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网络新闻中互动的利弊

2016-03-16赵彦红

关键词:网络新闻网络媒体新闻报道

赵彦红

(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重庆400031)

试析网络新闻中互动的利弊

赵彦红

(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重庆400031)

在Web2.0时代,受众作为内容生产者参与到新闻传播过程中来。互动成为网络新闻的典型特征,也是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主体性的表现。然而,网络新闻中的互动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需要多方努力,建立良性的互动机制,使互动成为网络媒体的一把利剑。

互动;网络新闻;受众

拉斯韦尔提出的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表明传播过程是一种说服性的过程,是一种信息的单向流动。然而,这种传播模式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缺少反馈环节。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反馈渠道的缺失,受众与媒体的交流很有限。互动环节的缺失造成受众主体地位的缺失,他们只看到媒体手中的强大武器,认识不到自己手中也有对等的权利。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局面,互动性作为Web 2.0时代的典型代表,使得受众作为一种集体力量开始出现,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己有发声的权利,并且开始运用这种权利以达到某种效果。然而,由于网络社会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网民素质参差不齐,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需要予以重视。

一、新媒体环境下互动性成为网络新闻的典型特征

(一)传统媒体缺乏互动,形成消极的受众观

反馈渠道的缺失和互动环节的断裂,直接导致一种消极的受众观。这种消极的受众观包括两个层面:对于传者而言,他们认为媒介与受众的地位是不对等的,传者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受众就应该接受他们传递的信息;对于受众而言,受众在意识中逐渐接受了自身的这种地位,从而形成一种表面上貌似平静但实则暗藏危机的传播形式。这种局面不利于传媒业的健康发展,传者只是在依据自己的思想自娱自乐。

(二)新媒体环境下,互动对于“发现受众”的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报道,不再是传者的独角戏。我们探讨新闻网站的交互性,就是指新闻通过网站传播出去的信息的接受程度,即人们通过新闻网站能得到什么信息,并作出怎样的反馈,以及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交流程度。[1]

这个概念表明三层意思。首先是意识层面的关注。在传统媒体时代,传播方式属于广撒网多捞鱼,但实际效果却是广撒网未必多捞到鱼。因为传统媒体的信息接受率或者说被阅读的比例是很难测量的。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只要受众参与到了互动环节,这就在基本意义上保证了这条信息已经被关注,已经达到了一定的传播效果。其次,受众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说明该新闻报道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反响,这也是该报道新闻价值的一种体现。最后,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是新闻报道的另一个层次。传统媒体时代,一篇新闻报道出来之后,受众之间会进行一些讨论,但这种讨论局限于人际传播,讨论的范围也很窄。但在新媒体环境下就不同了,受众发表的评论与新闻报道一起呈现在同一媒体平台上,被多数观众所注意,这种点评已经进入公众视野,成为公众话题的一部分。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互动是体现受众存在的一种方式,也是受众与媒体对话的一种方式,同时还是受众与受众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受众在互动过程中彰显了自己的独立性,这时的受众已经从背后走到了台前,他们是被发现的受众。

二、互动在网络新闻中的地位及作用

(一)UGC概念在新闻领域的表现

用户生成内容 (User-Generated Content,UGC,又称作 User Created Content,UCC或Con-sumer Generated Media,CGM),泛指以任何形式在网络上发表的由用户创作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是Web 2.0环境下一种新兴的网络信息资源创作与组织模式。它的发布平台包括微博、博客、视频分享网站、维基、在线问答、SNS等社会化媒体。[2]UGC是互联网领域互动的形式,而具体到新闻领域,用户生成内容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最典型的形式是评论。目前新闻网站的每条新闻下面都会设置评论版块,受众在阅读完一篇报道之后可以发表评论,其他读者在看完新闻及之前读者发表过的评论后可以进行跟帖互动。这种形式是目前新媒体环境下最主要的互动形式。另外,多样化的互动形式还包括投票、转发、图片互动等。在评论中,受众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加入了很多有效信息,这些用户原创内容对新闻报道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互动对网络新闻的启动及跟进作用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互动,都有新信息的产生,代表着受众在看完某条信息后的态度。这种新信息的产生,在某些条件下会成为新的报道来源。互动对网络新闻报道的启动与跟进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互动可以产生新的报道话题。现在很多网站都很注重互动环节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在每条新闻下面都会有跟帖评论版块、投票环节等互动形式。随着微博的兴起,在一些新闻报道或特大专题的下面,会有动态微博直播。有些网站如果要进行评论或跟帖需要注册账号,很多人不愿意进行这个麻烦的环节,就放弃评论,其实这是网站本身的损失。现在有些网站的跟帖方式就突破了网站内部保护,有些不用登陆就可以直接评论。这种进步的好处是使互动环节越来越便捷,也使更多的人愿意去评论。为了克服网站与网站之间的隔阂,很多网站已经采用第三方登录的方式,即利用腾讯账号、人人网账号或微博账号同样可以登录,这样就省去了注册的环节,使评论互动更加方便。在评论或跟帖的内容中,能看到受众在看完这个事件后的态度;通过投票,可以看到广大受众对某一件事情的看法。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深入挖掘又可以得出新的报道话题。这一新的报道话题就是互动对媒体报道的启动作用。

