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数字公共图书馆项目研究及启示
2016-03-16黄文浩
黄文浩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南平 353000)
美国数字公共图书馆项目研究及启示
黄文浩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南平353000)
摘要:以美国数字公共图书馆(DPLA)为考察对象,利用网络调研和内容分析等方法,从5个方面解读DPLA项目。研究表明:DPLA是开放式的门户网站与协作平台,在运行与管理体制上实行理事会制和社区代表制,战略规划由内容、技术、外展及可持续发展等目标构成,政策体系包括经营政策、数据相关政策与终端用户政策,DPLA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战略规划及制度安排等方面。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数字图书馆; 图书馆理事会;数字资源建设;美国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数字资源的迅猛增长,数字化是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更多的机构已经加入到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来,正在呈现出协同性、联盟性和去实体化等新特征。美国数字公共图书馆(DPLA)正是数字图书馆建设浪潮中涌现的典型代表,旨在通过有效整合不同机构供给的数字化文化遗产及相关资源,为用户提供免费的一站式信息服务,最大程度地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度,并保障公众享有平等获取相关资源的权利。研究DPLA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有助于及时了解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的最新国际动态,为我国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进一步提升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精准化水平和创新能力。
1项目概况
DPLA是一家聚合元数据或描述项信息的全数字化图书馆,将全美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以下简称“三馆”)的数字化文化遗产及相关资源进行汇集与整理,免费提供给世界用户,旨在扩大数字资源的可获取边界,使得这些数字内容易于被发现和利用。
DPLA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渠道实现以上愿景[1]:一是为师生、研究人员和公众开设门户网站,不仅是搜索引擎,网站为用户提供创新性的检索与浏览方式,包括时间轴、地图、虚拟书架、格式、主题和合作伙伴;二是为数字化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提供支撑平台,利用应用程序接口(API)和丰富的开放数据,软件开发者、研究人员以及其他用户可以基于DPLA创建新的学习环境、发现工具和参与式应用程序(APP)等;三是作为21世纪公共选择的倡导者,DPLA与志同道合的组织和个人开展协同合作,为用户在愈加严格的数字选择方面提供多样化的资源获取方式,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图书馆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截至2016年4月23日,DPLA可供检索和查阅的数字化文化遗产及相关资源总量已经超过1 331万项。从格式来看,图片类与文本类数字资源所占的比例最大,分别约占总量的39.82%和38.69%,其次为动画、声音和物理对象;从语言来看,英文类数字资源优势明显,约为总量的33.31%,数量超过30万项的还有德文和法文资源,中文资源超过2万项,排名第九;从位置来看,约有26.89%的数字资源位于美国,美国也是数字文化资源贡献量级中唯一超过百万项的国家,其次为英国、法国、墨西哥和加拿大,中国排名第六。在检索结果的呈现形态上,DPLA提供列表、地图、时间轴和书架等4种各具特色的方式多维度展示信息。每页显示的项目有4个等级(10、20、50、100)可选,排序方式有5种,分别是相关性、字母排序(A→Z与Z→A)和时间序列(升与降)。2016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暨“戏剧之王”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纪念日,同日,笔者以“Shakespeare”为检索词输入系统后获得20 592条结果,包括11 747条文本、8 583张图片、53段音频和14段动画。其中,纽约公共图书馆(NYPL)是贡献最多的机构,HathiTrust则是最重要的合作伙伴,语言类别中英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照片、戏剧作品、戏剧历史和人物评传是常见主题,用户可以通过前文提及的方式直接或利用专有链接浏览、下载和保存感兴趣的检索结果。
2开放式协作平台
2.1APP工具
除了作为面向师生、研究者和公众的内容门户外,DPLA还是一家旨在促进数字化文化遗产创新性开发利用的强大平台,软件开发者、研究人员以及其他用户可以利用DPLA的API和最大限度开放的数据资源构建新的学习环境、发现工具和更吸引力的APP[2]。DPLA对用户开放API的目的是鼓励和支持本机构以外的开发者突破时空限制,充分利用平台所提供的数据集独立发展新的应用程序、工具包和数字资源库。截至2016年3月底,DPLA已有32个APP工具可供使用,DPLA的APP应用服务具有开放、共享与可扩展等鲜明特色,是互联网时代“平台精神”的典型代表,为用户提供了全新的接入和获取资源的方式,并且利用众包和众筹的运营理念,汇大众智慧于一体,集思广益,推陈出新,最大程度地挖掘和利用数字化文化遗产及相关资源的价值。
