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础教育的功利性
2016-03-16宋立虎
宋立虎
浅析基础教育的功利性
宋立虎
基础教育的功利性追求必然导致人格教育的缺失,当务之急就是要从目前不科学、不理智、不健全的教育中把孩子解放出来。
基础教育;功利性;批判
中国基础教育的问题有多少?症结何在?出路何在?这是每一个关心中国教育的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近十几年来,中国教育界都在关注并热议下列问题:中国为何至今未出诺贝尔奖获得者?钱学森之问“中国为何难出一流的创新人才”的答案在哪里?中美两国的基础教育到底孰优孰劣?“中国制造”何时变为“中国创造”?中国学生的课业负担何时能减轻?中国的家长为何对孩子学习成绩如此苛求?为何“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状况难以得到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何时休?择校热为何高烧不退?教育均衡与教育公平何时实现?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令人困惑、烦恼,甚至痛苦。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笔者认为,以上问题,归根结底是由基础教育的功利性导致的。
一、急功近利是目前基础教育问题的症结
家长急功近利的心态造成了急功近利的教育模式,社会的急功近利导致了目的单一的教育体系。从基础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瞧见急功近利的影子,过早的开发教育是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各类培训班、兴趣班是怕孩子升学吃亏,教师课堂教学稍微远离应试教育就会受到家长的质疑甚至反对。眼下的中国社会可以说人人都是“教育家”,人人可以谈教育,最有资格谈教育的教师反而集体“失语”。
因为急功近利,进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可持续发展,全面育人的基础教育被异化为仅对与考试有关的科目与技能的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那些无法直接在试卷中显示的但对人格生成与未来发展极其重要的东西,如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审美能力,人的创新精神与潜质,个人爱好与特长等,全被一张张冷冰冰的考卷过滤掉了。本应丰富多彩的基础教育被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整合得奄奄一息,本应丰富多彩的孩子个性培养变成了统一的模式复制。由此所产生的价值导向导致基础教育的一切围绕着高考这根指挥棒转,基础教育变成了单纯的知识传授。当知识异化为考点,教育变成考试培训的那一刻,一条狭窄的教育单行道就形成了:知识―考试―分数―升学―就业。知识被区分为“有用”和“无用”,分数决定成功与失败,教育的更为重要的育人功能日益弱化。即使教育者有天大的本事,也只能在这条狭窄的道路上闪转腾挪,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更不要说教育者也被功利化了。如此发展下去,学生变成知识的容器,技能演化为分数,学生被培养成毫无生气、毫无人格、毫无思想的机器。所学知识不仅不能转化成智慧,反而成了束缚学生的枷锁。这种后果并不是耸人听闻的假设,由此导致的教育恶果已经显现:校园欺凌,学生群殴,杀害同学甚至教师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许多人将这种恶果归咎于教师,因此,只要有关教师的负面新闻出现,不管事情大小,不论真假,全民围攻。在这种背景下,教育如何造就一流人才?钱学森之问还用回答吗?单纯的知识教育使厌学之风蔓延,蔑视教育、轻视知识的风气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阶层。据调查,中国公民年读书数在世界上排位极低,一个只拥有知识碎片而没有文化,一个只醉心奇闻逸事不读书的民族如何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基础教育的急功近利导致浮躁之风愈演愈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已经全民化。家长、学生拼命地择校、择名师以求考名牌大学,于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愈演愈烈;幼儿园小学化,家长与教师合力加码,孩子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正常的休息娱乐时间被剥夺,正常的成长过程被扭曲,家庭丧失了温暖,教师变成了“恶魔”,感谢师恩逐渐成为一句充满嘲讽意味的话语,素质教育自然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急功近利让教育变得残缺不全。教育的最根本功能和最基本的要义是使人成为人。第一个“人”是指自然的、具有动物属性的人,第二个“人”是指区别于动物的有高尚灵魂、追求精神自由、追求真善美的人。教人如何就业,如何获取物质和金钱,只不过是强调人的动物属性,而这种“没有灵魂的教育”却成了社会时尚。有人说,把农村出来的打工仔培养得喜欢读文学名著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教育一定要有精神的厚度、灵魂的高度及人生的宽度,但这种教育正渐行渐远。
急功近利,也使我们的教育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目前全面推进的新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综合实践活动,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障碍,难以落到实处。新课改的重要的价值取向是三维教育目标的达成,但事实上,传统的知识目标尚且可以,能力目标已有折扣,“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方面则被严重忽视。原因很简单,就是高考不考这些内容。恰恰这两方面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比单纯的知识重要得多。基础教育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基础教育应该为孩子的一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全面奠基。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有必要的知识基础,更需要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素质。这些恰恰被我们急功近利的基础教育所忽视甚至抛弃。这正是当前教育最值得忧心的地方,也是我们的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隐患。
