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应俞籍贯建阳考
2016-03-16刘楷锋
刘楷锋
(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安阳455003)
张应俞籍贯建阳考
刘楷锋
(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安阳455003)
摘要:明代以来,一般认为《杜骗新书》的作者张应俞是浙江人,而且对书前熊振骥序文中提及的“莒潭”语焉不详。本文首先从“莒潭”的属地入手,考证莒潭在明建宁府建阳县的崇泰里西山山麓。并根据小说叙事以明代建宁府为中心展开这一线索,发现作家对包括建阳县在内的建宁府的风土人情非常熟悉,判定张应俞长期生活在建阳,并初步论证张应俞的籍贯是福建建阳而非浙江,且只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
关键词:张应愈;籍贯;莒潭;建阳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杜骗新书》作者张应俞的认识相当有限,现存明代刻本均题为“浙江夔衷张应俞”,所以现代学者都对其籍贯浙江的问题没有异议,如潘建国认为“作者张应俞,生平不详,惟知其为浙江夔衷人。”[1]黄霖则根据书前熊振骥序文中“莒潭张子,忧世哲人……”[2]等语,认为“其‘莒潭’不详何地,或为草书‘苕溪’之误。”[3]下面我们试从考察莒潭的属地入手,重新审视张应俞的籍贯。
一、莒潭在福建建阳
被认为是“苕溪”之误的“莒潭”,实为福建建阳的一个地名。福建自古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全唐诗》卷七百零三收唐代福建诗人翁承赞《题莒潭安闽院》:“祧宗营祀舍,幽异胜珠林。名士穿云访,飞禽傍竹吟。窗含孤岫影,牧卧断霞阴。景福滋闽壤,芳名亘古今。”[4]可知“莒潭”是福建的一个地名。民国十八年《建阳县志》“西山”条载:“在崇泰里,与云谷对峙……其下涧水通舟,逶迤数十里……宋蔡季通结庐其中,时朱文公寓云谷,每有疑难,则揭登为望,而频相过从。宋理宗宝佑乙卯敕建西山书院,御书西山二大字表之,刻于西南崖上。山麓有莒潭,上有化龙书院。”[5]化龙书院为南宋隐士刘应李依化龙桥溪而建:“刘应李……入元不仕,与熊禾、胡廷芳讲道于洪源山,居十二年。后建化龙书院于莒潭,聚徒讲学。”[6]事亦见于清代郝玉麟等著《福建通志》卷五十一。[7]据此可判定“莒潭”为建阳县西山山麓的一个水潭。该地以潭为名:“乾道六年(1170),朱熹4l岁葬母权氏夫人于崇泰里(今马伏)天湖之阳的寒泉坞,为守孝在墓地附近建寒泉精舍,于此讲学授徒、著书立说。朱熹的高足弟子蔡元定、刘爚、黄幹、祝穆等这时都常前来求教。”[8]而黄幹“从朱子读书潭溪,构草堂,名曰精舍,嘉靖八年知县薛宗铠改为书院。”[9]民国县志记载此书院信息更为明确:“在崇泰里莒潭,宋黄文肃幹构草堂以作课徒之所。”[5]可见,莒潭实为建阳县的一个地名。
明代后期的建阳是一个商业活动非常活跃的地区,一些村镇成为一时的商贸交易中心:“嘉禾里广贤街(每月俱以三八日集)、崇泰里长埂街、崇文里黄亭下街(每月俱以三八日集)、崇泰里莒口、建忠里洄潭(每月俱以四九日集),是日里人并诸商会聚,各以货物交易,至晡乃散,俗谓之墟。而惟书坊,书籍比屋为之,天下诸商皆集,次则崇雒绵花、纱布二集为大。”[10]而且,建阳境内溪水众多:“(西溪)出长平,过武陵而武溪赴焉;逾麻沙则鳌峰之流东出于化龙桥;书坊之水西会于莒口。”[10]从中可知化龙桥、莒潭和西山都与建阳西部重镇莒口距离很近。不过,在书坊、莒口、麻沙等闻名全国的村镇掩映下,莒潭反不为人所知。
综上所述,熊振骥序文中“莒潭张子,忧世哲人……”等语并非虚妄;“莒潭”,就在明代建宁府下辖建阳县崇泰里的莒口,现为建阳市莒口镇下面的一个街道居民委员会。[11]
二、建阳是作者长期生活之地
《杜骗新书》是一部“既有小说性,又有新闻性”[3]的作品,是“搜剔见闻,渔猎远近”[2]之作,带有鲜明的纪实色彩。搜检书中所收故事与建阳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考证建阳是张应俞长期生活之所。全书所集84个诈骗故事可以分成二类:一是受骗人的籍贯、被骗的地点没有交待,或者交待不清,我们无法判断案发地点,也无从了解其故事来源。二是明确交待了案发地点,有的连被骗受害人籍贯也交待得非常清楚,这类作品达到了39篇。其中发生于福建19例,其余,江苏11例、浙江4例、山东2例、北京、湖北、山西的小说各1例。福建19例故事中,发生于福州、邵武、漳州三府的只有4例,而以建宁府为案发背景的小说则有15例。自洪武元年设建宁府至雍正十八年,建宁府统辖建安、建阳、瓯宁、崇安等八县,小说中发生于建阳县的故事就有4例,明确标注受害人为建阳人的有3例。从此可以看到,作者张应俞对建宁府,包括建阳县内所发生的商业逸事乃至当地的风土人情都非常熟悉,因此对发生在此地的故事记载也相应更多。