2.互动对网络新闻的补充作用。媒体报道是记者个人或者团队在采访的基础上对某一事件的认识,由于人力物力的局限以及思维视野的不足,在报道的时候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而互联网基于强大的用户群,在数据流的背后实际上是一个强大的社会关系网。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受众在浏览新闻的时候,会对失实信息进行评论,尤其是心理上或者地域上接近的受众,对于这一事件有较高的关注度,如果存在报道失衡或报道不足的地方,他们很快能够发现并纠正,使其他受众在浏览信息的时候能够看到全面综合的消息。这就是互动对媒体报道的补充作用。

(三)互动对网络新闻的深化与整合作用

一个真正反映民意的报道是建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的,需要征求各方意见,深入挖掘事实真相。在这方面,互动对于网络新闻的深化与整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互动对于网络新闻的深化作用。这里可以以微博互动为例来探讨互动如何使一条信息变得有意义、有深度。如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曾就北京户籍年龄限制问题发了一条微博,由于人民日报官微的影响力,很多微博用户都会关注到这条新闻,上至专家学者、政府机构,下至学生工人、普通民众。这些关注者中有部分人对这个事件有深入研究,他们在转发这条消息的时候会把自己的看法作为评论糅合到这条消息下,实际上在大量转发的过程中已经有了成千上万条新信息的产生,而这些新信息是观点的集合。如果网络媒体注重这些评论,去追踪这些评论是如何产生的,对这个事件的认识一定会有质的飞跃。扩展到其他的互动形式,网络媒体若沿着互动环节一步步追溯,会得到大量新的观点与信息,站在这些观点与信息的角度发出的新报道,会有全新的站位与深刻的思想。

2.互动对于网络新闻的整合作用。从以上分析看出,互动过程中会有大量新信息产生,这些新信息本身就是一笔很大的信息资源。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应该深刻认识到这种资源的可贵之处,因为它们是来自受众的最原始的声音,代表着普通受众的看法。网络媒体对这些互动内容进行整合,会产生新的报道,这本身就是对事件的追踪报道,是对媒体报道的整合。另外,有些专家学者、意见领袖在转发或评论一些消息的时候,会综合分析以前的一些事例和看法,对评论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和整合,他们的意见可以作为新报道的重要参考。

三、网络新闻中互动的弊端及存在的问题

有利就有弊,在网络环境这样一个还不够成熟和完善的机制下,互动在给网络新闻带来巨大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尤其是有些人抱着匿名心态发表言论,以为自己是“隐形人”,不需要对自己的发言负责,由此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问题。

(一)互动内容质量有待提高

在互动过程中,内容质量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虚假信息。很多人由于个体认识的局限,不加鉴别、不加思考地转发一些虚假报道,借助互联网庞大的数据资源,这种虚假信息以病毒方式扩散,造成社会恐慌。二是网络水军。一些企业或个人为了一己之私,在网络上大量发布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在互动过程中充分掌握话语权,大量刷屏,使人们看到的是单方面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真实性。三是网络暴力。这种问题在涉及地域新闻时表现尤为明显,当报道某省或某地的一条负面消息时,评论中总会出现大量地域攻击语言,如“河南人都是……”之类。这种攻击归根到底是网民素质及网络匿名性的问题。

互动内容质量低下还有一些深层次原因。在互联网环境下,网民的互动行为出于自发性,而且有很大的随意性。他们不会像专职记者一样考虑评论发出之后引起的社会影响,更不会对内容进行文本上的修饰或处理。更多的时候,这是一种自言自语式的表达。人的表达具有多种层面,点对点的交流如QQ、MSN、短信等,有特定的对象,直接传递信息,具有非常明晰的指向。而自言自语形式的表达,随时随地,并无特定的指向,很难说希望某些特定的人关注和回应,但是也不是完全不希望别人关注和回应。[3]这种特性导致互动内容呈一种散点化趋势,只是评论者个性张扬的一种方式,所以会融入很多不合理的内容。

