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2016-03-16张海龙杨世汝
张海龙 杨世汝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张海龙 杨世汝
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人才培养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不仅是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国际社会的倒逼机制所致。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人才培养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大意义,其次分析了“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亟需建立什么样的人才培养体系,最后从社会层面,政府以及高校三个层面探索了“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问题。
人才培养;“一带一路”战略;途径
一、高校人才培养于“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意义
(一)弥补国际化人才不足是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短板的重要问题
改革开放至今,一直制约我国“走出去”的短板是人才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的是国际化人才的严重匮乏。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促成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常态”,而“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则适应了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新发展和新要求。“一带一路”是一个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包括基础设施、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以及人才等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着中国“走出去”。于国家于世界而言,“一带一路”战略在稳步推进的过程中,最重要也最不应该忽视的一个问题是“人才”问题。正如朱国仁学者所说:“一带一路”战略要优先投资于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软实力的发展,加大对人才的投入,切实做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工作,特别是致力于做好沿线国家的人才开发和人才有效使用的工作。筑牢“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的关键是发挥人才效用,争取沿线国家以及发达国家政府特别是广大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实现民心相通。当然,社会根基的稳固程度离不开人才特别是国际化人才的充裕程度。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毋庸置疑可以很好地弥补人才不足的短板问题。所以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对稳步推进“一带一路”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助力“一带一路”战略培育国内、区域乃至全球范围的新经济增长点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蔓延,各国联系日趋紧密,合作愈来愈频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坏境之下,当下全球经济增长格局和经济生长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集中体现为双重重心转移。一是全球经济增长重心的转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经济增长重心日渐从发达国家转向新兴经济体(金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二是中国对外经贸增长重心的转移,随着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中国对外经贸增长重心日趋从发达国家转向新兴经济体(金砖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
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对培育全球经济新增长点以及更好实现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强劲可持续增长目标具有承前启后的重大实际意义。然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注意到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人才的促进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的进步都离不开人的发展,换句话说,人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当下,“一带一路”的稳步推进需要开发各类复合型高端国际化人才。高校人才培养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助力器,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适应新变化,助力“一带一路”战略与周边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合作,助力“一带一路”培育国内、区域以至全球范围的新经济增长点,进而摆脱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下滑的困境。
(三)是消除并避免各种软实力矛盾对“一带一路”战略冲击的有效途径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是惠及东亚与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65个国家共谋合作共谋发展的宏伟计划,涉及人口近44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相关的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意在“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区域”。其主要内容是推动区域内各国之间的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如此宏大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必然在各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生态、国防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有差异就必定有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再者,新时期的“一带一路”作为一项地理覆盖面较广的洲际经济合作倡议,必然会触及美、欧、日本等世界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利益,对业已形成的势力范围形成冲击。所以共建“一带一路”会始终面临一个重大难题即如何处理与大国和沿线国家关系的问题。