张应俞长期生活在建阳的内证丰富,此处另举三例:其一,对长埂这个地理概念的使用。长埂是建阳一个人口稠密的大镇。建阳万历志载:“治之西……村落独广,民烟较盛,如黄坑、长平、界首、书林、麻沙、陈墩、长埂、莒口,大逾数千户。”[10]作者在《露财骗·诈称公子盗商银》一文道:“陈栋,山东人也,屡年往福建建阳地名长埂贩买机布。万历三十二年季春,同二仆带银壹千余两,复往长埂买布。”提到长埂这个带有明显地标性质的地理概念时,作者似乎有意向不熟悉建阳村落布局的读者专意介绍此地属于福建建阳,而正是这种有意的介绍,透露了作者对建阳各地情况的稔熟程度。其二,城西驿到建溪驿的实际路程。城西驿在瓯宁县,建溪驿在建阳县三桂里,两驿均在建宁府内。《福建通志》卷十六载:“城西驿:上至叶坊驿六十里,下至大平驿四十里。原设驿丞,康熙三十八年裁,归瓯宁县兼管,留设赡夫一百名、走递公文等夫八名、兜夫十五名。叶坊驿:上至建溪驿七十里,下至城西驿六十里,留设赡夫一百名、走递公文等夫八名、兜夫十五名。”[7]据此可知从城西驿到建溪驿的实际路程是一百三十里。在《诈哄骗·诈以帚柄耍轿夫》中道:“城西驿上至建溪,陆路一百二十里,常轿价只一钱六分,或路少行客,则减下一钱四分,或一钱二分,亦抬。”此说与两驿之间的官方提供的距离高度相似。其三,对建民风俗的记载。《买学骗·诈封银以砖换去》按语云:“买进学、买帮补,甚至买举人,此事处处有之,岁岁有之,而建宁一府,叠遭骗害为甚。盖建郡民富财多,性浮轻信故也。虽累受骗,而继起营买者未已。此光棍途中常以逢考建宁为一桩好生意也。”因为建宁府商业活动活跃,“民富财多”的感受容易产生,而“性浮轻信”这一地域族群的性格特征,则只有长期生活于此的人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得到。
虽然认为张应俞是浙江人的观点自明代就有,但是在作品中明确涉及浙江的材料只有4则,且无一例涉及到府县以下更为具体的地理信息,这与大量以建宁府为背景的文字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我们可以判定,建阳是张应俞长期生活之地。
三、建阳为张应俞籍贯
明代后期的建阳,是一个随着建版书籍的商业发展和市场经济繁荣而活跃起来的文化名城。张应俞小说创作的主旨在于提醒世人防范骗局:“揭季世之伪芽,清其萌蘖;发奸人之胆魄,密为关防。使居家长者,执此以启儿孙,不落巨奸之股掌;即壮游年少,守此以防奸宄,岂入老棍之牢笼。”[2]但是在小说里他一直是一个忠厚的事件评点者,自己的身份信息只是在《衙役骗·入闻官言而出骗》里隐约提及:
予素不入公庭,此中情弊,稀所知闻。此其偶得于真见者,故其弊窦如此。然衙中虽人人是奸徒,事事是骗薮,吾惟早完公课,百忍不讼,虽贪吏悍卒,其如我何!故曰:机虽巧,不蹈为高;鸠虽毒,不饮为高;衙役虽骗,不入为高。纵有无妄之灾,必有明官能昭雪之,何也?官皆读书人,明者多而昏者少也。无奈在衙人役,各以阴云霾雾蔽之耳。故惟忍小忿,不入为高也。
这一段文字成为我们判定张应俞为建阳人的内证。“课”字本来从言从果,段玉裁在《说文解字》里的注解是:《广韵》:第也。税也。皆课试引伸之义。公课,就是按时向国家交纳的税赋。而明代商业税的交纳是在流动过程中进行的:“京师九门,皆有税课……各门课钱,俱有小内使,经管收纳。凡男子囊襆骑驴,例须有课,轮车则计囊襆所少,以为算榷。至于菜茹入城,乡民亦须于鬓边插钱二文,以凭经税小内使,径行摘之,彼此不须相问,甚可粲也。鸡豚必察,不知何年经始厉阶,今遂为司农正赋耳。又长安大城内宰猪,例于诸门外屠割,入城每猪税钱二十五文。终朝之人,坊巷间民,暗计用猪多少,以占市事。”[12]所以,张文中所说的这种可以“早完”的“公课”显然不是商业税种,而应该是农桑杂税。由此,从张应俞这段自述性文字中知道:张应俞不是长期在此行商的浙江商户,而是一个久居建阳的平民作家。只有在当地合法地拥有一份土地,才承担与土地相关联的义务,按时交纳相应的赋税。他在建阳尽可能“早完公课”,久居此地是客观的前提。不过,他的家族在当地的地位并不高。我们从“惟忍小忿”“百忍不讼”的幽晦表述中流露出的苦涩和无奈,可以推断他在当地没有显赫的地位和影响,面对村民之间的纠纷时,通常会选择隐忍和退让,低调处理。这种低调跟张应俞对官场的整体评价很低直接相关:“独计当今冠进贤而坐虎皮者,咸思削民脂以润私囊,敛众怨以肥身家,其所以骗民者何如!”(《诗词骗·伪装道士骗盐使》)他对吏员的不满情绪更为强烈:“今人谓衙役知法,不知侮法者正是知法之人。”(《买学骗·诈秋风客以揽骗》)。因此,他“素不入公庭”的作法和“百忍不讼”的态度,清楚地传达了他对官府的不信任感。难道张氏家族在此前处理村民纠纷时曾经受到过官府的不公正对待?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大家在同一块热土上生活,朝夕相处,逐渐结成利益共同体。[13]如果张氏家族世居建阳,他们所受到的待遇显然是不正常的,这只有结合明代人称张应俞为浙江人这个因素才能找到合理的解释:张应俞是从浙江移民过来的张氏后人。建阳作为一个闽北小盆地,在明代以前确实曾以多次成为北方平民士族躲避战乱的理想的“世外桃源”。明代里甲制度和卫所制度的确定,最大程度上限制了居民的自由迁徙。明中后叶商业的发展虽然导致了国内人口流动性的增加,但是历史上也没有出现大规模江浙人口迁入建阳的记载,建宁府反是人口流出地区之一。[14]因此,张氏家族从浙江迁来建阳的时间也应较早。也就是说,张应俞的籍贯应为建阳,浙江只是其祖籍。