2.2枢纽模式
DPLA枢纽(Hubs)模式是由超过40个国家/地区的数字图书馆构建的资源网络和开放平台,将数字化和原生性数字内容整合起来为终端用户提供便捷的访问点。其中,内容枢纽(Content Hubs)包括大型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或其他数字存储库,与DPLA保持一对一的关系。作为一般性原则,内容枢纽为DPLA提供超过20万条的元数据记录用以解析数字对象(在线文本、图片、手稿和艺术品等)并承诺会根据需要维护和完善相关的元数据记录。服务枢纽(Service Hubs)包括国家、地区和其他合作方,负责把来自“三馆”和其他文化遗产机构的数字对象集中整合起来,并向DPLA提供元数据收割协议(如OAI-PMH)以满足数据交换与管理过程中的互操作性等要求[3]。
3运行与管理体制
3.1内部治理模式:理事会制
为了建立并维持一个免费、开放、可持续的国家数字图书馆资源,DPLA内部治理模式采用理事会制,首届理事会组建于2012年9月。当前的理事会成员主要由公共图书馆和研究图书馆的馆员、技术专家、作者、知识产权学者、媒体研究学者和商业专家等10位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士组成。理事会下设5个专门委员会,主要任务是对有关政策和战略问题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DPLA理事会的特色之处在于提前对外公布季度会议指南和日程表,公众还可以自由获取往届会议信息。
3.2外部拓展模式:社区代表制
DPLA欢迎热爱开放存取(OA)和数字馆藏的社会人士加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共同推动公共数字图书馆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社区代表即为DPLA志愿者的正式称谓。社区代表的人员结构呈现多元化特征,可以覆盖各类图书馆、中小学、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出版社、媒体以及家庭。社区代表的角色与功能主要有[4]:利用DPLA提供的材料组织活动,以支持其朝着门户、平台和公共选择的目标迈进;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材料和反馈信息;与DPLA职员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汇报活动进展和经验;与其他社区代表保持沟通,共同研究制定新的活动项目;有志于根据DPLA的要求参加演讲或外展活动,藉以提高社会公众对活动价值的广泛性认知;作为DPLA认证的志愿者,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在网站上展示个人魅力。在过去,社区代表已经在教育研究、APP发展、编程马拉松、可用性研究以及创造新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DPLA在官网为社区代表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外展材料,如PPT演示稿、图片、指南以及专业文章等,为社区代表浏览和下载资源提供专用链接,普通用户可以点击DPLA晒出的活动列表获取最新信息,也可以参与社区的互动式讨论。
4战略规划及目标
自从2013年4月成功运行以来,DPLA正在为实现其宏伟目标而努力:将美国“三馆”及文化遗产整合起来,使得师生、研究人员和普通民众能够免费获取。2015年1月,DPLA正式发布新一期的战略规划文本,描绘了2015-2017年间的发展蓝图:首要任务是完成中心网络布局,使得全美的馆藏和项目类型能与DPLA实现互联;完善技术平台,为持续的增长和多样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制定丰富多彩的外展计划,让全球范围内更多的受教育者、研究人员以及APP研发者有机会获取相关资源。值得一提的是,DPLA特别强调核心价值观在战略规划中的贯穿性作用,即最大限度地开放共享文化遗产,推崇强大的公共精神,重视跨机构和个人的多元合作与集体行动,像公共图书馆一样为公众提供自由、民主的知识获取服务。以上价值将通过三大元素实现:一是拥有覆盖全球范围的千万级资源项目的门户网站,二是搭建创新性资源获取渠道的服务平台,三是为延续美国民主的知识获取传统而提供面向21世纪的阅读和研究的公共选择方案。
5政策体系及内容
保持活动的开放与透明是DPLA秉持的核心理念,为了规范和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基本权利并引导他们勇于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DPLA在与社区进行友好协商的基础上,分别制定出针对不同业务模块或流程的规章制度,这些政策内容反映出DPLA在对待数字资源的知识产权、隐私权利、使用规则以及侵权责任等方面的立场,是根本性的组织承诺。
经营政策。经营政策主要由5项文本构成。一是公司章程,对公司涉及到基本属性与日常事务的细节性信息进行公开。二是公司注册证书(登记执照),将公司名称、性质、会员、股份、个人责任限制、保障条款、创始人等项目信息对外公示。三是开放会议指南。对会议类型、参与者、登记考勤、议程资料、以及公众建议和意见等内容作出规范性导引。四是委员会目标与结构。该备忘录分为4个部分,即引言,经营权与所有权的比较,委员会的角色、功能与结构以及其他建议,更为详细的人员安排与组织体系也可参见“Board”栏。五是咨询委员会的目标与结构。这部分内容是专门针对理事会的咨询事务而制定的行动指南与引导性方案。
