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基本经验
2016-03-16杨扬
杨 扬
(西南大学 国际问题研究所, 重庆 400715)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基本经验
杨 扬
(西南大学 国际问题研究所, 重庆 4007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日益走向繁荣与发展。30多年的中共政党外交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经验。综而观之,中共政党外交在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进步中,其基本经验主要包括:必须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正确的指导原则;必须对时代特征与国际环境作出合理判断;必须坚持政党外交方式的不断创新;必须使政党外交紧密结合并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必须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
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共政党外交走过曲折和低迷,正走向辉煌与繁荣。从总体情况来看,这30多年来的中共政党外交,是在总结经验教训中不断发展的过程,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共政党外交突显了自身的特点,积累了丰富的政党外交经验,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因此,总结政党外交经验,进一步做好为中国总体外交服务工作,是摆在我党面前的一项紧迫而深刻的重要历史任务。
一、必须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正确的指导原则
改革开放以前,中共政党外交的基本理论还处于不健全、不完善的阶段,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从而致使政党外交的实践出现严重偏差甚至是失误,给我党对外工作造成了严重损失。改革开放以来,中共总结经验教训,始终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推动中共政党外交的实践,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1]。中共正是基于这一理论认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应用于政党外交的实践之中,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政党外交的思想与行动的指南。中共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其“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理论。这些都是指导中共政党外交实践的科学理论,并成为政党外交实践不断前进的航标。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政党外交中始终强调独立自主原则,强调“各国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决定方针、政策,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特点相结合”[2],坚持党际关系的平等原则,反对任何“老子党”形式的大党主义,始终坚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积极推进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有机统一等,这些思想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共政党外交所继承并发展创新。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外交理论体系,包括中共政党外交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宗旨思想、交往原则、工作方针、内容与形式、作用功能等。特别重要的是,党的十二大正式形成“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政党外交原则,成为新时期中共处理政党外交最重要的方针政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我们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是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适应时代潮流和新的历史条件做好各方面工作的行动指南[3]。新形势下,中共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新动向,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政党外交的新突破。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中共按照中共中央总体外交战略的需要,提出“政党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把国家利益作为中共政党外交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积极稳妥地同世界各国政党开展友好外交,拓展政党外交对象,拓宽政党外交形式,充实政党外交内涵,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国际氛围,创造了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推进中共政党外交工作不断发展的根本指针和行动纲领。只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和世界政党政治的发展变化,认真贯彻中央外交战略方针和布局,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提高工作质量,就一定能不断开创党的对外工作的新局面,使之更好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服务[4]。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与艰巨繁重的国内任务,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强调要贯彻“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四个全面”战略部署是中共发展政党外交的重大理论指南,推进政党外交的繁荣,都立足于实现“四个全面”战略部署。 “四个全面”战略部署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党外交工作的指南。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推进党的外交工作,必须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部署为统领、指向和航标,不断提高为中共中央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国家总体外交的发展作出自身的贡献。
政党外交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原则。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始终强调党际关系的四项原则,并运用于政党外交之中,“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成为中共与世界各国各种不同性质政党外交的指导原则,并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政党外交行为准则。中共党际交往的四项原则反映了世界各国党多年来争取独立自主和平等地位的愿望和要求,顺应了党际关系发展的趋势,体现了新型党际关系的根本特征[5]。
二、必须对时代特征与国际环境作出合理判断
一个政党,尤其是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开展政党外交,要制定出正确的外交战略,首先需要对所处时代的特征以及总体国际环境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倘若在诸如时代主题究竟是战争与革命还是和平与发展这样的关键问题上判断失误,就会直接影响到政党外交的总体战略定位,影响到政党外交的实践绩效。正确判断时代特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制定目标和任务,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政党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是衡量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依据。中共的对外工作只有立足于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发展的总趋势,才能使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6]。
