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国学诵读课教学刍议

2016-03-16王晓岚

文教资料 2016年18期
关键词:五年制国学传统

王晓岚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国学诵读课教学刍议

王晓岚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河南 开封475001)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多,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了国学诵读课程。国学诵读课是一门旨在增加国学知识,提高国学素养的中国传统文化类必修课程。国学诵读课的核心教学目标应当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其人文素养。在教学内容方面,国学诵读课既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要对重要经典著作进行深入的剖析。教学方法上,国学诵读课要做到诵读与讲解相结合,延伸与方法相结合,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

五年制学前教育国学诵读课

近年来,全国上下学习国学的热情不断高涨。人们对于经典国学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在幼儿园的教室里,小朋友们也在诵读蒙学读物。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对幼儿园国学教师的大量需求。然而,幼儿园国学教师的现状不容乐观:有些幼儿园教师缺乏一定的国学素养,有的具备国学素养的教师却不懂得幼儿教育。因此,为了保证国学知识能够以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给孩子,许多高职院校五年制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了国学诵读课。几年的教学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教师对国学诵读课的学科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没有清楚的认识。

一、国学诵读课的学科定位

国学诵读课是一门旨在增加国学知识,提高国学素养的中国传统文化类必修课程。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古人丰富的生命智慧,学问之法,渗透着正心、修身、明理的内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和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诵读学习经典可以引导学生达到增加国学知识,提高国学修养,增强从事幼儿园国学教育技能的目的。当学过国学诵读课的学生走向社会,又会影响更多的幼儿。久而久之,人们的文化修养将会大大提高。

除具有提高人生修养的共性功能之外,由于专业特点,这门课还有特殊的作用:本专业的培养对象是幼儿园准教师,师德对于幼儿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国学经典中对于教师修养的阐述有利于学生立师志、修师德、树师表、铸师魂,形成良好的职业修养。因此,此门课程应为必修课程。

二、国学诵读课的教学目标

课程的学科定位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制定。国学诵读课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其人文素养。围绕这一目标应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审视,得出以下具体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国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阅读国学作品的能力。

国学诵读课是通过诵读和讲解,从文体、文论、文化等角度管窥中国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因此,在知识方面应当为学生构建起古典流派、作家生平思想和经典著作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大致情况。然而,经典性著作汗牛充栋,仅靠讲解,覆盖面较小。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逐步学会借助工具书自己阅读作品,为其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应以遵循学生的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由于时间跨度比较大,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通过诵读、讨论、讲述、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习兴趣。

3.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21世纪以来,党中央多次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校应当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培养国民的民族自信心。五年制国学诵读课就是要增加这些准幼儿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认同的基础上,自发地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到性格之中,使得青年人的人格修养得到提高,为以后进入工作岗位自觉传承传统文化打下基础。

三、国学诵读课的教学内容

经典作品的选择是国学诵读课教学至关重要的一环。然而,其选择是有一定难度的: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如何将其浓缩在短短的几十课时的教学之中?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教学内容应做到“广”与“精”的结合。

知识面要“广”。国学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学科,可以分为史学、哲学、文学等门类;按照思想,可以分为先秦诸子及儒释道三家等门类;按照《四库全书》分类,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学界往往采用的是《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国学诵读课要择取一种分类方法引导学生对国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宽广的知识面可以为学生终身学习或工作提供解决问题的良好思路。

对思想的剖析要“精”。在国学诵读课的课堂上要重点学习四个部分的内容:儒家著作、史学经典、诸子经典和文学经典作品。对每个版块都要展开具体深入的学习,深刻体会作品的思想。

四、国学诵读课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取一方面受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学生情况的影响。国学经典对于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增强趣味性,同时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1.诵读与讲解相结合。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我国古代学者提出的重要读书方法。诵读可以让学生熟悉经典,增强语感,为进一步地理解打下基础。因此,在国学诵读课上可以采用听读、个读、齐读、分组读、自由读、领读、师生对读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经典的理解。然而,在诵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仅仅只动嘴,如《弟子规》中谈到,“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心眼口并用,才能强化诵读的效果。

在读的基础上,教师要开展讲解活动。当教师深入地讲解之后,应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深化理解。如,对于通过评述历史事件或小故事进行说理的著作,可以学生复述故事的方法加深理解;对于哲理性较强的作品,可以辩论或演讲的方式,深化理解。同时,在深刻理解原文,把握思想内涵的基础上,教师可补充大量历史或现代案例,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事件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看待问题的态度。

2.延伸与方法相结合。

国学拥有宏大的知识体系,值得每个人一生学习。因此,国学诵读课的教学既要注重短期效果,更要有终身的引导。课堂上应当对教学进行适当的延伸: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课下继续探究的兴趣;介绍更多典籍,引领学生课下阅读;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更高要求,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论语》指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接触经典,要有一定的方法,基础的训诂学知识必须具备,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少走或不走弯路。在国学诵读课上,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出段落中的语言现象,丰富学生的积累,并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典籍的能力。不仅如此,还应重视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获取知识。现代网络信息量较大,引导学生上网查阅学习国学经典相关材料,既能收获信息又能锻炼学生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可开设相关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解疑答难,开展交流互动,强化教学效果。

3.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大学生人格境界的提升要靠行动来表现。然而,诵读课堂由于时间和环境的限制,行为的改变很难看到。课堂教学可以完成学生思想认知和情感陶冶方面的工作,道德意志的树立和行为方式的形成要靠课余完成。大学生的课余活动较多,若在学生活动中渗透国学因素,则既能受到学生的喜爱,又能创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学生优秀品质的内化。学生比较喜欢的国学活动有古典作品诵读、古典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另外,学生中自发形成的社团组织,如国画社、书法社、武术社也能很好地传承国学文化,增强国学技能。学校还可定期安排国学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邀请民间国学机构进校园,学习民间国学机构的教学经验,提高国学教育质量。

[1]傅可.国学与大学生国学教育的实践体系设计.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

[2]吴少伟,戴庞海.高校国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教育与职业,2014(23).

[3]黄海艳.幼专院校“国学经典诵读”课程的探索与实践.教育与职业,2014(35).

猜你喜欢

五年制国学传统
“垂”改成“掉”,好不好?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五年制高职企业实习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CBS教学模式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尘肺病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