数据相关政策。数据相关政策主要包括四大版块。一是元数据应用纲要(MAP)。MAP是根据欧洲数字图书馆数据模型(EDM)的成功经验改进而成的设计方案,对关联开放数据(LOD)、URI引用、元数据命名空间等项目的内涵及其分类体系作出规定。二是元数据政策声明。这项政策涉及到数字化文化遗产的目录、元数据和预览版等内容,DPLA认为绝大多数的元数据是不受版权限制的,进入公共领域的元数据应该被自由地访问。三是数据使用的最佳实践。这项使用仅是推荐性质的方案,而非强制性的法律契约,DPLA相信这份最佳实践指南将为元数据的使用和再利用塑造最具创造力和协同性的生态环境,有助于数据提供者、数据集成者以及其他合作伙伴践行社会实践的精神。四是社交媒体政策。DPLA将致力于展示和共享那些经过授权的数字项目,这些项目可不受限制地进入公共领域,也可在知识共享(CC)协议许可下用于商业目的[5]。
终端用户政策。该部分主要分为隐私政策、服务协议和可获取性条款等3个版块。隐私政策描述了DPLA如何通过网站和其他任何应用平台使用、收集和共享信息。采集信息的类型主要包括使用数据(IP地址、URL请求、浏览器类型和时间等)、个人信息(如Email地址)和用户内容(如发表的评论),同时,DPLA还对这些信息的采集途径以及向第三方机构公开的时间做出解释,并就信息的安全性和可转换性作出说明。服务协议是对用户认可DPLA服务模式及其内容作出的规定,包括隐私政策、创建账户、使用中的义务与限制、用户内容、许可内容、第三方服务及内容、知识产权、免责声明、责任限度、赔偿条款以及其他的一般项目。可获取性条款被设置在“常见问题解答”(FAQs)栏目内,主要是对网站的技术标准、链接方式、访问途径等项目予以说明并重视用户的反馈意见。
6DPLA对我国的启示
6.1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方面的启示
文化资源的丰裕度和开发利用水平是衡量某一国家或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我国历来重视公共文化资源的挖掘、维护、管理和利用工作,但就目前而言,仍然存在比较突出的现实矛盾:文化资源的供给与社会公众的需求之间尚未达到均衡状态。一方面,用户对数字文化资源的多样化需求不断增长,对更大程度上的开放共享怀有美好的期盼;另一方面,经过有效整合的、可供免费利用的数字文化资源并不多,部分已经开通运行的门户网站也存在检索策略粗糙、资源覆盖面较小、操作界面不是很友好等窘态。综合来看,我国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与发展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检索机制、互操作以及标准化等方面有待提升。
DPLA重视用户的体验感并最大限度地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检索、浏览和下载等一站式服务,同时还对合作伙伴提供的数字资源进行规范化处理,消除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对公共文化数字资源整合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实现多态性的展示效果。借鉴DPLA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我国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的创新路径有:(1)优化门户网站的顶层设计。主要工作包括对检索界面、类目设置方案和整体性布局进行改良,从用户的角度换位思考,为用户提供多维度的结果展示方式,实现检索入口和结果导出的无缝对接,并力求达到简约、高效、友好等基本要求。(2)构建统一化的元数据标准。主要内容是对关联数据、XML和URI引用数据以及特殊类型资源(如音频、动画等)建立统一的元数据标准,并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对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整合,形成易用的元数据互操作系统,实现元数据采集、存储和处理流程的规范化,提高元数据体系框架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3)建立联盟性质的资源整合与服务平台。协同合作产生的溢出效应将使用户与服务机构双赢,通过开放的API接口、APP工具和互操作平台,对公共部门的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存与整合,在主要社区建立本地化的内容/服务枢纽,将分散而孤立的文字资源有机地组织起来,实现共建共享。
6.2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方面的启示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构建普遍均等、高效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出了战略部署,这既是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也是公众翘首以盼的惠民工程。然而在媒体的披露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形式落后、内容空洞、公众参与度低等顽疾,究其根源,症结在于缺乏创新。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深度信息化时代传统服务的自然延伸和拓展,对于消弭数字鸿沟、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现实国情和未来趋势考察,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应在回归公益中创新,在创新中捕捉发展机遇。