对于国际形势的判断,尤其是对时代主题的认识,是政党外交战略的依据,是政党外交基本理论的重要导向,直接决定一个政党外交发展的基本方向。在开展政党外交过程中,必须对时代特征有正确的判断,这样才能制定合理而正确的政党外交战略目标、策略和政策等。因此,科学观察与分析时代特征,正确评估与把握时代主题,是政党外交正确制定政策的基础与依据,也是观察与处理政党外交事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总结中共政党外交的经验教训,中共必须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对时代的特点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必须根据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制定新的政党外交战略,要使政党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以国际视野分析了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邓小平敏锐把握时代变化发展的脉搏,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问题的著名论断。基于时代主题的认识,中共改变了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放弃了推进世界革命的战略目标,而是强调政党外交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思想。中共政党外交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为现代化建设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提供便利的条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形势总体和平,但局部地区仍不安宁,地区争端频发。针对这一情况,中共在政党外交中借鉴苏东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身的对外执政能力和执政的科学化水平。纵观全局,21世纪头一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战略判断,为中共政党外交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有了这一正确、科学和合理的战略判断,中共政党外交如火如荼地进行,并充分显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为世界各国政党所称道和推崇,赢得了国际社会良好的声誉。正是基于这一战略判断,中共不断开拓进取,与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政党有了接触和联系,并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中共十七大报告再次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7]。中共对时代特征作出了准确判断,对国际形势有了深入的分析,并深入发展与各国政党的外交,尤其是对西方发达资本在国家的政党外交有了新的突破,提升上了一个新台阶,与美国、欧洲等建立了政党外交机制化建设的新渠道和新路径。中共极力宣扬和传播和谐世界的理念主张,推动各国政党为构建和谐世界而共同努力奋斗。合作作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中共也深受其启发,因此,把促合作写入党的报告之中,并深入贯彻到政党外交之中,以为整个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服务。中共十八大报告继续分析了当前时代特征与总的国际形势,认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8]。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政党外交的辉煌和繁荣,来自中共对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的分析,对时代潮流的正确判断和理性认知。中共政党外交的实践充分证明,必须对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作出合理的分析判断,深入调查研究全球性战略问题,明确中国现在及未来的战略定位,对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作出准确判断。
三、必须坚持政党外交方式的不断创新
政党外交方式是政党外交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原动力,只有不断进行方式创新,才能为政党外交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力,才能达到政党外交的战略目标。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共政党外交的发展主要是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派遣政党代表团出访他国,或者邀请他国政党代表团来访,亦或以发唁电、贺电、慰问电等方式推动政党外交;也参与共产党与工人党国际会议,通过多边外交的方式与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或非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工人党进行交往。改革开放以来,中共政党外交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一方面,中共继承传统有效的外交路径,另一方面,结合政党外交的基本特点,不断开拓思维,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思维方式。与改革开放前相对封闭的状态相比,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及其内在变革性,对于传统的政党外交方式带来了重大挑战,中共政党外交方式面临信息化社会环境的挑战;遭遇来自信息化社会群体的挑战,面对信息化社会技术的挑战和碰撞,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网络技术,在促进信息的自由流转与表达的畅通便捷的同时,对政党的组织结构及其工作方式提出了挑战,要求政党必须适应新的社会变化,通过更新政党理念,调整政党组织,改进工作方式,以提升政党的社会治理能力[9]。中共在信息化时代进行自身调适,不断改进对外交往的工作方式,创新外交思维,提升中共政党外交的发展水平,提高中共在政党外交中的主体地位。
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中共不断创新外交方式,改变传统思维方式,形成了机制化的政党外交方法。政党外交立足传统,把新信息技术融入其中,革新外交方法,以便更好地提升工作效率,取得政党外交的新成绩。政党外交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工作机制,不断培育新的工作增长点。目前,诸如理论研讨会、政党干部研修班、区域性多边国际会议、高级政党论坛机制、执政党交流机制等方式在中共政党外交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重要。时代在朝前发展,中共政党外交的思维也在不断演进,工作方法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只有保持政党外交的工作思维与工作方法的创新,才能真正推动政党外交迈上新的台阶。
中共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实地考察等方式,利用新技术对世界各类政党进行分类管理,深入掌握各国政党的基本情况、价值形态、理论政策主张等,真正做到知己知彼,在政党外交中游刃有余地对他国政党合理有效沟通,在交往中突显对他党的尊重。中共利用网络平台,充分展示中共与他国政党的外交情况,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共与中国的发展。通过网络开展政党外交的宣传工作,既是信息化时代党的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党外交工作方式适应信息化时代需要进行的主动作为。网络媒介展示中共与他国政党交往中的平等、开放、包容的姿态,为中共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对中共政党外交的发展大有裨益。