例如,美国作为一个世界性经济强国,是现有国际秩序的主要创设国和主导国,必定会从竞争性的角度看待共建“一带一路”这个国家新战略,2015年中国两会期间,代表们热议“一带一路”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议题,美国对亚投行做出激烈反应可以说明这一点,不过中美在有关区领域仍有很多合作空间,美国有关政策未来变化不确定性最大*卢峰学者2015年元月随团访问美国政府有关部门,一位官员指出中美在东南亚、中亚、南亚存在广泛合作空间。在他看来,美国有南北丝绸之路倡议而中国有东西丝绸之路倡议,美国有“印太经济走廊”倡议而中国有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美国协调各国海关标准方面具有一流软实力,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一流硬实力, 中美两国都重视基础设施并致力于区域互联互通,两国存在巨大合作潜力。。还有应对与处理沿线小国关系也会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难题。尽管是历史上古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都积极投身致力于共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希望搭乘中国经济崛起的这辆“快车”以实现自身发展的伟大抱负,也会如有关专家客观指出的:“今天一路一带上的许多国家尤其是小国,在古代丝绸之路的时候,并不是我们平等的伙伴而是我们的藩属。丝路时代的回忆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储殷:《一路一带战略的实现需要更冷静的思考》,中国网“观点中国”,2015年1月18日,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92-l19792.html。。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深厚文化底蕴的大国,各种文化习俗与各个国家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各种软实力的矛盾对“一带一路”的冲击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重视对各类型人才的培育,因而高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高校除了教育与科研国际合作或直接投身于基础建设实践活动,高校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决定了其可以在知识与文化传播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国与国之间的各种矛盾,离不开人才特别是国际化人才的有效开发,只有培养出高端人才,我们才能深入了解沿线国家民情民意、风土人情以及宗教伦理,进而消除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一带一路”战略迫使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战术技巧,与各国展开良性互动关系。
二、“一带一路”战略亟需重构人才培养框架
(一)构建适应新机遇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带一路”是一项持续几十年的宏伟的国家战略,这无疑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一带一路”战略不但涵盖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还包括区域性的资本、政治和战略秩序的形成,以及区域治理的完善。而资本、产能、技术、政策、贸易、货币的互联互通使得人才培养更具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高校必须做出调整来适应这种变化和需求,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新机遇:一是高校将中国优秀人才输送到需要建设与治理的发达国家以及沿线发展中国家去历练和就业,这些人才队伍是代表中国质量与技术的人才队伍,从而与其他国家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二是大力开展吸引留学生的工作,在此基础上深挖并开拓中国高等教育的亚洲市场,全力打造具有亚洲特色的高等教育,从而为中国人才与质量标准走向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优势,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既要面向“一带一路”战略培养教育、科研国际合作的国内领军人才,又要通过教育、科研国际合作加大“一带一路”战略中涉及的发达国家和沿线发展中国家中急需的各类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一带一路”建设储备国际化人力资源,建立稳固的互信合作的关系基础;四是加大“一带一路”高校智库建设,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全面深入研究“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与战术问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如何应对和处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策;另一方面,如何应对和处理“一带一路”沿线个别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极端宗教势力。从而为团结广大发达国家、沿线发展中国家、地区有效开展“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性意见;五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传播知识与文化,充分发挥高校人才汇聚、知识汇集、文化传承的优势,秉承“知识传播需要以文化来统领,文化传播需要用知识来开辟新途”的原则,切实开展知识与文化传播工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打造智力与文化并举的坚实基础。
(二)创新“引进来、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高校提供了良好的国际机遇,高校应抓住国际机遇,提高我国的国际化水平,积极开展“一带一路”战略涉及的发达国家及沿线发展中国家的优秀教师来华访学和留学生教育工作,让他们深入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和深入了解我国具有普世价值的哲学思想、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和平共处、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和平发展外交理念,努力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一脉相承的“一带一路”建设的参与者、支持者,使之构成“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积极推行,高校人才培养亟需做好“引进来”与“走出去”紧密结合工作。对外开放战略意在让我国高等教育能够把握“一带一路”精神内涵,做好“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工作。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开展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人文文化交流、相关技能学习等方面亟需我国人才的强力支援,因此只有改善高等教育,开启对外开放模式,才能及时填补这方面人才的不足。
