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防教育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
2016-03-16刘继宪
刘继宪
(1.武夷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福建武夷山354300;2.福建省统战文化武夷山研究基地,福建武夷山354300)
中国国防教育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
刘继宪1,2
(1.武夷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福建武夷山354300;2.福建省统战文化武夷山研究基地,福建武夷山354300)
从国家安全角度出发,把军事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相结合,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是我国国防教育的特色。这一特点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宗法制社会,并在之后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完善。近代的国防教育改革以军事为主,但依然传承着军政合一的国防教育理念。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人民战争思想,是这一理念的升华。在现代国际体系中,以国防理念为指导的全方位教育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
国防教育;军政合一;统一战线;软实力
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产生,战争的阴影时常出现。于是,认识战争、学习战争法则、准备战争、防范战争就成了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一系列活动都具有培养军事人才,训练军队战斗实力,教育组织人民的特点,是属于国防教育范畴的活动。不同历史时期,国防的内容和重点不尽相同,国防教育也具有其时代特色。
一、中国古代社会国防教育成就与特点
中国最早的成体系的国防教育是周代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个教育体系中直接和战争有关的是“射”和“御”。“礼”和“乐”属于政治才能,“书”和“数”属于必备的文化素质。在顺序安排上,“礼”“乐”为首,“射”“御”居中,“书”“数'为末。这是适应当时统治需要的表现。先秦时期,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与战争,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1]。周代在氏族公社基础上实行宗法制,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以周天子为大宗的家族统治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祭祀祖先与忠君爱国紧密相连。同时,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等级地位,实际上就确立了国家统治体系。维系这个统治体系的常用手段是礼乐制度,当礼乐制度遭到挑战时,才会动用斧钺甲兵,此为先礼而后兵的战争理念。所以,“六艺”的教育内容,从维系政权的角度来说,应该属于当时国防教育的范畴。国家要培养的不仅仅是军事人才,而是能够治国安邦的综合型人才。把国防教育的内容纳入政权管理体系中,是中国古代国防教育的最大特色。
从军事技能训练上看,从“射”“御”开始,逐渐扩展到士兵的体能训练,技击训练,到唐代武则天时期创立武举制,从此把军事训练纳入科举考试体系,[2]大大推动了军事武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国防实力的提升。
但这些基层的军事训练并不是国防教育的最终目的。“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是古代仁人志士所追求的成才标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统帅三军,驰骋疆场的最高境界。奉行忠孝节义,报效君王是古代将帅的价值追求。在这样的理念下,武将的杀伐之气糅合进了文士的儒雅风度,使很多文人进入了军事指挥领域,成为驰骋疆场的统帅。因此,儒将就成了中国古代将帅成长的标杆。政治素养、文化素养、军事素养三者合一,就成了古代国防教育体系中培养将帅的三个必要条件。
二、中国近现代国防教育的应变与实践
近代中国,国土主权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中国传统的军政合一的军事思想遇到了坚船利炮的技术挑战,于是,中国近代的国防教育被迫转向了纯粹的军事技术层面。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大批量购买西式武器,并打造了一支从装备上足以称雄亚洲的北洋水师。同时,为了培养西式武器使用与仿制人才,先后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聘请德国教习,培养中国军事人才。甲午战争的失败表明,单纯装备水平的提升不足以保证中国的国防安全。从1895年小站练兵开始,清政府采用西式练兵方法编练新军,开启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历程。新的国防教育手段,使中国近代军队有了一些新气象,但辛亥革命后,这些所谓新式军队依然换汤不换药,成了军阀武装割据的工具。
购买武器装备,学习军工技术,培养军事人才,编练新式军队,近代中国走过了一条蜿蜒曲折的国防之路,但统统归于失败。这表明单纯的军事科技教育和军事训练模式的学习,不能从根本上挽救中国。
由此看来,近代中国国防的失败,不能仅从军事上来找原因,更应该反思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的问题。民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蒋百里前瞻性地提出了进行全民教育,建立为国家服务的国民军的思想,但在各派军阀所构成的争权夺利的旧政权内无法实施。[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国防战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充分运用中国古代国防思维中的军政合一理念,虽然军队武器装备落后,但最终取得了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
这个结合点就是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思想。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来自于人民,服务人民,把自身奋斗目标与人民根本利益结合起来,必然会得到人民的支持,从而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4]传统的以主权、领土、财富为争夺对象的战争环境中,军队建设是核心的战争手段。而通过战争组织人民、教育人民,开展人民战争,是中国革命与国防建设成功的基本经验。
此外,人民军队保持强大战斗力的关键是坚强的思想政治工作。从黄埔军校到1929年古田会议,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建立了军队的政治工作制度。在之后的革命进程中,党组织始终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给人民军队注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使人民军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永葆革命本色,以昂扬的斗志和伟大的牺牲精神不断前进。因此,国防教育的核心是信念和精神的培养。政治建军,思想建军,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的重大突破,解决军队的灵魂问题,使军队从单纯的武装力量转变为有境界,能打仗,懂生产,会宣传的革命力量。
当然,中国革命成功的经验并不排斥武器装备和战争手段的作用。以正义的战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正义一方装备了相对先进的武器,那就会减少不必要的战争损失,同时,也会起到威慑敌人,保证自身安全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两弹一星工程,火箭技术,核潜艇技术等先进军事手段的出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加强了新中国的国防实力。这是无数革命群众和国防科技人才勇于奉献,艰苦奋斗的结果,同样得益于人民战争思想和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历史证明,在任何历史条件下,只要坚持从人民需要出发,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就能不断取得胜利。