中共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之上,不断进行政党外交方式的创新。这种创新的动力来自几个方面:一是经济的动力,即必须通过政党外交的方式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政党外交的发展已经注入了经济因素,从而使政党外交与经济发展密切配合而相互促进。二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共本身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在创新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执政能力,改进工作方式,善于根据时代发展的变化和顺应国际潮流的趋势而不断调试自身的政策,在各项工作中进行思维创新和实践创新,对政党外交工作亦是如此。三是政党外交的客体即国际社会其他政党对中共的政治认可。中共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不仅满足了国内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力量也不可忽视。各国政党对中共的心理认知与战略评判越来越具有高度的认同感,这为政党外交方式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中共政党外交方式由相对单一型向复杂多元化转型,越来越多的对外交往形式和方法被采用,将使政党外交更具有活力,更充满生机,更好地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只有通过思维创新与实践创新,不断开拓政党外交的新渠道,中共政党外交才真正具有发展前途,才能真正发挥外交作为“第二管道”的作用,为国家总体外交做好服务工作。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政党外交发展历程充分证明,政党外交方式的多样化及其不断创新,为中共政党外交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
四、必须使政党外交紧密结合并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
政党外交是党的事业的一条重要战线,必须与党的中心工作紧密相结合,并始终为之服务。党的事业是一个综合体,党的中心工作是其中的主要矛盾,而政党外交是次要矛盾,发展好政党外交可以为解决党的中心工作提供重要的前提条件。诸如政党外交带来的和平发展稳定的国际环境,作为经济发展合作的先导提供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的平台等,这都是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根本。紧密结合并服务党的中心工作是政党外交的生命线,同时,党的中心工作也贯穿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共政党外交的始终,二者形成了一种紧密相连、密切配合、相得益彰的相互依存关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改变了过去以阶级斗争为工作中心的错误做法,并致力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经济建设进行,自然,政党外交必须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即经济建设进行。
中共政党外交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把经济建设贯穿于中共政党外交的发展之中,并成为其中的主线和灵魂。从总体上说,总结中共政党外交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发展经验,都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这个主题进行。在政党外交的推进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以政党外交促进国家总体外交的发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大发展与大繁荣。今天的中共政党外交从深度、广度等各个维度上来讲,其工作成效越来越好,影响越来越深远,对党的事业贡献越来越大,在国家总体外交中的作用与功能越来越强,关键的一条是紧密结合党的中心工作,并善于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自觉从国内建设和发展需要出发开展对外工作,努力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以及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10]。从这一点而言,中共政党外交为我党中心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素,从而确保党的中心工作能顺利进行而不为外界所干扰和破坏。
经济建设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渗透于中共政党外交的永恒主题。所谓“政党外交搭台,经贸活动唱戏”的新途径和新形式深刻反映了政党外交紧密配合并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逻辑。政治经济化的趋势在政党外交中具有深刻的写照,以政促经,政治服务于经济建设的理论也凸显在中共政党外交的内涵之中。政党外交的发展,就是为我国现阶段党的中心工作即经济建设服务,以推动国家间的经贸合作为政党外交的发展方向。政党外交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净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强能源领域的合作等经济词汇。由一些省委、市委领导所率领的中共代表团出访他国进行政党外交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案例层出不穷,都是把优先发展经济作为政党外交的主要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由中共高层率领的政党代表团也伴随着经济企业界人士,以推动国家间经贸发展与合作为契机和动力。今天,通过中联部牵线搭桥的政党外交活动越来越具有浓厚的经济色彩而使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向越来越明显,政党外交成为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战略渠道,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职能也越来越强化。
中共政党外交的内容是全方位的,既有经济领域的合作,又有政治范围的交流,也有文化范畴的沟通等。中共与越南共产党、蒙古人民革命党、巴西劳工党等多国政党举行理论研讨会,分别围绕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议题,展开交流探讨,相互学习具有深远意义的党建和治国模式,提高中共的执政能力,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共与周边国家政党开展交流,探讨当前的国际热点问题,切实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以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的发展。党的中心工作从内容上来讲,体现了经济涵义,但从全局战略意义上说,它更是一项重大的战略政治任务。政党外交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都是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尤其是体现它服务于战略政治任务的职能,为党的中心工作提供重要的政治保障和价值形态功能。中共政党外交的职能、作用、价值等,都是以党的中心工作为标杆来衡量的,即它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党的中心工作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中共政党外交格局的形成,显示了它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实践价值。
五、必须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
政党外交必须遵守国家利益至上原则是由国家在当前所处的国际环境、国家的生存规律、国家与政党的关系以及政党外交在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四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11]。
政党外交,必须淡化意识形态的作用,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过去,我们曾犯过错误,过于强调意识形态的功能,最终使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恶化,甚至发生兵戎相见的场面,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我们曾把意识形态的同一性置于首位,以牺牲自我的发展换取兄弟情谊;对于意识形态对立的他党,我们则采取关门主义的立场予以拒绝与排斥,置国家发展利益于不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在政党外交中把国家利益放在突出的位置,淡化意识形态色彩,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与差异,求同存异,共谋发展,因而取得了诸多非凡的成绩。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充分证明,政党外交必须把国家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维护国家利益的实现。新时期的中共政党外交不再纠缠于意识形态,而是超越它去寻找双方利益的契合点,与世界各国政党一道为维护国家利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