建阳“至有宋游蔡诸君子出,遂彬彬然为道义之乡,家有诗书,户有法律,尚气而有节,易斗而轻生,君子勇于为善,小人敢于为恶,贫富不相资,贵贱不相等。”[5]随着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当地的风俗人情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张应俞就是生活在这个商业气氛浓厚的建阳籍平民作家,其家居之地是在崇泰里的莒潭,他的《杜骗新书》是受其家乡风气影响而创作出来的一部作品。
参考文献:
[1]潘建国.《欢喜冤家》与《杜骗新书》[J].明清小说研究,1996 (2):166.
[2]熊振骥.叙《江湖奇闻杜骗新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4.
[3]黄霖.《杜骗新书》与晚明世风[J].文学遗产,1995(1):92-101.
[4]曹寅,彭定求.全唐诗[G].北京:中华书局,2003.
[5]赵模修,王宝仁.建阳县志[M].影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170-171,305,904.
[6]黄仲昭.八闽通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750.
[7]郝玉麟,等.福建通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香港:香港迪志文化出版社,1999.
[8]刘建.大潭书:中国一个县的历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164.
[9]冯继科.建阳县志[M].//廖鹭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1:18.
[10]魏时应.建阳县志[M].//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265,265,251.
[11]建阳市政府.南平市-建阳市-莒口镇村务公开网[EB/OL]. (2014-08-06)[2014-09-29]http://cunwu.cuncun8.com/?ctl= county&domain=75662592.
[12]史玄.旧京遗事[M].//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278.
[1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04-105.
[14]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五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370,404-405.
(责任编辑:陈果)
On the Native Place of Zhang Ying-yu Was Jianyang
LIU Kaife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yang, Henan 455003)
Abstract:Since the Ming dynasty, it wa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Zhang Ying-yu, the author of Dupian Xinshu was a writer of Zhejiang, but the Jutan was vague which was been mentioned in the preface of book by Xiong Zhen-ji.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territorial of the Jutan, we found that it was a pool in Jianyang county, And according to the clues that the center of the narration was about Jianning, we found the writer was very familiar with the loc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 of the Jianning and Jianyang, so we believed that Zhang Ying-yu lived in Jianyang for a long time as an ordinary civilian , his native place was Jianyang of Fujian.
Key words:Zhang Yingyu; native place; Jutan; Jianyang
中图分类号:K24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6)02-0036-04
收稿日期:2015-10-08
作者简介:刘楷锋(1972-),男,汉族,讲师,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金石文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