三、新形势下国防教育的转变
1985年,中国政府宣布裁军100万,随之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这是中国国防建设的战略性调整,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把握新的世界形势与中国国情做出的重要决策。这个新形势就是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当今国际社会,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已逐渐让世界各国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战争与对抗只会一损俱损,合作共赢才是正确的道路。国与国之间的矛盾纠纷更适宜用外交谈判手段和平解决,而不是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当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矛盾纠纷,冲突对抗,甚至局部战争仍会出现,新的时代不是完全和平的时代,中国也面临着领土主权、国家利益的威胁和挑战,我们依然需要保持必要的国防实力,维护国家安全。同时,当今世界军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精确制导武器,远程打击武器,战略核武器,激光武器等各式新型战争手段纷纷涌现,并仍在快速升级换代。现代战争进入了科技实力大比拼的阶段。以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为标志,信息化战争崭露头角,并预示着未来战争的发展方向。发现即摧毁,精确化思维是信息化战争的战术特点。[5]
和平与协作的大环境下,各种挑战风险也纷至沓来。如何在和平时期有效维护国防安全,这是新时期国防教育需要面对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的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均致力于新时期的军事变革,从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三方面入手,进行了卓有成效地创新与探索。
第一,强化人民军队在新时期的使命意识,保持革命本色。我军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勇敢战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是人民军队不断胜利的根本保证。这种革命精神,战斗意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依然极为重要,依然是人民军队的军魂。加强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体官兵,不仅仅是教育军人本身的需要,更是打造强大国防实力的前提。
第二,在和平时期通过教育训练不断提升部队实际战斗力。能打仗,打胜仗始终是军队建设的核心内容,如何在和平时期继续保持和提升军队战斗力,也是党中央一直高度关注的重大国防教育问题。从邓小平同志的正规化和现代化建设,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军事过硬,再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全面加强和平时期的军事训练,[6]至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决贯彻战训一致原则,坚持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部队。[7]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在紧扣时代脉搏,不折不扣地稳步提升人民军队的战斗力。
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致胜的关键在于攻击前的战场掌控能力,然后才是战争开始后的应急反应。除了军人的战斗素养需要从实训当中获得,现代武器装备更离不开社会各行各业特别是国防科技工作者的长期努力。以科技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是打赢现代化战争的物质保障。军人的战斗素养,国家的综合国力,都是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因此,谁能在战前做好准备,谁就能赢得战争。
第三,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革命战争年代,我们依靠人民战争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和平建设时期,人民的力量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依然发挥着决定性作用。邓小平指出,武器装备的进步,只能影响战争的进程,不能改变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江泽民同志主持中央工作时期,通过了《国防教育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开展国防教育,建立了国家、军队、社会、学校、家庭五位一体的国防教育系统工程;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努力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创新,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强化“军民融合,寓军于民”意识。[6]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强军目标,必须同心协力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以增强国家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历史经验表明,教育人民,不断提升国民素质,是保证国防安全的基础。
新形势下的国防教育,应该把全民教育、常态教育与专业学习、科技研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以国民国防教育为基础,以军队建设为导向的国防教育体系。国防安全不仅仅是军队的事情,更需要全体国人的共同关注和积极投入。人民军队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保持生命力和战斗力。当代军人应该是革命性和知识性兼备的新型军人,更需要拥有一个持续性的人才队伍永葆军队生机。在国防人才教育方面,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的国防教育应该发挥核心作用。
四、中国国防教育历史演变的启示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国防教育的特点是军事、政治、文化并重。在军事人才的选拔方面,更注重对人的培养。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因此,中国古代军事成就不仅仅体现在文治武功方面,更重要的是出现了灿若群星的政治军事家以及浩如烟海的军事政治哲学著作;中国近代国防的失利在于被动应对,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国防是国家综合实力终端表现,从而犯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错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成功的经验和新中国国防成就的日新月异,表明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不断进取的领导核心,紧密依靠人民群众,才能不断取得成功。
因此,国防自古以来就不是的单一军事行为,它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方面息息相关。《孙子兵法》提出道天地将法,是古人对于军队建设的经验总结。现代国际竞争关系的特点是以综合国力为基础,以军事力量为保障,在和平大环境下的全方位竞争。作为打造国防实力手段之一的国防教育,必须通盘考虑,全方位开展,才能为国防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首先,国防教育的对象应该是全体国民。战争年代,我们有全民族抗战,保家卫国的光荣传统。承平日久,人们安居乐业,国防工作趋于职业化。普通民众与国防的距离渐行渐远,逐步导致国防安全意识缺乏、国防责任感下降、国防法律观念淡薄。长此下去,会使那种重个人家庭,轻国家集体,重经济利益,轻政治大局的思想滋生,不利于提高炎黄子孙的民族凝聚力,从而对国家长远发展,对融洽民族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全体公民中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了解国防历史与现状,学习英烈和先进人物事迹,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既是教育本身应有之义,更是维护国防安全的迫切需要。