(二)互动领域受媒体议程设置所限

受众在浏览网络新闻时可以明显感觉到,一些热门新闻,尤其是门户网站首页的新闻,评论数量可达数万条之巨,但一些行业新闻或专业新闻的评论数量寥寥无几。评论数量的多少并不代表新闻报道质量的高低,却反映了一个时期内受众关注点的走势,而这种关注点是和媒体的议程设置相关的。

媒体的议程设置为受众判断信息海洋中哪些重要哪些次要提供了一个判断标准,受众的关注点会遵循这一议程。但由此带来一种滚雪球效应,一些社会性的花边新闻,由于其新奇性、特殊性,能够吸引受众。为了增加点击量,新闻网站编辑会把它置于网站首页,或优先推送给受众,从而引起一定程度的关注。这些受关注的新闻有了一定的评论量之后,会吸引更多的人去点击,去评论。这导致受众的关注度过于集中,一些应该受到关注的新闻反而被冷落。

(三)受众互动资源利用率不足

在当前的网络新闻中,受众互动产生的信息利用率偏低。目前比较常用的一种利用方式,是从受众评论内容中摘取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为新闻报道的一部分。但仔细分析这些被摘取的内容可以发现,作为娱乐性内容而出现的评论占据主要地位,互动所起的作用也只是为新闻报道加点笑料,这无疑低估了互动资源的作用。

网络媒体可以对受众的互动资源进行进一步加工,从互动中发现新内容,从互动中产生新报道。而且互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每一种互动形式都有特定的挖掘价值,互动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信息财富。如在新闻下面进行一些投票,从投票内容进行分析得出新的报道,或者针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在线问卷调查等,这些都是待开发的用户互动资源利用方式。

四、规范性互动对网络新闻的矫正

要解决以上问题,不仅需要国家网络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还需要网站经营者、网络使用者等各方面的综合努力。互动过程本应是一个人性化的过程,而不应该是一个人肉过程或人身攻击过程,必须建立健全的引导机制。同时,网络媒体在进行议程设置时应将互动因素纳入考虑范围。话语是有力量的,议程设置后,网民热议能推动舆论走向,然而这种推力有直接与间接之分。话语的“直接推力”易理解,而“间接推力”是指寻找议程或互联网治理行为的“他角度”,为互联网输入正能量,通过其他方面的间接努力,使得互联网管理者或事件当事人等主体避免陷入舆论的风口浪尖,化解舆论危机,改善互联网舆论生态。这种引导上的“间接推力”,可以体现出话语引导的水平高低。[4]互动需要这种健康的引导,需要网络媒体加以规范,从而走向更加健康的发展道路。

另外,规范性的互动对网络新闻起到一个补充、矫正的作用。新闻都是人写出来的,必然带有主观性。由于新闻工作者自身能力的局限,媒体财力物力的局限,技术水平的局限,网络新闻的采集、挖掘、发现、表达都有一定的不完整性甚至是偏差。规范的互动无疑可以降低这种不完整性,矫正新闻存在的偏差,使得新闻尽可能地接近事实,还原真相。网民的数量之大、力量之大是不可忽视的,他们通过网络评论等渠道补充自己所掌握的事实的一部分,对新闻的遗漏和偏差进行有力的补充或矫正。

最后,规范性的互动增强了用户体验,对于网络新闻的效果提供了一个直接的反馈。通过规范性的互动,网民能够找到一种平等的对话体验。同时,网民通过互动表达了自己对于新闻的感受,这就是网络媒体的用户反馈,对于指导其生产制作更符合受众需要的新闻可以起到参考作用。

良性的互动是网络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缺乏监管的互动可能产生大量问题,把网络媒体引向歧途。所以必须建立良性的互动机制,使互动成为网络媒体的一把利剑。

(责任编辑陶新艳)

[1]袁波.浅谈新闻网站的交互性[J].新闻世界,2011(9):131-132.

[2]赵宇翔,范哲,朱庆华.用户生成内容(UGC)概念解析及研究进展 [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5): 68-81.

[3]晏捷.移动互联网的传播互动空间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东南传播,2010(3):21-23.

[4]杨国炜,王小杨.当前互联网舆论生态中的话语引导策略[J].网络传播,2014(4):56-57.

G206.3

A

1671-5454(2016)02-0042-04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6.02.011

2016-03-31

赵彦红(1991-),女,河北石家庄人,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文艺与传媒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网络新闻网络媒体新闻报道
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山西农谷
网络新闻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及影响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互动传播探索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采写网络新闻要成为“多面手”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网络媒体在舆论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网络媒体新闻宣传工作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