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16-03-16倪虹
倪虹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德阳 618000)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倪虹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德阳618000)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承担着涵养师生思维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功能,在当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国际环境、国内背景、校园氛围等诸多现实问题。本文将从加强党的建设和队伍建设;发挥“主渠道”与“主阵地”的互补功能;突出师生的主体地位,观照合理利益和诉求;创新社会实践形式等方面分析高校提高意识形态工作实效的对策。
高校意识形态面临困境对策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源于并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凝聚最广大人民共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功能。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承担着涵养师生思维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功能。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内涵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将国家的意志通过文化传播和教育的方式对其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精神世界进行培养,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政治使命,其目的就是按照国家的政治需要来塑造当代大学生,以社会主流政治文化和思想意识来熏陶师生,向师生传授符合国家社会发展方向的政治理论和思想体系”[1]。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国际环境
高校意识形态面临复杂的世界环境,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价值多元化影响一些师生的价值判断。对中国的崛起,西方资本主义图谋在我国推行“颜色革命”、“和平演变”,以及“普世价值”,混淆视听,迷乱师生。
(二)国内背景
转型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带来分配方式、就业方式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引领、行为指导的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良莠杂糅的互联网信息充斥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增加对师生的整合难度。
(三)校园氛围
高校师生主体意识增强。一方面,他们思维活跃、充满活力,敢于竞争善于创新,积极地参与校园活动,对教育教学内容、对校园的各种现象和文化思想有较强的判断力、选择性。另一方面,受环境的影响,一些人的自我意识膨胀,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和超前消费等观念有所蔓延。
由于理念和方法的某些失当,一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质量水平、教育管理和力量配置等各环节一度失衡,出现理论教育碎片化、实践教育形式化的趋向,使一些高校师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体系知之不多、实践体验浅尝辄止;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式呆板,忽略师生精神需要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三、高校提高意识形态工作实效的对策
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只有坚定立德树人的目标,加强对师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原则,才能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
(一)加强党的建设和队伍建设
高校党组织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主体,既要加强党的建设,又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
高校党组织要根据意识形态工作的新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阵地建设。高校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在重视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同时,增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敏锐性、主动性和前瞻性,将意识形态的工作原则与本校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方法、新机制;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关心师生,对师生发展规划进行必要的指导,主动帮助师生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党组织要充分协调党委、行政、工会、共青团和其他师生组织,建立统一、科学的机制体制,明确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化人才。高校教师应该成为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主力。要严把教师队伍政治关,将政治标准作为意识形态队伍准入和考核的重要尺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纯洁队伍发挥表率作用;充实和提高意识形态队伍一线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如包括辅导员和从事基层党团工作的政工人员,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员;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晋升、人员流动机制,选派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科研骨干参加培训交流、学习研修,提高专业化水平,打造专业化队伍。
(二)发挥“主渠道”与“主阵地”的互补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方面,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具有同根性”[2],共同构成意识形态工作的“两翼”。前者主要通过课堂教育教学实现,讲授的内容和方法具有理论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后者主要通过辅导员日常教育管理、校园文化活动来实现,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具有实践性、灵活性和生动性。第一,校级层面要建设整合好两支队伍,对意识形态建设目标有明确的设计,建立和完善信息交流机制;第二,要将“主渠道”、“主阵地”的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成动态链接程式,使青年学生在“主渠道”的理论知识学习延伸至“主阵地”的实践体验培养,通过辅导员组织的讨论会进行交流,通过丰富而又切合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强化和展现;第三,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主渠道”、“主阵地”的统合作用,以理论分析、实践印证等方式回答学生所察、所思;第四,“主渠道”与“主阵地”在方法上要相互借鉴;第五,“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教育者都要增强政治意识、阵地意识和角色意识,坚持显性宣讲和隐性渗透结合、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结合的原则,利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国内外各种现状和思想文化流派的案例进行理性分析,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通过“主渠道”、“主阵地”的有机结合与优势互补,使系统完整的理论教育和灵活生动的实践教育对接,增强教育教学效果,增强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三)突出师生的主体地位,观照合理利益和诉求
主体性是人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自由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民主与法制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的主体性普遍提高”[3]。只有发挥师生的主体性,才能激发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意识形态教育实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突出意识形态教育双方的主体地位。主体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得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各方呈现双维互动关系。意识形态教育“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4]。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需要创新方法和手段,调动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需要双方平等互信、彼此尊重,构建对话平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观照教育对象的合理利益和诉求。对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程度,往往影响其主体性的发挥。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因此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还在于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人民性,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在坚持主导性的前提下,降低“重心”、接入“地气”,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实践中、生活中,在广大师生中产生影响、吸收营养;要积极推进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和校务公开,保障师生在关涉切身利益和学校重大事项等方面参与管理、民主议决的权利;及时回应师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充分尊重师生提出的合理利益诉求,尽力解决师生在思想认识、学业和职业发展、教学科研、就业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难,把服务师生同教育师生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
(四)创新社会实践形式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生机焕发的源泉。高校要做好实践育人工作的总体规划,坚持把实践育人工作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设计好实践育人的教育教学体系,合理规定社会实践的学时学分;巩固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开展校外实践深度合作,构建意识形态教育新载体;保持相对数量的学生定期参与基层党组织文化建设,以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事例和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组织师生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调查等;组织师生走进社区和群众,开展专业性和非专业性志愿者公益活动,发挥实践育人功能。
[1]王雄杰,李春芳.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特点与对策[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0,3.
[2]刁凤鸣.试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的交互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
[3]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
[4]金坤城.论意识形态管理理念的创新[J].理论探讨,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