其次,在全体国民中开展国防教育,建立维护国防安全的统一战线。国防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8]。因此,维护国防安全也需要各个领域的全体国民的积极参与,必要时还可以有更大的外延。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和新中国的建设历程,就是一个依据不同时代主题持之以恒建立和壮大统一战线的过程。国家、民族观念,大局意识是国防教育的鲜明特点,把这种理念通过教育活动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并通过政策法律加以固化,将会大大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当前,要打击“台独”“港独”等民族分裂行径,就必须开展最广泛、最有效的国防教育,确立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意识,国家整体观念,从而在全体中国人心中筑起维护国防安全的钢铁长城。更重要的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儿女共同梦想的历史进程中,时时刻刻都需要发挥统一战线的巨大力量。
再次,国防教育的重点是对人才的培养。这里的人才应该分为人和才两个方面。一要具有爱国热情,责任意识,奉献精神的良好品德;二要学有所长,具有独立完成本职工作的本领。中小学阶段,重点是学习国防常识,培养国防意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阶段,则要把专业学习与国防安全需要有机结合。军事院校通过直接培养军事人才输送部队,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通过国防教育活动,让学生把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国防大局相结合,成长为有责任担当意识,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各行业建设者,是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防安全的根本途径。同时,各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部队输送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在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军事理论课,为部分优秀大学生进入部队进行前期的思想教育与军事训练,是新时期提升部队素质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具有国防意识的各行业公民,实现全民国防、高效国防的人才保障。
最后,软实力竞争是现代国防手段的常用方式。和平与发展是时代大趋势。现代国际关系的特点是和平竞争,合作交流是国际交往的主要方式,军事行动是维护国防安全的最后选择。但当今世界局势复杂多变,合作不等于没有矛盾冲突。如何有效化解矛盾,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赢得长期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事实证明,军事手段不是解决矛盾冲突的最佳手段,即使兵戎相见,最后还得握手言和。这就需要我们在处理国内外各种矛盾纠纷时,以综合国力为基础,运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种手段,让对手有所为,有所不为,最终寻找到一个最佳解决方案,避免矛盾激化,擦枪走火。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强大的军队做后盾,更需要具有全方位国防观念的各种人才,娴熟地运用各种非战争手段,以最小的投入保证中国的长治久安。同时,更重要的是,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就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源泉,就会给对手造成巨大压力,从而真正维护国防安全。而凝聚全民族力量,提升综合国力,培养具有国防观念的各领域人才,则必须通过融入国防观念的教育才能实现。因此,在现代国际关系中,以教育为手段,以人才为保障,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大国防才是真正合乎时代特点的国防理念。[9]就这一点来说,教育本身就是国防。
[1]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三年[M].上海:中华书局,2009:715.
[2]张景,黄亚飞.我国古代军事体育的演变[J].体育文化导刊, 2009(12):149-152.
[3]吴仰湘.蒋百里创建“国防军”思想述略[J].军事历史,2004 (5):28-31.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6.
[5]陈小明.信息化战争与军事精确思维[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9(4):85-89.
[6]刘文炳.军事课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75-88.
[7]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88-94.
[8]王传中.大学国防教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2.
[9]苏世忠.国防教育最根本的是构建大国防观[J].福州大学学报,2009(4):65-69.
(责任编辑:夏婷婷)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China's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LIU Jixian1,2
(1.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2.Wuyishan Research Base of Fujian United Front Culture,Wuyishan,Fujian 354300)
Carrying out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security.Combining military and political,economic,and cultural,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defense education.This feature was originated from the ancient Chinese patriarchal system,and gradually perfected in the process of history.The reform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in modern times was mainly military reform,but still inherited the idea of the unity of the military and national.The thought of the people's war creat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the sublimation of this idea.In the modern international system,all-round education 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defense is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al security.
national defense;military and political unity;the united front;soft strength
K02
A
1674-2109(2016)11-0042-05
2016-08-03
刘继宪(1977-),男,汉族,助教,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国防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