经济利益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政党外交为实现经济利益而努力奋斗,把经济合作作为政党外交的重要出发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党同许多国家的交往都已不满足于一般性的交往,更加注重交往的实质性内容,特别注重各国普遍关心的经济发展战略。在对外交往中也将促进经贸合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有关省市和经济部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作为重要内容[12]。把经济利益作为中共政党外交的核心内容,这将是现在与未来政党外交的发展趋势。即使是世界各国右翼政党,中共也不再拘囿于意识形态,而是把经济层面的内容摆在谈判与交流的桌面上来,为促进各自的国家利益服务。
政治利益是国家利益的的重要内容,具有不同主体的多层次性,诸如普通民众的政治利益、国家主体的政治利益等。中共政党外交是以实现国家政治利益为目标的。中共通过政党外交向他党介绍中国政治制度,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与优越性,维护国家的政治利益。中共在多种不同场合向外国政党介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和谐世界的政治主张、中国的政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传播中国的政治制度,以赢得国际社会其他政党的认同;中共向国际社会反复表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其他国家政党也予以表态,即尊重中国的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从而合理维护了中国国家政治利益。中共在政党外交中力争使我国在国际社会发挥更大的影响,提升自身的话语权,为促进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构建和谐世界而努力奋斗。中共在政党外交中为自身塑造开放、包容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形象,构建负责任大党的国际形象,这都是为实现国家政治利益服务的。
文化利益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对象物的总称,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的一切生活资料、产品、社会文化关系、文化活动形式和行为的总和[13]。它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政党外交的发展必须满足和维护国家文化利益的发展,必须抵御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侵蚀和同化,必须维护意识形态的纯洁性,保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毫不动摇。中共在政党外交中,一方面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保持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根基,而不受西方文化或其他外来文化的冲击,使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诸如中共向其他政党宣传孔子学院,掀起学习汉语的热潮,由中联部牵线搭桥举办各种中文化年的活动,把京剧等传播于世界,让外国政党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浓厚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在国门开放之下涌入,中共始终强调意识形态的独立性和文化的独特性,建立和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独立的意识形态,统一思想,防止敌对势力的冲击和破坏,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纯洁性。
中共政党外交必须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行为准则,始终强调把国家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等放在首位,为满足和服务于国家利益服务。中共政党外交的开展,都是基于国家利益的的考量,为实现党的宗旨和三大任务服务。作为执政党的中共,把国家利益的发展和维护作为中共执政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其政党外交活动的主要动力之一。
[1]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07-02(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73.
[3]王家瑞.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党的对外工作[J].求是,2004(4).
[4]黄依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推进党的对外工作[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10959789.html.
[5]常欣欣.中国党际交往的历史经验与基本原则[J].人民论坛,2011(20).
[6]王家瑞.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90年[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3:272-273.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6.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6.
[9]薛小荣,陆旸.信息化时代党的工作方式的挑战与对策[J].党政论坛,2014(3).
[10]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新中国60年党的执政成就与经验[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450.
[11]王韶兴.政党政治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517.
[12]谭吉华,张晓敏.论中国共产党发展对外党际关系的基本经验[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13]张怡.论文化利益[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
[责任编辑 张家鹿]
Fundamental Experiences of CPC’s Party Diplomacy since the Initiation of Reform and Open-up
YANG Yang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Xi’nan University,400715 Chongqing,China)
Since the initiation of reform and open-up, CPC’s party diplomacy has stepped into a flourishing period, and achieved abundant experiences, including the perseverance of scientific guiding ideology and principle, the proper judgmen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the perseverance of timely innovation of the strategies of party diplomacy, the integrate of party diplomacy and CPC’s central task, and the perseverance of taking state interests as the supreme principle.
reform and open-up;CPC;party diplomacy;fundamental experiences
10.16366/j.cnki.1000-2359.2016.05.006
2016-05-11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3YJC810021);中国博士后第七批特别资助项目(2014T70840)
D27
A
1000-2359(2016)05-0033-06
杨扬(1978-),男,湖南邵阳人,政治学博士,西南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主要从事政党外交研究。