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2016-03-16孙汝君
孙汝君 王 威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大学文化】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孙汝君 王 威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建设中的重要课题。在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充分把握其特点“三种精神两种特色”,即大学精神、黄炎培精神、工匠精神、企业特色和地域产业特色,再根据文化建设的各项要求,从顶层设计开始,运用系统化、生态化和主体化的建设方法,逐步构建起和谐有序、底蕴丰厚的高职院校文化。
校园文化;顶层设计;系统推进;生态建设;主体参与
高等职业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院校)是我国国民教育序列中“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基层岗位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2006年,我国开始实施被称为“高职211工程”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计划要求为到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力争建成20所“文化底蕴丰厚、办学功底扎实、具有核心发展力且被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界广泛认可的世界著名高职院校”。从该计划可以看出,“文化底蕴”被教育部重点提出并加以强调,可见校园文化对高职院校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改善文化环境、构建先进的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高职院校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一)高职院校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以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为主体不断创造并共享的校园精神和物质文化的总称,是一个由校貌、校规、校魂组成的多层面的复合体,它以一种潜在的、独具特色的方式,无形中熏陶、感染、影响着每一个校园个体的思想观念、处事准则和行为方式。因此,对高职院校文化进行界定时必须考虑以下三条原则:第一,要揭示校园文化的内在含义;第二,要明确校园文化的外延拓展;第三,要对校园文化各方面的性质特点和相互间基本关系给予准确界定。综上,我们对高职院校文化概念做出这样的界定,即是指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高职院校校园中所有成员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形成,并得到师生普遍认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它是高职院校的一种集体精神价值、集体行为方式和集体人格,是高职院校的建校之根、立校之本、强校之源。
(二)高职院校文化应具备的特点
1.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在某种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时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具有独特气质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是其本质特征。与传统大学相比,虽然担负的使命不同、责任不同,培养模式各异,但高职院校的“高”仍决定了它具有传统大学共有的精神品质,也就是大学精神。
2.黄炎培精神
黄炎培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倡导者,他在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经验基础上,反思近代中国自办教育以来出现的问题,并在不断探索中逐渐形成其独特的职业教育思想。他认为,职业教育应“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在教学过程中“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最终达到“既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要注重个人与社会相统一,并将低层次的谋生和高层次的乐业相统一”[1]。黄炎培先生简单的几句话不但概括了职业教育的精髓,成为我国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建校之石,还一直指导和引领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3.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极致的精神。对于工匠们来说,赚钱不是唯一的目的,还要在工作中秉持对产品负责及对职业敬畏的态度,他们在每个细节上都一丝不苟,力求打造出精益求精的一流产品。其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工匠精神”源于职业教育,高于职业教育,不仅是职业教育的最高目标,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标杆。在欧美一些职业教育开展比较好的国家,职业教育不仅注重技能培养,同时也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故而能在高端制造业长期保持领先优势。所以,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教育,既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也符合人才培养规律。
4.企业特色
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职教育的重点在应用技术的实用性和职业技能的针对性,主要满足一线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因此,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输送专门技术人才,使学生最终具有符合企业生产发展等总体目标的精神价值和行为价值,并对企业形成组织群体意识、向心力、归属感和认同感。所以,在高职教育中,应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入校园,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让学生提前感受和理解企业运行模式和工作氛围,让学生在“职”这一文化氛围中充分激发热情,从而使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道德得到进一步升华[2],缩短从学校到职场的适应期,符合职业人的标准和企业需求。
二、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一)高职院校文化建设需要全面、合理的顶层设计
1.发挥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引领作用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全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共中央办公厅也曾专门印发《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党委领导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员工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3]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引领作用,统一领导和指导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总体方向。
2.需要清晰明确的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指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某项工作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集中优势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顶层设计的原则是整体目标明确、具体目标清晰可操作。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强调顶层设计,旨在确保校园文化建设这一工作不会放任自流,始终掌握在学校党委的手中,由学校最高层全盘策划,全盘掌握。
在顶层设计中,首先,要明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即要建成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只有总体目标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后续工作才能逐步展开。其次,要明确校园文化的指导思想,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作出重要论述并提出明确要求。所以,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脉搏,时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指导。
(二)高职院校文化建设需要和谐、平衡的生态理念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与社会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变量。为更好地把握文化生成与文化环境的调试和内在联系,著名历史文化学家冯天瑜先生在《中华文化史》一书中指出,文化生态三层次,即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制度环境,三者不断通过人类的社会实践,首先是生产劳动,进行物质及能量交换,构成一个浑然的整体,同时又分别通过复杂的渠道,经由各种介质对观念世界施加影响。[4]