(三)完善推广中国先进文化的人才培养方式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品性绵延,通过传统丝绸之路的文化繁荣、经济繁盛来推广“一带一路”战略非常巧妙、高明,这无疑对我国的软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推出一系列能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接受的优秀文化产品,要求高校必须培养充分理解历史文化背景与各国的民心社情的人才,才可能更好地实施这一战略,而这正是目前非常缺乏的,因此“一带一路”培养体系需要为高校人才提供文化传承理念,加强推广中国先进文化的人才培养方式,提供全面、深入的历史、地理、语言、文化、宗教、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才能知己知彼,事半功倍。
文化软实力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所以软实力的推广是我国在国际竞争舞台上一个强有力的有利因素。精神文明社会的建立也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尤其是对于有着五千多年历史传统文化的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而这种传承与推广离不开各大高校对于优秀人才的培养,培养优秀的人才能够更好地传承与推广文化,二者相辅相成。
三、“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社会开启合作模式,实现人才的最优利用
近年来,伴随着国际化步伐的加快,我国的失业率逐年攀升,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大部分高校培养的人才都是理论型的人才,用中国的俗语来说就是“纸上谈兵型”人才。现代社会和企业需求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型的人才,甚至是更加偏重于实践型人才,但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使得高校办学质量低下,学生就业率低下,社会和企业难以吸收到相配套的优秀人才。
开展校企合作可以完善人才对接,从而使得学生的理论能真正地付诸于实践,缩小并根除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让企业与高校联合办学,培养理论与实践型的专业化人才,从而促进“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为实现人才的最优利用,企业应当深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去,联合各大高校切实转变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理念,树立高端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新型人才培养理念。与此同时,企业和高校需抓住“一带一路”这一宏伟的国家战略机遇,借鉴周边国家企业和高校的合作形式,开展多种合作模式,进而充分利用合作推动高校的办学质量与企业的发展。无论开展哪种类型的合作,企业可以将合作的基础定位于符合自身需求的人才培养,进而为企业准备充足且合适的人才资源库。
(二)政府实现从微观到宏观、直接到间接的转变
一是政府应该重新定位好自己的角色,给予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推进高校内部体制改革。政府应该同高校一起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大力鼓励和支持高校形成各具特色的治理结构,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二是政府应该设立“一带一路”教育发展基金,可以推进教育交流与合作。教育发展基金政府必须作为主导,与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合作,通过多渠道宽领域融资的方式,建立“一带一路”教育发展基金,从而加大和培植高校人才国际化程度。政府必须在财政方面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坚强后盾,加大教育投资,才能打造出具有国际视野的大批领军人物,社会、政府和高校担负的人才培养使命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是政府应该统筹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双边、多边教育合作机制。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我国和发达国家以及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各大高校间的自愿联合办学,使得各大高校间建立友好学校或姊妹校关系,通过利用现有各种国际和区域合作组织、双边、多边合作机制,推进与发达国家和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多边教育合作,进而拓展教育合作空间。
四是政府应该给予高校人才培养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保障。“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促进联合办学合作,通过投入经费、制度方面来鼓励高校参与国际合作,实现联合办学。进而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三)高校实现“宽领域、多层次、国际化、复合型”的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继续深化改革,切实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重点培养好以下几种人才:(1)培养小语种人才。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惠及了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国家,国与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存在巨大差异,促使我国现将急需大量通晓沿线国家语言,以及一大批适应与沿线国家交流的优秀语言人才。(2)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涉及的不仅仅是经济领域,还包括政治、文化、法律、民族、宗教等诸多领域,这些领域的交流与开展离不开各类型的专业技能人才。(3)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青年领军人才。“一带一路”惠及的国家大都是发展中国家,缺乏高层次高素质的领军人才是他们所面临的难题。因此,通过国际标准设立各领域的高端学历项目,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培养一批知华、友华、亲华、爱华的未来领军人才,为我国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营造良好的国际空间,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校应该破除教育模式同质化难题,避免人才培养的“晕轮效应”。“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高校破除教育模式同质化提供了契机。通过与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和交流,从中汲取优良的办学特色,开阔视野,进而推动教育改革,促使高校广开学术自由之路,培养出各类型质量与数量兼并的优秀人才。
应该秉持宽松自由独立的学术价值观。作为知识的殿堂,文化软实力的领军机构,大学的独立办学和学术自主是在同王权、教权几百年的斗争中争取到的,这种独立和自由弥足珍贵。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制度的理念基础,是高校的核心价值,也是学者生命的真谛。只有充分给予学者们高度的学术自由权,才能使得高校培养出高质量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
张海龙(1971-),男,长春工业大学发展规划处、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杨世汝(1990-),女,长春工业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