DPLA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与服务的积极性,集思广益、多管齐下,构建与之相匹配的协作平台、政策规章和行动指南,构筑开放式协作平台,突破行业、地域和部门的限制,有效整合“三馆”及其他机构的数字文化资源,形成横向拓展、纵向延伸的公共文化供给模式,并通过培训、展演等公益活动不断增强社会认知度和公众参与度。融合DPLA的有关做法并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应当包括:(1)创新驱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升级。主要是通过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引入“互联网”的思维逻辑,创新供给模式,应用大数据技术动态分析与研判公众的文化需求,实现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对接。(2)打造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新业态。借助于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以及“三网融合”和云计算等技术,促进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构建立体化、移动化、交互式的公共数字文化传播与服务平台,提高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整体效能。(3)努力开创多主体参与的互利共赢新局面。在智力支持、技术保障、平台建设等方面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参与,支持企业参与反映时代特征、弘扬民族精神的数字文化产品的研发与推广,拓展数字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空间,扩大优质文化的传播广度。
6.3战略规划及制度安排方面的启示
战略规划是图书馆针对外部环境和用户需求变化而制定的纲领性实施方案与指南,即对未来一段时期内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和具体目标做出的功能定位。无论外部环境(技术、政策、经济等)如何变化,图书馆战略规划都应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我国的现实国情为立足点,并结合图书馆的规模、类别、服务对象以及资源禀赋等要素做出科学的制度安排,适时拓展服务功能,创新服务内容与形式,重新定义图书馆在社会中的角色。
DPLA强调开放共享理念和跨界协同合作在战略规划中的具体体现,将核心价值定位在公共图书馆的同等高度,竭尽全力地推动人类数字化文化遗产及相关资源的开放存取,并通过内容建设、技术升级、外展活动和资金保障等途径实现可持续发展之目标。同时,为了规范利益相关者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关系,还对数字文化资源的采集、管理和利用等流程做出相匹配的制度安排。DPLA的战略规划及政策体系的借鉴意义主要包括:(1)保持战略规划的人本特色。战略规划应充分体现出从“以馆藏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的逻辑演进,维护服务的公益属性,尽可能地为用户提供亲身参与和自我展示的机会,并通过众筹、众包等新兴方式获得社会公众的广泛支持,提高项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2)重视新兴技术的支撑作用与强化功能。各种新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服务体系架构、元数据整合等方面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图书馆战略规划不应忽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3)制定权责明晰、内容完整的服务条款及相关协议。数字化资源的版权争议问题日趋严峻,有必要对元数据的访问、使用和再利用做出预设性的规范,在充分尊重用户的隐私权利和在不侵犯第三方任何版权的原则下,最大程度地
支持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合理使用”与增值利用。
参考文献
[1]FAQ (What is DPLA?) [EB/OL]. [2016-03-05]. http://dp.la/info/.
[2]For Developers [EB/OL]. [2016-03-09]. http://dp.la/apps.
[3]Become a Hub [EB/OL]. [2016-03-05]. http://dp.la/info/hubs/become-a-hub/.
[4]Get Involved (DPLA Community Reps) [EB/OL]. [2016-03-11]. http://dp.la/info/about/policies/.
[5]DPLA Social Media Policy [EB/OL]. [2016-03-10]. http://dp.la/info/wp-content/uploads/2013/04/DPLASocialMediaPolicy_September2014.pdf.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4-02责任编辑:孙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