二、导致基础教育急功近利问题的原因分析
面对基础教育面临的困境,有识之士不禁要发问:中国的教育的急功近利为何表现得如此狂热和不可遏制?其原因是复杂的。一方面,中国的人口与就业的矛盾导致教育的急功近利。从客观上讲,中国人口众多,各种资源有限,就业压力过大,生存竞争激烈,因此势必将这种竞争延伸到人的学生时代。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技高一筹”,必须“先人一步”。学生学业的竞争就自然成为未来生存竞争的预演。家长就只好将升学就业作为第一要务为孩子设计,急功近利也就不可避免。从国家的层面看,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又是硬中之硬,改善民生是大局中的大局。让百姓多就业、快就业也自然成了当务之急,于是家、国在此形成共识和合力,教育的急功近利和短期效应也就“顺理成章”了。另一方面,国家目前仍然存在的过于死板的用人制度和片面的唯学历论的人才价值取向也推波助澜。这些导致人把追求高学历当作人生特别重要的必修课,把应试能力当作最重要的能力来训练,从而求得“一考定终身”的效果。于是教育直接成了生存就业的工具,教育功能的狭窄化和减弱化成为必然,急功近利成为必然选择。
要看清中国教育的真面目,仅站在教育里面看教育是不够的,只有站在更高的高度来俯视,才能看得更真切,理解得更深刻和更透彻,才能真正找到问题的症结。在一般意义上把应试教育的罪魁祸首简单归因为高考制度是不科学、不公正的,是比较肤浅的。高考制度当然要改,它是教育改革的必然内容。但要根治中国教育的弊端需要较长的过程,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内外的共同努力,需要国家统筹安排,从教育制度、用人制度、考试制度的改革,社会的人才价值取向的改变等各个方面积极稳妥地推进。
三、解决基础教育急功近利问题的对策建议
面对急功近利的基础教育,清醒地认识其危害,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面对?应该有什么作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目前中国教育发展的两大主题是均衡发展和优质发展。均衡发展的关键是教育资源的配置,责任在政府。优质发展是教育内部之事,教育者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笔者认为,首先是努力做新课程改革的宣传者和实施者。它是我们能抓住的最重要和最实在的事情。新课程改革的设计整体上是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的,是让国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虽然在目前的形势下,还难以全面、真正地落实到位,但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来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就校长而言,首先,应引领教师学习新课改的有关文件,真正领会新课改的理念、精神实质及具体内容,真正把握实施新课改的重要性和切入点,成为实施新课改的研究者、指导者、组织者。其次,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本校的学科教学质量标准,使国家的课程标准地方化、具体化,更具有可操作性,使各科的教学目标体系化、具体化、层级化。要从根本上触动传统的知识至上、知识唯一的教育观,触及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触及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忽视学生能力发展以及价值观教育的两大要害。切实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情感与价值观教育问题。这个标准就是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评价标准,具有全局的导向性。它需要精干的各科骨干教师和学科专家共同研究制定,难度虽大但值得花大力气去做。再次,建立有效的教师校本研修和校本培训制度,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素质。学校要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建立制度,让教师自觉地学习,主动地学习,不断超越自我,努力做优秀教师、专家型教师甚至教育家。另外,要有目的、有组织地向学生及家长广泛宣传新课改,让他们了解新课改的意义,成为推进新课改的动力。
就教师而言,教师要成为新课改的自觉的研究者、实施者。应克服惰性,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自觉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教育教学行为方式、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教育教学评价模式等,大胆创新,全面实施新课改。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学科教学质量标准的指导下,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有效、高效课堂。教师应努力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变传统的灌输传授的课堂为灵活、民主、开放型的课堂,真正把学生单纯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自觉建立师生间有效的沟通方式;创造性地创设师生有效沟通的情景。通过“听课—评课—再听课—再评课”等反复的课堂督导,努力打造本校的新课改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总之,革除基础教育急功近利之弊任重道远,但我们不能无所作为。从认识到位到积极行动,从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到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身体力行,再到学子、家长的自省自觉,这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责任编辑孟俊红)
1006-2920(2016)05-0064-03
10.13892/j.cnki.cn41-1093/i.2016.05.012
宋立虎,开封市第二十五中学高级教师(开封 47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