程,以知识认知、情感内化、主动效仿他人抑或组织的价值准则、社会主导价值观念,而使自己与社会趋于同向的心理过程。

(二)认同分类阐释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认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并内化的过程,这种内化是分阶段和层次性的,从心理结构上来看,一般分为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内化认同和实践认同4个不同但又相互贯通的阶段。

1、认知认同。认知认同也叫观念认同。所谓认知,根据普通心理学的观点,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9]按照认知深度,又可以分为感性认同和理性认同两个阶段。人们在接受一定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并对之产生认同之前,首先要通过感觉、知觉等形式对接受的事物形成一个一般的、简单的认识和粗略感知,此谓之感性认识阶段,它解决的主要是“是什么”的问题,具有直接性、表面性、片面性等特征;然后,通过思维对该价值体系的概念、理论、观点进行判断、分析、推理,从而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它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说,理性认同相较于感性认同而言,具有间接性、深刻性、稳定性等特征,是理性思维和价值选择的结果。

2、情感认同。由上分析可知,认知是行为的先导,但认知并不意味着相应行为的实现。“一个人的道德知识不论有多么渊博,若无切身体验或情感的介入,就不会有任何行动。”[10](P221)一种理论从人们的知转化为行,期间要经历情感的认同和心理的内化。所谓情感认同是人们对某种价值体系进行评价、选择时所产生的满意、喜爱、肯定等主观情绪体验。认知认同是情感认同的基础和依据;反过来,情感认同一经形成,又会对认知认同产生巨大的催化、强化作用。认知认同可能基于外部的灌输、为了得到某种奖赏或者为了避免某种惩罚,但情感认同则完全是人们对某种价值体系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亲近和接纳。只有情感上的认同,价值体系认同才具有更大、更强的稳定性。

3、内化认同。“内化指任何转换的过程,通过这种过程,外部关系、客体表象和调节形式成为了内部精神结构的一部分,这样也成为内部世界的一部分。”[11](P7)“内化认同”则可以理解为“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帮助下或在其他社会教育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个体意识,也是个体不仅真正相信,接受和遵守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要求,而且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与行为依据的过程。”[12](P80-81)其特点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自觉性和持久性。毫不夸张地说,“内化认同”是最为关键、最为稳定的认同,是认知认同、情感认同的整合升华,是主体能否按照价值评判而付诸行动的动力和支柱。内化认同甫一成型,就凝结为较为稳定的心理和精神状态,继而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头脑,浓缩于人们的内心,主体就具有了对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和行动自觉。

4、实践认同。“实践认同”又可以称之为行为认同,“指人们在内化认同的基础上,在情感、意志和信念的支配和调节下,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履行价值体系的价值要求和规范,把对价值体系的尊崇转化为自觉行动的过程。”[13](P55)内化是外化的基础,没有内化,也就没有外化,价值观念的模糊,必然导致实际行动的盲目和行动方向的偏离;外化是内化的归宿,没有外化,内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实际意义,再好的价值观念,如果把它束之高阁,不付诸实践,不身体力行,就不可能发挥其改造世界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价值认同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实践。

在价值认同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认知、情感、内化和实践这4种认同并不是各自为政、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认知认同是情感认同和内化认同的基础,是实践认同的先导;情感认同是其他认同的内在驱动力和张力;内化认同是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启迪和升华,是实践认同的前提条件;实践认同是归宿和落脚点,是所有认同的外在表征和最终结果,又是强化和巩固其他3种认同的实践力量。任何真正的价值认同,都是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内化认同和实践认同的辩证统合。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现状

(一)认知认同缺乏广度性、深度性

要真正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关键的也是首要的前提,是能够切实掌握这一体系的基本知识,包含理论出台背景、价值意义、具体内容、实现路径等等。遗憾的是,就江苏省部分高校的调查情况看,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大学生对这一理论体系的认知存在漂浮于面、模糊不清等现状。首先,在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背景问题上,“不知道”者占14.6%,“不太清楚”者占20.2%,合计竟然占到34.8%;其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4个组成部分的架构上,有21.4%的学生认为在“全球化和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不能确定”我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选项中,有7.9%的同学选择“说不清楚”;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方面,有23.5%的同学以“不清楚”或者“不太清楚”来作为选项,在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上,20.8%的学生不知道其包含的具体精神;在社会主义荣辱观上,也有48.5%的学生不知道“八荣八耻”的具体内容。