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子文化,高职院校文化是整个文化生态系统中一个特定子文化生态系统。因此,在自身文化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也要遵从生态规律,用内外和谐、动态平衡的文化生态理念来构建一个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浑然一体的校园文化环境。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做好“文化种子”的播撒,即发挥自身优势,做好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阳光雨露”,即各种外部有利环境的滋养,悉心浇灌,使校园文化能够顺利、茁壮成长。
同时,作为一个特定的子文化生态系统,我们还必须遵从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生态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这关系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能否长远发展。需要明确的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过严格、系统的规划设计,使其涉及教学文化、科学研究、学生管理、制度管理等方方面面。
(三)高职院校文化建设需要周密、完整的系统推进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一项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内的系统工程,涉及包含教师、学生在内的每一个。因此,要求全校各个部门遵循系统化理论,围绕一个目标,各司其职,全员互动,统筹协作。
1.制度建设
制度文化是一所学校制度纪律等校园内一切规章制度的总和,对师生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5]所以,要想发挥高职院校文化在全体教师和学生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必须要加强高职院校教育体系的建设,从而保证相关机制的科学建立与运行,使各项文化活动有制度、有依据可循。
首先,要构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体系,即组织体系、传播体系、运作体系。明确由哪些部门决策,哪些部门执行,哪些监督部门和保障部门。各部门明确分工,相互配合,形成一套完整合理的工作制度。其次,要搭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平台:立足教学平台、深化课改平台、拓展实训平台、优化订单平台。各平台要明确任务,分别承担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同工作模块,使整个校园文化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再次,要改善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环境氛围,这其中既包括专业性的育人环境,还包括精细化的管理氛围和企业化的文化氛围。
2.教学建设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学校日常管理的主要环节。因此,教学文化建设的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至关重要。[6]
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实践工作中,要根据国家或行业规定,制定明确清晰的教学标准和规范,使教学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一方面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使高职人才教育培养不可或缺,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实现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紧密结合,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就业体系接轨,使学校育人与企业选拔人才有据可依。同时,制定明确清晰的教学标准和规范,还能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认同和内化,强化其企业归属感和稳定性。
3.实践建设
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而对学生实践职业技能的培养则是高职教育特色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高职院校自身最大的特点。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中,专业技能大赛、实践教学、半工半读、顶岗实习、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能培养方式都是高职院校校园实践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将以上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制度固定下来,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既可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又能促进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真正意义上实现校园文化转化为生产力的目的。
(四)高职院校文化建设需要主体主动、积极地参与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源,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所以,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过程中,作为最重要的受众客体之一——学生,显得非常重要。
在以往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作为客体的一部分,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就使学生对校园文化理解不够、缺乏认同,导致学生对校园文化的接受不够积极。为改变这种局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就需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认识到其自身就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其所处环境就是校园文化的土壤。使校园文化的推进工作由外在强制变成内在自觉,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融入到校园文化中。
三、结语
文化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校园文化建设亦是如此,其形成、演变、积淀必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相信,只要文化自觉的理念深入全体师生的观念,学校各部门各司其职,使学院形态、文化神态、师生心态达到内外和谐,使学校的办学实力、学校活力、文化魅力刚柔相济[7],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就一定能取得预期的良好结果,校园文化这种软实力,一定可以把教师、学生乃至潜在用人单位有机结合一体,增强凝聚力,推动学校各项工作不断进步,最终实现高职院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2]叶阿恋.工学结合模式下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建设——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为例[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29-32.
[3]新华社.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N/OL].人民日报,2014-10-16[2016-08-26].http://news.xinhuanet.com/2014-10/15/c_1112840901.htm.
[4]冯天瑜.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3.
[5]徐令.关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探究[J].职教论坛,2012,(35):8.
[6]黎旭.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构建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5.22.
[7]冯正平,王小蕊.提升和优化学校文化,提高学校竞争软实力[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42-47.
【责任编辑:王 崇】
G717
A
1673-7725(2016)11-0128-04
2016-09-10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重点课题“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ZJB1215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孙汝君(1959-),男,山东龙口人,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