(二)情感认同缺乏连续性、稳定性

大学生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和国家应对当下中国的实际而提出的,是时代的产物,选择“非常必要”和“有必要”者分别占50.2%和46.4%,说明大学生群体在态度上是极力赞成的。大学生对“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振兴中国”的看法,选择“非常同意”和“基本同意”之和达到75.1%,可见,大多数大学生对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比较认同的。但同时,也有6.8%的同学认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上的失败”,根本否认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指导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问题上,有6.3%的同学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一提法持“基本不同意”和“很不同意”;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上,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态度持“说不清”“基本不同意”和“很不同意”的达到7.2%;在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上,4.8%的同学否认时代精神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推进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动力;在社会主义荣辱观上,还有9.2%同学在“荣、辱”“美、丑”之间存在价值认识上的模糊不清。

(三)内化认同缺乏清晰性、持久性

学校是系统地、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场所,其所进行的教育应该是全面的、综合的——即通过各式各样的教育手段、方式、方法,一方面实现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在大学生内心形成坚定的信念,达到内化认同。但事与愿违,调查数据显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内化认同不够坚定,缺乏持久动力。譬如,关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问题,“说不清”者达61.2%。在回答“社会层级化、价值多元化的当下,您认为马克思主义能否作为一元指导思想”时,选择“不确定”“不好说”的占到49.1%,达到近一半。在回答“如何看待现今世界上仅存5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敏感问题时,10.4%的学生选择“难以说清楚”“不好说”,竟然还有1.6%的学生选择“对社会主义彻底失去信心”。在回答“在和同学相处过程中,当利益冲突时,你选择珍视友谊还是选择私利”时,27.2%的同学选择的是“如果涉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当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私利”,更为可怕的是,竟然有高达9.2%的同学赞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信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动效用”方面,有12.4%的大学生认为荣辱“效用取决于利益,行动取决于实际”。

(四)实践认同缺乏一致性、坚定性

“一种价值体系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离开了生活,离开了实践,再好的价值体系只能是空中楼阁。”[14]调查表明,多数大学生能以身作则,在生活、学习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但是,也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如回答“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你如何选择”这一选题时,选择“大公无私”的为20.3%,选择“先公后私”的为14.6%,两者之和都不到35%,而选择“公私兼顾”的竟然达到52.6%。在回答社会热点问题时,如“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请客、送礼、塞红包”现象,高达41.2%的大学生虽然认为不合适,但却可以理解。在回答关系自身实际的问题时,如对“经常旷课、迟到、早退、上课玩弄自媒体”的看法,选择“可以理解”的大学生占46.7%,几乎达到一半,还有19.2%的学生选择“无所谓,只要不影响课堂就可以”,这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在对旷课、迟到行为的评价上已模糊了是非标准。在回答将来职业取向时,选择“个人发展空间”“工资待遇”“工作舒适度”的比例分别为“51.4%”“38.6%”和“28.3%”。这说明大学生职业选择首先考量的是以个人私利、个人兴趣为出发点,而不是以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为首选。

三、转知成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机制培育路向

综上可知,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认同不高、情感认同不坚定、内化认同不持久、实践认同不一致。基于此,要取得大学生的心理行为形态,积淀其情感认知,化外其行为自觉,必须靠制度形态的优化运行为前提。因此,着力搭建一套合乎科学、系统健康、运行有方、转化有序的认知接受、认同分层、灌输导引、认同激励以及认同驱动等机制,以实现转知成行的认同培育长效机制。

(一)以认知为基:筑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接受机制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理解,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接受的基本前提和逻辑起点。”[15](P161)从认知的视角看,接受是个体适应外界事物的一种行为特征,是个体通过对对象的感知、理解、融通并内化于心的过程。若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个体所认知并外化为个体的自觉行动,首要的前提是个体要在其内心真正认同和接受。针对大学生群体认知的特性、接受的可能性、接受的方式和程度进行科学而系统的内化,从而自觉地研究。具体而言,应该做到如下3点:一是在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武装头脑的同时,要创新性地内化,从而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三观”;二是要以“共同理想”为统摄,融合个人理想,找寻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三是大学生既要从传统的民族优秀价值中挖掘精粹,吸纳其具有长久感召力的精神财富,同时又要适当地汲取国际社会其他民族的优秀价值品质。

(二)以差异为本: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分层机制

当代中国,社会上各种矛盾交织,深层次问题不断显露,意识形态出现了激烈的思想碰撞,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评判发生显著变化。这种变化警示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上,也一定要考虑以实际为出发点,“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照顾多数,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对不同层次的人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既要实施分层引导,又要把握一元性与多样化的统一。”[16](P371)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内容是一个层次分明、各有侧重、各具功能而又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17]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解决的是旗帜和方向问题,处于“一元”统领层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解决的是道路和途径问题,处于“核心”架构层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解决的是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问题,处于“动力”机制层次;“社会主义荣辱观”解决的是道德操守和行为规范的问题,处于“基础”范畴层次。为此,在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时,必须“面对差异,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坚持‘一主多元’……这种尊重差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境界。”[18]

(三)以导引为纲: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灌输引导结合机制

价值认同依靠的是主体认知基础上的自我认同,如果只是一味地凭借外力压迫性、持续性灌输等手段,“对于干预方来说带有明显的强权色彩,而对另一方来说,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显然,这种认同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价值的多元性存在的现实是不相适应的。”[19]所以,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必须不断更新思路、创新方法,既坚持宣传灌输,又配以服务引导;既注重个性化认知,又尊重多样化融通;既采用显性教育模式,又不忽视隐性教育的渗透;既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手段,也不忽视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介;既善于发挥思想政治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也注重发挥高校各类党团组织和社团组织的作用;既注重在在专业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也注重“第二课堂”的“悄无声息”的滋养教育。

(四)以需求为目: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激励机制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积极性源自现实的需求。需求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的内在张力。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认同激励机制,方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个社会赏罚严明,便会对社会大众起到良好的督导作用。它犹如一种酵素,推动着人们按照社会所倡导的道德规范去严格要求自己,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并由此进一步推动社会道德欣欣向善。”[20](P207)为此,高校需要建立一套有效激励的工作机制,不断创新激励的内容、形式和手段。首先,对于先进典型,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和表彰,树立榜样力量。其次,制定相关政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正确的政策支持,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统一起来,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激励氛围。

(五)以驱动为核: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动力机制

动力驱动是保证系统正常、良性、持久运行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强大而持久的驱动力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一方面是促使受教育者思想矛盾转化为教育者所期望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是教育者运用多种手段、方法,刺激受教育者产生积极的心理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被认知、被接受直至被内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觉认同的动力构建。所以,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发教育主客体的内在动力,从而为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积极转变提供动力。构建动力驱动机制要遵循如下几个原则: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我国的主流价值形态,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导向性。为此,高校要坚定不移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来凝聚师生、武装师生。二是通过各种方式,提升大学生内在接受动力。主动寻求大学生潜隐的各种利好因素,积极培养其情感认同,坚定政治理想,形成长久动力。最后,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通过动力驱动机制,使大学生在自我教育中不断进行价值观念的自动筛选、自我提高,渐进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相符合的价值诉求。

参考文献:

[1]代峰.公民道德建设与核心价值的认同[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2]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杨晓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论析[J].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2.

[4]程样国,胡伯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2009-09-24(10).

[5]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上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6](德)尤尔·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树博,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7](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

[8]汪信砚.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与价值冲突[J].哲学研究,2002(11):22-26.

[9]李斌雄,张小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6-9.

[10]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1](美)柯纳斯,詹姆斯.内化[M].王丽颖,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1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3]聂立清.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4]刘云山.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J].党建,2008(5):7-12.

[15]周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6]陈新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7]唐凯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科学体系[N].光明日报,2008-09-23.

[18]严兴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解读[J].学习与探索,2008(1):67-69.

[19]贾英健.重建当代价值认同的致思理路和方法解答[J].湖南社会科学,2006(2):1-5.

[20]龙静云.治化之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道德建设[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From Convey to Trip: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of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for College Students——Based on Empirical Study of Some Univers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YUE Aiwu1, CHEN Dan2

(1.SchoolofMarxism,NanjingUniversityof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Nanjing210044,China;2.SchoolofMarxism,ShenyangMedicalCollege,Shenyang110034,China)

Abstract:Chinese universities are the University of the socialist nature, carrying personnel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social services,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mission and they are to develop and practice the forefront of key places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Today, the student popul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generally lack identity understanding and recognition in breadth and depth, the lack of continuity and stability of emotional identification, internalization and persistent lack of a clear identity, lack consistency and firmness in practice recognition and many other issues. We must strive to build a set of scientifically sound, system health, well-run, orderly transformation of cognitive acceptance, identity stratification, indoctrination guide, identity and identity-driven incentives and other mechanisms to achieve long-term mechanism to convey to foster recognition of the trip.

Key words:university student;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Jiangsu Province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735(2016)01-0007-05

作者简介:岳爱武,男,安徽宿州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理论及思想政治教育;陈丹,女,辽宁葫芦岛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4AZD001);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3ZD00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5ZDA002);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5BKS049);2013年度江苏省教育系统党建研究重点课题(2013JYDJLX-ZD1002);2014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4SJD11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8批面上资助项目(网络信息化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控制力研究);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资助项目(JY-016)。

*收稿日期:2015-10-18

猜你喜欢

江苏省大学生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江苏省南就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江苏省交通图
江苏省政区图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